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是怎么解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
原创

阳明心学是怎么解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格物致知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词组。格物是因。致知是果。格物的意思就是割除物欲。致知意思就是通达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物欲割除的越彻底越干净。就越容易获得通达宇宙万法的真是智慧。就越容易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问题根源

儒家思想一直都是随著时代思潮而迁变演化。孔子虽是儒家的开创者。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乃是继承了春秋以前中国文明的民本思想传统。孔子一生的思想著述。主要在关心现世的政治与道德。并未在心性修为问题上多所关注。正如《论语·公冶长》记载了子贡对于孔子学问的感想:“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然而孔子当时的时代。早已有学者论述天道心性;例如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就在《老子》一书讲述“道”之玄理。还有《关尹子》一书也是当时的道家著作。即使是《管子》一书。也有〈心术〉〈内业〉等篇论述心性修为。可知此种後来形成道家传统的心性修为传统。决非是起于老子。正如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并非起于孔子;否则。需要心性修为才能成就的中医传统。就不可能发生于老子之前。所以孔子逝後的儒家学者们。为了弭补孔子学说的不足之处。遂企图要吸纳融合当时道家与阴阳家的心性修为与自然哲学的传统。《子思子》之“五行观”与《公孙尼子》之“养气说”。就是战国初期儒家学者的此类努力成果。战国初期的子思。作《中庸》。首先以孔子的“中庸”思想为基础。而建构了儒家的心性理论。然而先秦时期典籍从未出现“格物致知”的相关词汇。所以“格物致知”应该不是先秦儒学思想。而是汉朝学者融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观念产物。而因为涉及了道家思想。所以也就造成後世儒者理解上的困难。也就形成了千馀年来的观点争议。

“格物致知”之所以难于解释。而使儒学界争论达千馀年。首先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乃是《大学》八目的基础功夫。更是“诚意正心”的修持基础。也就涉及了心性修为的根本基础。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通于先秦道家之学。宋儒理学兴起後。儒家学者往往贬斥道家与佛家。因而也就愈加难以理解其原始意涵。在儒学历史上宋儒为排佛道两家。程颐自创“理”以取代“道”(孔子论道而未论理)。而朱熹更是无视《史记》记载而硬要认为“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并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其次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的字义训诂难以适当。以致于不能适切解释字义;这也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意旨的文献。可供证明“格物致知”的正确意义。遂使以後诸儒各家解释。往往各自随意发明而强行解释。遂造成至今儒学思想上的千古疑案。

其他观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革除物欲

回归本心

自净其意

见性明心~

其他观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48

    格物致知,孔子,儒家,心性,道家,正心,思想,修为,儒学,先秦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48

    没想到大家都对阳明心学是怎么解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48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