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堪称抗日电影的经典,为什么现在抗日影视剧难以超越了呢?
原创

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堪称抗日电影的经典,为什么现在抗日影视剧难以超越了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只说这部电影当中的一个细节。毫不夸张的说。这个细节在任何一部抗日题材电影中都没有出现过!










其他观点:

答:上世纪八十年代。身在山东老家的原国民党九十三军军长李仙洲家中。迎来了几位不速之客。对方是一部电影的编导团队。计划拍摄一部抗战电影。想请他这位亲历抗战的老军人提供些史料佐证。一开始李仙洲还比较抵触。以为这又是一部“打国民党”的电影。但等来访者说完故事梗概后。李仙洲却立刻来了精神。随后与他们兴致勃勃谈了三个小时。送别的时候。90岁高龄的李仙洲一直把他们送到门口。并郑重敬了一个军礼……

1985年夏。回国探亲的李宗仁之子李幼邻。得知这部曾向李仙洲、郑洞国等国民党老军人采访取材的抗战电影已经杀青。刚下飞机的他。就急不可耐地向有关部门要求“看样片”。虽然当时影片刚刚完成拍摄。配乐音效都还没跟上。但看完了“粗糙版”样片后。李幼邻却当场泪流满面……

这部令李仙洲敬礼。李宗仁之子落泪的电影。就是19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杨光远与翟俊杰联袂导演的抗战电影《血战台儿庄》。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血战台儿庄》堪称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抗战历史上著名的“台儿庄会战”为素材。讲述了中国军队在台儿庄血战日寇的热血往事。作为一部展现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战争电影。《血战台儿庄》上映后就引发轰动效应。李仙洲等国民党老将军在得知广西电影制片厂在拍摄该片后。都连呼“我还真转不过这个弯来”。在全国各地的影院里。甚至还出现了观众看完后不肯离场。自发向烈士致敬的景象。

经济学家勾红洋估算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电影票价只有3毛钱的年代里。电影《血战台儿庄》仅在1986年这一年。就收获了2.7亿票房。“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记录”。在当时的中国各大电影奖项里。他也陆续拿下了“金鸡奖”“百花奖”等重要奖项。1986年六月。《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上映。在排片被刻意压制的情况下。影片依然在十四天内。票房突破一百七十万港币。稳居当时香港票房前三位。

而当时的香港《文汇报》。更用一句话概括了《血战台儿庄》的轰动效果:“其气势。其惨烈。其震撼。果名不虚传”。看过这个评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宗仁的儿子看过影片后。会有如此激动的反应。

甚至不夸张的说。从《血战台儿庄》诞生至今的近四十年里。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票房反响。再也没有一部抗战电影。能达到《血战台儿庄》曾有的高度。这又是为什么呢?

抛去“导演思路”“表演风格”“剧情特点”“年代背景”等角度。《血战台儿庄》的成功。却还有两个无比重要的原因。首先一个。就是对待历史。极其严肃的态度。

《血战台儿庄》的故事剧本。最早是由田军利和费林军两位当时的青年作者完成。并在1983年发表在《八一电影》杂志上。二人在最初创作时。就查阅了大量史料。而在广西电影制片厂以3000元价格买下拍摄版权后。剧本经历了十七次修改。不但采访了李仙洲等亲历者。更从亲历台儿庄战役的荷兰电影纪录片大师伊文思那里。要来了珍贵的纪录片资料。从人物、剧情到点滴细节。都力图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比如影片里那“人梯渡桥”“运河血战”等震撼镜头。那敢死队“咱命都没了。要钱干什么”的豪言。扔掉大洋后浴血冲锋的场景。全部来自于当时新闻纪录片和亲历者口述的真实历史。让影院里多少观众泪如雨下。

剧本如此。人物塑造更如此。《血战台儿庄》当时给观众的一大震撼。就是客观呈现了抗战时代诸多国民党高层人物。甚至许多人物的“脸谱化形象”也因此被打破。影片里的蒋介石。不再是诸多“大片”里昏聩冷酷的模样。相反其枪毙韩复渠时的决绝。悼念王铭章师长时的慷慨陈词。对嫡系汤恩伯“奋勉图功”的督促。无不让观众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

而作为影片主人公。亦是台儿庄战役总指挥的李宗仁。更在影片里得到了客观呈现。从大战中的运筹帷幄。到掩蔽所里“扔骰子问胜负”的桥段。甚至他与蒋介石之间几场短暂且意味深长的对手戏。无不是那段历史的真实还原。饰演李宗仁的话剧演员邵宏来。当时是第一次拍电影。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曾走访了李宗仁的多位故旧。影片上映后。一位李宗仁生前的秘书惊呼“德公(李宗仁)还魂了”。李宗仁之子李幼邻见到邵宏来时。第一句话也是“太像我爸了”。


单这样的“真实感”。就是今天多少抗战剧的标杆。

更堪称标杆的。是《血战台儿庄》极度认真的艺术精神。在总投资只有240万人民币的情况下。《血战台儿庄》最难的。就是战争场面的拍摄。作为一部还原“台儿庄大捷”的影片。整个电影里没有一处“神剧套路”的情节。国民党不同派系军队的服装、头盔、枪械装备。都是严格还原。战斗场面更力求真实。严格还原真实的正面战场。

就以影片里多次“白刃战”场面为例。参加拍摄的多是来自部队的优秀战士。甚至很多战士都是部队的骨干。他们卓越的战斗素质。令每一场“拼刺刀”桥段。都充满着真实的现场感。在最后“血肉长城”的重头戏里。担任群演的七百多名战士。在血水、城墙、工事上筑起沉默的“血肉长城”。几乎“一动不动几个小时”。以导演的回忆说:“这场戏拍完后。全剧组都哭了”。

这样的敬业精神。这样的艺术态度。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而在中国电影史上。这部《血战台儿庄》留下的震撼。不止有成功的票房。更有海峡对岸的反响。《血战台儿庄》在香港引起轰动后。当时的台湾地区领导人也要来了电影拷贝。组织国民党中常委观看。就连宋美龄本人也“连看了两遍”。也正是在同一年。台湾地区首次开放在台人员回大陆探亲。一位当时中央统战部的领导评价说:“(《血战台儿庄》)抵我们做好多年统战工作。”

当时台湾著名演员胡锦。看过电影后的一番话。或许更代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愿:“真希望国家能早日统一。大陆和台湾的朋友能在一起携手拍戏。这一天不远了吧”。确实。一部爱国主义经典电影激发的。正是这挡不住的。炎黄子孙共同的心声。

参考资料:袁成亮《电影 血战台儿庄 拍摄的前前后后》、郑学富《电影 血战台儿庄 架起两岸沟通的桥梁》、顾育豹《电影 血战台儿庄 诞生记实》、柏朝文《电影 血战台儿庄 幕后的故事》、翟俊杰《故事片 血战台儿庄 在香港》

作者:张嵚

其他观点:

恕我直言。《血战台儿庄》和后面的《铁血昆仑关》就军事专业来说。拍的并不理想。如果不是特别了解这两次战役具体过程的军事爱好者。除了看到打打杀杀以外。根本不能弄清楚战役背景和发展过程。它的经典在于。在那个特定年代。能够正面描绘国民党军队的抗日功绩。这已经是个很大的突破了。

《血战台儿庄》中着力表现的主角。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和第59军军长张自忠将军。李宗仁1962年回归大陆。张自忠牺牲于抗日战场被新中国追认为烈士。这两个人物在政治上没有禁忌才是电影得以创作的主因。其它如庞炳勋(后来投敌)和汤恩伯都是一带而过。

尤其是汤恩伯。他指挥的中央军第20军团是徐州会战的绝对主力。下辖第52军关麟征部和第85军王仲廉部以及直属师约八万人。是最后能够围歼濑谷支队的不二力量。之前关麟征还逐退了第五师团的坂本支队。如此才造成第十师团濑谷支队在台儿庄城下成为孤军的有利局面。而显然。第20军团在这部电影里被边缘化了。反倒是汤军团是否抗命这一悬案又被坐实了。

另外被弱化的。是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他是死守台儿庄池峰城师的直接上级。集团军主力沿运河沿线布防。并以主力一个师据守河东台儿庄。期间多次组织增援部队加强池师。孙连仲是为数不多被蒋介石重用的西北军将领。因为蒋一向对冯玉祥的部下没有好感。而孙连仲是个例外。他的部队第26路军曾经举行“宁都起义”。整体改编为红五军团;抗战爆发后在华北归属刘峙指挥时也曾经大败。换成其它西北军将领早就被拿下了。

而孙连仲被信任依旧。台儿庄战役表现不错。后来一路升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那可是陈诚留下的位子。1949年逃台。

除去人物的轻重。另外就是服装和道具的使用。总体来看。《血战台儿庄》对国民党军队的服装与枪械反映还算符合历史。比如西北军的灰蓝色粗布军装。汤恩伯中央军的黄呢军装等。但对日军的服装和道具选用过于粗糙。矶谷廉介和板垣的将军制服实在太水了。普通日兵的军服颜色也不对。类似于抗日神剧里的打扮。远不如近年拍摄的《太行山上》和《长沙保卫战》等。

对台儿庄战役的战场细节把握的也不好。貌似是全景刻画。却没有交代清楚战役进程。反而漏掉了诸如日军败退杀死伤兵、白崇禧和林蔚辅佐李宗仁指挥等具体事例。其实五战区参谋长徐祖贻所起作用不大。好的战争电影。应该是宏观与细节相结合。能够基本反应出战场状态。

不该漏掉的是桂军、东北军等杂牌部队在南线的阻击作战。好像整个南线都是张自忠的部队在顶一样。那该军调回北线临沂之后。南线的日军第13师团岂非如入无人之境?如果荻州立兵也率部冲到徐州附近。台儿庄战役恐怕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了。

也有亮点。那会的电影人物非常讲究相似度。从赵恒多饰演的蒋介石。到李宗仁、白崇禧、汤恩伯、孙连仲、张自忠。到被枪毙的韩复榘。细细对比历史照片。你都会发现有几分神似。而现在的战争历史电影除了大人物之外。这个优良传统已经不复存在。一如高大的张丰毅可以出演薛岳一样。完全是选演员而并非选角色。

在我们当年的历史书里。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可是“闻风四十里。枪响一百一”的废物。所以《血战台儿庄》最重要的是正视历史的态度。颠覆了我们对抗战历史曾经的认知。这才是里程碑一般的意义。而至于拍摄手法、技术和水平。受限于时代和年代。不必苛求。

只是希望。会有越来越多《长沙保卫战》这样的正面抗日战场好的影视剧出现。功是功。过是过。能反映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史实就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13:12

    血战,电影,国民党,影片,战役,都是,历史,人物,战场,部队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13:12

    没想到大家都对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堪称抗日电影的经典,为什么现在抗日影视剧难以超越了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13:12

    只说这部电影当中的一个细节。毫不夸张的说。这个细节在任何一部抗日题材电影中都没有出现过!其他观点:答:上世纪八十年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