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原创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康熙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号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他在位期间可谓披荆斩棘。一路开挂。平三藩、收台湾、战俄国……可这么强势的一个皇帝。晚年却为皇位的传递而苦恼万分。留下了九子夺嫡的传说。

今天。我们就单说九子夺嫡。康熙帝的这些皇子们究竟是怎么想的。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王爷不做。非要参与到竞争激烈的夺嫡之争呢?

我们首先讲讲清朝的王爷们。到底逍遥不逍遥?

清朝不同于明朝。明朝是巴不得王爷们都去就藩。留在京城反而是威胁。参考近期大火的《大明风华》。汉王为什么死也不肯离开京城。其目的就是不肯放弃手中的权力。

当然。电视剧是戏说。真正的皇权社会。由不得你不愿意。只要到了岁数。必须离开京城去就藩。没有圣旨。就算亲娘死了。也得在就藩地忍着。不得擅自进京。钱是不少。但是政治权力。几乎为零。

至于这些王爷们有无可能继承皇位。全靠天意。比如嘉靖帝。比如崇祯帝。前一任皇帝无子嗣。一不小心嗝屁了。继承人还在就藩地斗蛐蛐呢。“咣当”一下。皇冠砸头上了。

就算这样的好事轮不到自己头上。当个闲散王爷还是可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福王朱常洵。当年离京到河南洛阳就藩。万历皇上一次性就赏赐良田四万倾。连福王自己都不要意思了。只要了一半。除土地之外。还有盐税、茶税、乱七八糟的税收。均归朱常洵。

不过也把他养成了硕鼠。甚至于民间传闻洛阳富于皇宫。据说洛阳被李自成攻陷后。福王朱常洵连同几头鹿放在一起煮熟。众人分吃“福禄宴”。

当然。福王朱常洵生不逢时。正赶上大明朝内忧外患之计。没能落得个好下场。但明朝的王爷们对于清朝的王爷们来说。虽然没有政治权力。也算是逍遥自在了。

而清朝的王爷们就要苦逼得多。或许是他们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定下了正好相反的规矩:

"不赐土。不临民。不加郡国!"

当然。也不能离京。 虽然有些王爷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但是经济收入主要靠朝廷发放。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爵位。爵位越高。俸禄越高;二是职务。职务越高。俸禄越高;三是朝廷赏赐的庄园、矿山、铺子等收入;四是一些额外收入。比如节日赏赐、属下孝敬、职场潜规则等。

貌似收入不错。实际上开销更大。我们熟悉的《雍正王朝》剧中。三阿哥和十阿哥。甚至太子。就因为府上的开销过大。而不得不借国库银子。

也就是说。清朝这些王爷们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如果不能勤俭持家。维持生计都成问题。

除此之外。清朝的王爷们。爵位并不是百分百继承的。而是递降的。这个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单地讲。比如皇上封了一个亲王。亲王的儿子。只有一个可以继承为郡王。后面的就算是正室所生。最高可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往下传不了几代。先是妾的儿子不再享有爵位。再往后侧室的儿子也没有爵位了。

而且前面所说的继承爵位是在最理想状态下。因为王爷们的儿子们还需要考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翻译、骑射、布射。只有考到全优才能获得应受爵位。考得不好。就算老爹是亲王。自己也捞不到爵位。

第三点。康熙帝的儿子都封王了吗?

在《雍正王朝》中热河八大山庄被围事件发生后。康熙帝一口气封了四个亲王。貌似封王很容易。其实不然。

清朝的皇上也非常重视子女的生母。之所以胤礽一周岁就被立为太子。完全是沾了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光。又是嫡出。之所以对老八胤禩不待见。也完全在于他是系辛者库女所生。所以康熙朝连个郡王都没获封。而看起来傻乎乎的老十胤娥(䄉)就因为生母牛叉。康熙朝就被封为郭郡王了。这也是老八胤禩拉拢他的原因所在。

康熙帝封王的众多皇子中。老五胤祺是在康熙帝活着的时候被封亲王。为和硕亲王。没有参与夺嫡。老七胤祐在康熙帝活着的时候。被封多罗淳郡王。也没有参与夺嫡。

其他参与夺嫡的九位皇子中。老大直郡王、老二太子、老三硕诚亲王、老四雍亲王、老十敦郡王。其余都没有封王。

而这些王中。老大胤禔因为魇镇太子胤礽。被永久圈禁。老二太子胤礽又被废。

而康熙帝一共有几十个儿子。没有被封王的大有人在。甚至后来的夺嫡热门人选老八胤禩。也不过被封为贝勒。他的廉亲王的爵位是雍正帝即位之后。为了稳定人心。才封的。

这么多皇子。王都封不上。俸禄必然就低。生母那边。也就是姥姥姥爷那边势力又不咋地。要想活得逍遥自在也难。

更重要的在于。下一任皇上怎么看待他们。如果自己亲爹这里混不上个王。提前押宝一个皇子。也是有希望被封王的。只不过要冒很大的风险。显然这一点上。老九胤禟、老十胤䄉等就眼光不行。押错了宝。最后被雍正帝整得那叫一个惨。

实际上。九子夺嫡不过是说书先生的噱头罢了。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真的争得死去活来。

因为关键不在于“夺”这个字。而在于“嫡”这个字。而这个“嫡”。关键要看从谁的肚子里钻出来。这玩意不是你长大了。有想法了。能去自己夺了。而是在你还是小蝌蚪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之所以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并不是皇子们出了问题。而是皇上出了问题。而且充其量也不能算是九子夺。顶多四个。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之所以两次被废。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康熙帝希望他做什么。在《大明王朝1566》中。若不是因为嘉靖帝只有这么一个裕王。早就不知道把他废了多少遍了。

而真实的历史。也不过如此!

人岁数大了以后。莫说是皇上了。就是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子女们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这点遗产。历史上做太子能把位置坐出蘑菇来的。也只有英国的威尔士亲王查尔斯能比了。

越是牢牢抓住权力的人。越害怕失去权力。不同于嘉靖帝。康熙帝是决不允许在自己的朝廷出现另一个小朝廷的。显然那些过早押宝太子胤礽的人。本想扶持和拥护太子。反而成了拉太子下水的人。

下一任皇帝在自己的地盘上跑马圈地。这一任皇帝就会担心自己的安危。毕竟能挡在前面的只剩下自己。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不就是康熙帝自己通过一个行为联想出太子要刺杀自己吗?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

五、

眼看着太子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其他皇子会怎么想?

当然得为未来做打算啊。康熙帝早晚会驾崩。驾崩之后的皇帝会怎么对自己?

既然无法预测到。但总有历史可以查吧。看看雍正帝之前的皇帝都干了些什么:

努尔哈赤作为第一代。皇位是自己争夺来的。不是老爹传下来的。到了皇太极即位。那就不一样了。努尔哈赤封的四大贝勒。除了就差把心掏给皇太极的代善。其余三个没有一个好下场。

不仅对兄弟如此。对自己的小妈。也就是多尔衮的亲娘。努尔哈赤大福晋阿巴亥都拉去殉葬了。这个仇多尔衮算是记下了。一直在韬光隐晦。等皇太极一死。不仅睡了他儿媳妇。豪格的老婆。据说连孝庄皇太后都差点搭进去。

顺治帝是眼巴巴地看着这一切啊。传说他出家当了和尚。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当然。豪格也罢。多尔衮也罢。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尤其后者。死后也不安静。被挫骨扬灰了。

康熙帝即位总要好多了吧。毕竟他兄弟少。而且都还在吃奶的年纪就跟皇位错开了。没有灭他们的必要。但是顺治帝留下的顾命四大臣就不妙了。这四人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个故事想必大家也听烂了。

索尼算是幸运的。不过父债子还。他儿孙就没这福气了。等到太子胤礽被废的同时。四大辅臣全都完蛋了。

太子胤礽被废。其余皇子一下子就慌了。不是他们要夺嫡。而是康熙帝这个老爹逼着他们去夺。

嫡子被废了。剩下的皇子谁怕谁啊。都TN的是庶出了。比的不就是实力吗?

不争的话。万一哪一天看我不顺眼的兄弟即位了。再赶上他娘跟我娘争过宠。得。没跑了。趁着还能一搏。索性就赌一把吧。就这样。剩下的几个皇子迅速结党。向皇位进军。

康熙帝还算是仁慈。知道雍正帝即位之后必然会冲兄弟下手。这已经成了他们家的传统了。于是留下了圣旨。要他善待兄弟。可他一即位。早把嘱咐抛到九霄云外了。

但还算仁慈。最起码。你们的老婆还是你们的老婆。你们的老娘。还是你们的老娘。不过是圈禁到郁郁而终。总比真刀真枪上强得多。

由此可知。别说是王爷了。就算是皇上。不在位之后。都有可能被儿子坑。哪里有逍遥自在一说?

其他观点:

作为康熙皇帝的儿子。想当一个无忧王爷无疑是白日做梦。

纵观整个清朝历史。若论起皇子争夺嫡位的激烈程度。莫过于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之间发生的“九子夺嫡”。九个皇子竞争起来。那可谓是明枪暗箭。着实令人防不胜防。

尤其是电视剧《雍正王朝》播出后。让我们更为直观地看到了这一段历史。“九子夺嫡”期间几方人马怪招、奇招频出。让人在捏了一把汗的同时。又大呼精彩。

不过。在了解这一段历之后。不少人就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这九个皇子非要争得你死我活。做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一生富贵清闲不好吗?

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争与不争完全由不得他们。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必须得争。一定得争。

更重要的是。作为康熙皇帝的儿子。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无忧闲散王爷。那几乎是痴人说梦。身为父亲的康熙皇帝。也不会允许更不会同意自己的儿子如此“废物”。

为什么要头破血流的争皇位?用康熙皇帝爱吃的一道菜就很能说明问题。

康熙在位时。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吃鲥鱼。按说一个皇帝喜欢吃鱼。那岂不是想吃多少就有多少?但这鲥鱼。却并不是一般人想吃就能吃的。

鲥鱼的主要产地。分布在长江下游。大致在福建、浙江、广东一代才有。并且。数量极为稀少。只有在每年的春夏之交才会出现。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鲥鱼娇贵的很。

娇贵到什么程度呢?一旦离开水。鲥鱼就会在短短几分钟内死亡。而这个时候吃起来。口感就大打折扣。

而康熙喜欢吃鲥鱼。则是喜欢它的鲜。要知道。清朝的首都在北京。距离鲥鱼的产地。最近也得三千里左右。那么如何才能让皇帝吃上新鲜的鲥鱼呢?

当时的做法是。负责打捞鲥鱼的官员们。会提前准备一个大冰窖。只要鲥鱼打捞上来。不等它入网。就马上放入冰块之中。同时。为了让冰块化的慢一些。还会在上面抹上猪油。准备妥当后。快马加鞭。往京城赶去。

那么说。需要多久才能送到紫禁城呢?答案是三天。只需要三天。御膳房就能为康熙皇帝炖上一锅味道鲜美的鲥鱼汤。

而在古代。哪怕是八百里加急的军报。三天也走不了三千里的路程。但就因为皇帝喜欢这道鲥鱼。下面的人硬是跑出了比八百里加急还要快的速度。

但这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跑死多少匹马。类似多少个人。这一切只为了满足皇帝的口舌之欲。

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皇帝和王爷的区别。如果只是一个王爷。这新鲜的鲥鱼汤怕是只能想一想了。也只有成了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原本很多不可能的事情。才会变得可能。

这就是为何古代那么多的王爷。梦寐以求的想当皇帝的最根本原因。

可能有的人会说。那我不想当皇帝。我也不想享受这个特权。就想当一个富贵闲人。如果你是在其他朝代。倒还有这个可能。但如果你在清朝。尤其是康熙朝。绝无这个可能。

众所周知。满清发迹于白山黑水。但在入主中原后。虽说对汉文化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但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又不得不深入的学习汉文化。而对于皇子们的教育中。汉文化更是必不可少的课目之一。

在清朝。不管你是储君也好。还是皇子也罢。每个人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样的。从六岁开始。这些皇子就要开始读书。学习的内容包括满、汉文化之外。还有弓箭和骑射。一天下来。基本上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

在这种学习制度和氛围下。清朝早期的皇子。不能说个个满腹绝伦。但几乎没有不学无术之人。尤其是一向以严厉著称的康熙皇帝。他的皇子皇孙更是一个纨绔子弟都没有。

也就是说。在康熙朝。皇子们从小就没有当咸鱼的机会。不学习那就等着挨骂吧。

因此。在这种氛围下培养出来的皇子。差不多都有一定的能力。像参与“九子夺嫡”的几个阿哥。随便哪一个。放在其他朝代。也都能独当一面。

自身有一定的能力。就自然会有政治抱负。而当康熙废除原太子胤礽后。就意味着其他皇子们都有了去争九五之尊的机会。面对这种巨大的诱惑。基本上很少人能一笑了之。何况是这些有政治抱负的皇子们呢?

并且。清朝不像明朝。没有嫡长子继承权这一说。只要皇帝喜欢。谁都有可能成为储君。不用造反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任皇帝。这么好的事情摆在面前。为何不去搏一把?

因此。在康熙的众多皇子中。除掉那些早夭的和未成年的。以及部分因为身体残疾或者没有接受系统教育的皇子之外。其他有能力和有资格的皇子都会参与到夺嫡的大战中。不是他们想争。而是没有机会当无忧无虑的王爷。

首先。皇家不养闲人。既然不闲。也就不可能无忧无虑

清朝的王爷。和其他朝代不一样。比方说明朝。皇子们封王后。就会到各地就藩。但清朝的皇子。不管你愿不愿意。如果没有旨意的话。一辈子都要待在京城。

既然待在京城。那自然就会有工作要做。能力强的负责某个部门。比如雍正在还是皇子时。就曾经负责过一段户部。还有皇十四子。因为有带兵的能力。就被封为大将军王。代替康熙出征。

能力差一点的。负责一个具体的工作。再次地去干文书、侍卫等。总之不会让你闲着。哪怕是清水衙门。也得给你安排个职务。

如果某个皇子消极怠工。导致工作干不好。还有可能遭到责罚。清朝对于高级宗室的要求相当严格。稍微一点错误。就会马上遭到训斥。轻则禁足。中则夺爵。大则圈禁。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都会导致被责罚。哪一个皇子不是战战兢兢?

在这种情况下。还谈什么无忧无虑。能把份内工作做好。不被责罚已经是烧高香了。

其次。为了自己日后能舒坦一点。不被别人干掉。就必须要争

“九子夺嫡”发生期间。不管是哪一方。为了上位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而为了打击对方也进行了各种挖坑。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得罪了自己的兄弟。

像雍正登基前。最大的对手之一。就是以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以及皇十四子组成的“八爷党”。双方在对抗期间。各种明枪暗箭。甚至多次几乎至雍正于万劫不复之地。因此。雍正才会在登基后对“八爷党”进行逐一打击和报复。

正是因为雍正胜出了。他才能能力进行报复。如果雍正最终没有胜出呢?那他就会成为被打击报复的对象。

虽说在电视剧中。康熙皇帝临终前。拉着雍正帝的手说要雍正善待自己的兄弟。但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雍正帝最终还是没能做到善待“八爷党”的人。

同样的。如果是老八登基。那么想必也不会轻易放过雍正。甚至比雍正对他更加残酷。

这个时候。你还敢做一个无忧的王爷吗?你能保证在与其他的皇子相处中。一点都没得罪过他吗?假如日后这个皇子成了皇帝。那么一旦他不经意想起来你曾经得罪过他。那么。收拾你的分分钟的事情。

所以说。要想过得舒坦。只有自己当上皇帝。这样才不至于被打击报复。

还有。无忧无虑的咸鱼也不那么容易当的

雍正帝有个儿子名叫弘昼。是出名的“咸鱼王爷”。一首《金樽吟》表明了自己无意于皇位。并且。在乾隆登基后。更是放浪形骸。为的就是让乾隆放心。

据记载。弘昼十分热衷给自己置办丧礼。时常会命令府上的家仆。像模像样的给自己来一场丧事。一群人哭天抢地。仿佛弘昼真的去世了一样。而弘昼本人。则坐在一旁边看边喝酒大笑。以此为乐。

他真的是喜欢给自己办丧事吗?其实并不然。之所以他要这样做。无非是一种生存手段。

在古代。面临皇权时。从来不谈什么亲情。父杀子。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很少有皇子能置身事外。哪怕是被动。也有可能被卷入这种旋涡中。

因此。所谓的无忧无虑。并不存在。历朝历代也基本没有真正能做到无忧无虑的王爷。但凡有机会。每一个皇子都想去争一争。

另外。不能只顾着自己无忧无虑。总得给家人考虑一下

在皇室里。一个皇子的地位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妻子、儿子。甚至包括其生母的地位高低。这个原则不仅是在清朝适用。在其他朝代同样适用。

皇四子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因为儿子争气。被康熙晋封为德妃。自此在后宫里有了较高的地位。出来进去都有了很大的仪仗。而在此之前。她仅仅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嫔而已。别说仪仗。平常还要小心翼翼的看人脸色。

为什么转变如此之大?母凭子贵。

同样。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这么个情节。皇长子胤禔在争储失败后被圈禁。其生母惠妃过生日时。居然连一个前去看望的人都没有。还是乌雅氏于心不忍。过去陪她说了一会话。回来后给胤禛讲起这件事。不由得唏嘘万分。

这就是几个皇子们为什么要争的原因。如果他们不争。只顾着自己无忧无虑。那么自己的生母。就可能在后宫遭受冷落。甚至遭人欺负。想到这里。不争行吗?

除此之外。还要为自己的后辈儿孙考虑。

清朝的爵位。除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外。其他爵位都是逐代递减。比方说你是亲王。到了你儿子时。就低一级。是个郡王。再到下一代时。继续递减。直至递减到没有爵位为止。

到了那个时候。除了腰上有一根黄带子之外。什么都不是。

而荫及子孙。向来是古代乃至现代的人一个十分朴素的理想。你不能只顾着自己逍遥自在。而不去为后辈儿孙考虑。只有努力去争。才可能让儿孙们永葆富贵。

哪怕是没能当上皇帝。当一个从龙之臣。不也是好的吗?总比什么都不干。眼睁睁看着爵位一代比一代低好吧。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外在因素。出发点更多的是站在个人前途的角度来考虑。之所以康熙的九个儿子不愿当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而非要争皇位的主要原因。是康熙希望他们争。

我们都知道。康熙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在他之前。没有一个帝王的寿命能超过他。并且。他的执政时间。也长达六十一年。

漫长的寿命。以及多年的执政。让他在早年间立下的太子胤礽。不仅年龄越来越大。同时其班底也越来越大。

这样一来。日趋稳固的太子一党。就逐渐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而团结在太子周围的大臣也越来越多。毕竟都知道胤礽是未来的皇帝。谁不想当一个“从龙之臣”呢?

但带来的问题就是。太子一党隐隐有与皇权抗争的势头。这不管是对于康熙。还是对于古代的任何帝王。都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万一太子等不及了。逼自己退位怎么办?或者大臣们都跑到了太子那边。自己成了一个孤家寡人怎么办?

要知道。康熙的学识极为渊博。他自然知道历史上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而那些被逼退位的皇帝。几乎没有一个好下场。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

如何才能解决这个威胁呢?自然是不让太子一家独大。而不让太子一家独大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他皇子们与太子争起来。

给他们权力。让他们去争。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坐得安稳。才能笑到最后。

如果把“九子夺嫡”比作一盘棋的话。那么康熙就是这盘棋背后的棋手。是他挑起了这场斗争。同时也是他在主导着这场斗争。

所以说。不是这九个皇子非要争。而是在康熙的推动下。他们犹如棋子。不得不争。也正是因为如此。想在康熙眼皮子底下当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基本不可能。

总而言之。如果要当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在别的朝代还有那么一丝可能。但在康熙朝是做不到的。首先康熙对皇子的教育就极为严格。不会任由其成为一个纨绔子弟。因此。这些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的皇子都心怀抱负。另外。清朝的很多制度也促使他们力争上游。还有就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和皇权的稳定。在康熙帝的一手推动下。这些皇子也不得不争。

其他观点:

康熙一共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一个皇帝在位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很多的子嗣。康熙也是历史上子嗣非常多的一个皇帝。一共有35个儿子和20个女儿。在35个儿子中。去掉夭折的有24个儿子活到了成年。

本来康熙是要将皇位传给皇太子胤礽的。可是由于后来胤礽让他非常失望。前后被立了两次太子。也被废了两次。最终未能继承皇位。如果皇太子胤礽让康熙感到满意。并最终能够继承皇位的话。便不会有九子夺嫡的事情了。问题在于。胤礽最终没能顺利继承皇位。

而对于当时参与多嫡的那些王爷来说。按照我们很多人的想法。为什么要去争夺皇位呢?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其实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皇子。你就无法决定自己的立场了。在集权制的王朝。作为一位皇子来说很多时候要么就夺取皇位。要么就很可能被登上皇位的其他兄弟干掉。很多时候也是别无选择。因为权力最终都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是皇帝。一旦是别人当了皇帝。其实他想把你怎么样就可以把你怎么样。由不得你。

当然。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安心当个王爷。然后逍遥自在地渡过一生的。比如乾隆的弟弟和恭亲王和果亲王。在乾隆登基都顺利地当了王爷。也都得以善终。

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要不要争夺皇位其实是由不得自己的。

就拿九子夺嫡这件事情来说。一开始是皇太子胤礽日渐骄横并且结党营私。让康熙感到不满。便杀了太子一党的重要人物索额图。最终在康熙四十七年废了太子。这个时候大阿哥胤禔见太子失势。便也有争夺皇位的想法。但康熙特别讨厌胤禔。胤禔后来也知道自己多夺位无望。便转而支持八阿哥胤禩。之所以支持八阿哥胤禩。是因为胤禩自小就由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两个人的感情也非常好。

其实这个时候胤禔的想法也很明了。自己当不了皇帝就支持一个与自己感情好的人去当皇帝。这样将来与自己感情好的人当上了皇帝的话。那么自己也能从中得到不少好处。至少会过的很不错。

事情到了这一步的时候。如果你是八阿哥胤禩你会怎么做呢?无非两种做法。一是我只想当个王爷。不做出任何争夺皇位的举动。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却洗脱不了嫌疑。因为八阿哥与大阿哥的关系实在是太好。而大阿哥为争夺皇位做的事情太多了。他是被钉上了争夺皇帝的标签。与他关系很近的八阿哥是想洗脱也洗脱不了了。而且在当时的环境来说。往往流言满天飞。即便八阿哥什么都不做。也会传出很多关于他是如何要争夺皇位的传言。一旦自己真的什么都不做。到了以后别人登上了皇位。那个登上皇位的人会怎么看?会怎么看八阿哥?恐怕是到时候八阿哥一万张嘴也说不清了。很大概率会遭到皇帝的打击报复。

所以如果我们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说。站在当时八阿哥所处的立场来说。如果真的什么都不做。很可能是死路一条。与其死路一条不如搏一把。或许能得到一线生机。那也就只能做第二种选择。便是争夺皇位。

那么我们再看看后来登上皇位的雍正。也就是皇四子胤禛的心态和立场。其实作为一位皇子来说。行为可以自己决定。但是出身是决定不了的。皇四子胤禛为皇后乌雅氏所生。属于嫡出。按照古代皇位的继承原则。或者说是立太子的原则。是嫡长子制度。即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为嫡长子。之前立的太子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所生的。能够活到成年的第一个嫡长子(之前赫舍里还生了一个。但是夭折了)。而胤礽被废了以后。实际上的嫡长子便是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了。

其实站在出身角度来说。雍正当时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择夺取皇位。因为就皇位来说。他有23个兄弟。个个都可能出来夺位。而对于任何一个要夺位的兄弟来说。他就是最大的敌人。

那么雍正当时能在不争夺皇位的前提下全身而退吗?显然不可能。即便后来是别的兄弟当上了皇帝。他真的什么都不做。就安心地做一个王爷。其实也做不起来。因为对于登上皇位的那个人来说。雍正始终就是他最大的威胁。还是嫡长子制原则的问题。如果是雍正以外的人登上了皇位。那么就不符合皇位继承的原则。肯定会有相当多的人会站出来支持雍正(毕竟那个时候捍卫传统的人太多了)。对于皇帝来说。雍正就会始终是他最大的威胁。那么皇帝会怎么做呢?肯定会干掉雍正。断了其他人搞嫡长子原则的想法。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来说。雍正也只能横下一条心去夺取皇位了。对于他来说。不能夺取皇位就是死路一条。那还不如搏一把才能有一线生机。

九子夺嫡的事件发展到后面。八阿哥在自知希望不大的情况下转而支持皇十四子。雍正的同母弟弟。同为嫡出的胤禵。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则附和皇八子胤禩。而支持雍正的则是皇十三子胤祥。

这个时候才真正形成了以皇四子胤禛和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两大势力。分别是四爷党和八爷党。两大势力实际上势均力敌。谁也不能压倒对方。

当然后来康熙传位给雍正。一方面确实雍正是当时的嫡长子。按照嫡长子制度来说应该是雍正。另一方面在康熙病重的时候八爷党的主力。皇十四子胤禵在西北领兵作战。远离京城。而雍正就在康熙身边。便最终由皇四子胤禛夺取了皇位。是为雍正。

其实就九子夺嫡的事情来说。卷入的人其实是身不由己了。首先对于嫡出的老四和老十四来说。他们在太子被废之后。从制度来讲都有可能继承皇位。当然老四的可能性相对来说更大一些。但即便是老四。也不能肯定自己的继承是百分之百的。因为康熙其实一直没有表态。(这也是康熙的一大失误)

在太子被废后。如果按照嫡长子的原则来说。康熙应该是立老四。但是因为康熙没有表态。所以康熙立的遗诏当中。无论是立老四还是老十四。其实都说得通。所以老四和老十四这两个人是肯定要争夺皇位的。即便我们退一万步来说。老十四不去争夺皇位。将来老四当了皇帝也会除掉老十四。因为老十四的存在对于雍正来说就是个极大的威胁。

对于其他人来说。尤其是老八。他是完全的身不由己。被老大拖下了水。至于老九、老十和老十三。则是站队的问题。他们当时也都是成年的王爷。在那样一种环境下只能选择是站队老四还是老八。也无法置身事外。即便什么都不做。流言也会满天飞。而这些流言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流言或许会说他们在支持老四。也或许会说他们在支持老八。再或者说他们在做一些夺取皇位的事情。所以站在他们的立场来说。与其让流言满天飞。老四和老八都得罪。不如主动出来站队。要么支持老四。要么支持老八。这样至少不会得罪一边。这样至少还可能能赌对。如果不出来战队。则是肯定输的局面。

以上就是我对九子夺嫡中。为什么要出来夺取皇位。不好好当个王爷的解释。其实作为皇子来说。也不是不能好好当个王爷。但是这要看运气。如果遇到运气好能够置身事外。那就能好好当个王爷。如果运气不好无法置身事外。就只能横下一条心出来夺取皇位了。因为你不夺。别人夺了就会干掉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3:05

    雍正,皇子,皇位,王爷,康熙,皇帝,太子,自己的,鲥鱼,清朝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3:05

    没想到大家都对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3:05

    康熙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号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他在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