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辨别事物。获得真知。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儒家的目的是致知。是把握思维方法和对世间理性秩序的认同。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是以求证秩序道理的客观存在的”致知“为本来目的。儒家的出发点是天道、理性、心性。都是先天本具。我们能够做的不过是如何认识如何把握。认识和应证了这些天地良心。就可以做个真正的君子。并不是要改变什么。出发点在心的认知。理性的归纳。儒家讲致知在格物。格物在于心的安定。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就是说实际是一种心理能力的锻炼。
随着时代的变迁。格物致知虽然提及的人很少。但格物致知所倡导的三纲八条仍然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
其他观点:
《大学》中列出来八条目。按顺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在《大学》阐释这\"八条目\"时却奇怪地抛开了\"格物致知\"不说。直接从\"诚意\"讲起。
所以朱熹在重新修订《大学》的时候。认为\"格物致知\"一章已经遗失。就擅作主张把程颐讲\"格物致知\"的一章加了进去。使其\"完整\"。
至于是否失传、遗失。还是曾子觉得没写好所以没收录。这就不得而知了。至少。给后世一个更大的想象和争议空间。这也不错。
谢谢邀请!
祝您愉快!
其他观点:
儒家“八条目”核心是“正心”。心即体。内收为“格物-致知-诚意”。外放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内外还是外放。全是体的相用。“八条目”简括为一句话就是佛家的“万法唯心”。
“心”是世界的源头。外部世界不过是心的创造。“家、国、天下”最初只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来自头脑。世界上任何事物皆是如此。最初只是一个念头。
好比盖房子。先有盖房子的念头。之后会依据这个念头去绘制图纸、准备建筑材料。最后付诸行动。房子诞生。世间万物莫不如是。故佛家说。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语出大乘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
“心”外找寻世事真相。永远缥缈无有头绪。因为一念一世界。念念无尽。大千世界何其多!向心内观、向自性中探求才是终极之道。这一点。儒家“八条目”暗合佛家之精要。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3707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格物致知,儒家,条目,佛家,正心,大学,诚意,不过是,念头,华严经
没想到大家都对儒家“八条目”之根在“格物致知”是真的吗?何为“格物致知”,是失传了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辨别事物。获得真知。“格物致知”出自《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