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很多关于“内卷化”的用法。都是错的。
这里先做一个正本清源。然后再剖析“内卷化”的各种错误用法。
一种艺术形式
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最早提出了“内卷”这个概念。当时。主要是指一种艺术形式。
比如下面这些毛利人的艺术装饰品。就是一种内卷化的艺术。
看起来非常精细、感觉上非常复杂。而关键是成本非常高昂。因为需要纯手工绘制。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类艺术品都是一种或几种模式的不断重复。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关键是高于生活。那么。应该怎么高呢?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
再看下面这件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野牛图。这是两万五千年前、甚至三万年前的作品。
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关键是洞窟中那些动物鲜活生动。这种艺术给人带来一种审美上的震撼。毕加索说:阿尔塔米拉之后。一切尽颓。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
对比上述两种艺术样式。我们可以对内卷做一个解释。即:在原有路径、模式以及框架下。向内演化、向内发展、向内创造。于是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成本。但本质仍是单调重复和形式复杂。没有内容创新、没想象突破。
除了毛利人的装饰品。还有很多内卷的艺术形式。比如哥特式建筑。乍一看很震撼。而仔细看却只是规则了的分形艺术。还有微雕。内容不变。只是换了个高难度的载体形式以增加制作的复杂。
简单说。内卷就是向内演化。极端的情况则是低水平的复杂。
一种生产方式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一个本书。叫《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书中对印尼农业的描述。也使用了内卷这个概念。
印尼爪哇岛上的肥沃土地。特别适合种植水稻。但因为人口众多。又没有外来资本和技术的交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困守在有限的土地上。就是这么多人、就是这么多地、就是这种生产方式。于是。土地使用变得越来越复杂。租佃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合作性的劳动力安排越来越复杂。这就是一种花样翻新的精耕新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生产方式?
一是生产内容、技术手段和生产关系原地踏步。生产内容就是种植水稻。技术手段就是传统作业。生产关系就是小农经济。在缺少外界刺激和内部创新的情况下。这里不可能诞生现代农业。所以。任凭你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在原有路径、模式以及框架下玩。
二是已经产生剩余劳动力。但剩余劳动力根本就安排不出去。土地很肥沃、气候很宜人。而且传统的耕种手段已经到了极致。于是。种植水稻只需要1000个农民就能完成。而生产出的粮食也足以养活岛上的人。但岛上却有2000人。多出来的那1000人应该干什么?没有外来资本、没与新的产业。所以多出来的1000人也要跟着种地。然后呢?然后大家只能在原有水平下越玩越复杂。
这会不会出现马尔萨斯陷阱?即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然后多出来的人口只能以某种方式被消耗掉。事实上。爪哇岛并没有陷入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加了。但生活水平并没有下降。更没有出现某种形式的人口消耗。
被误用的内卷化
1985年。黄宗智的一本书。叫《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这本书指出中国的小农经济面临劳动力过多、土地有限的局面。形成一种“过密化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劳动力的产出。出现了边际生产效率递减的情况。也就是大家越劳动却越贫穷。投入土地上的人越来越多。但每个人却越来越穷。这就是内耗。于是。黄宗智。把这种现象当成了内卷。
如果内耗更严重一点儿。那就会出现以某种形式消耗人口的情况。所以。这种现象不是内卷。而是马尔萨斯陷阱。
于是。内卷便跟马尔萨斯陷阱混为一谈了。
中国人口在清朝过度膨胀。出现了大量过剩人口。但当时中国的生产内容、技术手段和生产关系。却没有突破式的发展。大清帝国就是一个超大号的爪哇岛。按照黄宗智的理解。接下来将会出现什么?当然是马尔萨斯陷阱。
但。大家更愿意用内卷化这个更时髦的概念来解读。于是。认为过剩的人口导致各种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创新都不会出现。工业经济自然不会出现。因为超大规模人口已经把自己锁死。如果再没有外部介入。马上就会出现以某种形势消耗人口的情况。
但。这是内卷吗?不是。这还是马尔萨斯陷阱。
内卷化。被当成了马尔萨斯陷阱。或马尔萨斯陷阱的前兆。这就是一种误读。而且。直到现在。很多人都在误用。
一种历史观
马尔萨斯陷阱。能够解释历史吗?即便是这种马尔萨斯陷阱式的内卷化。能够解释历史吗?
没有西风东渐的情况下。大清帝国这个超大号的爪哇岛。是不是就一定会出现马尔萨斯陷阱?
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也出现了人口高速增长。所以有人就认为当时的时代大趋势就是马尔萨斯陷阱。于是认为:明末农民战争和满清入关。都是在以某种形势消耗人口。
如果这种论调能够成立。那么历史真得冰冷到了无情。
但是。之前说了爪哇岛并没有出现马尔萨斯陷阱。爪哇岛上的人能够养活自己。而且并没有搞什么人口消耗。同理。即便是低效率。古代中国农业仍然是向前发展的。
在博弈的均衡态下。人普遍不会太傻。因为人会学习。所以。在真实世界中。那种马尔萨斯陷阱式的内耗。很难发生。历史上。中国出现过国家组织下的大移民。但也出现过自发的大移民。山西这个地方土地贫瘠。所以走西口走了400多年。近代以来。山东人多地少。而闯广东成了一种潮流。没有谁会在一个能把自己饿死的地方呆着不动。内耗了、没希望了。然后大家可以走啊。所以。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的危机。以及马尔萨斯陷阱的内卷化。不会长期存在。
到底什么才是内卷化
还是从其本源上理解这个概念。就是一种固定水平下的复杂化。极端表现则是低水平的复杂化。而一般认为是它的极端表现。即低水平的复杂化。带有贬义色彩。但内卷这个概念却一直容易被误用。
中国高考是一种内卷化。
但考生之间靠刷题挤独木桥。却不是内卷而是囚徒困境。在这种制度设计之下。考生的压倒性策略就是超过其他竞争者。很残酷但没办法。这不是内卷。中国高考的内卷。是指考试内容的低水平复杂。考试大纲限死了。可考的知识点就那么多。然后只能变着花样翻新、变着花样复杂。所以。大学的数学老师。不见得能玩转高考数学题;知名的作家。不见得能玩转高考语文题;甚至老外亲临考场。都不见得玩转高考英语题。这才是中国高考的内卷化。
同理。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也是一种内卷;鲁迅笔下吃人的礼教。也是一种内卷。大家只能在原有的路径、模式以及框架中各种玩复杂。
再有。政府机关的各种手续。比如证明你妈是你妈;大公司里的各种流程。比如加班搞审批。这些也是内卷。看上去一本正经、专业高深。但实际上就是自己人跟自己人玩。而且玩得很开心。但内卷是内卷了。却不是马尔萨斯。
内卷就一定内耗吗
1976年。中国向美国派出了一个代表团。主要是考察美国农业。而当时的中国正在搞农业学大寨。这就是爪哇岛的生产方式。当看到美国的现代农业后。考察组的心态彻底崩溃了。美国的现代农业只用5%的农业人口。养活了整个国家。而且还有大量粮食出口。于是。考察组回国后就提出了激进的建议。要搞全面的农业机械化。但是。1979年的时候。中国开始玩包产到户了。这简直就是要把爪哇岛的生产方式发挥到极致。而结果呢?直到现在。中国也没搞成美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但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却提升了。
内卷是内卷了。但这种局部的内卷就一定邪恶了吗?没有。内卷就一定内耗了吗?也没有。内卷也可以发展。
内耗是看得见的隐忧。内卷则不一定就会带来内耗。解决内耗危机和内卷问题的方法。是创新。但。创新并非常态。内卷可能更像常态。
如果单论内卷。它应该与演化相对。演化是向外向前的必然趋势。但演化无定向。所以你不知道演化的结果是不是创新。内卷则是对演化结果的固定。向内演化、在既有水平上复杂。却并非毫无意义。礼教是吃人。但开始并不吃人。而是固定了一种文化形态。高考试卷是低水平得复杂。但初衷并不是为了复杂。而是为了选拔人才。所以。内卷并不一定就是内耗。也非毫无意义。如果一定认为它是带有贬义。那就应该是内卷的极端表现。即低水平复杂。
其他观点:
什么是“内卷化”?其实就是生存焦虑。这很好理解的一件事。非要生造 一个“内卷化”名词。这是故意让人听不懂。还是表示造词人的的水平高学问大?用已故小品艺术家赵丽蓉的话说:就是不让人好好说话。现在学术界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创造一些生硬的词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好像非此不能表现自己的水平。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者在给大众做讲演时。满嘴用的都是他自己才能听得懂的专业名词。有时还要夹着一些英文单词。以显得他博学多才。殊不知。这种行为大错特错。
真正有水平的人是要把高深的理论用最通俗的话讲出来。像毛泽东一样。把马列主义理论用大白话讲给群众听。让群众听得明白。懂得原理。知道运用。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文盲占大多数。如果毛主席也象我们这个造出“内卷化”的人一样。那么。马列主义还怎么在中国传播?毛泽东曾经告诫党内。学语言要下一番苦功夫 。尤其要向群众学习。要从群众语言里吸取养分。中国语言是一门艺术。是大众的艺术。不是少数人的艺术。唐代诗词大家白居易。每次作出一首诗都先念给老太太听。如果老太太听不懂。他就重写。所以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很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么有意境的诗句。同时又很好理解。这才是真正的高水平。
内卷化的生造者们。希望多学学语言。先过了中国汉语这一关再出来活动。省得让人看了别扭。
其他观点:
内卷这个词涵盖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基本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总结起来就是:一方面僧多粥少。一方面资源分配不合理。
就比如说在一个公司里。本来是8小时的工作制。很多人都是到点下班的。然后某个员工留下来加班。发月薪年薪的时候他拿的比别人多。于是其他人就眼红了。纷纷留下来加班。资本家们看见了很高兴。他们一边给那些员工画饼。一边不断压缩加班费。到最后整个公司的员工都得996了。
另外。在一些地方的招聘活动上也反映了内卷。
很多单位都把招聘的年龄限制在35岁。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一些单位的学历要求可能至少是本科以上等等。此外。某些单位会不断解聘那些年龄大的员工。因为在资本家们看来这些中年人们“性价比”远远不如刚刚毕业的学生。所以会有很多人调侃35岁去送外卖了。这种调侃的背后都是辛酸的人生体验。
还有就是选拔性考试。全国各省市每年的中考、高考都要筛选掉一大批人。这就是学业上的”内卷“。家长们一般都是非常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业问题的。于是就要和其他人不断竞争有利于自己孩子的学习资源。包括名师、良好的课外辅导、全市一流的学校。为此学区房、摇号等不断成为近些年社会的热门话题。
内卷化是对社会发展有非常严重的消极影响的。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下。所有人都会变得焦虑。幸福感断崖式下降。额外安全感不足。一个人想要在内卷化的环境中学习和提升。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3026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马尔萨斯,内卷,爪哇,中国,内耗,陷阱,都是,人口,艺术,的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究竟什么是内卷化,生活中或者历史上有什么通俗易懂的内卷化的例子?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很多关于“内卷化”的用法。都是错的。这里先做一个正本清源。然后再剖析“内卷化”的各种错误用法。一种艺术形式美国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