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原创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宋之问。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世人对他的评价可以分为对诗的评价和对人的评价两部分。而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的诗写的非常好。但他这个人非常的渣。

纵观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宋之问为人寡廉鲜耻。毫无底线。

比如说武则天时期。他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而他\"邀宠\"的方式是给武则天献媚。写各种各样暧昧跪舔的诗。甚至主动要求给她做男宠。

再比如说。他结交武则天的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二位都是武则天的男宠。无论在当世还是后世都是万人唾弃的角色。但宋之问和他们关系甚好。

还有。他身上还背着人命官司。为了仕途权力出卖好友。他探知自己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人谋划要诛杀宰相武三思。他就派人找武三思告密。结果张、王二人因此遇害。宋之问反倒因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

在历史上流传的宋之问的斑斑劣迹之中。最著名的一个是说他作为舅舅。居然为了一句好诗。杀死了自己的亲外甥。

他的这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也是唐代小有名气的诗人。宋之问杀甥夺诗的故事。在历史记载中。大体是这样的:

大约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宋之问正在家中吟诗作画。这个时候。外甥刘希夷的登门造访却让他的心绪再也难以平复。原来。刘希夷带来了一首诗想要同舅舅探讨。而这一首诗。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代悲白头吟》。

而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后来名誉天下的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大家都是诗人。而宋之问又是未来的诗坛领袖。是不是好货一目了然。

然后宋之问就非常喜欢这句诗。他就厚着脸皮想问外甥要这首诗的著作权。而且连给钱封官的许诺都下了。但一向清高。尤其看不起宋之问的刘希夷不为所动。

于是。宋之问就下了杀心。他吩咐自己的门客将刘希夷骗到一面土墙下。用装满黄泥的布袋将其砸死。

后来。他就把这首名诗据为己有了。从后世编撰的《全唐诗》来看。宋之问杀外甥夺诗这件事。看起来还煞有其事。

因为这首诗在《御定全唐诗》里有两个作者和标题。一个作者叫刘希夷。题为《代悲白头翁(一作\"白头吟\")》;一个作者叫宋之问。题为《有所思》。后者只是将前者诗中\"洛阳女儿好颜色\"\"应怜半死白头翁\"\"惟有黄昏鸟雀悲\"三句换了五个字。改为\"幽闺女儿惜颜色\"\"须怜半死白头翁\"\"唯有黄昏鸟雀飞\"。其他诗句完全一样。

也就是说。寡廉鲜耻的宋之问杀人之后偷了这首诗。稍微修改了一点就变成了自己的诗。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这件事是存在很多疑点的。

第一。就是年龄的问题。

虽然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但宋之问的年龄按照某些史料记载比刘希夷还要小五岁。

按照史料中的说法。宋之问杀刘希夷的事件发生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这一年。宋之问才24岁。这个时候。他才做官没几年。还没有掌握多大的权力。也没有后来在武则天时代那么炙手可热。

他这个时候只是一个洛州参军。芝麻粒大小的官。

而如果做更为严谨的分析的话。宋之问的年龄比刘希夷小不止五岁。

宋之问曾经写过一首《秋莲赋》。在自序里。他这样说:\"天授元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而天授元年是690年。根据《新唐书·宋之问传》的说法。这一年宋之问才20岁。也就是所宋之问应该出生于公元671年。他比刘希夷要小二十岁。

这样的年龄差异。宋之问怎么能在十岁的时候就下手杀死自己三十岁的外甥刘希夷呢?

第二。宋之问是否有必要偷刘希夷的诗。

虽然自古文人相轻。但多半也只有在诗坛地位低。写诗普通的诗人去羡慕嫉妒恨诗坛地位高。写诗写得好的诗人的道理。

宋之问和刘希夷谁的诗坛地位高。谁写的诗好呢?

古代的诗歌评论家早有公论。北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中说:\"吾观之问集中。尽有好处。而希夷之句。殊无可采。不知何至压杀而夺之。真枉死也。\"

而明代的李攀龙《唐诗直解》里则说的更为直接:\"《代悲白头翁》本非其佳处。而俗人专取之。五、六尤卑。\"

宋之问贵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诗坛领袖。和沈佺期齐名。人称\"沈宋\"。是开启一代诗风的大诗人。

从宋、刘二人现存诗歌的数量来看。两人的差距很大。《全唐诗》存刘希夷诗1卷23首。《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共30首。《全唐诗》存宋之问3卷187首。仅数量就远远超过刘希夷诗。且其中不乏上乘之作。

而且。按现存唐代史料的记载。在唐代当时。宋之问的诗名也远强于刘希夷。《旧唐书·文苑》云:\"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而刘希夷则\"体势与时不合\"\"不为所重\"。宋之问是少年才子。才华卓著。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兴完成一首四十二句。二百八十六字的长诗。而刘希夷一生蹉跎。一辈子都是布衣。

宋之问又有什么必要为了一句诗杀了刘希夷。还杀的尽人皆知呢?

最后。就是史料记载中的证据。

在距今记载宋之问杀人夺诗案时代最早的史料。刘肃《大唐新语》中的记载来看。当时的人对刘希夷的死因以及真凶是心存疑问的。刘肃是中唐人。他说刘希夷这首诗。\"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

也就是说。刘希夷可能的确是死于谋杀。但凶手未必是刘希夷。

而他后面提到的孙翌和《正声集》。是盛唐时期的一部诗选。也就是说。在盛唐的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而且确认这首诗作者是刘希夷了。根本不存在宋之问改编这首诗。据为己用。蒙骗世人几百年的事情。

其他观点:

《代白头吟》唐•刘希夷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原诗】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其他观点: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条公案。一千多年来。都没能侦破。答主下文将略作介绍。由于文章可能较长。故而先列出鄙人对这一传说的看法:谋杀的确凿证据。今天根本无法找出。但不能因此豁免了宋之问的嫌疑。这一传说寄予了千百年来人们深厚的感情。反映出国人对才华出众而英年早逝的诗人的同情与惋惜。也反映出传统文化中更重视人的德行。其次才是才华能力——那些有些才华而人品卑污者。可能被厌恶及乌。他们的才能因人品而被低估。但是。他们咎由自取!就算宋之问是被冤枉的。他也是活该。

刘希夷之死。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悬案的?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则推测刘希夷或为宋之问所杀:“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曾搊琵琶。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岁。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

大约与刘肃同时的刘禹锡。似乎也有类似的看法。韦绚辑录、记录刘禹锡言语的《刘宾客嘉话录》。同样点明了宋之问乃杀害刘希夷的元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即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而刘禹锡于太和八年(834年)任汝州刺史。刘希夷之墓在今河南汝州风穴寺景区之内。则韦绚此录或有所本。

其后。北宋王谠在《唐语林》卷五沿袭了韦绚的说法:

之后。两宋之交的尤袤《全唐诗话》和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皆沿袭此说。到了元代。宋之问谋杀刘希夷的细节反而更加具体了。元代人辛文房所编撰《唐才子传》有这么一段记载:

(刘希夷)尝作《白头吟》。一联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叹曰:“此语谶也。石崇谓‘白首同所归’。复何以异。”乃除之。又吟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复叹曰:“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遂并存之。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而对另外一批学者。从不同角度怀疑此传说的真实性:

晚唐时的孟启在《本事诗》中。也提到刘希夷之死。但他并未采信韦绚等人的说法。而是采取了审慎的态度:

诗人刘希夷尝为诗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忽然悟曰:“其不祥欤。”复遘思逾时。又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恶之。或解之曰:“何必其然。”遂两留之。果以来春之初下世。

仅言其诗谶。而未言明其死亡的具体原因和情形。宋代以来的许多学者怀疑此传说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刘希夷诗歌水准远低于宋之问。“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般。宋无夺诗杀人的动机和必要。

北宋的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以为其集中诗歌质量平平。乏善可采。而对世人皆谓宋之问因夺其诗句未遂而杀之的说法。表示怀疑和不解。贺裳《载酒园诗话》亦持此观点。

其二。以为此说乃因宋之问人品卑污。故众恶都算在他的头上。

明代胡应麟《诗薮》外编指出。宋之问人品卑污。所以众恶皆归之。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同样持此观点。

其三。从现存刘希夷作品。考证其并非早逝。进而否定宋之问谋杀说。

王辉斌《唐代文学探论》(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241-242页)考证。《全唐诗》所收刘希夷之诗。多有描写老翁形象。当为其自况。其并非英年早逝。刘年近花甲之时尚在人世。其为宋之问所杀的说法。自然不可信。然王说似难以服人。

其四。从亲属关系等常情出发。否定谋杀说。

蔡燕。方然主编《唐宋风韵及其文化内涵》一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9页)。以为人物刘宋近亲。宋纵然羡慕刘之才华。也无杀其外甥之可能。况且。宋之诗坛地位和才情远高于刘。且两人诗歌风格和所擅长诗体有别。认为宋之问不可能谋杀刘希夷。

此外。傅璇琮、陈文华和王珏等先生。也认为刘希夷非宋之问所杀。在答主看来。传说宋之问因夺外甥刘希夷警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未遂。恼羞成怒的宋之问进而谋杀外甥。在世时并未传开。后来。因为其孙宋翌编宋之问文集《正声集》时。将《代悲白头翁》收入其中。唐人便疑其夺句未遂而杀甥。加上。宋之问品性有缺。名声不好。刘希夷才情绝佳而英年早逝。后世许多人愈发相信刘之死乃宋谋杀所致。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几乎根本无法找出谋杀的确切证据。但是。人们对《代悲白头翁》爱之愈深。对刘希夷早逝惋惜之情愈强。对有才无行的人痛恶之心愈切。便愈发相信这一传说。

更多精彩人文分析及解读。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如觉文章不错。还望点赞鼓励~欢迎留言批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9:07

    白头翁,岁岁年年,人不,外甥,诗坛,的诗,史料,诗人,全唐诗,岁岁花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9:07

    没想到大家都对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9:07

    宋之问。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世人对他的评价可以分为对诗的评价和对人的评价两部分。而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的诗写的非常好。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