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要说袁崇焕死的冤。也确实有点冤。但总体并不冤。后世评价这位抗清名将。说他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
关于袁崇焕遭到冤杀的史料主要来源于《春明梦余录》记述:“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如果仅以抵御后金的统兵能力以及忠心而言。袁崇焕死的是有点冤。而如果将袁崇焕案件的前后经过进行详细梳理。又会发现。似乎死的并不完全冤枉。
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至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的宁远大捷。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至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的“宁锦大捷”。应该是袁崇焕人生最辉煌的两场战役。然而。“宁锦大捷”后朝廷赏赐有功之臣时。袁崇焕却遭到了魏忠贤党羽的弹劾。理由是没有前去救援锦州。仅给予官阶晋升一级的封赏。为此。袁崇焕于七月愤而辞官回乡。之后。王之臣接替袁崇焕督师辽东巡抚。镇守宁远。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同年末诛除魏忠贤及其主要党羽。
崇祯元年(1628年)初。朱由检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对袁崇焕尤以厚遇。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当年七月。袁崇焕回京述职。于大殿之上提出了“五年复辽”计划。朱由检听后大加赞赏。然而。在散朝的时候。光禄卿许誉卿对袁崇焕不满道:“皇上英明。如此重用于你。你怎么能信口开河。五年复辽。如果实现不了。又该如何面对?”闻听此言。袁崇焕心知失言。但大话已经说出去了。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为此。他特地面见朱由检。提出“五年复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而朱由检二话不说。当即命令户部、工部、吏部、兵部等职能部门5年内积极配合。要钱粮给钱粮。要装备给装备。要人给人。要兵将调兵将。
同时。为了增加袁崇焕的权重。朱由检特赐其尚方宝剑。令其便宜行事。谁知。他却用这把“尚方宝剑”私自将朝廷的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斩杀。原因是毛文龙和自己的兵改意见相左。又不听自己相劝致仕还乡。
然而。毛文龙同样也是明末一位难得的将才。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与袁崇焕达成请和。于是率兵渡过鸭绿江。征讨朝鲜。而袁崇焕却利用这个机会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防御。不久。朝鲜和毛文龙先后向朝廷上书告急。朝廷诏命袁崇焕前往救援。为此。袁崇焕派出水军增援毛文龙。另派赵率教、左辅、朱梅等将率9000兵力逼近三岔河。用以牵制后金军。不曾想。这时的朝鲜又突然倒向后金。并协助后金反攻毛文龙。结果朝鲜和后金军皆被毛文龙击退。史称“丁卯之役”。
可惜这样一员大将。没有死于战场。却死于同僚袁崇焕之手。对此。朱由检并没有怪罪袁崇焕。依旧对其信任有加。但是。袁崇焕又是如何回报崇祯皇帝朱由检的。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率领10万大军。绕开袁崇焕重金打造的锦州、中左、大凌防线。先后占领遵化、三屯营等明朝重镇。总兵朱国彦和巡抚王元雅与战不力自尽而死、大将赵率教战场阵亡。很快。皇太极的10万大军又越过蓟州向西。直逼国都北京城。这时。袁崇焕也正好率领大军赶回北京。此事件。史称“己巳之变”。
到了此事。袁崇焕可能感到有负圣恩。心下生愧。所以不顾行军疲惫。婉拒了朱由检的赏赐慰劳诏见。立即于城外进行布防。令戴承恩在广渠门列阵。祖大寿于南面列阵。王承胤于西北列阵。袁崇焕于西面列阵。最终后金军进攻无果撤退。而刘应国、罗景荣等明将又率兵乘胜追杀。再次斩杀后金军上千人。由于整个战局明军仓促应战。反而死伤更多。后来。袁崇焕又派任守忠率领500火炮军。向后金军营寨发起轰炸。后金军见难以坚守。遂果断返回锦州。北京之围化解。
事后。朱由检又岂能不进行反思。我如此重用信任袁崇焕。但他却将我当成傻子来耍。还“五年复辽”。自己都差点成了金军的俘虏。
因此。当魏忠贤的余党王永光、袁弘勋等人趁机煽风点火。诬陷袁崇焕与后金军勾结。私放后金军入关时。朱由检便信了几分。随于十二月将其收监。
综上所述。要说袁崇焕不冤。是由于他放的大卫星“五年复辽”计划所引起;要说他冤。是当他得知后金军逼近京都时。能够千里迢迢迅速回援。最终逼退后金军。事后朝廷也应该给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但是。如果将岳飞换成袁崇焕。显然这一切是不会发生的。而且极有可能成就一段“千古君臣楷模”的佳话。
图片来源网络
其他观点:
袁崇焕冤不冤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袁崇焕错没错却是个清晰明了的问题。
咱们不妨从“错没错”这个角度朝下聊。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天启六年出任辽东巡抚。镇守宁远。文人带兵戍边。报效朝廷。这一点让袁崇焕在当时以及后世赢得了不少赞誉。
宁远一战。袁崇焕在孤立无援的情势下。拒绝努尔哈赤诱降。题写血书。拼死抵抗。并用红夷大炮一举击中努尔哈赤的黄龙幕帐。
此前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因此忿忿而归。不久就病死在了沈阳。
这是袁崇焕的成名之战。也是扭转辽东战局的关键一战。不管真实的战果如何。可圈可点是肯定的。
这一战之后。袁崇焕又在锦州、宁远再次挫败皇太极。听闻捷报。天启皇帝朱由校欣喜若狂。他在谕旨中说:“十年积弱。一旦挫其狂锋。”
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扭转十年积弱之势。力挫敌人狂锋的大将。不久竟遭到专擅朝政的魏忠贤的忌恨。在其党羽的诬陷下。袁崇焕被迫辞官而去。
崇祯即位后。为了扭转辽东局势。主持兵部事务的左侍郎吕纯如请求皇帝重新启用袁崇焕。吕纯如给出的理由是:袁崇焕“不怕死。不爱财。曾经打过。”
这几点的确是袁崇焕身上的闪光点。但吕纯如的评价不够全面。袁崇焕身上其实是有致命弱点——功名心太重。权力欲太强。而且还有文人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
这些致命的弱点从他获得崇祯重用的第一刻起。就鲜明地显露了出来。
崇祯元年七月十四日。朱由检召开御前会议。讨论辽东事宜。希望袁崇焕能够提出振奋人心的方略。
袁崇焕为迎合崇祯。竟信口开河地提出了“五年复辽”的方略。并且要求崇祯给他便宜行事的权利。
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崇祯很高兴。在场的许多大臣纷纷盛赞袁崇焕肝胆相照。是当朝奇男子。
但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却显得相当的冷静。趁着崇祯退入便殿休息的机会。许誉卿当面向袁崇焕请教“五年复辽”如何实现?
袁崇焕只轻描淡写地吐出了四个字:“聊慰上意!”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来。在功名权利面前。袁崇焕实为狂徒。
徐誉卿听了大吃一惊。悄声提醒袁崇焕。当今皇上英明之极。你岂可随口承诺。到时按期责功。你怎么办?
按道理。此时的袁崇焕应该冷静惊醒下来。但他没有。而是拿出了文人的各种心机。为了给自己的豪言壮志打圆场。随后他对“五年复辽”附加了诸多条件。例如钱粮、武器必须悉心筹措。用人必须得心应手。朝中不能有掣肘等等。
崇祯不是雄才大略。深沉持局的帝王。经袁崇焕这么一说。他随即将尚方宝剑赏赐给袁崇焕。并作出了全力支持的姿态。
此时的袁崇焕。内心应该是很复杂的。一方面瞬间得到如此大的权利、声誉让他很受用。另一方面“五年复辽”又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他的头顶。
明知道五年复辽不现实。到期怎样才能向崇祯交差呢?
不是说袁崇焕就此失去了忠于朝廷的一腔热血。但跟前期比。他心中生出了杂念。那是一定的。
他想给自己解套。只有一个办法。一边守战。一边和后金达成和谈。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和谈。结果就变成了别别扭扭。错上加错。以至于到后来给人背道而驰之感。
如果说为了功名权利信口开河。是袁崇焕犯下的第一个大错。那接下来擅杀毛文龙就是袁崇焕犯下的另一个不可挽回的大错。
关于袁崇焕为何要犯大忌。擅杀毛文龙。说法很多。争议也很大。
但站在根本处看。有两点绕不过。第一点。如果只是因为军饷、拥兵自重的问题。这中间是可以调和的。袁崇焕犯不着把自己逼入绝路。走这个极端;第二点。毛文龙在辽东战局中所能起到的战略作用。袁崇焕再没有战略眼光。这一点也应该看清楚。如此为后金解除后顾之忧的蠢事。他为什么执意要去做?
咱个人更倾向于毛文龙的存在影响了他的和谈。又或者说。除掉毛文龙。是后金为了忽悠袁崇焕开出的和谈条件。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袁崇焕就是叛徒。他不过是想盘活局面。在守住功名权利的前提下。让“五年复辽”的大话落地。
照这个看法再朝下看。崇祯二年十月下旬。皇太极率领满洲与蒙古骑兵十万之众。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种种让人匪夷所思的表现就不难理解了。
他为什么只在京城外围防御。不积极阻击?敌军越过蓟州向京城进发时。他为什么只在后面跟随。而不包抄拦截?
如此纵敌深入。任由后金敌军烧杀劫掠。他无非是想借后金压迫朝廷。让朝廷改变策略。坐下来和后金和谈。
如果和谈成了。那他五年复辽的困局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皇太极要的不是和局。而是胜局。所以他借机布了一个能置袁崇焕于死地的离间之计。
而崇祯也不可能接受城下之盟。
在这种危险且叵测的局面下。崇祯还能怎么做?
当然要防范于未然。
事不过三。信口开河的大错在先。擅杀毛文龙的大错在中。北京城下纵敌深入的大错在后。崇祯别无选择。只能杀了袁崇焕。
在当时的时局下。对杀掉袁崇焕。即便明智之士也是没有异议的。唯一的异议只是觉得崇祯杀的太急迫。稳健一点的话。应该先让袁崇焕戴罪立功。之后再秋后算账。
然而。朝堂终究是肮脏的。杀袁崇焕这样级别的将领。在罪名上一定要上纲上线。否则不利于帝王的权威、时局的稳定。
综合这些来说。袁崇焕之死。一点都不冤。他应该为自己因私心犯下的大错买单。
但加到他身上的大罪名确实是冤枉的。至少咱不相信。他真的想背叛朝廷。
他不过是想给自己解套。
结果玩砸了。
其他观点:
三国时期的谋士贾诩。有乱武之称。如果贾诩被汉朝人杀了。估计没几个人觉得冤。而袁崇焕擅杀节将。私下议和。其行为和贾诩的乱武差不多了。
袁崇焕被杀其实一点都不冤。崇祯帝在处理袁崇焕不够果断。对于明末局势的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
袁崇焕该杀第一原因在于擅杀毛文龙。这里且不说毛文龙该不该杀。毛文龙是平辽总兵、左都督、太子太保。手握天启帝赐予的尚方宝剑。是明朝的一品节将。
而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也手握尚方宝剑。按照明史记载:“赐尚方剑。以便宜诛赏。总兵不用命。立夺其帅印。简以副将代之。监司、副将以下。悉以尚方剑从事”。这就意味着。袁崇焕的权力只能将毛文龙免职。
但是袁崇焕却不经过审判直接斩杀毛文龙。这对于武将来说。影响就是一品节将都可以直接杀掉。那么作为其他武将。该怎么混官场?
自从宋朝建立之后。采用的以文御武的策略。武将地位开始下降。到了明朝这种趋势更盛。达到”文视武为奴婢。武视文为仇寇”的地步。武将常受文官欺凌。唯有皇帝可以改善武人地位。
明朝形成了庞大的文官集团。对皇权制约很多。所以皇帝也需要团结宦官、武将来制约文官集团。以达到权力的均势。袁崇焕杀毛文龙。实际上是对崇祯皇帝的基本盘的一次打击。
作为崇祯帝。在毛文龙被杀的第一时间。就需要将袁崇焕明刑正典。以示对武将的安抚。但是崇祯帝在皇太极打到北京后才抓捕袁崇焕。这期间给武将的信号是。只要能平辽。文官可以随便不经审判擅杀武将。
这样以来。武将的生存环境大大恶劣。意味着文官靠不住。随时都会要了命。皇帝靠不住。文官擅杀。皇帝不管。没处喊冤。就算是打了胜仗。文官找茬就可以擅杀。武将的眼睛只有看向皇太极。
不敢看向皇太极的武将。也会留下保留实力的想法。所以明末时期。保留实力出工不出力的武将比比皆是。不论仗打赢还是打输。保留自己的实力最重要。一遇到逆风战就率先逃跑。比如松山之战的王朴。
所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是犯了极其严重的政治错误。带来的影响就是武将彻底离心离德。对大明朝出工不出力。而崇祯的放任。更是加深这一恶劣影响。
有些人可能不清楚政治错误是什么概念。稍微解释下。比如现在。文官插手军队事物。或者将军插手地方事务。这就是严重的政治错误。至少会要断送政治前途的。若不处理。地方官和军队相勾结。会有军阀割据的风险。所以这种苗头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扼杀。
袁崇焕该杀的第二个原因其实很简单。蓟辽督师总管对后金作战。结果皇太极打到北京城。这是多大的失职?现在的食品出问题。多少人欲杀监管人而后快吧!再想想袁崇焕被杀时的人生啖其肉。只不过历史重演罢了。
袁崇焕该杀的第三个原因还是擅权。在崇祯前期。明朝对后金并没有媾和的规划。对皇太极势力主要是以平定为主。袁崇焕上任之初也是这么给崇祯提议的。
但是在袁崇焕在任期间。有多次意图和后金和谈的计划。这又是个极其严重的政治错误。这就好比二战。美国国会已经对日宣战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却接触日本。意图和日本和谈。这罪名。大家可想而知。
对敌对势力是和谈是剿灭。这个权力是中央决定的。水浒传里的梁山招安。那也是皇帝下旨。高俅不能私自同意招安的。袁崇焕这种行为。真不像一个成熟官僚的所做所为。
所以袁崇焕有两个严重的政治错误和一个严重失职。为此被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冤案。
假设袁崇焕成功平辽。这些行为也会为明朝埋下很多隐患。加深文武对立。官员擅自代替中央定外交策略。这两点都会加深明朝的危机。
另一个影响在于。崇祯刚上任的时候。是非常信任袁崇焕的。但是却迎来当头一棒。给年轻的崇祯帝带来极大的阴影。自此之后崇祯就不信任官僚。对于达不到预期的官员杀的杀。撤的撤。总共换了几十任首辅、尚书等。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
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崇祯帝说臣乃亡国之臣了。就是因为袁的事情让崇祯不信任了。这里并不是洗白。崇祯帝的所做所为确实是亡国之路。只是探讨下他为何会有臣是亡国之臣的想法。
我是采薇。深度解读历史。欢迎关注。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529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袁崇焕,崇祯,太极,五年,武将,天启,明朝,辽东,宁远,朝廷
没想到大家都对袁崇焕案件冤枉不冤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要说袁崇焕死的冤。也确实有点冤。但总体并不冤。后世评价这位抗清名将。说他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关于袁崇焕遭到冤杀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