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原创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宋代苏轼的题画诗。所谓的“题画诗”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题写在画作上的诗。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两首题画诗。是苏轼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是苏轼题写在惠崇的《春江晚景图》画作上的两首诗歌。两首诗如下: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其人

惠崇。宋初著名画家。福建建阳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僧人。惠崇就是他的法号。宋代著名画家郭若虚著有《图画见闻志》一书。这是一本记录绘画理论和绘画历史的专著。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书影)

根据郭若虚的记载。可以知道这样的信息:惠崇善于用工笔细描鹅、大雁、鹭鸶等鸟类。尤其善于描绘“寒汀远渚”。也就是水中的小块陆地或者小沙洲。而且惠崇的画作具有潇疏旷远的特点。

苏轼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曾评价过惠崇的画作。黄庭坚还专门写诗说“惠崇笔下开生面。万里晴波向落晖。梅影横斜人不见。鸳鸯相对浴红衣。”

(黄庭坚书法作品)

此外王安石在《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中。也有“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这样的诗句。可见王安石是十分推崇惠崇的画作的。他非常赞赏惠崇的绘画技法。由此也可见惠崇的画作在当时是享有盛誉的。

由于年代久远以及画作的不易保存。惠崇的画作流传下来的很少。今存惠崇的画作只有三幅:《沙汀烟树图》、《溪山春晓图》、《秋浦双鸳图》。

《沙汀烟树图》为绢本设色。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画中水流缓缓。斜分两岸。沙洲横卧。近岸处有水草浮萍。两岸植株茂密。旷远飘渺。墨色淡雅史《沙汀烟树图》的最大特色。

(印有乾隆印章“古稀天子”的惠崇《沙汀烟树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惠崇·《溪山春晓图》·绢本设色·局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惠崇·《秋浦双鸳图》绢本设色)

从以上惠崇现存的画作来看:山水相映。水渚飞鸟。淡雅疏旷。明亮晓畅是他的画作的共同点。但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今已失传。我们无法一睹画中景致。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是一幅绝好的画作。

(书法作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苏轼是否懂得绘画鉴赏和点评

苏轼。北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这里有一个问题要交代一下。楼主问题中的这两首诗既然是苏轼的题画诗。那么苏轼懂绘画吗?

(苏轼传世名画《古木怪石图》)

苏轼在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就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论;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就提出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创作理论。

在《书蒲永升画后》一文中。苏轼还说“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

从苏轼对画水的理论上看。他是深得绘画艺术奥秘的。

(苏轼《潇湘竹石图》·绢本水墨·藏于中国美术馆)

苏轼的《潇湘竹石图》中的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天。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画作展现的正是湖南省零陵县潇、湘两条江河交汇处遥接洞庭湖的苍茫景象。

苏轼诗文出色。加之对绘画有着很高的鉴赏能力。所以当他看到惠崇的《春江晚景图》后。欣赏之余。题写下这两首诗作的。苏轼对惠崇画作中的自然景色的神态描写非常生动。而且富有情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是《古诗三首》。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其中之一)

《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赏析

诗作开篇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是苏轼对惠崇画作远处静景的描写。诗人苏轼隔着画作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诗人对近处动景的渲染:春江水面。一群活泼的鸭子在自由地浮荡。扑腾嬉戏。竹桃与水鸭。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岸上竹外与江中绿水。一远一近。层次分明。富有图画的纵深感。

“芦芽”。芦苇的嫩芽。也叫芦笋 。在长江下游。鲜嫩的“萎篙”和“芦芽”都是春季的新鲜蔬菜。也是河豚鱼的食料。而做河豚鱼羹。都要用新生芦苇的嫩芽作配料。这样。就为后面引出“河豚欲上”的埋下伏笔。

结句“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是一种海鱼。肉味鲜美。但是肝胜、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经专业人员处理才可以成为食材。

南宋著名诗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写到:“浙人食河豚于上元前。常州江期最先得。方出时。一尾至直千钱。然不多得。二月后。日益多。一尾才百钱耳。柳絮时。人已不食。

惠崇的画作中虽然没有描绘河豚的动向。但诗人苏轼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

苏轼用“三两枝”、“芦芽短”以及“河豚欲上”。又巧妙地暗示出这正是一个萌动的春天。因而更能挑逗起人们美好的遐想。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苏轼的这首诗里。诗人把“诗情”与“画意”融 为一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诗中紧紧扣住“春江晚景”这个中心。从最足以显示画意特征的景物着笔。用春天特有的自然景物“桃花”、“水暖”、“萎篙”、“芦芽”。形象地表明冬天已经结束。一个生机盎然的暖春已经来到。

《惠崇春江晚景》第二首赏析

本组诗中的第二首诗的知名度显然比第一首要少一些。但诗作的创作水平也是很高的。

开篇“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这两句是对惠崇画作中“飞雁图”的描绘。诗人笔下的“飞雁图”是: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差点脱离了队伍。

第三句“遥知朔漠多风雪”。也是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诗人给北归的大雁赋予了人的情感。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

总结

惠崇的《春江晚景》画作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是我通过介绍惠崇今存的三幅画作《沙汀烟树图》、《溪山春晓图》和《秋浦双鸳图》;通过惠崇那个时代人们对他画作的评价。我们知道了他是北宋初期的著名画家。他善于描摹水鸟和植物。而且水波、斜阳、汀渚都是构成其画作的素材。

惠崇的《春江晚景》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却留下了苏轼的两首题画诗。在苏轼对惠崇画作的传神描写中。让我们可以想到惠崇画作所呈现出来的景物。这一点就很重要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的这两首题画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指正。

其他观点: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朋友惠崇和尚所作的一幅画所题写的绝句。第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第二首就鲜为人知了。

其一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为: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指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呢?仅仅是爱惜。喜爱春天吗?咱们一起来走进诗歌吧。

春意越来越浓了。竹林外。江水上涨。江畔。有几枝灼灼的桃花刚刚绽放。几只野鸭在水上游来游去。野鸭该有多么开心。最先感知到江水变暖。颜色青葱的河滩上。遍地是鲜嫩的篓蒿。和刚刚发芽的芦笋。此时。正是一群群河豚。逆江而上的时候。篓蒿。在古代。是南方家家都很喜欢吃的野菜。如此新鲜的篓蒿。芦芽刺激着苏轼的味蕾。他很自然地想到了一道美食。河豚炖芦蒿。芦芽。所以。苏轼最后就随口来一句神来之笔。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河豚画面上本没有。是诗人的想象而已。这就叫虚写。因此达到了虚实相生的效果。

第一首是正面描写春天。第二首是从侧面反衬江南之美。仲春是大雁北飞的时节。可有那么两只大雁总是想脱离团队。如北归的人一样。依依不舍。因为它们知道。北方的大漠仍春寒料峭。风雪交加。气候恶劣。还想在江南多待半个月。苏轼年轻时曾在杭州做通判。时间不长。就被调到北方密州做太守。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北归时做的。所以蕴含着自己的身世之感。

其他观点:

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07:02

    画作,苏轼,晚景,河豚,春江,大雁,诗人,绢本,黄庭坚,先知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07:02

    没想到大家都对《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07:02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宋代苏轼的题画诗。所谓的“题画诗”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题写在画作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