《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张良、萧何等人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
原创

《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张良、萧何等人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张良、萧何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按照《史记》的体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不同的史料。都将放入不同的范畴。本纪。主要记载帝王的事迹。表。主要记载重大的历史事件。书。主要记载各类典章制度。世家。主要记载王侯事迹。列传。主要记载人臣事迹。张良被封为留侯。萧何被封为酂侯。作者必然会把他们放入《世家》。韩信开始被封为齐王。后又被封为楚王。而后又被贬为淮阴侯。按理说也符合进入《世家》的级别。可是有一个不符合的理由。那就是张良、萧何的后人都世袭了爵位。而韩信被加上谋反的罪名。被吕后处死。他的子孙除了个别逃跑。藏姓埋名去了。其余都被杀害了。没有人也不许可世袭爵位。“世家”就是世袭之家。就因为没有人也不许可世袭爵位。才不能进入《世家》的。还可以这样理解。韩信被判死罪。爵位也没有了。就不是王侯了。后人也不能世袭了。为此。也只得放入列传。还有。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正是汉武帝时期。把韩信写入《列传》。还是非常严谨的!



其他观点:

《史记》是司马迁的传世之作。其中共有:本纪、世家和列传三个记述方式。题者所问张良、萧何等人入世家。而韩信却入列传。

首先。我们要明白世家和列传的区别。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物才能归入世家。什么人物归入列传。

世家。顾名思义。传世之家。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也就是一传二。二传三。传及百世。

列传。顾名思义。帝王诸侯外的个人英雄事迹和传记描述。

张良册封留侯。不恋权势。晚年云游四海。精通黄老之道。刘邦称之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深谙此道的子房最终安度晚年。造福子孙!方得入世家!

萧何册封为酂侯。食邑最高。可谓风光一时无出其左右者。诛灭韩信中更是举足轻重。正是人生巅峰时期。然看到韩信的下场后瞬间明悟。遂匆匆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汉帝刘邦十分高兴。奖励有加。最终终老一生。子嗣延绵。才有世家!

韩信册封楚王。后贬淮阴侯。功高震主。被迫起兵造反。最终别萧何等合计击杀。诛三族。子孙都断了。怎么传袭。可不就只能入列传了!

其他观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汉初三杰”中的张良与萧何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原因就在于“世家”二字。

“世家”一词出自《孟子.滕文公》。原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如春秋时晋国就有赵氏、智氏等六卿。

司马迁写《史记》时。将《世家》作为五体之一。取“王侯开国。子孙世袭”之意。即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传。故名《世家》。共三十篇。记载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史。张良与萧何赫然在列。

张良为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功行赏时。他辞让刘邦令其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的赏赐。请求封与刘邦始遇之地留。故称留侯。其后淡出政坛。修黄老之学。于公元前189年病逝。“谥为文成侯。”其子张不疑继承爵位。

萧何替刘邦“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汉建。任相国。册封酂侯。刘邦崩。萧何继续辅助汉惠帝。病逝后“谥为文终侯。”其妻甘氏封一品夫人。后袭封为酂侯。为其生三子。

此二人名列世家。都因有子袭爵。

而韩信。虽有“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之功。先封齐王。又改封楚王。再因钟离昧一事贬封淮阴侯。最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擒获。“斩之长乐钟室。”最惨的是。吕后还令“夷信三族。”换言之。淮阴侯韩信被夷灭三族。自然无子嗣继承封爵。不可能被司马迁归入侯王且能世袭的《世家》。只能被列入司马迁首创的“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的列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12:36

    世家,列传,史记,韩信,刘邦,爵位,淮阴,司马迁,王侯,子孙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12:36

    没想到大家都对《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张良、萧何等人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12:36

    谢谢邀请!《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张良、萧何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按照《史记》的体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