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原创

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格物致知”是明代文学家王阳明《心学》中总结出来最经典的精华语句。“格物致知”格什么物?这个问题早有论述。在这里重述也可。

格什么“物”。这个“物”当然不是仅指某一物品或某一产品。如果指的是这样的物那是很有局限的。而是物理学科里面阐述的定义上的“物”。是非常广泛的“物”。

“格物致知”所格的“物”就是。宇宙空间形成的万事万物。宇宙空间就是天与地之间形成的世界。世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界。二是人类社会。再说通俗一点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生的。变化的。发展的一切事物。所以“格物致知”就是格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物”。

“格物致知”所致的“知”。就是对事物本质发生变化的认知(良知)。事物总是在发生变化的。而且是有规律变化而变化。格就是看透事物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是表面变化而是本质的变化。说全面一点就是。事与事。物与物。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等。互为发生对立。又互为统一的内在因素起决的变化。就是“知”物体本质变化。

王阳明发明《大学》古本宗旨。是这样论述的“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同时还教导人们“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就是格物。并可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总之。王阳明的心学经典句“格物致知”所格的“物”与所致的“知”。与“物”的行为本质形成一个整体(本体)。那就是“格物致知”的上一句“知行合一”。

其他观点:

格:推究;致:求得。全句意思:穷究事物原理。从而得到知识。

【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的本意是:只有在物事上能够按照法则取舍。懂得何时"停止"追求"物事。内心才能获得安静。才能静下心来考虑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此语中的"格"为法则、标准的意思。格物就是"遵照法则限止物事。

后来儒家学者。特别是[朱(熹)、王(阳明)理学;亦称宋(朝)、明(朝)理学]。将自已的观点带入"格物致知"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以他们自己的哲学观点诠释了"格物致知"的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其他观点:

好玩的国学先说一下结论。格物致知在中国哲学史上。曾经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在哲学史上。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起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一种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探究和学习。从而获得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从而获得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通俗点说。这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而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这里面的格。是来的意思。就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探究。让万事万物的理。来到自己的心中。从而获得知识。而儒家认为。道德修养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要先有知识。然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种看法。其实与传统的儒家完全不同。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是认识不完的。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就是很傻的行为。

另外。中国文化中的道家与佛家。与儒家的人生观是不一样的。儒家强调过一种加法的生活。人要努力。要奉献。要实现个人的价值。而道家和佛家认为。人要过一种减法的生活。要尽量减少欲望。不被外界的万事万物所牵绊。所迷惑。所以你看庄子说了一句话。就能很好地解释这种减法的生活。他说。人要“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说你不能被物质的东西所限制。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逍遥。

在这种思想的逻辑下 。格物致知又有了新的内涵。这里面的格。是删除去除抛弃的意思。就是说。只有抛弃对外物的依赖。抵制物质的欲望。才能达到致知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显然是从道家和佛家的观点。去解释格物致知。当然。这种观点不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主流观点。

对格物致知的理论进行系统阐发的。要算是南宋的大理学家朱熹。之所以说是理学家。是因为程颐、朱熹他们都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理。那么格物的对象就是万事万物。格物的目的就是穷理。穷理的目的就是致知。

关于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朱熹曾经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朱熹说。格物就像是吃饭。而致知就像是吃饱。格物是致知的前提。致知是格物的结果。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下去。那么中国将会和西方文化一样。发展出强大的科学。问题是。中国的格物致知的理论。只是强调要从万事万物中寻扎社会的伦理规范。也就是说。格物是为了找到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的途径。正如朱熹所说。格物是了解万事万物的“所当然”。而致知是了解万事万物的“所应然”。如果人能到全面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那么我们就能成为圣贤了。

那么问题来了。万事万物纷繁复杂。人怎么能够格的完呢?朱熹在逻辑上修补了这样的瑕疵。朱熹认为。虽然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理。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万事万物还存在一个共同的理。这就叫做“理一分殊”。因此。儒家的特别是朱熹的理学认为。人的知识是要不断积累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你要不停地努力。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从个别上升到整体。从特殊上升到一般。那么就能掌握万事万物的规律了。

但是。心学对此却不以为然。王阳明一开始就相信朱熹的格物致知。结果他对着竹子。格物了七天七夜。结果一无所得还病倒了。所以心学就认为。人的知识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你不需要去那么努力地学习。你只要回到自己的内心。发现你内心的声音。一切就能迎刃而解。这种认识论。又有点像禅宗的理论了。

理学的格物致知。强调的是渐进的努力。心学的格物致知。强调是顿悟。这就像是一个是努力的孩子。一个是天分极高的孩子。他们对知识的获取途径和方式不同。最终都能达到致知的境界。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36

    格物致知,万物,万事,朱熹,儒家,知识,自己的,佛家,理学,就能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36

    没想到大家都对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36

    “格物致知”是明代文学家王阳明《心学》中总结出来最经典的精华语句。“格物致知”格什么物?这个问题早有论述。在这里重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