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我很喜欢《杜牧》
《清明》[ 唐 ]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其他观点:
唐诗宋词。
古贤圣人。
文明文化。
字字珠玑。
润人心菲。
读古诗词。
通晓古今。
开阔眼界。
明白事理。
我喜欢唐 诗圣 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意: 国家残破。山河依旧如昔。春来临。荒城草木丛生凄凉。忧心伤感。见花反到泪淋。怨别离。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停息。家人书信珍贵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感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有国才有家。凡事要以国为重。
教育人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爱国情怀。
其他观点:
我来说说我最近很喜欢的一首王阳明的《泛海》吧。
心随境迁。近来屡遭挫折。心境大变。欣赏口味似乎也跟着翻天覆地了。
前几日看辛柏青主演的一部关于王阳明的纪录片。再次读到他的七言绝句《泛海》。忽然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强烈感动。很久之前其实也读过。只是大没有如今的这般反应。
下面襟亚就来谈谈自己对于这首《泛海》的理解。解释一下我为什么喜欢它。
人往往在大病和大难之后更容易大彻大悟。
身为明代第一流人物。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王士祯语)。他也是在大难之后。才写出了《泛海》这样充满哲理。空明至真。自尊无畏的通透之作。
首先咱先来讲讲王阳明写这首《泛海》的背景故事。
《泛海》的创作背景
王阳明(1472-1529)是王华的长子。王华(1446-1522)是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的状元。父亲35岁中状元的那一年。王阳明9岁。
年轻的明武宗朱厚照登基后。伺候过他的大太监刘瑾(1451-1510)。深得他的欢心。一时风头无两。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八虎分别是: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
小人一旦飞黄腾达起来。就要结党营私。祸患天下。
本来王华和刘瑾是有故旧之情的。刘瑾对他持有的是拉拢的态度。无奈王华为人刚直不阿。不肯攀附权贵。
父子天性。王阳明和王华一样。同样不肯依附权臣。
1506年。专权的刘瑾逮捕了敌对的戴铣、薄彦微等二十余名大臣。1507年。王阳明就此事仗义执言。上书理论。触怒了权势通天的刘瑾。把他杖责了40大板。投入大牢。最后。又贬去了当时来说“兔子不拉屎”的贵州龙场(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去做连品级都没有的驿栈驿丞。那地方穷山恶水。“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他的父亲王华也被刘谨抓住了小辫子。降职之后干脆给撤了职。
尽管已经报复了两父子。刘瑾还不甘心。又派了厂卫在王阳明去贵州的路途中追杀他。
深知刘瑾为人的王阳明。为留下自己的有用之身。他在杭州城外的胜果寺墙壁上题写了一首《绝命诗》。然后又在钱塘江边放下一对鞋子。伪造出跳水自尽的假象。以蒙蔽仇人。
伪造跳水自尽捡回一条命后。跋山涉水。前往让他悟道的贵州龙场而去……途中。在海上遇到了风暴。几近丧身海底。风浪过后。写下了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泛海》!
《泛海》其诗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时的王阳明36岁。过了三个本命年。
经历了险恶的政治风浪(挨过板子。进过大牢。经历过被追杀)和自然风浪双重洗礼之后。生死置之度外。平和贞静。淡然荣辱。内心正气凛然。纯明坚定。
在诗中。他表明自己看待一切艰难苦厄。就如同天空飘过的浮云。且行且过。不留阴影。浮云过后。天空仍是一片浩荡的湛蓝。
当夜深人静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命途。虽然明知“海涛三万里”。起落不定。多舛叵测。仍然“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之信念”。去接受和面对所有的一切。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结合自身经历获得的顿悟。从此成就了一代圣贤。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找寻道理。内心充实了。就无需向外部求索本源了。
也就是说。强调我们个人的“内心自省”。
而《泛海》诗。其实是为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成圣”奏响了前奏。
为什么喜欢这首《泛海》
世事茫茫。光阴流转。奔忙中。转眼人到中年。
事业生活。都是不上不下。难左难右。一片混沌迷茫的样子。
贪、嗔、痴、慢、疑纠缠出的人生舞台上。还在撕拉、碰撞。撕碎了少年义气。消磨了青春梦想。
转身看看。一事无成。两袖沧桑。
《泛海》里的真知灼见。对某些处境的人有安慰、鼓励和疏导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个。在纪录片中重读这首诗。让我心里某块坚硬冰冷的结节消融掉了大半。
险夷谁人没遇到过?纠结、怨恨、甩锅归根到底都是没有用的东西。
险夷之后。“不滞胸中”就是必须必要的。
美好的会失去。不好的也会过去。
静下心来想想。因为生活里那些贪婪的坏人。那些糟糕的局面。那些残酷的不公平。那些无力的反抗。那些绝望的挣扎……我们就应该衰败着一张中年人的哭脸。一脸奴相地沮丧、投降、随波逐流、穷途哭嚎吗?
我们当然都不可能像天台宗的高僧智者大师。在星月天风之下乘着一根禅杖越过“海涛三万里”那般神奇的飞跃荆棘载途。
外求不得。内求就可以。
“月明飞锡下天风”。我们的“心”可以做到。
小结
当年娄谅用一句“圣人必可学而至”。启发了后来的王阳明。而王阳明《泛海》里的洒脱、笃定和正直豪迈。对很多饱经磨难的人也不失为一个明亮的指引。
那么你喜欢这首诗吗?
我是襟亚。谢谢阅读!
——END——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3705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这首,圣人,牧童,贵州,自己的,的人,都是,风浪,万里,浮云
没想到大家都对你最喜欢的一两首古诗是什么,为什么喜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谢邀请:我很喜欢《杜牧》《清明》[ 唐 ]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