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642年。松锦决战。
洪承畴兵败被俘。绝食拒降。只等一死。
然而。他充满争议的后半段才刚刚开始。
比之作大明臣子的前半生。洪承畴的后半生更为神秘。对历史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神秘的投降
洪承畴被俘后。大义凛然。拒绝招降。只求一死。
皇太极并不急。他深知: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先把洪承畴的状态调一调整。由慷慨赴死模式调为从容就义模式再说。
皇太极将洪承畴关了起来。慢慢来。
随后。陆陆续续有投靠满清的汉人。包括一些洪承畴以前的下属。前去劝降。都被洪承畴怼了出去。
处理过纠纷的朋友都知道。对于处于敌对情绪的人。先让他骂一骂。情绪发泄出来了。后面有可能“好好说话”。
随后。范文程出场了。
见到范文程。洪承畴继续大声怒斥。发泄怒火。范文程也没有回怼。也没有提什么招降的事情。先和洪承畴聊起了古今之事。谈天说地。
整个过程。范文程都没有劝降。他只是通过谈天说地来观察洪承畴。
回去后。范文程汇报:洪承畴可以招降!
原因是:在聊天过程中。曾有一块灰尘落在洪承畴衣服上。洪承畴“屡拂拭之”。
对衣服都如此爱惜的人。怎么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
洪承畴并非不想活了。不过是心理上仍不能割舍忠孝思想而已。
那么。如果新恩能盖过旧恩。给他一个台阶下。他就能被搞定了。
随即。皇太极对洪承畴倍加礼遇。
功课作足。皇太极出场了。
五月初四。皇太极亲临太庙。来见洪承畴。
洪承畴继续大义凛然。不肯下跪。
皇太极不做计较。只是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亲自解下身上貂衣。披在洪承畴身上。
洪承畴被“搞定”了。
次日。洪承畴带着祖大寿等人。正式举行投降仪式。对皇太极俯首称臣。
由于洪承畴投降实在出乎意料。因此。各类材料对这个过程说法颇多、浮想联翩。
最离奇的说法是:皇太极宠妃大玉儿。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孝庄太后。以美人计“搞定”了洪承畴。
之所以“美人计”这种完全经不起推敲的说法大行其道。还是因为世人实在难以理解洪承畴为何投降。
洪承畴投降之因:从容就义难
当时。没有人相信洪承畴会降敌。
崇祯甚至判断他必死。已经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
之所以如此。大约是因为洪承畴平日的言行。颇有忠臣之样。
后来。大清定天下。洪承畴的母亲以大义怒斥洪承畴。有母如此。可见洪承畴自小所受的教育。也是不乏忠义思想的。
正因如此。洪承畴初被俘时。确实大义凛然。只求一死。
然而。一旦被关押。时间慢下来。一切又不一样了。
从容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热血沸腾。气血上头。将一些情绪压倒一切。不想那些乱七八糟的。死了就死了。这是相对容易做到的。
然而。要想从容就义。冷静下来了仍然选择死亡。就要有真正的信仰了:你真的愿意为了这件事情。放弃所有一切吗?
洪承畴受过忠义教育。有忠义之情。见到手下兄弟多战死。自然有慷慨赴死之情。然而。忠义并非他深入骨髓的信仰。他还有许多不甘心的地方。
洪承畴很有才干。在镇压李自成起义时。他的方略几乎平定了起义。
即便是这场失败的松锦决战。也是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多加干涉。强迫他急进兵才为敌所趁的。
被俘后。皇太极派了一些先投降的人来劝降洪承畴。既是让洪承畴“发泄”。也是给洪承畴展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这些人都不如你。在我大清都得到重用了。如果你洪承畴投靠大清。还怕没有一展雄才的机会吗?
范文程与之谈古论金。内容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的是。范文程必然夹带了私货:大清绝非一般“胡虏”。大清天子也与古代中原天子并无二样。
最后。皇太极出马。宽容大度。不计较其他跪拜。只是嘘寒问暖。表现如同古代贤君。
又解衣披裘。以示爱惜之情。
如此。满清皇帝的“新义”。盖过了大明天子的“旧恩”;满清君臣生动的新气象。压住了抽象的华夷之分;为满清重用。一展雄才的个人愿望。消解了为大明效死的气节。
洪承畴。降了。
沉默的两年
刚投清的几年。洪承畴表现得异常沉默。
无论是效力大明还是大清。洪承畴一般都是很有思路的人。时不时就来个方略。高屋建瓴。
然而。自1642年五月降清。至1644年四月。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洪承畴却异常沉默。
这两年里。在处理与明议和、进取方向等事宜中。皇太极君臣都有过激烈的讨论。范文程、张存仁、祖大寿等人都提出了各种留于史书的方略。但洪承畴却极不寻常的没有留下任何值得存于史书的方略来。
而皇太极对洪承畴也是比较防范的。让他在家。不得随便出入。最多只是咨询一下意见。没有让他任事。
以至于。后来满清入关后。关内的官吏、人民甚至不知道洪承畴已经降清了。
直到李自成入北京。洪承畴才再度活跃起来。
定鼎之策
1644年三月初六。多尔衮得知:吴三桂放弃宁远了。
由此判断:大顺军必然已经逼近北京!
四月初四。清军誓师南下。“往定中原”。
其间。范文程等人都提出了各种意见。但洪承畴依然沉默。
四月十三。进至辽河时。传来消息:李自成已破北京。崇祯自尽!
随即。多尔衮立刻召开军事会议。以应对新局面。
此时。沉默已久的洪承畴终于说话了:集中力量。完全可以一战除掉流寇!我们“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追缴。倘仍据京城。则扑灭更易!
从选择主要对手。到进军路线、进军节奏。再到针对敌人可能采取的不同策略。提出不同的战胜之法!
这才是高手的方略!
此言既出。与会文臣武将无不赞同。多尔衮立刻采纳。传令三军。立刻进军!
十五日。又传来吴三桂乞师的消息。
此时。清军中许多将领担心吴三桂有诈。犹豫不决。
洪承畴再次力主抓住机会。联吴攻顺。
山海关一战。清军大胜。入关!
随即。洪承畴又提出了堪称关键的“定鼎之策”。
1、严禁杀掠。整肃军纪。
以前清军入关。是与敌国交战。烧杀掳掠是削弱敌国。如今。清军入关。是“除暴救民。灭流寇以安天下”。严禁杀掠!
2、麻痹旧明官吏。安抚明吏民。减少敌对;
同时。洪承畴又提出:打出为明报君父仇的旗号。麻痹明吏民。并“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减少敌对!
不仅如此。洪承畴还建议哭祭崇祯。优待明宗室。以此进一步减少敌对。
3、对李自成穷追猛打!
这些方略。成了大清初入关时的基本方略。
初入关时。清军八旗不过20万。关内地盘不过京畿附近地区。无论地盘、兵力都远远不如李自成和南明。
然而。正是靠着这些方略。大清稳定统治。麻痹南明。剿灭李自成。迅速站稳脚跟。并成为国内最强大的势力!
说其为定鼎之策。并不为过。
救火队员
在大明时。洪承畴是救火队员。此时。洪承畴又成了救火队员。
清军南下时。下达了“剃发令”。引发了南方人民的强烈反抗。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更是使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多尔衮大惊。只好把多铎召回。让洪承畴出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灭火。
后来。李定国发威。连连击败清军。大有恢复南方之势。
满清只好又搬出洪承畴去坐镇湖南。灭火!
洪承畴的套路倒是很稳: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军事上。洪承畴稳扎稳打。以守为主。不求急胜。
政治上。洪承畴多方笼络附近有影响力的人士。作其工作(这个过程中。没少被人骂得狗血淋头)。将其纳入统治集团。借其力安定形势。
同时。以残酷手段镇压起事的民众。
因此。表面上看起来过分保守。战功廖廖。但洪承畴到哪里。哪里的形势就逐渐稳定了下来。
两个大“坑”
功成之后。洪承畴又给大清挖了两个大“坑”。
第一个大坑。造就了后来的“三藩之乱”。
清军平定云南后。洪承畴上疏:云南不易治理。应该让吴三桂留在那里。世代镇守。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闹了八年。
随即。洪承畴又挖了一个更大的坑。
洪承畴建议:应该以汉人养旗人。旗人可以不必为生计劳碌。
这坑。直接导致后来八旗堕落。不再堪用。
很难理解。洪承畴为什么会提出这两个建议。
云南确实难以治理。明代就以沐英一家世代镇守。清代仿照明朝的方式未为不可。
然而。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沐家世代都是皇亲。与皇家关系非同一般。关系可以保障。即便如此。沐家在云南的兵力也是被严格控制的。云南的军队也并非完全由沐家统领。
相比之下。吴三桂是何许人?他虽为“汉奸”。但对与清室关系并不紧密。而且。留镇云南的军队。悉数为吴三桂长期统领的军队!
留吴三桂在云南。迟早要出事。以洪承畴之明。不太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至于“以汉人养旗人”的提议。就更是莫名其妙了。
明代养大量的皇家宗室。这些宗室不必干活。后来。这些宗室膨胀到百万。其岁给超出了大明一年的田亩赋税总收入。成为大明的沉重负担。而且。关键是···这些被养的宗室后来也没有什么战斗力。根本无法屏藩大明。
这些情况。曾为大明重臣的洪承畴全部看在眼里呀!
再者。“以汉人养旗人”。短期来说。最得利的是满洲旗人呀!关他洪承畴什么事情呢?他提出这个方略也没有什么好处可捞呀!
这个提议。莫名其妙!
吴三桂出于什么目的。提出这两个意见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两个超级大坑。
洪承畴有雄才。无论是为明效力。还是为清效力。他都有出众表现。
洪承畴的人生不缺乏故事。无论是降清时神秘的“大玉儿美人计”。还是后来与吴三桂的“养寇自重”说。都令人浮想联翩。
客观的说。明清易代之际。他确实为天下快速稳定做出了贡献。
然而。大明的叛臣。大清的“贰臣”。只此两点。终究让人对他尊敬不起来。
其他观点:
洪承畴。在松锦会战失败被俘后。投降了皇太极。这样的结果看似出乎意料。但是却又在清理之中。
清崇德七年(1642年)。明清之间的最后一场生死大决战——松锦会战。以明朝军队的大败亏输结束。明朝精心打造的九边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辽东土地尽失。只得困守宁远和山海关等几座孤城。至此清军在辽东战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明朝则彻底失去了反击的能力。
而更让明朝朝堂特别是崇祯皇帝本人感到悲愤的是。当时明军在辽东地区的最高统帅、蓟辽督师洪承畴竟然投降了皇太极。
在此之前。崇祯在接到松锦大战战败的消息的同时。得到的是洪承畴阵亡的消息。为此崇祯皇帝专门为洪承畴撰写了祭文。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但是洪承畴投降的消息传来。瞬间让崇祯皇帝的颜面是荡然无存。“国家养士三百年”。享受高官厚禄的洪承畴就以这样的方式回报自己。崇祯皇帝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而在愤恨的同时。崇祯皇帝必然也对洪承畴的投降感到了出乎意料。
但是对于洪承畴而言。投降实际上也是在清理之中的事情。
首先。明朝的衰落与清朝的强盛。这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事实。
自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建立后金政权。开始与明朝争夺辽东地区的控制权开始。一直到皇太极改元称帝。正式建立大清朝。与明朝分庭对抗。短短二三十年的功夫。清朝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逐渐占据了战场上的绝对主动权。不仅在辽东地区全面压制了明军。更是不断的越过长城。袭扰内地。对数次直接威胁到了京畿地区。明朝已然处于了绝对的下风。
然而此时。明朝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清朝一个敌人。作为曾经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洪承畴更是亲眼见证了内部起义的风起云涌。再加上明朝朝堂之上文臣之间的党争和国家崩溃的财政体系。洪承畴必然是对明朝极度的失望和绝望。
况且。洪承畴之所以兵败被俘。可以说是完全被自己人坑掉了。原本已经制定好的突围转移计划。因为属下总兵为了自保擅作主张。将有序的突围变为了一场溃败。而最先领头逃跑的便是吴三桂。而这也更加让洪承畴对于大明王朝死心了。
这个时候的洪承畴也才49岁。还在从政的巅峰年龄。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满足自己能够建功立业的人生目标。选择投降要比为大明王朝陪葬。会让自己得到更多。
其次。就是当时的崇祯与皇太极相比。个人能力和魅力实在是相距甚远。
崇祯纵然有着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也有着事必亲躬的勤奋与执着。但是崇祯的性格弱点太过于明显了。疑心重。好面子。不愿意承担责任。极度的自负。而这也让明朝朝堂之上的众多能臣良将颇为心寒。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以极为残忍的方式杀掉了袁崇焕。而这也使得明朝朝堂之上的君臣矛盾更加激化。皇帝与武将之间则更是离心离德。
反观皇太极。清朝在他的治下迅速崛起发展。不断向外扩张。而皇太极本人也是礼贤下士。重视人才。洪承畴也正是因为皇太极亲自将一件裘衣披给了自己而倍受感动。最终选择了投降。
再次。范文程、孔有德等人的经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皇太极继任后金大汗开始。就一改努尔哈赤对于汉族人的歧视政策。一方面消弭满汉矛盾。加强民族间的团结。另一方面。对于汉族的文臣武将予以了重用。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范文程和孔有德了。
范文程是通过后金自己组织的科举考试选拔出的汉族官员。受到了皇太极的欣赏和器重。成为皇太极非常倚重的心腹和智囊。而他也参与了劝降洪承畴的工作。并且皇太极亲自为其披上裘衣便是范文程的计策。
孔有德在“吴桥兵变”后投降了清朝。并且受到了皇太极的极度的礼遇与重用。其地位和待遇是远胜于在明军时期。
也正是看到了皇太极对于汉族这些文臣武将的礼遇。也让洪承畴放下了后顾之忧。同时也对自己的前途有了新的期望。这也间接促成了洪承畴的投降。
最终。在清崇德七年(1642年)五月初五。洪承畴偕祖大寿等降将在皇太极面前俯首称臣。正式投降了大清。
投降后的洪承畴成为了大清王朝的功臣。同时也就此成为了南明朝廷的“噩梦”。
不少“清黑”和“明粉”们在评价明末清初时期。汉民族“最大罪人”的时候。洪承畴总是会位列其中。成为排名位居前列之人。而这也正是因为洪承畴在清朝一统天下。荡平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担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安抚地方。招降、收编反清武装。对于清军平定江南及福建地区立下大功。与此同时。洪承畴也极为残酷的清剿南明残余。镇压反清起义。受到了江南地区人士的批判。
之后。洪承畴担任五省经略。全面指挥与南明永历政权的战争。在永历政权内斗以及孙可望投降后。洪承畴率领的清军开始占据绝对的优势。最终消灭了永历政权。而这也是南明小朝廷的最后一个政权。
至此。大清王朝正式完成法理上的统一。而在这期间。洪承畴可谓功不可没。
洪承畴去世一百多年后。被乾隆皇帝列在了《贰臣传》中。
洪承畴自投降清朝开始。深得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帝王的信任与器重。再加上功勋卓著。也得到了极高的礼遇与朝堂地位。
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康熙皇帝特恩赐祭奠如制。谥号“文襄”。
然而。对于大清王朝一统天下如此重要的洪承畴。最终也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为了进一步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满汉之间的团结。同时瓦解汉族的反清情绪。进一步统一思想。并且巩固自身统治。下旨编纂了《贰臣传》。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用以警示世人。
洪承畴也被列入《贰臣传》之中。并且被收录在了“甲编”之中。
能够编入甲编的。都是对于清朝赤胆忠心。功勋卓著之人。包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祖大寿等这些为立下赫赫战功之人。都在甲编之中。按照乾隆皇帝的说法:
“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
所以乾隆皇帝肯定的功绩。否定的是气节。而这归根结底还是政治统治的需要。
只是可怜了洪承畴。自己在世的时候被明朝遗民不断批判。去世后一百多年。再次为清朝君主树立为反面教材。如果洪承畴泉下有知。必然是非常的不快。
其他观点: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明朝在辽东的军事要塞松山城(今辽宁省锦州市松山镇)坚守半年多时间后。终于被清军攻陷。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松山沦陷后。锦州守将祖大寿也率众出降。塔山、杏山随即落入清军之手。至此。历时两年的明清松锦之战结束。明军精心构筑的锦宁防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由于洪承畴的身份太重要。所以清帝皇太极听闻消息后。立刻命人去招降他。但后者却做出一副誓死不降的姿态。并对前来劝降的使者破口大骂。虽则如此。皇太极并没有放弃。考虑到宰相范文程(内秘书院大学士)也是汉人。对洪承畴的内心世界应当很有了解。所以便派他前去执行劝降任务。
等到范文程见到洪承畴后。还没有张口。便遭到洪承畴的破口大骂。尤其是得知范文程的身份后。洪承畴骂得更加起劲。把他视作“汉奸走狗”。恨不得戳断他的脊梁骨。面对着洪承畴的百般羞辱。范文程一忍再忍。绝口不提劝降事宜。只是对他嘘寒问暖。与其谈古论今。在缓和气氛的同时。悄悄观察他的神情、举动。
且说谈话之间。屋梁上忽然落下一块灰尘。恰好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只见他一边跟范文程谈话。一边数次拂去灰尘。范文程看在眼里。于是不动声色地向他告辞。随即向皇太极汇报说:“洪承畴不想死。”皇太极向范文程询问原因。后者解释道:“洪承畴在跟微臣谈天时。频频拂拭落在衣服上的灰尘。绝非一心求死之人应有的表现。”皇太极听后。连连称是。
既然洪承畴本心不想死。皇太极便加大“温情攻势”。命人好好地照顾他。两天后。皇太极亲临太庙祭祖。并派人将洪承畴召来。准备亲自劝降。洪承畴到来后。面对着皇太极立而不跪。并且一再宣称自己绝不会投降。皇太极没有暴躁气恼。只是对洪承畴嘘寒问暖。并脱下身上的貂裘为他御寒。
令人没想到的是。皇太极此举竟然彻底击穿洪承畴的“内心防线”。后者在感动之余。由衷地感慨皇太极才是真命之主。随即跪地称臣。就此归降了清国。五月初五日。洪承畴携部将祖大寿等人举行正式的投降仪式。在皇太极面前俯首称臣。
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见《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
洪承畴在明朝出将入相。不仅身份极为重要。而且熟悉关内的政情、民情。他的投降对于清国来讲。象征意义和实际作用都不言而喻。所以等到清军入关后。洪承畴因参赞之功。被顺治帝拔擢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并授秘书院大学士。
不久。清朝因强推“剃发令”而引起江南百姓激烈反抗时。洪承畴又以“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的身份。负责在江南各省安抚百姓、攻击南明诸王及各地义军。为清朝稳固当地的局势立下“汗马功劳”。等到江南平定后。洪承畴又以“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的身份。去追击桂王朱由榔军队。帮助清朝攻克、稳固西南各省。
总之。洪承畴降清后。为其进军关内、平定南方各省立下奇功。堪称“开清第一功臣”。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洪承畴建有如此“不世之功”。晚年却遭到清廷的抛弃。只得了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境遇远不及吴三桂等人。不仅如此。洪承畴因为背明降清的举动。遭到亲友们的鄙弃。无一人愿意跟他交往。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洪承畴病死在京师私邸。享年73岁。
乾隆帝即位后。以“华夏共主”自居。在大力褒扬南明大学士史可法、黄道周等人(全都殉国而死)的同时。也对洪承畴等降臣大加鞭挞。并将其事迹编入《贰臣传》。只因念及他的功劳。才将其列入“甲等”。对于乾隆帝来说。这已是对洪承畴最大的“恩典”。但后者若泉下有知。大约会非常懊悔当年的降清行为吧?
史料来源:《清史稿》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3610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洪承畴,太极,崇祯,明朝,大明,的是,清朝,辽东,清军,大清
没想到大家都对洪承畴为何要降清?他投降后又做了哪些事情,最终的结局如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642年。松锦决战。洪承畴兵败被俘。绝食拒降。只等一死。然而。他充满争议的后半段才刚刚开始。比之作大明臣子的前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