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不过。张大彪作为李云龙的爱将。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应该说。在李云龙的部下中。打仗的时候他最喜欢用的就是张大彪。所以。他参军虽然比二营长沈泉要晚。但明显比沈泉要受重用。资历虽然不如独立团副团长邢志国。但在李云龙心目中的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说是左膀右臂也不为过。包括看地图等基本作业能力。张大彪都在独立团其他人之上。所以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到解放战争结束时。伤愈复出的李云龙已经升为代军长。如果张大彪此时仍然在李云龙麾下。那么是有可能会继续跟着李云龙水涨船高升级的。
还可以参考1955年少将中排在第一位的解方的经历。解方1930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在东北军中供职。1936年在东北军中秘密入党。到1940年时已经是东北军血统的国军五十一军的工委书记。此前曾担任一一四师师长。已经是少将军衔。1941年离开东北军。奉命返回延安。在军委工作。曾任军委三局局长等职。抗美援朝时曾任志愿军参谋长。参加了停战谈判。这个资历时非常高的。按理说应当时有机会授予中将的。只是各种原因考虑之下。才只授予了少将。但是排在第一位。
即使如此。张大彪作为李云龙的左膀右臂。就算在李云龙晋升为军长之后。张大彪已经转正担任师长职务。除非他随军参加了抗美援朝并且有突出表现。否则他的资历是不足以授少将的。只能是大校军衔。比如秦基伟。如果不考虑上甘岭战役中的重大突出表现。他的级别可能就只是少将。但是因为上甘岭战役的表现。他就被授予了中将。如果他到1955年时仍然停留在师参谋长职务上。那就只能是上校了。连大校也没有。
其他观点:
一
首先明确一点。张大彪并没有资料证明战死了。我查了《亮剑》的原著。参加金门战役死在前线的极有可能是李云龙的副手邢志国。参加金门战役只有李云龙的一个团。团长姓邢。
然后我又向后查了一些资料。李云龙担任军长时。军队的参谋长叫苏公权。不管是副军长还是其他职务。都找不到张大彪的名字。
估计张大彪极有可能是调到其他军队去了。如果是在战场上战死原著也不可能不提。张大彪作战经验丰富。担任过军队政治和参谋长。完全可以更上一层楼。当一个师长是绰绰有余的。
张大彪原属于西北军战斗序列。后来在29军中任职。在1932年的长城抗战中。用大刀砍下了不少日本人的脑袋。这就证明他从军的时间至少不比黄麻暴动才入伍的李云龙晚。甚至有可能比李云龙还早。
二
当李云龙担任新一团团长的时候。张大彪就担任了营长。当李云龙担任独立团团长的时候。张大彪担任过营长和参谋长。当李云龙担任2师师长的时候。张大彪担任师参谋长。
当抗美援朝打响的时候。李云龙已经担任了军长。按照常理推断。这时候的张大彪至少也是师长。也有可能是副军长、军参谋长。
当李云龙在南京军事学院高干班学习的时候。评定军衔的结果已经出来了。李云龙、孔捷和丁伟都是少将。孔捷曾经非常不服气的说:在朝鲜战场上。自己手下的两个师长都被授予了少将。
以张大彪从军多年丰富的军事经历来看。他的晋升速度应该也不会很慢。在解放战争后期和朝鲜战场上。他如果有机会去历练一下的话。更是加分项。
三
1949年底。华东野战军的部队就部署在福建前线。准备对台湾作战。其中就包括李云龙的部队。后来由于朝鲜战争爆发。其中最精锐的部队被派往了朝鲜前线。
这些军队的士兵命运非常悲惨。按照原来的构想。这些作战勇敢的军队到朝鲜战场后。能够把美军包围起来吃掉几个团。
然而当时是冬天。他们出发的时候福建温度还很高。他们穿的是薄军装。后来经过东北的时候。火车站的同志看到他们穿的衣服比较薄。就临时给他们发了一点点大衣。
在朝鲜战场上。这一部分军队担负伏击美军的任务。他们穿着单衣埋伏在雪地中。大部分人都冻死冻伤。迅速失去了战斗力。当时美军的侦察机发现他们以同样的姿势埋伏在那个地方。当美军经过时。才发现他们全部冻死了。
很难说张大彪的军队有没有参加朝鲜战争。但在事实上。完全是有可能性的。
四
因为在原著中张大彪不是一个主要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配角中的配角。因此在小说和电视剧中。后半部分只提到了段鹏。而没有提到张大彪。
如果张大彪参加了1955年的首批授衔。被授大校和少将的可能性都是有的。因为张大彪没有参加过长征。肯定是在山西参加八路军的。在解放军中的资历不够。
但我们同时要考虑到另外一个事实。1961年到1964年。解放军在高级将领中。从大校晋升为少将533名。因此我们不排除张大彪先被授予大校。然后晋升为少将的可能。
虽然后来李云龙去世了。但张大彪是那种做事比较谨慎的人。又比较忠心。像这样的干部在后来应该不会受到多大冲击。按部就班的晋升对他来说问题不大。按照解放军的晋升规则来看。如果他活得够久。不管是少将还是中将。都是有可能的。
其他观点:
1955年解放军授衔的时候共设置了六等19级。其中少将衔首批授予了798名(后面有部分补授)。这次大授衔其实有一个基准依据。即大家不太熟悉的1952年“干部评级”。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考虑“德、才、资”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定。我们不妨根据《亮剑》的剧情进行一个推算。假如张大彪这个人物存在并且健在。首先来确定他在授衔之前的“干部级别”应该是什么。
1952年3月所确定的军队干部级别共分九等21级。具体标准如下。一等:一级军委主席、副主席级。二等:一级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级、二级军委委员级。三等:一级正兵团级;二级副兵团级;三级准兵团级。四等:一级正军级;二级副军级;三级准军级。五等:一级正师级;二级副师级;三级准师级。六等:一级正团级;二级副团级;三级准团级。七等:一级正营级;二级副营级。八等:一级正连级;二级副连级。九等:一级正排级;二级副排级。
我们知道。在解放战争收官阶段。李云龙已从华野二师师长晋升为代理军长。这是四等的范畴。可以视作正军级。而张大彪作为华野二师的参谋长只能是五等三级。即准师级。因为评级时还有补充规定:“各级正副参谋长、政治部正副主任一般应评为准级”。即便在三年中(淮海战役结束是1949年初)再有所进步。张大彪的职务最多停留在副师级。不可能再高了。
而1955年授衔时对评级的参考标准是:“第四等的正、副、准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第五等的正师级。多数可评为大校;副师、准师级。多数可评为上校”。由此可见。《亮剑》里张参谋长的基准军衔应该是上校。除非有特别突出的战功或资历。否则授衔大校都很困难。更别提少将了。
先说资历。张大彪并非是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入伍的老红军。他原本是西北军余脉宋哲元第29军的中尉排长(新版亮剑的人设是中尉副连长)。是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脱离国民党队伍参加八路军的。跟李云龙、孔捷、丁伟这样的老红军有着根本上的差距。这种情况下的特例大约只有吕正操上将。但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在起义之前就已经是地下党员。职务是东北军上校团长。张大彪完全没有可比性。
再说战功。张大彪几乎可以说是李云龙的“影子”。他参与的所有战役战斗都是在李云龙的指挥下进行的。老李在授衔时都没有因为特殊的战功而破格拔高。只是按正常标准授予了少将军衔。说明华野二师虽然具有“亮剑”的战斗精神。但确实没有达到战功卓著的地步。作为老部下的张大彪。在这方面也不可能有加分。
后说职务。参谋长这个角色毕竟不是军事主官。在评定功勋和荣誉时其实是比较吃亏的。哪怕张大彪再升一格成为副师长。依旧不是军事主官。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只有一线“部队长”才具有取得辉煌战果和破格晋升的机会。而副职和参谋长鲜有先例。韩先楚上将虽然是兵团副司令员。但是他兼着40军的军长。在海南岛战役中堪称功莫大焉。
金门战役我军虽然登陆三个团。却是分属三个师的部队。并没有师级指挥员上岛统一指挥。恐怕也是战役失利的原因之一。已经成为师参谋长的张大彪牺牲在金门岛是不符合历史的。《亮剑》原著中也没有张大彪参与这场战役的明确文字。应该是误传。作为主角光环之下的配角。既然李云龙都已无仗可打了。张大彪这个角色必然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意义。所以没有给出特别的交代。
综上这些因素足以说明。张大彪虽然英勇善战。但受限于红军资历、文化程度、军中职务等条件。在没有重大战功的情况下。再摊上一个喜欢惹事经常犯错误的领导李云龙。即便参加了1955年的大授衔。实际上他最合理的军衔也只能是上校。根本达不到少将这一级。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3335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少将,参谋长,军长,大校,战役,朝鲜,资历,军衔,师长,军队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果《亮剑》中的张大彪没有战死,在大授衔期间,会被授予少将军衔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不过。张大彪作为李云龙的爱将。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应该说。在李云龙的部下中。打仗的时候他最喜欢用的就是张大彪。所以。他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