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两国一样强大,为什么秦灭六国,而不是赵灭六国?
原创

秦赵两国一样强大,为什么秦灭六国,而不是赵灭六国?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只能以马后炮的视角来回答。

秦能统一六国。而赵国不能。大体上可以分为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先说客观原因。

在那个时代。一个国家想要从一众实力相当的国家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具备两点前提。

一是要有中央之国的经济潜力。

二是要有边缘之国的扩张潜力。

赵国的地理位置偏北。秦国偏西。两家半斤八两。它们都可以在军事扩张。获得大量土地和人口来增强国力的同时。又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四面被堵、丧失扩张空间的困境。

所以。它们都是边缘之国。都有扩张潜力。

但是。秦国在东出前。可扩张的腹地是巴蜀地区。而赵国的则是云中、九原、雁门、代郡等地。巴蜀和北境。没有可能性。经济潜力差距太大了。

当然。云中、代郡等地区。民风彪悍。盛产战马。也是战略要地。历史上赵国就是因为征服了此地。并兼以胡服骑射改革。综合军力才赶上秦国。并曾一度与秦国比肩。成为当时的双雄。

然而。有一说一。我们也必须要承认。赵国北部的综合资源是远不如巴蜀地区的。

巴蜀地区。什么自然资源都有。只是发展滞稍后而已。经济发展起来了。就好了。

而赵国的北边除了战马和少量耕地。几乎什么重要资源都没有。(盐铁铜之类的)

这就不是发展滞后。待发展的问题了。而是根本没得发展。

另外。秦国的关中平原本身发展的也比赵国的太原盆地和邯郸地区要好。秦人对当地的开发已经有几百年了。

所以综合而言。在不考虑各种干扰因素的情况下。模拟发展。秦国的发展潜力就是天然的比比赵国要大。

我们知道。古代打仗。拼的就是底子。打得就是综合国力。

秦国的经济潜力比赵国大。人口、耕地比赵国多。综合实力强于赵国。那么。它在战场上的韧性和后劲就是要比赵国强。

这一点。长平之战体现的尤为明显。

所以从客观原因来说。赵国自打立国。它就不仅在经济潜力方面不如秦国。就连在扩张潜力方面。也不如秦国。

多说一点。晋国当年之所以能压着秦国大几百年。就是因为它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上。兼具了中央之国的经济潜力和边缘之国的扩张潜力。

然而。坐拥天时、地利的晋国。却因为人不和的问题。分裂了。

分裂之后。赵国分到了发展潜力遗产。它可以在不受别国干预的情况下。搞扩张。但它的地盘质量一般。经济基础一般。几乎所有的战略资源都缺。赵国如果想得到资源。别无他法。它只能跟魏国、齐国开战。

然而。赵国在未成年前。哪有跟魏、齐死磕的实力?

魏国和韩国则分到了经济潜力遗产。它们的地盘质量都很高。地多。人多。矿产多(运城盐池。中条铜矿。安阳铁矿)。具备了成为大国的基础。但它们没有扩张潜力。每每对外扩张。都会遭到别国干预。

综上。赵魏韩其实是“和则生。分则死”的关系。若不分家。没人能欺负它们。统一天下也并非不可能。而一旦分家。它们不仅都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且连自保都难。

实际上。分晋之初。三家的主君都明白这个浅显道理。所以。他们曾多次联手。向东暴打齐国。向南吊打楚国。魏国单方面吊打秦国。真是好不风光。

可惜。老话说得好。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合作一段时间后。赵国不干了。赵侯觉得魏国拿的好处最多。后来韩国也不干了。韩侯也觉得好处净让魏国占了。自己吃了大亏。

然后。三家就闹掰了。先后搞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围魏救韩”。混战连连。

要是历史上没这档子事。三家不闹掰。秦国哪能崛起的那么顺利?估计秦国连夺回河西都没有可能性。

再说主观原因。

秦国的历史。大家耳熟能详。六代秦王。有个别是庸君。但没有一个是昏君。秦始皇就是站在前人们的肩膀上。一举消灭了六国。

相比于秦国。赵国的发展就坎坷多了。

赵襄子联手魏、韩消灭智氏时。赵家的实力是比秦国要略强的。

在赵魏韩三家中。也是以赵家实力最强。

但很可惜是。赵襄子死后。赵家高层多次自相残杀。这连番的内讧。不仅大大削弱了赵家的实力。也让赵家丧失了扩张的先机。

因为就在赵家内讧时。魏家变法了。即历史上著名的“李悝变法”。

魏家因变法。实力变强后。赵家沦为了魏家的跟班。丧失了向南扩张的可能性。

后来的赵献子、赵烈侯、赵敬侯都想跟魏国争夺河北。尤其是赵敬侯在位时。他把国都从太原迁到邯郸。就是为了跟魏国掰腕子。

可此时的赵国压根就是打不过魏国。

赵敬侯的儿子赵成侯在位时。把攻掠对象从魏国转移到卫国。可惜。魏国罩着卫国。为了争夺魏国。赵、魏又是连连混战。赵国几次被魏国打得“遍体鳞伤”。

公元前369年。趁魏国新君登基之机。赵成侯联合韩国攻魏。一度包围魏都。但战争还没结束。赵韩就因为分赃问题闹掰了。

魏国得到喘息之机后。将韩、赵各个击破。

后来。秦国崛起。趁魏国与赵、韩、齐混战之机。将魏国打得元气大伤。赵国这才得到喘息之机。

然而前面说了。三晋“合则生。分则死”。

三晋在分家就会死的情况下。魏国这个主心骨又被打残。没了主心骨。三晋很自然的就会被周围的列强(秦、齐)一通吊打。

在承受多次暴打后。赵肃侯病死。王位传给了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这里不赘述了。一句话总结。赵武灵王在位时。赵国消灭了中山国。击败了林胡和楼烦二族。成为天下仅次于秦、齐。军力能比肩秦国的一流强国。

然而。赵武灵王的改革还是太迟了。他在赵国搞胡服骑射时。秦国的变法已经维持了近七十年。秦国国力之强。赵武灵王是看在眼里。心里门清。

所以。他并没有因军力变强后。就直接去挑衅秦国。而是另辟蹊径。决定以自己机动性强的特点。用骑兵偷袭秦国。

只不过。正当赵武灵王还在谋划时。赵国又又又一次内乱。赵武灵王被儿子搞死。而他的儿子赵惠文王又缺乏军事才能。所以偷袭秦国的计划。最终告吹。

时机。是靠把握来的。一次把握不住。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了。

赵国就是如此。赵惠文王在位时期。虽然赵国实力依然强大。但秦国通过打击诸国。实力更强。表面上。秦赵看似两强并立(齐国当时已经被出一流强国之列了)。但其实一直是秦国压着赵国。鲜少能看到赵国主动挑衅秦国。

秦赵的每次交战。赵国都是自卫反击。

只是因在这期间。赵国人才济济。猛将们多次挫败秦国的攻势。赵国这才勉强保住了上升的国势。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

公元前263~260年的长平之战。一战把赵国从高位上打落。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与秦国硬钢的实力。

幸亏。公元前257年的邯郸之战。赵国联手魏楚韩重挫了秦国。再加上。魏国后来当了出头鸟。屡次挑衅秦国。吸引了秦国的注意力。报赵国才勉强在长平之战后。又苦撑了30多年。

赵国灭亡前夕。赵王调北境驻军回师。两挫秦军。但大势已去。赵王昏庸。朝廷大臣也多是奸臣。

公元前228年。赵国再也无力抵抗。在秦军的攻击下。就此灭国。

总的来说。秦国能统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在于三点:秦国国君都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没犯啥原则性错误;秦国改革的彻底;秦国地理位置好。

偶然性在于。晋国分裂了。而且三晋居然闹掰了。三晋想统一中国。不合作。是绝对不可能的。它们天然就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合为一个整体时。它们才具备压制四方之敌的实力。一旦分家。它们必然是生存堪忧。战略形势大起大落。

三家主君都明白这个道理。可他们居然还是闹掰了。不过。魏国和赵国能在分家后。一个小霸中原。一个雄踞北方多年。其实已经极为不易了。统一对它们而言。难度太大。

其他观点:

说赵国和秦国一样强大。估计只有看了《大秦赋》的观众相信。真实的历史却不是这样的。从秦赵两国的用人制度就能看出来。赵国远不如秦国。

(战国初年的形势图。赵国还没有得到周王室承认。秦国被魏人欺负失去河西之地)

我们都知道。秦国任用外来的客卿。比如张仪、吕不韦、公孙衍、范睢、商鞅等人。连王翦、蒙骜这些武将都是客卿。蒙氏是齐国人、王氏应该是魏国人。这种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确保了秦国的持续强大;

而赵国的庙堂只信任自己人。比如担任相国40多年的平原君赵胜。后来的赵葱、春平君(战国策记载是春平侯。名字没人知道)。这些宗室出身的人往往手握大权。不到死都不会放手权力。

赵国的任人唯亲、老人政治与秦国的选贤任能形成强烈反差。谁能一统天下几乎没有悬念。

此外。赵国的强大仅限于军事领域。这是很多人没注意到的事情。

赵襄子、赵烈侯、赵武灵王也进行了一系列变法。但没有法家代表人物的指导。缺乏新意、成果不大。只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仅限于军事领域。缺乏经济基础和行政结构支撑。这种强大非常脆弱。长平之战后赵国已经是外强中干了。

即便是胡服骑射。赵国也无法拉开与中原强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比如长平之战时。廉颇的赵军就无力抵挡秦将王龁的攻势。从而引起赵国君臣的不满。当时廉颇带走了赵国全部的精锐。可以说是赵军最强的野战军。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带给赵国全民尚武的民风。这确实有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但是战国时代的骑兵没有马鞍、马镫等装备。铁质刀具也不能普及。因此骑兵的战斗力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强。最多是提高了机动性而已。反而是秦军的强弓硬弩、攻城机械、多兵种协同战术更胜一筹。

而且。赵国胡服骑射发生在公元前307年之后。此后直到公元前296年。才终于灭掉了赵国扩张的第一个目标“中山国”。此时赵武灵王还没有死。但王位已经禅让给了儿子赵何(赵惠文王)。消灭中山国的第二年赵武灵王就在内乱中俄死了。这一年是公元前295年。

(公元前295年形势图)

赵武灵王和秦惠文王是同时代的(惠文王大约比武灵王登基早一年)。15岁的武灵王登基时秦国已经完成变法开始扩张了。此时的赵国还因为五国会丧(公元前326年)处在亡国的边缘。可见赵国起步比秦国晚的多。和秦国竞争非常不利。

武灵王励精图治27年后禅让王位给儿子赵何。此后4年饿死在沙丘行宫。他撒手人寰时的赵国。向北扩充了云中、代、雁门三个郡。灭掉了中山国。领土达到了立国以来的最大状态。但此时的天下已经没有让赵国继续发展的空间了。因为西边的强大邻居秦国汹汹而来。韩魏两国屡战屡败。秦军逼近赵国的旧都太原。东边的齐国、南边的魏国虎视眈眈。赵国的外部环境持续恶化。

(公元前307年形势图。这一年赢荡死嬴稷即位。胡服骑射也在这一年开始)

赵武灵王死亡这一年是秦昭襄王12年。昭襄王在公元前307年即位。也是在这一年武灵王开始胡服骑射。秦昭襄王不断对韩、魏、楚三国用兵扩充势力时。赵国还忙着灭中山国。即便是灭了中山国赵国也没有强大多少。反而因为处在秦国、燕国、齐国、魏国包围之中而没有任何发展空间。

(和赵国庙堂的腐朽不同。秦昭襄王的英明神武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赵武灵王死后73年。赵国被嬴政灭国。这么漫长的时间里赵国基本没有出现明君。廉颇、李牧、乐乘等将领先后被害;四面环敌对赵国一直在战乱中消耗国力。先后与齐国、燕国、秦国爆发兼并战争。在武灵王死后33年爆发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后一蹶不振。可以说赵国从来就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

其他观点:

这个和两国的改革的性质有关。以下从两国的改革特点进行分析;

1.秦国的改革是属于彻底的改革。其改革的方面涉及到秦国的方方面面。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定了耕战和二十级军功爵制度两项基本国策。极大的调动了秦国百姓的积极性。而且秦国还通过耕战和二十级军功爵制度。彻底的改革了秦国军队。秦军不再是贵族的部曲私兵。而转为国家的职业化军队。秦国整体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增强。而且。秦国自从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便大量的任用山东(崤山以东)各国人才。人才优势使得秦国在短期内极大的提升了国家实力。

2.赵国的改革主要是通过胡服骑射而进行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主持的胡服骑射极大的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但是胡服骑射并没有触及到赵国旧贵族的实际利益。改革的不彻底性使得赵国的国家实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这种战略劣势在与中山国等小国家进行战争时候由于国力的差距表现的不明显。而在长平大战中。赵国经济、政治实力的缺陷便表现的淋漓尽致。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07:12

    秦国,魏国,赵国,公元前,山国,实力,齐国,潜力,晋国,赵家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07:12

    没想到大家都对秦赵两国一样强大,为什么秦灭六国,而不是赵灭六国?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07:12

    这个问题只能以马后炮的视角来回答。秦能统一六国。而赵国不能。大体上可以分为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先说客观原因。在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