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申不害、韩非之间的思想有何异同?谁更能代表法家?
原创

商鞅、申不害、韩非之间的思想有何异同?谁更能代表法家?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商鞅、申不害两人各有侧重点。而韩非子则是后世公认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如果说谁是法家代表者。那么商鞅是实践派的代表。韩非子则是理论派的宗师。

商鞅、申不害。以不同思路推进秦、韩两国变法。效果截然不同

我们先看看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的基本情况。

商鞅(即公孙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9年。内容主要集中于对秦国社会各阶层的约束、管理和奖惩上。比如:

禁止私斗、鼓励为国作战。以军功换取爵位;

设立连坐制。若举报他人违法行为。可按照在战场上杀敌的标准进行奖赏。反之则进行严惩;

因偷奸耍滑而导致贫穷的。直接收为奴隶。也就是说。必须得干活。尤其是打仗和种地。即“农战”;

即使是王室宗亲。如果没有建功立业。也得被从宗族中踢出;

这还不算完。所有人的待遇。细致到穿什么衣服、能雇多少个佣人、死后墓前种几棵树。都与功劳、爵位严格挂钩。

而这一变法的效果也立竿见影: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这段话就不需要解释了。商鞅变法。让之前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秦国精神面貌、社会秩序为之一变。国力也随之暴增。其后就开始了吞并天下的步伐。

而申不害变法开始于八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51年。对于其具体措施。史书中记载得非常精简。《资治通鉴》中用了八个字:“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即为对内整顿政风。对外与各国四面逢源;《史记·韩世家》中仅有四个字:“脩术行道”。即:运用驾驭群臣的权术来治国。

而韩国的变法效果就比秦国差得远了。《史记》里说:国内得到治理。诸侯国没来欺负我们;《资治通鉴》中则称:申不害在世的15年里。国治兵强。

但在申不害死后。韩国彻底沦为了鱼腩。成了其后100多年中秦国眼里的头号软柿子。年年被动挨打、毫无抵抗之力。直至首个被灭。

为什么两大变法差距如此之大?后来的韩非子点出了原因。

战国晚期的韩非子。点出两大变法的不足。整理出系统的法家理论

对于这二位前辈的变法。《韩非子·定法》各用了一个字进行总结:

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

即“术”和“法”。

所谓“术”。可以理解为国君掌握生杀大权。依据臣子的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实际表现考核成绩;表现的好。赏。反之则惩。同时。国君行事还要够隐秘。让下属难以揣测。虚实结合、不动声色间明辨忠奸、察觉是非。说白了。这就是国君操纵、掌控臣子的权谋。即帝王权术。

而“法”则容易理解的多。首先由官府明文公布法令、确立赏罚制度;其后在全国推行。对于谨慎守法的人给予奖赏。而对于触犯法令的人进行惩罚。将功名利禄与具体的功绩进行绑定。将国家各阶层紧紧捆绑在国家战略目标上。

综合各自的实践表现以及韩非子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申不害变法、商鞅变法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前者是对君主提要求。管理对象是群臣。变法只限于统治者阶层;后者则是针对全体勋贵、官员、百姓。几乎没有漏网之鱼;

前者信奉的是君主意志。所以落实的程度要看其个人的意识、臣下的规劝。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所以在申不害及韩昭侯死后。韩国变法就彻底玩儿完了。而后者则是以法令管理所有阶层。辅以密不透风的连坐、监督网。把全体秦人的利益与秦法捆绑在一起。只要秦王不是个傻子/疯子。变法就能运行下去。

因此。申不害变法实际上是帝王权谋。并不是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则是以明文规定。打破贵族政治。以赤裸裸的功利诱惑。将秦国上下捆绑在国家意志上。

这就是韩国衰落、秦国持续强大的原因。

但韩非子认为只采用法也不行。商鞅的制度存在着极大短板:

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

也就是说。在功名利禄的刺激下。秦人疯狂的种地、打仗。确实让秦国国富民强。但由于缺乏驾驭群臣之术。导致变法的好处大部分被官员们获得。

比如。秦惠文王继位后。秦国的力量被张仪大量消耗在压制韩、魏上;秦武王在位期间。甘茂专注于跟周王室抬杠打仗方面;秦昭襄王时。穰侯越过韩、魏两国攻打齐国。只是为了扩展他自己的封地陶邑;范雎攻打韩国八年之久。也是为了增加汝南的封地。

也就是说。如果帝王没有权术。秦国行动的风险被朝廷和百姓承担。好处却被权臣攫取。因此。韩非子认为:“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那么。谁的理论最完善?就是他自己。人家可不是个嘴炮。经过多年的分析总结。韩非子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五十六篇论述。共计十多万字(也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韩非子》)。对于君主如何驾驭臣下、管理国家、驱动百姓等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堪称一本帝王治国指南。以至于嬴政在看到这本书后激动的感叹:“只恨寡人认识此人太晚啊!”

而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韩非子的理论被历代帝王采纳。即使汉武帝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实际上被他用来治国的仍是法家的套路。只是多了个仁义、道德的外皮而已。因此。商鞅、申不害、韩非子三人。可谓是封建制度的奠基人。

其他观点:

首先我们先看看这三位都是什么样的人:

1、商鞅: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一手巩固了秦国春秋时期翘楚的地位。

2、申不害:原本是郑国人。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5年。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重要的成果是吏治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军队管理也上了一个台阶。从而让周边各国逐渐提升了对韩国的看法。综合国力得以提升。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3、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曾拜师于荀子。与李斯是同窗。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他的理论也多为后世统治阶级作为立国立法的重要依据。

看过这三个人的履历以后。我相信大家在心里一定有一个评判了。首先。商鞅和申不害的变法。不管是以什么理念作为中心思想。都是从局部抓整体这一思路。而韩非则不同。他本身就是在这些法学大家之后出生。可以充分的借鉴之前法学大家们的思路。整合一身。然后再结合老师荀子的儒家思想。从治国理念上指点大的方向。统治阶级可以遵循这一综合思想去对应适应自己通知的相关办法。



所以我觉得。韩非能够代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最权威的代表。可悲可叹。最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被同学李斯所害。李斯也是深知韩非的厉害。怕他见到秦王后说服秦王改变统一六国的策略。提前面圣。陈列韩非罪行。可怜韩非。没有得到申辩的机会。就在狱中被鸩杀。韩非死后不久。韩国就被秦一荡二平。

其他观点:

法家是战国之时百家争鸣时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派。当时最负盛名的就是“儒。墨。道。法”四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儒家并不受各国君王欢迎。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各国的争霸企图不一致。也不能发扬光大。

而道家的清净无为的思想或许在和平时期是受欢迎的。如西汉前期的无为而治。但是在战国乱世显然是无法大行于道的。如此一来。最受欢迎的自然就是法家了 。

法家的思想。做法。颇合各国君王的胃口。各国纷纷掀起了变法的热潮。于是有了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以及最有名的秦国商鞅变法。

法家虽是一家。可内部也有派别 。那就是法。术。势三派。秦国的商鞅就是法派。他强调以法治国。有功的重赏 。有罪的重罚。以法制维护国家的统治。

术派的代表人物就是申不害。申不害强调君主要统治臣下要以“术”也就是日后所谓的“帝王心术”为主。让臣子慑服于权势之下。 这种所谓的“术”表面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是对于国家的统治并无裨益。所以很快韩国的变法就失败了。

接着就是“势派”。这一派以赵国人慎到为宗。慎到强调的就有些玄乎了 。他要求君主要以“势”压服臣子。让臣子屈服于自己的威势之下。但是试问有几个君主能有这样的“势”?

所以后面就有人集三家为一体。这个人就是韩非。韩非将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君主威严等变成了一套体系。就连秦始皇看到他的书亦是如痴如醉 。 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所以韩非才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54:18

    申不害,秦国,韩非子,法家,韩国,商鞅,君主,臣子,国君,秦王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54:18

    没想到大家都对商鞅、申不害、韩非之间的思想有何异同?谁更能代表法家?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54:18

    商鞅、申不害两人各有侧重点。而韩非子则是后世公认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如果说谁是法家代表者。那么商鞅是实践派的代表。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