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即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行成于思毁于随”。做事情成功是因为反复、独立的思考、深思熟虑。而毁于跟随他人。随随便便。
因此。无论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要三思而后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我们不必纠缠于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们可以直接拿来运用。所谓学以致用。同时还要思考是否可以与时俱进。与现代新科技、新技术相结合。做到更佳更妙。也可以对前人未涉及的。也可先行动。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反思边总结。行思结合。实现创新和突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庞大的优秀的文明、知识、精神宝库。我们要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下。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不竭源泉。
思考的指引是总结反思。指导实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实践、思考、提炼形成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检验理论。从而促理论发展。更好地指导实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服务社会。建功立业。
其他观点:
“格物致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毛泽东先生在《实践论》中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写成这样的形式:实践一认识一实践。也就是格物致知的途径。而王阳明则把格物致知理解为:对某一事物的原理通过自己的冥思苦想来获得。两相比较。显然是毛泽东先生的理解要高明和正确。
因为“格物致知”指导人们的思想是: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邓小平先生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犹如:\"葡萄是酸是甜只有去尝它就知道了\"的道理一样简单。
因此。“格物致知”尽管是个哲学讨论的范畴。但是。我们都知道哲学是有“唯物”和“唯心”之分的。只有我们坚持唯物的观点。才能准确把握“格物致知”的正确含义。
其他观点:
实践出真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3707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格物致知,理论,真知,事物,哲学,观点,唯物,知识,与时俱进,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样格物致知,思考的指引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即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