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力线的实质是什么?
原创

磁力线的实质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磁力线的实质是时空中“以太汤”的流动。时空扭曲运动。

两根平行相邻导线。通同向电流相吸。通逆向电流相斥。证明负电荷同向运动相吸。逆向运动相斥。

电子在线圈中做绕圈运动形成磁场。电子在物体中做绕圈运动形成磁场。绕圈运动方向决定磁场的磁极性质。

真空不空存在“以太汤”。两个相邻的、逆向或同向的电荷在“以太汤”中运动。就像大海中两艘靠近并排的航道中行驶一样。同向航行相吸。逆向航行相斥。

地球内部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在地球公转或自转时。这些负电荷在“以太汤”中同向运动。产生吸引力。所以万有引力来源于物体的运动。万有引力属于磁力。

宇宙中只存在一种基本力。核力也是电荷在“以太汤”中运动产生的吸力或斥力。同样属于磁力。

道生一:道是宇宙黑洞。气聚为物物散为气。黑洞分解了物质。形成“以太汤”。“以太汤”在宇宙中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以太汤”流动。物质跟随“以太汤”运动。由于惯性的原因。产生速度差。形成宇宙磁力场。

一生二:磁力场有两极。磁性同极相斥。不同极相相吸。负电荷同向运动形成万有引力。负电荷逆向运动形成斥力。让星系能够扩张形成宇宙膨胀力。

二生三:宇宙除了万有引力和宇宙膨胀力外。还有一个公自转偏向力。天体在“以太汤”流体中公转和自转。会形成一个类似香蕉球的偏向力。这个公自偏向力。我把它命名为“太上神力”。也属于磁力。

其他观点:

磁的唯现象解释。人类利用得很厉害了。由于“电子概率波”与“真空非介质”两论的偏执。使得电与磁的本质。依然被朦胧着。

这就无法揭示电磁现象的本质。更谈不上“强力·弱力·电力·磁力·引力”的融会贯通。

为什么磁力线走封闭的椭圆线?为什么电力线走开放的放射线?为什么有同斥异吸效应?——磁力线方向是不是磁场方向?

教科书用“磁畴”(微磁针)来解释。似乎有点道理。而笔者认为。磁现象源于电子的光速自旋与绕核运动。磁力线取决于电子走向。

电子是唯一的介于实体物质与场物质之空间的关节点、切入点、突破点。电子太厉害了。

笔者甚至主张。把《电动力学》更名为《电子动力学》。把电磁现象从本质上彻底搞清楚。

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vs电子云模型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卢瑟福学派模型与哥本哈根学派模型——两个截然不同的学说。

卢瑟福学派的太阳系模型: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提出了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转动。核外负电荷=核内正电荷。

这个模型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为人类探索原子内部结构打开了神秘的大门。

哥本哈根学派的电子云模型:


径向分布探求径向半径r与径向厚度dr的薄球壳内电子出现的几率。角向分布探究电子出现的几率和角度的关系。例如。s态电子的角向分布呈球形对称。同球面概率密度相等。p态电子呈8形(莫比乌斯带)。不同角向的概率密度不等。

电子云模型与太阳系模型。孰优孰劣?

由于量子论被主流物理媒体声张为现代物理的支柱理论。权威界认为:电子云模型是正统理论。太阳系模型是旁门左道。不过。

科学原理从不屈服于森林法则。笔者多年反思认为。太阳系模型属于大逻辑。有深入本质的研究空间。电子云模型有不自洽的致命瑕疵。更谈不上深入本质。

电子云模型的致命问题之1:

电子云模型的理论基石是海森堡测不准公式:

△x△p≥h/2π(=ћ)...(1)。

后来又被夸张为不确定原理:

△x△p≥h/4π(=½ћ)...(2)

测不准公式原义:测量粒子的位移误差(△x)与动量误差(△p)的乘积不小于狄拉克常数(ћ)。

哥派认为。如果电子以光速自转。按照式(1)。导致自转速度超光速。违背光速不变原理。

他们这样估算:按公式(1)。电子自旋角动量矩:L=r×m₀v ≥h/2π...(3)。

而电子经典半径:r=2.82fm。故电子自旋速度:v≥2×10¹⁰m/s=137c=c/α。

α=1/137是著名的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常数。例如基态电子绕轨速度v₁=αc=2.2×10⁶m/s。

如果电子自转。电子自转速度必是137倍光速。于是他们庄严宣告:电子不可以自转!

可惜。粗心决定失败:公式(2)没写成本该写的这个公式:

△r△mv≥h/4π...(4)。

显然。如果按式(1)或(2)。不管怎么假设。例如按公式(2)。设△r=0.1r。△v=0.1v。那么有:v≥0.667c。电子自旋是不可能超光速的。

电子云模型的致命问题之2:

哥派量子论有一个死逻辑:

电子只能是零维质点。不可以有半径(体积V=零)。否则就必然自转。也就违背了不确定原理。可麻烦的是:他们又不得不承认电子有质量。不能否定著名的油滴实验。

如此一来。电子的质量密度:ρ=m/0=∞。电子的能量密度:σ=E/0=∞。这就是长期以来被睿智科学家广为诟病的“密度无穷大灾难”。

电子云模型的致命问题之3:

按照哥派量子论解释。电子没有运动过程。没有历史轨迹的。它们是无法预测的突然出现在某个随机位置的。

按这个逻辑。电子的运动与跃迁都是超距发生的。而且。电子具有异地分身术。同时出现两个位置。还可以同时正反转。

话要说回来。电子云的概率密度。遵从统计热力学原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并不能作为搪塞上述三个致命问题的借口与挡箭牌。

磁与磁力线。来自光速自转的场效应

看了上一节。或许没多少人坚持电子自旋不自转之类莫须有的玩意了吧。

现在我们可以探讨:①磁的本质、②电的本质、③磁力线的本质、④电力线的本质。

磁性、磁场、磁力。是电子以光速自旋产生南北极具有的负压差所激发的场效应。

把电子看成是一个苹果陀螺。上凹下凸。不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总是出现:上凹面向上推压空间场而显示正压强(北极)。下凸面向下抽吸空间场而显示负压强(南极)。南北两极之间就有了负压差。这个负压差表现的就是电子强力(=m₀c²/r)或电子磁力、电子电量(e=1.6×10⁻¹⁹C)、电子的引力势能(=m₀c²)。

这里引出动力学原理:自旋体·凸引效应:

1.实体自旋力求形成苹果型。凹面产生北极与外向推斥力。凸面产生南极与内向吸引力。

2.苹果型南北两极之间的负压差。挤压场介质而产生苹果型的磁性、磁场、磁力与磁力线。

3.在苹果型外空间。磁力线从北极指向南极。在苹果型内空间。磁力线从南极指向北极。

▲苹果体也可以拓扑为一个条形磁铁。苹果自旋体的凹斥凸引效应的磁力线。

由此。核外电子、核内(±)电子、缪子。都可以模拟为光速自旋的苹果模型。

自旋体的凸吸效应是司空见惯的。

例1。电风扇。叶轮的前面或凹面朝着纳凉者。叶轮的后面或凸面会吸入蚊虫与灰尘。

例2。排风扇。叶轮的凹面朝着室外。叶轮的凸面朝着室内。可以把室内湿气抽吸出去。

例3。机翼。上表面凸起来产生吸引力。下表面凹进去产生推压力。二者合成升力或推进力。

例4。导弹飞。战斗部凸起来产生吸引力。尾部凹进去产生推压力。二者合成升力或推进力。

例5。鸟翅膀。上表面凸起来产生吸引力;下表面凹进去产生推压力。这是飞翔原理。

例6。鱼游泳。背部凸起来产生吸引力。腹部显平或显凹。产生推压力。故鱼是游泳高手。

例7。文丘里管。喉部凸起。流体速度急速加快。产生负压强或吸引力。故有抽吸功能。

注意:例3~例7。可以把直线运动看成是自旋体赤道上的一段测地线。

电与电力线。来自电子绕核的场效应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W=△Ek=△hf。可简化为原子光谱超精细结构分布的最简通式。即笔者所称的场效应方程:

½m₀v²=hf。f=2h/m₀v²。λ=2hc/m₀v

假设。基态电子(好比1s态)在绕核旋转时。每个轨迹点都在沿切线方向推压真空场。激发电磁场或电磁波下。这些切线的综合图景。就是开放的放射状的电力线。

同斥异吸效应的原理

既然。北极凹面有推斥力。那么两个北极相遇。就是两个推斥力的叠加。

既然。北极有推压力。南极有吸引力。那么二者相遇时。刚好相亲相爱。相互吸引。

Stop here。物理新视野与您共商物理前沿与中英双语有关的疑难问题。

其他观点:

磁力线的实质是教学工具。帮助人类直观地理解磁场。

人类是一种眼见为实的动物。因此在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电磁场这种无法眼见的东西时。聪明的法拉第利用铁屑在磁场中的排列。发明了用磁力线表达磁场的方法。这个方法沿用至今。

图示:法拉第发明了用铁屑表示磁场的形象演示法

而且它还能形象的表示出磁场的强弱呢。如果铁屑形成很多线。并且线和线之间的间隙很小。那就代表磁场很强。如果铁屑形成的线条相距较远并且线条不多。那么磁场较弱。

图示:铁屑排列的线的数量和线之间的间距。能暗示磁场的强弱

磁场线或磁力线类似于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因为它们都在表示某种连续不变的东西。并且不同的映射比例也将显示更多或更少的线。使用磁力线作为磁场的形象表示是有利的。许多磁性(和电磁)定律因此可以使用简单的概念来进行完整而简明地陈述。例如穿过某个表面的磁力线的“数量”等。这些概念都可以快速转换为相应的数学形式。帮助理解。

但实际上。真实的磁场本身当然并不存在什么线。更好的类比并不是线。而是如阴影那样的渐变。用光影变幻来表示磁场可能更合乎实际情况。在磁场场强大的地方。阴影更重。磁场强度小的地方则阴影变淡。现在。我们知道用铁屑来演示磁场具有一些潜在的弊端。

1、它只能演示一个二维平面。但磁场其实是一个三维的球状场

2、铁屑的存在并在磁场诱导下进行的排列本身就会改变原有的磁场

磁场:磁场的本质是电荷的运动。

因此通常用电磁场来称呼它比较合适。磁场存在于移动的电荷周围。静止状态的电荷仅存在电场。称为静电场。

图示:静止电荷间的关系。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互相吸引。电场线就是模拟磁力线画出来的。

事实证明。当电荷开始运动时。它就开始产生磁场。并且电荷沿着导体移动的速度越快。该电荷周围的磁场强度就越大。此外。磁场还具有方向性。方向相同的磁场可以相互叠加。方向相反的磁场会相互抵消。简单说就是。 电荷移动得越快。同向运动的电荷数量越多。这些电荷周围的电磁场就越强。现在我们就可以理解。当直流电流过的普通的铜线圈时。铜线圈周围就会出现磁场。并且线圈的匝数越多。通过它的电流越大。其周围的磁场强度就会越大。而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还可以颠倒过来。如果线圈中有运动的磁场。那么它也可以转换成电流!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现。让我们可以摆脱化学电池。而利用电磁感应现象。直接将机械能转换为非常有用的电能。

图示:线圈和电流计。当一块磁铁穿过线圈时。产生感应电流。通过电磁转换。部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那么永磁体又是怎么产生出磁场的呢?

永磁体的磁场同样来自电荷的运动。它们直接由构成原子的电子的运动产生并维持。

更多的内容就不详细阐释了。那已经是一个新的问题。

欢迎关注。谢谢点赞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18:48

    磁场,磁力线,电子,电荷,电子云,以太,模型,铁屑,光速,磁力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18:48

    没想到大家都对磁力线的实质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18:48

    磁力线的实质是时空中“以太汤”的流动。时空扭曲运动。两根平行相邻导线。通同向电流相吸。通逆向电流相斥。证明负电荷同向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