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慎独”是儒家修身觉悟的密钥
慎独这个词出自“君子慎其独也”。在儒家早期经典《大学》《中庸》等著作中都有论述。通行的解释是:“品德高尚的人。即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有一些老板或官员。喜欢请书法家写下“慎独”两个大字。装裱起来挂在墙上。以彰显自己品格和修养。
慎独。真的是谨慎独处之时的含义吗?这显然是一种望文生义的死板解释。
“望文生义”的思路本身没有问题。但既然是解读古人经典。就应该去深察造字本义。进而究其初旨。
先看看慎字的篆体字:
慎字左侧的“心”表示态度。右侧的“真”字代表用鼎熬汤。造字本意是:小心地用鼎熬汤。引申为时时审慎的态度。
再来看独字的篆体字:
独字左侧为犬。右侧为蜀。是个形声字。造字本义是:一种活跃于蜀地的不合群、爱争斗的野兽。《说文解字》:獨。犬相得而斗也。这里强调了“独”是一种自我独立的意识。而并不是独处之意。
所以“慎独”的原意。解释为:“小心谨慎地对待独立的自我意识”。更为合理。
《修行本起经》:佛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有人说。这句话我知道。传说佛在出生之后。向着西方走了7步。然后说出了这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豪言壮语。那么。佛的意思是什么?难道是天上地下。只有“我”才是最尊贵的吗?佛家向来主张打破“自我执念”。这样解释“唯我独尊”。肯定说不通。
独尊——在这里是“以独为尊”的意思。唯我独尊。要解释成“唯有我知道尊重我的独立意识”。佛陀是独觉者。觉行圆满。无非是想告诉世人:“世间万物唯心所造”。守住了自我的独立意识。也就守住了生命觉醒之道。
如果这样去理解“慎独”。是不是感觉到我们2500年前的儒家。思想好深刻。好超前啊。好厉害啊。事实上。以孔子为领袖的早期儒家。一直以体察天道。觉醒自我为己任。是到了孟子时代。儒家的思想境界才止于“王道”。侧重于“王政”。
早期儒家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现在。我们就把“慎独”二字。放回到《大学》《中庸》的原文中再做详细考量。
《大学》是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子撰写、整理而成的。算得上是一篇学习总结。《中庸》也是一篇学习总结。相传是孔子的嫡孙子思所作。子思师从曾子。所以。《中庸》有很多内容是对《大学》思想的进一步阐释。
《大学》: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为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被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上面三段话中。首尾都是“诚其意”。中间夹着两个“慎独”。可见“慎独”是对“诚其意”解读或说明。
“诚意”这个词。被朱熹封为儒家思想的八目之一。享有很高的地位。有人把诚意解释为专注。有人解释为澄净。也有人解释为诚恳。其实解释得都不够究竟。
我们来看看《中庸》中对诚的定义: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是天道的体现。因此人们追求“诚”。就是追求天道。
《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追求天道之“诚”而内明。是天性的体现。为了内明天道之诚。就要施行教化。
通过《中庸》对诚字的定义和阐述。我们可知“诚意”一词。可以解释为“让自我意念不离天命之性”。或者说“让自我意念做到天命之性境界的诚”。
这个诚。不只是社会生活中普通意义上的“诚恳”。而是天道之诚。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天道之诚”。我们不妨来看看道家典籍对天道运行的论述。
《清静经》: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阴符经》: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可见。天道在作用万物时。是无情的。是不仁的。是无恩而大恩生的。这几种表现形式。都可以算得上是天道之诚。无情。并不是无感情。很冷酷。而是不徇私情;不仁也不是不讲仁义。而是无意偏爱。天道如此不徇私情。毫无偏爱地运养万物。不去刻意标榜恩德。所以才成就了至大的恩德。这就是天道之诚的境界。
所以。把天道之诚解读为专注、澄净或诚恳。都不贴切。不完整。不深刻。
天道之诚的核心是一种无我执、无分别心。万物为一的精诚意识。这就是“独”。而以觉悟、践行天道为己任的君子。以审慎之心持守这种精诚意识。这就是“慎独”。简言之。慎独是君子诚其意的功夫。
理解了这一点。再回看《大学》这三段话。就很好解释了。
首段中。自谦通“自慊”。可理解为自心圆满。君子修炼天道之诚。要做到自心圆满。而非自欺欺人。闻到恶臭心生厌恶。看到靓丽的颜色心生欢喜。这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而非后天分别心的作用。
中段承接上段。是对小人“自欺欺人”状态的演绎。“闲居”。以闲为居。可以看作是慎独的反义词。即小人意念居于闲散杂乱之中。小人会在分别心的驱使下把坏事做尽。君子看到小人的行为。便会知道小人的肺肝(心肠)。本段以“诚于中。形于外”做结。说明人若是对内诚其意。一定会有相应的外在表现。
第三段文字。又是对“诚于中。形于外”的进一步解释。先引用曾子的话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有人把这段话翻译为:外面有很多人盯着你看。对你指指点点。真是让人畏惧。
这显然是不了解儒家“内明之道”的注解方式。《大学》一书。开篇即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君子要显化内心的“明德”。所有的修行功夫要源自内心。由内而发。曾子干嘛要在论述修炼天道之诚的时候。刻意说一句“大家须警惕人民群众的监督啊。所以要严格修行啊。”
显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是针对“诚于中”提出的君子应秉持的修炼态度。说白了就是要在诚其意时保持高度的审慎之心。“富润物。德润身。心广体胖”是对“形于外”的举例论证:人的身体和财物同样受到内在德性的影响。好深刻呀!
经学家爱新觉罗·毓鋆说。德在古时候有个异体字。写作“悳”拆开来看就是“十目一心”。从这个角度上看。原来君子用“十目一心”的指标来修炼自己。才算得上有德啊。
慎独一词在《中庸》中。出现在开篇的章节: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的开篇深刻而利落。上来就说:人生来就有与天地相通的本性;依照天性起心动念是符合天道的;修道就是要发挥教化的作用。我们将这三句话倒过来看。不难发现。《中庸》这本书就是要君子们按照书中所述的原则。自我教化。进而让自己的起心动念符合天道。最终回归纯净的天性。这和《涅槃经》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谋而合。
第二段文字中。“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常常被翻译为: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这显然是把句中的“其所不睹”理解成了“人所不赌”。把“其所不闻”解释成了“人所不闻”。这里的“其”无疑代表君子本身。本句正解应为:即是在不看不闻的时刻。君子也应该保持戒慎恐惧之心。什么是不看不睹的时刻呢。比如君子静坐修心之时。“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便是在那些不睹不闻意念隐微的时刻。也要让妄念“莫见”。
第三段文字。“中”表示在喜怒哀乐的妄念未发动之前的状态。《道德经》中老子说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家所持守的中。也是这个自性清净的境界。和。是指妄念虽已发动。但被节制返还到中的过程。
所以本段的意思是:修道的人。应保持清净的本性。若妄念发动。也应有所节制。进而返还自性清净的状态。如果达到了“致中和”的境界。自然会觉悟到自己本来就与天地并存于同一本位。与万物一起被生生不息的大道共同孕育。
认识到了这个境界。自然能明白早期儒家提出的“慎独”是多么深刻的思想啊!这个“独”。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与我为一。而万物与我并生”。这个“独”就是佛家所说的打破我、法二执。成就“一道清净。”
禅宗有个公案。某位僧人向百丈禅师求道。询问什么是修行的最高境界?百丈禅师说了一句令世人醍醐灌顶的话:独坐大雄峰。是啊。万法唯心。心境一如。能在修炼中体会到独坐大雄峰。真是了不起的境界啊。
现在想一想。那些在办公室里装裱着“慎独”字样的老板或官员们。若能摒除私心。消解人我。如天道般全心全意利益众生。“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何愁做不了商界大亨、政坛领袖呢?
慎独是诚其意的功夫。真正领悟到了慎独妙处。才能“诚于中。形于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说。慎独是儒家修身觉悟的密钥。也是内圣外王成就圆满人生的法宝啊。
其他观点:
儒家提倡“灭私欲。存天理”。这就要求人们在任何情形下说话办事做人都不能放任自己的私欲。而违背做人做事应遵循的社会公认法则。大庭广众之下一些法则好遵守。而当自己独处时。没有人监督自己时。自己也应该一如既往地去遵守。这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慎独要求人们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决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但人都有七情六欲。要做到表里如一是很难的。因此在儒家这种绝对“灭欲存理”思想的规范下。出现了很多“伪君子”。他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表理不一。如何做到“灭欲存理”呢?儒家要求人们要谨言慎行。做人做事都要符合“三纲五常”。切实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达到对国对君忠。对父母孝。对己守节。对亲朋义。总归于仁义礼智信。最高境界达到“中庸之庭”。其实儒家要求人们做忠孝节义。为人处世符合仁义礼智信。对我们今天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忠就是忠于国家。就是要爱国;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对家庭负责;节就是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不违法犯罪;义就是对国家社会亲戚朋友要坚守诚信。说到做到;仁就是仁爱、博爱。就是要对国家社会人民父母亲朋子女仁爱宽怀;礼就是待人接物要讲究礼仪廉耻。文明礼貌;智就是在为人处世上要有智慧有理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么做。要明辨是非后果。做到恰当合理。当然儒家要求的忠孝节义都有绝对的意思。如对国君要绝对忠诚服从。无论怎样都得忠诚不能背叛;对父母讲究绝对的愚孝。凡是父母要求做的都要绝对答应并去做。否则就是不孝;对亲朋要绝对讲义气。亲朋无论做怎样的事。都要帮助支持。即使违背良心违犯法律的事也要帮他隐瞒庇护。因此对儒家的这些主张。我们要带着扬弃的眼光去学习。什么应该继承发扬。什么应该屏弃批判。我们都要明了。抛去儒家不健康不合时宜的东西。对积极的东西我们还是要坚持的。我们今天依然要讲忠孝节义。做人做事要符合仁义礼智信。那么怎样做到这些呢?上边我们也说了。要做到表里如一。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我们应该很好能做到。但关键是是否能真正做到表里明暗言行一致。这就需要“慎独”了。要达到慎独境界。就需要我们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古人讲究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让自身道德修养水平逐级提高。当掌握了国家大权的时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着国家民族的安稳。关乎着人民群众的得失。这时候做人做事更应做到慎独。更应达到一定的道德修养水平。自我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能做伪君子。表里不一。否则自己就会从高位上跌下来。跌得鼻青脸肿。甚至丟掉性命。如果真到了那种地步。那就是职位和自身修养不相称。就是民间所说的。没福做那么大的官。因此。我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人做事都要表里如一。达到慎独境界。
其他观点:
‘慎独’修养了一尘不染的境界。谢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324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慎独,儒家,天道,君子,中庸,其意,万物,境界,自己的,都要
没想到大家都对儒家“慎独”的内涵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慎独”是儒家修身觉悟的密钥慎独这个词出自“君子慎其独也”。在儒家早期经典《大学》《中庸》等著作中都有论述。通行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