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中国文言文是真正汉语。现代语言参杂了大量日文。日文的语法系统与汉语是不一样的。造成汉语的混乱。比如徐州。很清晰了。就是指一个叫“徐”的州。现代偏偏再加上一个“市”。到底是州还是市。分不清楚。沙市市。更是个笑话。派出所。是个标准的日本叫法。用汉语理解:派出劳务呢?还是派出别的什么?人民。主义等等。用汉语都是没法理解的。这种现象的产生还要归结到上世纪的新文化运动。把大量日文拿来直接使用而不顾后果。造成语言混乱。歧义迭出。用汉语写成的论文各方理解不同。后果就是汉语无法成为世界通用论文语言。而形成的协议。条约。法律文件也是各种各样的解释。
这种情况影响到现实社会各方面。使得各行各业不能精确。大概。差不多。八成。可能。大约这些词汇盛行。制造业不能精益求精。产品粗劣。进而整个社会不求甚解。科学无法发展。与德国对比。德国追求严谨。我们追求“差不多”。高下立判。
其他观点:
第一。文言文是贵族学问
任何文字都是从繁至简。才能推广。
因为过去没有印刷。甚至没有纸。最初只能金属刻画。比如:
看见上面刻的字吗?
这样的东西。文字就必须简练。然而。这样的文字记录。普通贵族也没几个能够玩得起。所以文字掌握在高级祭司与皇族手上。
春秋时期。划时代意义的是竹简木牍。
这表明。文字书籍脱离了皇族掌握。孔圣人才能教授知识给徒弟。
然而。竹简木牍依旧昂贵。
以最便宜的竹简来说。一片民用竹简。最多只能写15至20字。一根竹子。大约分八节。每节分八片。剔除空格与菲页。基本就只能写1000字。而制作一本5000字的书。那就需要一个劳动力花费一个月时间去砍竹子、清理剖片、煮透晾干、磨平穿孔、书写装订。这还没有计算人工与更换错字。
至于羊皮卷与帛书。那就更玩不起了:
因此。唐代能读书的。依旧是豪门。所以纸张与印刷得以令文字推广应用。但这已经是到了宋代去了。
二、统治者为何推广文治?
世家统治之下。庶民、寒门地主都是读不起书更是读不到书的。国家政权就始终控制在世家的手上。因为普通地主都很难读书。自然就不能当官。哪怕隋唐搞科举。但通过科举者依旧是豪门为主。
这是不利于政权稳定的。
而宋代成功推广文治。耕读传家得益于世家消亡。文字书籍的普及。
同样。文字走向民间。自然也就出现了市井化的白话语。宋代是开端。此后越发不可收拾。承接自古存在的市井俚语的白话语伴随戏曲而推广起来(过于文言文的戏曲。老百姓怎么听得懂?)。读书不多的百姓也就逐步接受了。而白话语的影响又反推了白话文的发展与最终成为官方语言。
三、文言文的缺陷
正因为简练。文言文放弃了很多定语、限制词。表达意义并不完整。
比如。吾有一梨。其涵义太多了:
1、我有一个梨子。
2、我有一颗梨树。
3、名吾的人。有一个梨子。或一颗梨树。
虽然联系上下文可以得出解释。但语言是说出来的。上下文可听不见。
譬如那个著名的:逸马杀犬于道。
问题是。谁的马。什么时候的马。踏死了谁的犬。道又在哪里?
都没有解释。这样的文言文。虽优美简练却缺乏文字语言的沟通功能。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其实在民国时期就有过争论。那时胡适等一众新新人类主张新文化运动。要求摈弃文言文。而倡导白话文。于是就有人问他:你说白话文的各种好处。我都不否认。但有一点。写诗却是文言文好。白话文如何写诗呢?
于是。胡适就用白话文写了一首。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若仅就这一首诗。或许白话文也是可以写诗的。但论及文字的信息含量。白话文是完败文言文的。文言文一字多意。及富遐想。单字含义颇多。这恰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文言文的作品言简意赅。读来却意味深长。
许多优秀的古文作品。用字华丽而多变。通篇极少重字。且重视用典。而典故又加深了文章的含意。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读来如玲珑玉塔。非常立体。真正做到了初读言景。再读言志。意同而词不同。变化莫测。其典则运用的出神入化。加厚了文章的底蕴。不愧为千古绝响。
但是。古文有这么多好处。为何后人却弃而不用呢?
这就要说说文言文的缺陷。
因文言文用字繁杂。其字意需要与上下文组合。方能得以限制。否则不知所云。所以文言文必须观全而得其意。
贵族的密码
文言文为贵族的语言。是一种只能用于书写的语言。所以古人说话和写文章是不同的。文言乃成文之言。白话乃口说之言。所以普通人之间的对话是不能形成书面文字的。这中间需要一个转换。所以普通人无法使用文字。而中介者仿佛是掌握了一个密码。可以打开通向权利的核心之门。
这显然是种少数人才能使用的文体。对于近代化的中国。文言文遇见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科学的表达?这时文字的歧意成了它致命的缺陷。原本作为文学语言。可以让人有更多遐想。但对于科学。却不允许有更多的文字想象。必须严格的界定字词含义。另外。文言的断句需要极高的素养。普通人也很难掌握。因对古文断句而产生的误差。往往与原意差之千里。甚至含义截然相反。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的致命缺陷。
如今。我们看到的文言文。都是经过改良。加入了西文的标点符号。已经被专家断好句的文言文。所以古语有识文断字之说。就是指这个。
其实。民国时期的那些倡导新文化的大师们。他们给自己定下的使命不仅仅是要废掉文言文。他们的终极目标其实是要连文言文的载体汉字也要一并废除的。只是现代化中国并未因此而落于人后。汉字才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文言文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文言有其优点。也有其短处。白话文也一样。只要用其长处。避其短处。文言与白话也是可以共存的。就像它们千年来共存于世一样。
如果爱好文学。诗词多些。那就不妨试试文言文。会让你的诗文寓意更深。若是喜欢科学。那就用白话文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3904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文言文,白话文,文字,汉语,语言,白话,竹简,都是,文言,新文化运动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古代文言文言简意赅,为什么要发展成现代白话罗啰嗦嗦?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中国文言文是真正汉语。现代语言参杂了大量日文。日文的语法系统与汉语是不一样的。造成汉语的混乱。比如徐州。很清晰了。就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