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祠、观、殿、庵怎样区别?
原创

寺、庙、祠、观、殿、庵怎样区别?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寺”。指僧众供佛、居住之所。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摄摩腾、竺法蘭以马白驮经东来。初止於鸿胪寺。遂取寺名。立白马寺于洛阳雍关西。梵语称寺为“僧伽蓝摩”。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以伽篮僧寺名。隋焬帝大业中改称道场。至唐復名寺。

“庙”。也作廟。系旧时供祀祖宗的屋舍。也称供祀神佛的屋舍。史记《封禅书》有:“而雍有日、月、参、辰”、…諸布、诸严、諸述之属。百有余庙。”说。又作帝王庙号的略称。魏书《太宗纪.三》有:“帝(石跋嗣)崩於西宫…上諡曰明元皇帝。葬于云中金陵。庙称太宗。”又如。明帝“世庙”朱厚熜(世宗)。因世庙时重玄字;用修不敢不避。

“祠”。祈祷的庙堂也。《万石君传》述:“(慶)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说。“庙堂”。是宗庙的明堂。庄子《秋水》有:“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说。凡古代帝王遇大事。告於宗庙。议于明堂。故也以庙堂指朝廷。

“观”。作闕。原为宫门前的望楼。又指道教的庙宇。唐康骈《剧谈录.下.慈恩寺牡丹》有:“至于佛宇道觀。游览者罕不径历。”述。新唐书《李叔明传》上书:“臣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觀道士十四。”记。

“殿”。古代高大的房屋。通呼为殿。后专称帝王所居及朝会之所或供奉神佛之所为殿。明清时的宫殿。前称宫。后称殿。如文华、武英、太和、中和、保和皆曰殿。亁清门内如乾清、坤宁等皆曰宫。《战国策.魏四》有:“仓鹰撃於殿上。”之叙。汉书《霍光传》有:“鸮数鸣殿前树上。”之载。

“庵”。作菴。乃圆型的草屋。也系小庙耳。多指尼姑所居。《红楼梦.九三》描述:“且说水月庵中小尼姑、女道士等。初到庵中。沙弥與道士原係老尼收管。日间教他(她)些经忏。”其实。庵就女僧~比丘尼修佛居宗之地。



其他观点:

一般都有著名的古迹建筑。以寺庙道观居多。可是。您知道寺、庙、祠、观、殿、庵的区别吗?有人说。不都是差不多吗。有什么区别?其实从历史上来说区别很大。容易混淆。现在常见的寺、庙、祠、观、殿、庵等建筑。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

国人习惯将一般祭祀神灵的场所统称为“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道教的庙宇。统称为”宫观”;比丘们住的地方叫寺、院、庵、堂;比丘尼住的寺院多称作“庵”。道士们住的地方叫“宫、观”。

一、寺

“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本义:古代官署的名称。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如:大理寺。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倍受历代王朝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统治。并且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

二、庙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后来庙逐渐成为祭祀中国的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如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

三、祠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祠堂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汉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宗法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

四、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一般道教宫庙称“观”而不称“寺”或者“庙”。道教从道家“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维模式出发。认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所以称为”观“。取观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于山顶。

著名道观有: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湖北武汉长春观。江苏苏州玄妙观。浙江金华观。广州五仙观。河南开封延庆观。江西省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正一观。湖北省襄樊市真武道观。山西长治市武乡会仙观。河南焦作武陟嘉应观等。

五、殿

殿。堂之高大者也——《说文古本考》。指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比如故宫著名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来寺庙就借用殿。把供奉佛像处的宏伟建筑也叫殿。如“三清殿”、“大雄宝殿”、“祈年殿”等。

七、庵

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现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原本通指僧或尼之寺。并不限于比丘尼所住之寺。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比丘尼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比丘尼)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其他观点:

说来这寺、庙、祠、观、殿、庵。平常一看。觉得几乎都是出家人所在地。好像也没什么区别。实质上区别是很大的。

在一些小说里。特别是写宋朝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个词:大理寺。大理寺不是寺庙。而是政府的一种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一样。也就是说。这个寺。在以前。应该是皇帝的行政机构。大致为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官署。

到后来才慢慢的演变成佛寺。比如白马寺、灵隐寺等。

庙在我国有很多著名的地方。比如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这样一看。关帝也好、岳王也好。几乎都是被神化了的人物。也就是供奉、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大约是到汉代后。庙就与民间的神社混在一起。然后就扩大了范围。比如敕封、追谥文人武士等等。后来佛教寺院也俗称庙。

成都的武候祠、为纪念包拯的包公祠等。都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与庙有些相似。所以祭祀祖先的地方我们叫做祠堂。

一开始祠是纪念那些死去的人。后来为了抬高家族门第之风。也给有名望的活人立祠。叫做“生祠”。

我们想象到的就是道观嘛。也就是道家人修道悟禅的地方。但实际上。观最开始的时候。是天文学家用来观察星象的地方。就像现在的天文台一样。后来由于古时那些观天象的人。多为道士。道教也有夜观天象的传统。所以就把道士修道悟禅的地方称为观了。

殿一开始的时候。是指高大的房屋。后来慢慢地缩小了范围。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比如寺庙里的大雄宝殿。故宫里的太和殿。

庵一开始的时候。是指小草屋。“结草为庵”。后来很多文人把自己的书房也叫做“庵”。比如老学庵、影梅庵等。汉代之后。对出家的女性有了优待。给她们修了住所。就称之为庵堂。所以。庵就成为佛教徒尼姑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专用建筑名称了。

我想。这样子解释。大家都大致明白了吧?

我是青鸾惊鸿。喜欢读书和写文字。感恩每一次不期的遇见与喜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22:20

    道教,祠堂,地方,大理寺,比丘尼,佛教,都是,道士,祭祀,天象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22:20

    没想到大家都对寺、庙、祠、观、殿、庵怎样区别?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6:22:20

    “寺”。指僧众供佛、居住之所。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摄摩腾、竺法蘭以马白驮经东来。初止於鸿胪寺。遂取寺名。立白马寺于洛阳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