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上谁的神位最大?
原创

封神榜上谁的神位最大?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封神之战结束后。姜子牙手执封神榜开始大封诸神。共封了多达365位正神。这些神位有高有低。既有号称365位正神之首的清福正神。也有扫帚星这样的小神。那么封神榜上所封的神位中。到底哪个才是最大的?

《封神演义》中。阐教和截都因为理念之争。一直闹得极不愉快。此时恰逢十二仙首命犯杀劫。昊天上帝又命十二仙首称臣。于是三教并议。借助凡间殷商和西歧之争。阐教支持西歧。截教支持殷商。双方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斗。

封神榜单中共留了365位正神之位。按原著中的说法。那就是福缘深厚者修仙道。福缘平平者修神道。至于福缘浅薄者。只能在封神大战中灰飞烟灭。身化天道养料。

最终偌大的截教几乎烟消云散。阐教也未占到大便宜。这场封神之战无数修士身死。仅仅只有365位得以获得封神之位。那么是不是实力越强的。得到的神位就越强。封神榜单中排名越靠前的神位就越高?

在最终封神时。黄帝手下的总兵官柏鉴成为第一个上榜之人。他获封的神位听起来十分唬人。叫作“三界首领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柏鉴之所以第一个封神。而且还名义上是365位正神之首。其实并不是因为他劳苦功高。柏鉴在封神之战中唯一的功劳就是镇守封神台。接引身死之人的魂魄进入封神台。还将姜子牙被害时靠近封神台的魂魄推了出去。

柏鉴的这点功劳显然不足以让他成为榜首。名义上的最高神。他的这个神位其实也只是酬谢他在黄帝和蚩尤争战时的功劳。看在同是圣人的份上。元始天尊自然要给黄帝一个面子。不能让他的手下心寒。柏鉴的这个清福之神的职位也只是在《封神演义》中才存在。神话体系中很少提到。所以虽为第一。但真称不上最大。

封神之战中表现最为亮眼。对战阐教中人战绩最为突出的云霄娘娘 琼霄娘娘 碧霄娘娘。获封的神位给人的感觉也不高。她们三人被封为感应随世仙姑。在民间中信仰者不少。但在天庭神仙体系中并不突出。

至于第二位获封的黄飞虎之子黄天化。则是被封为管领三山正神炳灵公。同样也只是受众不多。在天庭神仙体系中排不上号的。

真正有资格竞争神位最大者的。只有三人。第一个就是黄飞虎所封的“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位。这个神位是五岳之首。而这个神位能够参与竞争的唯一理由就是掌管的范围极大。权柄看起来极重。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听起来就有一种让人生畏的感觉。但要结合中国传统神话体系来看。这个神位就有点不够看了。毕竟幽冥地府还有十殿阎罗。还有地藏王菩萨。职权被严重分散。

第二个有资格竞争的神位就是金灵圣母所封的”北极紫气之尊永坐坎宫斗母正神“。金灵圣母是通天教主的四大亲传弟子之一。在封神之战中的战绩也极为突出。不用法定。纯粹靠自身法力上演了一出披发大战三大士以及他们的坐骑。最后只是因为被偷袭才惨败身死。从神位上就可以看出金灵圣母获封的神位也是极为尊贵的。这个神位在民间神话传说中一直被称为斗姆元君。信仰者众多不说。地位还极为崇高。

第三个有资格竞争的神位就是文王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获封的”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天庭的体系最高者是三清。玉皇大帝在三清之下。北极紫微大帝是四御之一。而四御分别是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是玉皇大帝的左膀右臂。

如果单纯从天庭的权力体系来看。不分析原本毫无法力。没有根基的伯邑考要如何行使权力。会不会被架空的问题。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就是封神榜上神位最大的。

也有很多人说姜子牙原本想将玉皇大帝的神位留给自己。结果最后却便宜了一个叫张有仁的。封神演义原著中并没有这种说法。

要从潜力和自由度来考虑的话。其实北极紫微大帝还不如肉身成圣。最后被封为清源妙道真君的杨戬。毕竟在民间传说中。杨戬是玉帝的外甥。拥有听调不听宣的权力。可以说是一方诸侯了。

其他观点:

元始天尊吧!

其他观点:

自汉代始。佛道相争。一千多年来难分胜负。看封神榜这本书。明代时期道家还是略胜一筹的。不管佛佗。观音如何厉害。可主导神仙体系的还是我华夏正流道家。西来神仙只是旁观者。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3:22

    神位,封神,北极,大帝,体系,神台,神之,天庭,神仙,紫微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3:22

    没想到大家都对封神榜上谁的神位最大?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3:22

    封神之战结束后。姜子牙手执封神榜开始大封诸神。共封了多达365位正神。这些神位有高有低。既有号称365位正神之首的清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