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别林斯基说过:要着手研究一个诗人。首先就要在他的许多不同形式的作品中抓住他个人性格的秘密。也就是只有他才有的那种精神特点。
具体到老舍。从他给我们留下的800万字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或有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精神特点。那就是他的幽默。曹禺就曾评价说:
老舍作品中的幽默是今天中国任何作家所没有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老舍的幽默艺术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下面。我将就老舍幽默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回答这个问题。并通过对其代表作之一的《离婚》进行重点分析。来帮助我们探讨老舍那独特的幽默艺术。
按老舍的创作顺序。我们可以认为他的幽默可以分为表象幽默。矫枉过正。举重若轻三个阶段。
1。表象幽默
这第一阶段有三部作品。分别是1926年创作的《老张的哲学》、1927年《赵子曰》和1929年《二马》。这三部作品揭露了旧中国时期的黑暗和当时北平人的庸俗。以及侨居海外华人饱受歧视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但是。由于当时的作者长时间侨居海外。没有亲身经历和感受国内的革命运动。所以其作品不可避免的欠缺一点深度。停留在对生活表象的认识层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借着自己一点点社会经验和心中自幼儿积累下来的委屈。反抗那个压迫人的国家。
这个时期的老舍。在幽默艺术的运用上还稍微有些生涩。片面追求滑稽逗笑。在表达人物形象的时候过份强调和夸大细小或非本质的缺陷。
2。矫枉过正
在发表过两三本小说后。我才明白真正有力的文字……即便是幽默……并不在于多说废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
老舍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并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突破。这个时期的他创作了《大明湖》、《猫城记》和《月牙儿》。在这三部作品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老舍在幽默艺术上的思考。跟早期作品完全不一样了。比如《大明湖》这部小说几乎找不到幽默的元素;而《猫城记》的幽默也给人一种刻意压制的感觉。
3。举重若轻
经过几部作品的矫枉过正之后。老舍对幽默有了新的领悟。认识到幽默要有坚实的底气。于1933年创作了《离婚》。
《离婚》是老舍自认为写得最好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他对幽默艺术的驾驭已经是举重若轻了。这个时候的幽默。是会心一笑的幽默。是带着辛酸和眼泪的幽默。让人充实。引人深思。
探索的过程艰难。可成果是非凡的。
1。整体构思
人类社会本身就蕴含着许多自相矛盾的幽默因素。幽默艺术要获得深刻的美学效果。就要求艺术家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触感。去抓住现实生活中带有社会意义的矛盾冲突。通过整体构思。从而创作出耐人寻味的幽默艺术作品。
从《离婚》这部小说的整体构思来看。它所承载幽默艺术已经脱离了外在因素。不再如早期创作时依赖一些笑料来逗乐。作者着眼于现实生活中最本质最深刻的矛盾冲突。比如:腐败与抗争、善良与邪恶。通过提炼深化。从而呈现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幽默效果。
因此。表现在《离婚》中的幽默让人笑中带泪。狂歌当哭。
2。人物形象的刻画
《离婚》中的幽默已经不是对人物的姿态、举止的取笑。而是深入人物的思想深处。发掘其性格中本来的幽默属性。
不同于作者早期所写的《赵子曰》。对主人公赵子曰的行动取笑逗乐多于鞭辟入里的思想刻画。一些幽默描写有点过头而成为笑料的堆砌。随着老舍幽默艺术的精进。他不仅能在具有社会意义的矛盾中发现幽默。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由表及里。深入人物的思想深处。在其灵魂中挖掘出矛盾、幽默的素材。
老李是《离婚》的主人公。是一个思想和品行都很端正的人。可同时。他又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他的性格。尤其是他的内心独白更是矛盾可笑。老舍说:
“幽默的作家当然会有幽默感。这倒不是说他永远以一笑了之的态度应付一切。不是。他是有极强的正义感的。绝不饶恕坏人坏事。同时。他的心地是宽大的。会体谅人的。”
所以。老舍对《离婚》中每个人物的感情是相当分明的。把每个人物都当做自己的朋友或者敌人来对待。用心去感受、去发现他们本身所具备的幽默特征。生动的表达出来。
3。表现手法
《离婚》这部小说。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譬喻、夸张、联想等表现手法。完全脱离了前期的浮夸。如之前的《二马》有这么一段:
000老太太开始向前走。小短腿像刚孵出来的小鸭子似的;走的时候脸上的肉一哆嗦一哆嗦的动。好像冬天吃的鱼冻。
这一段是老马先生去祭扫哥哥的时候对看墓的老妇人的描写。在当时的情景下并不是很合适。后来的老舍可能意识到这方面。他说:
幽默的作家必是极会掌握语言文字的作家。他必须写得泼辣、俏皮、精辟。幽默的作家也必须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离婚》对社会种种弊端的描画和批判就体现了一个幽默作家的观察力、想象力。还有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描写那些公务员:
000公事。公事就是没有事。世上没有公事。人类一点也不吃亏。公文。公文。没结没完的公文。只有一样事是真的――和人民要钱。这个怪物吃钱。吐公文!
就这样不动声色的揭露了旧官僚机构的罪恶。语言柔和可意义深刻。
最后:
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去主张与判断别人;义气。是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些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
――老舍
其他观点:
老舍从开始创作起就表现出幽默的特质。此后他一直以成熟稳健的幽默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成为一代幽默大师。
我将结合具体的作品。从老舍幽默所表现的社会文化内容及幽默的特点、手段来回答问题。
一、幽默地表现各种矛盾与冲突
中国现代文学从产生到发展。始终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当中。各种矛盾与冲突相互交织。老舍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切身体味。在新与旧、善与恶、真实与虚伪、有价值与无价值的比较中。表现了“五四”运动以后光暗相间。忠邪并存的中国社会。揭示了旧的、恶的、虚伪的无价值与荒谬、可笑。这正是老舍幽默最深层的底韵。
他的作品幽默地表现出来的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与旧的冲突;
2、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3、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嘲讽;
4、科学与蒙昧的冲突。
01 新与旧的冲突
社会变革时代新与旧的交替磨擦最为明显。对此老舍感受颇深。他走上文坛。就是社会变革潮流影响的结果如果没有“五四”运动。他很可能规规矩矩地走既定的老路。决不会想起去搞文艺。
社会变动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道路。而且也给了他一双新的眼睛。使他能以新的目光重新审视过去的一切。于是在新与旧的杂陈中老舍发现了可笑。发现了旧的意识与行为在新的环境下的不合时宜。
《离婚》是一部通篇充满幽默色彩的长篇小说。其中的李太太与马少奶奶是两类不同的女性。马少奶奶受到过新式教育。虽然她最终并没有冲出旧的樊笼。但她优雅的气质。得体的穿着。善解人意的举止。特别是她周身散发的说不清的诗意。都是李太太这个旧式妇女所不可企及的。
相比之下。老舍以漫画式的笔法写出了李太太待人接物的拘谨与羞涩。市场采购时的缺乏主见。教育孩子的简单粗暴。与丈夫相处时心无灵犀的笨拙。作为一个旧式妇女。李太太曾经得心应手地生活在乡间。但她来到北平新的环境下。却显出了尴尬。甚至是丑陋。
在新与旧的对比中。老舍还把讽刺与幽默的笔触伸向了旧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新韩穆烈德》中。老舍夸张地表现了封建时代极力推崇的节俭美德的黯淡无光。田烈德的父亲以极原始而残酷的经营方式把克勤克俭的古风发展到了极端。一家人省吃俭用。只知拼命挣钱。过着吝啬的土财主式的生活。远离现代的健康生活方式。
在《牛天赐传》中。老舍还通过牛老太太对牛天赐的畸形教育。讽刺封建礼教的虚伪荒唐和做作。揭露其对人的天性的压抑。每当牛老太太带天赐去亲友家作客。她总要嘱咐一番别当着人说饿。别多吃东西。别大声嚷嚷等等。幼年的天赐非但不能理解。反而觉得套上了枷锁。
儿童纯真的心灵与封建的教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旧有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它的光彩与价值。但还有一些人总是我行我素。无视这种改变。
短篇小说《八太爷》中的王二铁便是这样一位背时的“英雄”。在一个近乎荒诞的故事中。老舍塑造了一个唐·吉诃德式的幻想者。反映了变革时代一种“笑剧”的社会现象。
同样《断魂枪》中沙子龙的可笑也正在于他不愿去承认他的五虎断魂枪的威风已经失去了现实性。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在日本人打到家门口的时候。却将木杠、石头作为看家的法宝。认为这是经过验证的安全良策。无视环境的改变。固执地延续旧有的做法和意识。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喜剧性。
老舍从新与旧的交错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题材。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指出了旧的东西已经衰朽不堪。走到了尽头。不仅无法维系原有的秩序。而且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
2、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孕育发展起来的。许多现代作家都有在国外的经历。老舍年轻时曾在英国教书。并游历过欧洲的一些国家。
对照异国的文化。他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落后、沉滞和无生气。在老舍笔下。对时间价值的认识。中国人可以说是走入了一个可笑的误区。欧美的现代生活节奏很快。时间宝贵。相比之下。中国的老马先生却是伦敦的第一个闲人。刮风有雾均不出门。北平的祁老太爷。为了买一件小东西长时间地讨价还价。以换取少花几个铜板的得意。
在他们看来。时间是无尽的。也是廉价的。徽不足道的。在对待金钱的问题上。老舍也写出了中西方的不同。西方人毫不隐讳看重金钱。以能挣钱为体面。在钱的问题上不讲情面。
《二马》中的伊牧师与马家父子一起吃饭。很自然地提出各自付帐。对此老马先生很是看不起。平时在面子与金钱相互冲突的时候。老马一定舍金钱而保面子。但是当处理自己哥哥留给侄儿小马的戒指的时候。他却揭去了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以父亲的身份据为己有。既然儿子是老子的。那么儿子的财产也应当是老子的。这在老马先生看来是很正常的。
在老年问题上。老舍的观察是。西方人害怕衰老。害怕成为没有用的人。而中国人则表现为未老先衰。老马先生早早地留起了小胡子。以显示自己的成熟和尊严。伊牧师60多岁的年纪。却还想写一本书。得个伦敦大学的中文教授。
在老马先生看来。伊牧师的作为是不可思议的。儿女都挣钱了。正该到享福的时候了。所以听到伊牧师也让他写书。他认为这是老来受罪。
在处事准则上。老舍体会最深的是中国人有避嫌远祸。独善其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性格特点。每当邻居家出事。家长必定要嘱咐孩子。不许去看热闹。而西方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一般是会尽量去做的。这一点并不与沾亲带故有关。
《二马》中玛力小姐和男朋友救回了喝醉的老马先生。小马竟暗自认为是玛力对自己有好感才这样做的。自作多情地苦恼了很长时间。
以上种种。都是老舍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对中国文化的剖析。对中国国民性弱点的揭示。在欧美文化的活力、生气面前。中国文化的衰落、保守、消极、虚伪都显得十分可笑。
在东西方文化的逆差中。老舍强烈地感受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不能等待别人同情的。必须勇敢地正视自己的落后。以图改变。这表现了一个清醒的中国人自尊自强的精神。作品中的幽狱感也正来自于这种伟大的自省。
在批判中国文化落后一面的同时。老舍也看到资本主义文化的弊病。如西方人自大、偏狭的种族观念。拜金主义造成的人情冷漠。为了表现个性而固执己见的幼稚等等。都幽默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可以看出老舍虽然是中国旧文化的批判者。但绝不是洋文化的盲从者。这种清醒宽容的态度。使他在两种文化的差异中。趋向喜剧性的选择。
3、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嘲讽
老舍是一位平民出身的作家。自幼便在生活的磨难中感受到了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养成了向善、侠义的性格。在对社会现实的表现与批判中。他比较倾向于从一般的善恶标准出发。对人性的虚伪、自私、矫饰。对世态的丑恶。是非的颠倒进行嘲讽。在这一点上。他得利于浓厚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见闻阅历。
《老张的哲学》中有一段老张与前来察学的学务大人南飞生的对话。不学无术的老张为显示自己的通晓新学。说念外国字只要把平仄念调了。准保没错。中西文是一理。南飞生也装作听得津津有味。以表示自己是新学的知音。南飞生察学的结果是发现讲台不应砌在西边。这样主克学生家长。这令人啼笑皆非的描写。讽刺了当时学界一般人自欺欺人的浅薄可笑。
小说《上任》表现的是一个颠倒了的世界。昔日为非作歹的土匪竟当上了稽察长维持社会治安。所察土匪皆为昔日熟人。结果反倒成了土匪的帮手。善人中的穆女士对女仆百般奴役。却给她们起名叫自由、博爱。
《牺牲》中的毛博士在洋装革履的躯壳之下。却有着丑陋的灵魂和陈腐的观念。
作为一个正直的艺术家。老舍对社会的黑暗与丑恶。不再采取宽容的幽默态度。而是进行了犀利的讽刺。揭露了世道的不公。人与人的不平等及人性狡诈、伪善的一面。昭示了以恶充善。以丑为美的荒唐可笑。
4、科学与蒙昧的冲突
老舍曾经自嘲与科学无缘。但他绝不怀疑科学。在文学领域。他经常从科学和真理的角度。对缺乏科学根据的行为和做法进行嘲讽。
在《牛天赐传》中。他讽刺了旧式的捆绑婴儿手脚的育儿法。对成为拐子腿的牛天赐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抱孙》中写到由于王老太太的愚昧无知。以不科学的方法照顾孕妇和婴儿。不但闹出许多笑话。最后还断送了母子两条性命。
老舍以喜剧的形式揭示出所谓的经验与常规。其实是对文明的无知。老舍的幽默十分富于联想。也许在一般人看来是严肃、正常的事情。老舍却能看出其中的漏洞和可笑之处。这往往是作家对人生的妙悟。
《考而不死是为神》便对庄重而严肃的考试制度大大地幽默了一番。考试能将人变成会吐代数、吐历史的机器。这是对活生生的人的一种异化。柏格森将这种喜剧效果归结为对自然流动的生命意识的悖反;同时。分科考试将人类的知识领域作了严格的划分。虽然便于学习和掌握。但不利于知识的整合。因此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老舍这种对人生非凡的感悟。是他许多幽默小品的来源。这些作品在轻松中有哲理。道出了人生的多重境界。
从以上的归纳中可见老舍的幽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侧重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他从幽默对象自身的矛盾和冲突中寻找幽默的爆发点。通过自然本色的描写。让读者体会其中的幽默内涵。达到简洁而耐人回味的效果。
二、幽默的个性化特点及手段1、将幽默作为一种人生态度
一般来说。幽默是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但对于老舍来说。还不止于此。幽默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和文学观念。是他观察社会、表现人生的主观心理定势。
老舍说过:
“伟大的文艺中……必有一个伟大的人格。”
老舍的幽默艺术就是以他的幽默人格为风骨的。幼年的生活使老舍形成了刚强、义气又好骂世的性格。并且略微地带了点自卑。因此他“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
这种对人生的幽默态度。决定了老舍的幽默不是偶然地表现在一时一事上。而是一种具有贯穿性的创作风格。以幽默的人生态度为基础。老舍的幽默艺术就具有了深沉、内在的特点。而不是仅在文字上逗人一笑。
老舍幽默的人生态度。还表现为对人对己一而视之。“假如自己有短处。他也会幽默地说出来。决不偏袒自己。”在解剖别人的同时也解剖自己。使其作品更令人信服。更贴近生活。亲切感人。
2、中国民族风格与外来影响的统一
平民出身的老舍自幼便接触了大量通俗的民间艺术。对评书、相声、鼓词、戏曲等艺术形式非常熟悉喜爱。这些大众艺术是民族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幽默意识和民族幽默形式。这对老舍幽默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切的影响。
在作品中。老舍大量借鉴通俗文艺的幽默手段。对塑造人物。表情达意起了重要作用。
《老张的哲学》一开始。在对老张的素描中。老舍用了一连串精彩、简洁、上口的语言来介绍人物:
“老张的哲学是‘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他的宗教是三种回。耶。佛职业是三种兵。学。商。言语是三种官话。奉天话。山东话。……营商。为钱当兵。为钱办学堂。也为钱同时教书营商又当兵。则财通四海利达三江矣此之谓‘三位一体’此之谓‘钱本位而三位一体’。”
这样的写法与评书艺术中“使砌”这种幽默的评点方式非常类似。活画出老张这个贪婪、吝啬的无赖、恶棍形象。
其它如相声中的“逗眼”、“捧限”、“抖包袱”。戏曲中的插科打浑。民间歇后语等各种幽手段都可以在老舍的作品中看到。浓郁的喜剧风格。使老舍的作品燕得了广大读者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普遍喜爱。
在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老舍也吸收了外国文学中的幽默手法。斯威夫特、狄更斯、马克·吐温、塞万提斯、莫泊桑等作家的幽默风格都对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老舍作品中机智警妙的语言。轻松诙谐的描述。奇特的联想。夸张的比喻和渲染。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外来艺术的成分。
3、幽默的复合性
这是老舍幽默的一个显著特色。它表现为审美范畴的相互渗透。多重手段的运用。多重意象的组合。及内容与形式的交织等。
这一特点首先表现在喜剧性与悲剧性的相互渗透。老舍最初踏上文坛是以近于滑稽的笑骂引起人们关注的。《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都以滑稽的人物。琐碎荒诞的故事引人发笑。但笑声的背后却是对于人生冷暖、世态炎凉的慨叹。有着发自内心的酸楚和玩世不恭的自嘲。滑稽与幽默中带着优冷与孤傲。
同时。与幽默情节相平行。老舍还安排了王德与李静凄恻的爱情线索和李景纯赴死的义举。更为作品增添了悲剧色彩。
到了《二马》中。老舍嘲笑的是中国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实际上是以喜剧形式来揭示中国社会的悲剧。饱含着作家的爱国精神和自强的热望。
从欧洲回国后。面对中国的现实。他既无法保持冷静。也不能在短时期内实现自己的热望。于是。他沉下心来。以深沉的抒情笔调。以尖锐的批判锋芒。揭示中国文化的落后。社会的畸形。人心的病态。幽默中透出悲愤。形成“含泪的笑”。悲与喜互为表里。互为依托。浑然一体。
其次表现在蒙昧之笑与可见之笑的融合。蒙昧之笑是指幽默对象自在的可笑性。并不为对象本身所感知。比如李太太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可笑。所谓可见之笑是指蒙昧之笑的被感知。或幽默对象有意而为的笑。这两种类型的笑在老舍作品中往往同时出现。
老舍经常在描写自在之笑的同时。安排一些比较严肃的人物形象。如李景纯、小马、李子荣、老李等。让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去体会纷乱可笑的人生。或笑人。或笑己。以此来加探幽默的穿透力。
在老舍的一些幽默小品之中。这些严肃的角色被作者本人所取代。作者以自己的幽默态度挖掘人生的可笑。形成了二重奏式的幽默格调。
4、幽默的别题现象
这是由幽默对象表面的可笑性而引申出来的幽默。就像前文说的老张与南飞生的对话。其内容固然可笑。但我们所笑的不止这些。或者说主要不是这些。看着他们“谈笑风生”。我们会想到许多不懂装懂、浅薄虚伪、无聊媚俗的人。甚至想起了身边发生过的同样可笑的事情。
在这时候。表面的话题似乎不再重要了。我们所注意的是那傍逸斜出的别题。别题现象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从而拓宽幽默范围。增加幽默的厚度。
多种幽默手法的交错运用。在同一篇作品中。老舍很注意错落地运用各种幽默手段。增强喜剧效果。
《到了济南》一文中。先后使用了重复、倒置、相互干涉三种手法来写乘坐济南载人马车的“奇遇”。没有精神的马、破烂的车、惊人的车价。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棘手。造成了重复的幽默效果。
马与车的破旧。似乎有了人负马的感觉。这是倒置的幽默;而马在路上三失前蹄。造成“我”鼻子碰在车窗上。与对面坐的乘客头碰头地顶牛。这又是相互干涉的幽默。如此一环扣一环。造成了接连不断的幽默效果。使一笑未平。一笑又起。
总而言之。老舍幽默艺术的成功。依赖于他深厚的内在素养。没有对现实生活深刻独到的体味。没有作家豁达、睿智的幽默精神。幽默便失去了神韵与风骨。仅靠招笑的语言和简单的滑稽手段成不了幽默艺术家。
同时。老舍的幽默作品也表明。现实主义不是只有严肃、痛苦和血泪。老舍以其独特的幽默艺术。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气息。为现实主义文学向多样性和丰富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回答完毕。
其他观点:
谢邀。我是七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01、社会关怀
要让“世界在笑声中换个样儿”的老舍总是将幽默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始终怀有强烈的社会关怀。
老舍出生于一个下层旗人的家庭。从小生活在北京。生活在穷人当中。自幼为贫困所苦。“贫人的空想大概离不开肉馅馒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老舍曾说过:
“我自幼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同时对别人又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
老舍的幽默。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对那些大大小小的社会蛀虫们。作家的憎恶之情力透纸背。如《离婚》中有一个在公安局作事的贪赃枉法的家伙。作家就用谐音飞白手段直斥为“王八羔”。对那些贫穷、弱小、正直的人们。老舍的笔端饱蘸热情和同情。而更多的是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的人和事。老舍采用的是讥讽揶揄的写法。把自己深沉的感情蕴含于幽默的笑声之中。希望人们能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让“世界在笑声中换个样儿”。正因为此。茅盾在四十年代就说过:“在老舍先生嘻笑唾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到了他对于生活的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
02、夸张嘲谑
老舍是一个幽默小说家。善于运用各种修饰、修辞及语言技巧来叙事传情。他“注重幽默和喜剧的外发性。充分发挥作家的主体性而精心营造。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喜剧感”。
03、褒贬是非
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在老舍这里黑白分明。一目了然。老舍笑中有怒。对压迫者、为害者及形形色色的虚伪狡诈的恶势力。他以讽刺、嘲笑的手法给予无情抨击;老舍的笑中还有泪。对底层人民的不幸。他充满了同情。如对《月牙儿》中的“我”。《我这一辈子》中的“我”。《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及《四世同堂》里那一个个辗转在饥饿与亡国阴影中的小人物。都寄托了深切的同情;老舍的笑中还有悲。他能辩证地看待小人物的境遇。在同情中坚持着对其精神弱点的批判。让人“始而发笑。继而感动。终于悲愤”。如《离婚》中不因老李的善良、忠厚就忽略他的软弱、寡断。也不因“饭桶兼把式匠”吴先生、“苦闷的象征兼科员”邱先生等生活的灰色而放弃对其国民性的检视。
总结
老舍以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独树一帜。老舍文学作品的幽默或者以喜写悲,或以原生态,或以智慧的表现方式,构成了老舍小说幽默艺术的独特景观。另外。老舍的作品用“斩钉截铁”的外部对照。用道德意义上的美化与丑化。理想化与漫画化。极力地张扬了他的爱与恨、友与仇、愿望与诅咒。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2943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老舍,幽默,作品,艺术,社会,可笑,中国,自己的,作家,的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老舍被誉为一代幽默大师,究竟该如何理解他的文学作品里表现出来的幽默艺术?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别林斯基说过:要着手研究一个诗人。首先就要在他的许多不同形式的作品中抓住他个人性格的秘密。也就是只有他才有的那种精神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