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到底是谁写的,现在都还搞不懂?说明了什么?
原创

《易经》到底是谁写的,现在都还搞不懂?说明了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邀!《易经》到底是谁写的?现在都还搞不懂?说明了什么?

历史上《易经》有三种。一是神农时期的《连山易》。二是皇帝时代的《归藏易》。三是周文王被囚羑里所作的《周易》。《连山易》与《归藏易》以失传。现在所言的《易经》即《周易》。《周易》是西周完成的。距今大约3000多年历史。为四圣合著而成的。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著爻辞。孔子撰《易传》。现在有的人认为搞不懂?关键是国内不太重视。有的即使重视了。也把它看做一种算命的书。《易经》为计算机二进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易经第64卦与人体64个基因密码是相同的。易经的天地对应的直线与数学的黄金切割线是一致的。《易经》引起世界科技界的广泛重视。中国老祖宗发明的智慧。我们的研究还滞后于外国。我们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说明了什么?说明在易经领域后人很愚昧。很落后。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文明。应该在研究领域起到领先的作用才对。

其他观点:

《易经》是何人作于何时?这问题在先秦时已是疑案。至今无定论。

八卦是谁画的?《系辞下传》曰:“古者包牺氏…于是始作八卦。”司马迁说是用文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或云是神农氏或夏禹演六十四卦。

卦爻辞是何时何人所作呢?《系辞下传》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对作者存疑。司马迁说:“西伯拘羑里演周易。”“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班固承此说。“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学术界曾就《周易》的作者和时代展开两次讨论。迄无定论。而今主流的看法是。《周易》是夏商筮出的基础上重新编订的周代筮书。其时约在西周初年。《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世指易中包含了夏商周三代事实纪录。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说明经文不是一个时期写定。也非出自一人之手。

可以肯定的是。《易》成书时间不会早于西周初年。因书中记有成王时康侯参加周公平叛之记载。也不会迟于西周末年。因《左传》中有不少以《易》占筮的记录。

易经语言简短。加之古今语言差别太大。社会变化太大。今人读之。不明义旨。也属当然。今人读不懂的另一原因是。历代治易者歧见迭出。派别众多。交相攻讦。治丝益棼。更为易经蒙上了重重神秘面纱!加之以《易经》为招牌。风水堪舆。卜卦算命。预测吉凶的骗子历代不绝。于今更甚。此辈故神其说。曲解易经。更使大众难以理解。

当代学者治《易经》有著作的。如周振甫《周易译注》。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陈鼓应《周易今注今译》。孙振声《易经入门》。南怀瑾《白话易经》。等等。均可作读研易经之助。真的读了。就会知道易经并不神奇。它只是一部古代一部筮书。书中蕴含丰富的哲理。书中有许多至理名言。可供玩味。预测吉凶。风水堪舆。卜卦算命。保健养生。都是别人强加给易经的。其实他们与易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切勿轻信骗子之言!

其他观点:

易经没有搞不懂吧。这是一部流传有序的中国文化经典。从伏羲画八卦开始。到周文王演绎成六十四卦。孔子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写成一篇系辞。为后人理解易经提供了方便。

易经的道理没有那么难懂。最根本的就是像天一样生生不息。像大地一样厚载包容。也就是孔子在系辞里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这两条根本的道理又演化引申出其他的一些原则和变通。尤其是认识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理解不易和变易的关系。学习易经就容易了。只要肯读书。认真学。勤思考。一年的时间就能学懂易经的基本道理。

当然学懂之后还要融会贯通。这才是最难的。易经不是讲死道理。而是讲我们生活的这个太空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活道理。把握住这一点。易经的学习就没你想得那么难。关键不要被艰涩的文字蒙蔽了双眼。不要将大道至简变成神秘的玄学。所有的故弄玄虚都是小道。甚至是歪门邪道。那些故弄玄虚的。到最后都是江湖。不登大雅之堂。对学习易经也毫无意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6:29

    易经,周易,系辞,孔子,西周,都是,文王,道理,伏羲,书中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6:29

    没想到大家都对《易经》到底是谁写的,现在都还搞不懂?说明了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6:29

    谢邀!《易经》到底是谁写的?现在都还搞不懂?说明了什么?历史上《易经》有三种。一是神农时期的《连山易》。二是皇帝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