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原创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或《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又经过明、清两代许多文人的不断增补。才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在《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结交僧侣、道士的人就不是好人吗?难道佛教、道教不是劝人向善的宗教吗?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很多出家人并非因为信仰。而是为了谋生计才出家的。

而且。古代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性比较低。但出家人们可以利用行脚、化缘的机会云游四方、走家串户。所以他们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打听、传递各种流言蜚语。东家长李家短。那些居心叵测的出家人还可能利用这一机会作奸犯科。因此在老实本分的人看来。这些走街串巷的出家人无疑是一种不稳定因素。会带来很多治安问题。

居士我认为。可能正因为这些原因。《增广贤文》才会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当然这一句话并非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僧人、道士。但是那些真正修行的出家人。他们一心向佛、求道。也不会轻易与俗世之人交往。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其他观点:

《增广贤文》经过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修订。该书中很多句子也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可以说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家经典。可以看做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其中强调的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更是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

该书中所说的“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意思很直白明了。就是劝人不要结交僧人(和尚)和道士。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儒、释(佛家)、道三家曾经长期争夺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他们骨子里是不和的。儒家排斥僧道两家是很自然的。

传统儒家对佛教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以攻击与排斥为主。最典型的是唐朝的大儒韩愈。他在给唐宪宗上的反对迎奉佛骨的奏章中说:佛法的事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等等。

儒家是入世观;佛教是超世观。儒教讲的是今世。即世间法。佛教认为法通前世、今世、来世这三世代。有世间法。还有佛法。儒教重做人。佛教重心理。儒教受众主要是读书人;佛教受众更多的是庶民百姓。

当然儒释道在长期的争斗中也有互相融合、吸收;互相影响、借鉴的部分。这是题外话了!

所以基本上是儒家思想世俗化的《增广贤文》训导世人不要搅和到僧和道那一滩去也是很自然的。即所谓“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其他观点:

《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谢题主提问!

《增广贤文》集名言、俗语、警句之大成。古往今来。很多人爱不释手。其言教人如何洞明世事。如何处事做人。其言通俗易懂而又博大精深。也是古代儿童启蒙所读之书。

读古人的书。必须一分为二的去读。分清精华与糟粕。

《增广贤文》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之说。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真正为僧为道者。那是一心向善。不为利不为欲的人们。无官欲无色欲。是绝对的休生养性怒视邪恶的人。然而。道中有盗。盗中有道。无数世人中也包括了很多读书人。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把物欲和美色当成终身追求的唯一目的。真正僧道者视金银如粪土。视王侯如浮云。真正的僧道也绝非是\"假洋鬼子\"。但是。有些出家人。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家。或腰缠万贯。或美女左右。或为了某些不可告人之目的。所以。我们看问题当辩证的去看。正如那些中饱私囊。欺压良善的贪官污吏。什么时候都让

百姓痛恨。但这些货色毕竟是少数。都是会被历史的洪流湮没。由此。看问题要全面。切莫以偏概全。要看主流。看大方向。

所以。本人认为《增广贤文》里\"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有失公允。有偏颇之嫌。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58:29

    佛教,儒家,僧道,儒教,出家人,好人,不交,这一,书中,的人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58:29

    没想到大家都对《增广贤文》中为什么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9:58:29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或《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