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临摹是两个概念。临就是临帖。对照字帖。一个字一个字的照着写。临帖可分为初临。背临和意临。初临即初学书法者。对照字帖照猫画虎。一笔一划的临习。直到把这个字临得象字帖上的字。背临就是练习书法者临帖到一定程度。可以把这个字帖的一部分直至全帖都临得比较象了。而且记住了字帖的内容。背过字帖。凭着记忆书写字帖内容。以达到完全记住字帖中各个字的笔法。间架结构。字帖书写的书法家的运笔。用墨的规律等。达到形似的程度。这是对临帖的比较高的要求。意临则要求书法临习者要在背临的基础上。运用所领悟到的书法家的运笔规律。丢开字帖而书写之。意临是临帖的最高要求。他要求临习者要按照所领悟的书法家书写的规律。(即如何运笔。起笔行笔收笔的处理。墨的浓淡枯湿的运用。整篇作品章法的安排等等)。书写出碑帖的内容。意临要求临帖者要临到神似的水准。并能把自己的领悟和运笔习惯加进去。让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书者是临的谁的字帖。师出何门。临习书法者达到这个水平。基本可以说入了书法之门了。
摹就是描写。即把练习纸铺在字帖上描写。一般初学书法者。用摹的方法较多。现在。随着印刷水平的提高。大量出现的是描红。即把字帖中的字勾勒出来。印刷后让初学者描写。这是对传统描写的进步。初学者可以反复描写。直至描写到很熟练的水平。然后进入临帖的过程。
其他观点: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什么叫临摹?临摹的方法有几种初学书法。什么方法临摹更快?”临摹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基本手段。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终生手段。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初学临摹。一个是高级阶段的精心临摹。
临和摹是两个概念。摹。比较接近于复制。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叫影摹。一种方法叫勾勒填墨。
初学书法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影摹也叫用“影格”。就是把一张透明的纸蒙在字帖上面。照着字帖上面来描。这种方法也叫“描红”。因为字帖是老师用朱砂墨写的字帖。字帖的颜色鲜亮。学生可以在字帖上面蒙着一张纸来描摹。
唐代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7)临摹复制的《万岁通天帖》中王志的《喉痛帖》临摹方法是填墨与细线描画相结合的。把枯笔飞白也逼真地复制出来了
这种方法就是以字帖中几个字(一般是一页大楷)通过描摹反复练习。来熟悉毛笔字的书写方法。在“描红”阶段学习临摹。一般只有一个字帖。或者要换几次字帖。这种方法临摹的字和字帖上面的字是一模一样大的。
还有一种方法是勾勒填墨。这种方法也叫“向拓”。具体的方法是。把字帖对着窗户。蒙上一张纸。用毛很细的毛笔勾勒下来。然后再填墨。
这种方法基本上属于复制字帖。与学习书法临摹关系不是很大。初学书法一般也不用这种方法。但是复制字帖。就必需要用这种方法。因为用“向拓”的方法临摹字帖。可以把字帖的原来的样子临摹的一丝不差例如。唐太宗时期的书法家冯成素临摹的《兰亭序》就是用这种方法临摹出来的字帖。这是一个《兰亭序》的复制品。
唐太宗时期冯承素用“向拓”填墨临摹的《兰亭序》
与冯成素同时临摹《兰亭序》的。还有虞世南、褚遂良。但是虞世南和褚遂良临摹的《兰亭序》是用对临的方法。所以。他们两个人临摹的《兰亭序》跟字帖差别还是蛮大的。这就是向拓和对临的差别。
在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7)。王羲之的后代王方庆向朝廷献出了自己收藏的祖传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献出。就组织人对这些字帖进行临摹。这个字帖就是有名的《万岁通天帖》。按照常理。可能我们都认为这个《万岁通天帖》也是用“向拓”的方法。勾勒填墨出来的。
但是根据日本学者表立云于1988年在辽宁省博物馆参观《万岁通天帖》时。他用放大镜观看细部用笔发现:这个字帖的临摹方法与过去我们的想象完全不同。居然像绘画一样用很细的平行线条排列有序的。逐步描绘出来的。临摹的逼真程度。几乎可以用一丝不差来形容了。
武后万岁通天二年临摹的《万岁通天帖》中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
对武后时期的临摹成就。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的评价非常高。他说。当时的临摹达到了“一丝不差”的程度。对此很长时间。千里马是有一定的怀疑态度的。但是。从《万岁通天帖》的临摹来看。武后时期确实有了新的临摹方法。能够达到复制水平的高超复原程度。
所以我们看。摹是复制字帖摹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还原真迹。但是未必是一种很好的书法学习和临摹的方法。
如果我们用摹这样的方法去学习书法。那无异于于缘木求鱼。会走上一条不太好的结果。
我们常说的临摹。虽然是摹和临两种方法。但是。由于摹主要是对字帖的复制工作。因此。一般的书法学习方法。不是用摹而是用临。而临摹的这个词的含义主要还是指临而不是摹。
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对临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临。就是模仿字帖。这种临摹方法。可以按照字帖的用笔结构。写的跟字帖的大小基本一样大。也可以比原字帖小。也可以比原字帖大。总而言之。临摹字帖的大小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临摹字帖。我们要求跟字帖大小差不多一样大就可以了。过大或者过小是一种特殊情况。
临。也叫对临。就是把字帖放在眼前。看着字帖一笔一画来模仿字帖。这种临摹方法。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的时间来认真的揣摩字帖的用笔、结构、墨法等等。是一种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模仿的学习方法。跟“摹”的方法。只考虑完全忠实于字帖。完全依据字帖的复制方法是很不一样的。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复制字帖和描红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摹帖。
描红是初学书法描摹字帖。是一葫芦画瓢。复制字帖的描摹方法。需要比较高超的书法技巧和书法知识。
清代书法家篆刻家吴熙载对临方法临摹的隶书《乙瑛碑》
初学书法最好还是用对临的方法学习字帖比较快。主要表现在:
第一观察方便
如果与描红的方法比较临摹。对临是把字帖放在眼前来模仿字帖的。所以。会看得很清楚。而描摹是隔着一层纸。对于墨色。对于用笔。有时候看的不是那么清楚。总是感觉隔着一层。但是对临的方法。是字帖近距离的在你的眼前。观察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随时对字帖进行点点画画的分析、判断。对下笔会起到心中有数的作用。
第二视觉清晰
我们临摹字帖。把字帖放在眼前。在你眼前呈现出来的字帖上的用墨、用笔、笔画交代都能看得非常清晰。不像我们描红的那种方法。有时候感觉模模糊糊的或者不是很清楚。这种清晰的感觉。给我们会带来一种愉快的心情和肯定的用笔。
所以对临字帖就有这样的好处。
第三细节直观
初学书法最担心的就是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这些细节是怎么完成。怎么交代的。如果我们在字帖上蒙着一张纸。那么。这些细节观察起来就有一点模糊了。甚至有时在描红的过程当中。要把纸翻过来看一看。才能判断清楚是怎么用笔。然后再去下笔临摹。那么。我们对临字帖。就不存在这样的麻烦和干扰了。而是比较直观的可以看到字帖的起笔、行笔、收笔和接笔的变化。
元代晚期书法家俞和临摹的王羲之小楷《乐毅论》
所以我们建议哪怕就是初学书法。尽量避免不使用描红这种方法。
那么我们如何尽快的进入对临的状态呢?
学习书法。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去用笔。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不光是初学者要了解怎样用笔。就是我们一生练书法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如何掌握用笔的问题。
初学书法怎样才能尽快的进入临摹用笔的状态
千里马的建议是:我们要尽快的学会对笔画的分析。掌握笔画的规律到底在哪里。
这个方法到底难不难呢?当然不难。非常简单。如果这个方法太难。那就增加了我们学习方法的难度。延缓了我们快速进入临摹字帖的状态和临摹字帖的质量。
作者临摹的魏碑《敬史君碑》
为了让我们临摹字帖既能够保证质量。又能够比较快的进入对字帖学习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对笔法首先进行分析。
从大量的书法的规律性来看。我们临摹字帖。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基本的笔画。如果把基本的笔画掌握了。那么临摹字帖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我们在学习字帖的时候。一定要把字帖里面的基本笔画。就是点、横、竖、撇、捺这些笔画做一些简单的总结。这些笔画的总结。是所有笔画的代表性和基础性的笔画。但是他们的规律是共同的。这就是每一个笔画都存在着起笔、行笔、收笔。
但是重要的是。在一个字帖之中。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都不太一样。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推敲的。例如。颜真卿写的点就有不同的点法。横有不同的横法。但是它的基本规律是一样的。
我们首先要明白每一个笔画都是有这样一个结构的。那么。我们就会用这样一个方法去分析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如果每一个笔画能够写对。而且有正确的入笔方法。那么学习字帖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临摹字帖要注意起笔、行笔、收笔、接笔的正确。
初学书法的起步。就起于我们对笔画的分析上面。
我们在很多临摹字帖的观察中还发现。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他们在临摹字帖的时候往往在哪出问题呢?就是在笔画上出问题。不是起笔不对。就是行笔的部分不对。或者收笔的部分不对。我们一定要准确的分析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结构。每一个部分都是怎么样用笔的。才能够准确的把握字帖的用笔方法。
这是我们初学书法尽快入门的最好的方法。
因为这是一个书法原理。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每一个笔画是由起笔、行笔和收笔来完成的。但是在字帖当中同样的笔画。不同的处理方法很多。所以书法家对不同的笔画在起笔、行笔、收笔用笔过程当中都不一样。但是。他的这个规律是不会改变的。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观察。只是在怎么样起笔的。怎么样行笔的。怎么样收笔的方法上有差别。这正是需要我们去观察的。我们搞懂这个原理。最多需要一个星期。加上我们临摹字帖的实践就很快搞懂了。但是我们要学会要做到。把每一个笔画都写好。当然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这就要看个人在临摹的过程当中具体在用笔的中是如何把握的了。
写好字不等于临摹准确。临摹正确。图片为董其昌临摹五代杨凝式《神仙起居帖》。没有一笔是准确的。我们可以从起笔、行笔、收笔、接笔来看。应该说这是意临了
随着临摹字帖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我们书法知识的提高。我们还要扩大知识面。因此我们的临摹并没有完成。仍然需要更多的临摹方法来满足我们学习书法。提高书法艺术创作能力。
所以除了对临。我们在对字帖。能够能够模仿的情况下。尽量的还要学会背下来。这种方法呢也叫背临。
背临实际上就是把我们平时临摹的字帖。能够在不看字帖的情况下临摹的跟字帖差不多。或者一模一样更好。这种方法也是训练我们加强临摹记忆的一种方法。
有没有最快能够记住临摹字帖的方法
临摹字帖记不住字帖。这是一个很多学习书法朋友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一个苦恼的问题的问题。那么。有没有最快记住临摹自贴的方法呢。当然有。在这里千里马给大家说一个好方法。很简单。
我们前面说的要注重临摹字帖的笔画。起笔、行笔、收笔。
这个方法可以提高和加深我们对具体的单独的一个笔画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临摹字帖不是说把一个一个的笔画写好就行了。我们还要掌握好字帖的结构。这个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达到呢?我们把它叫做用“接笔”的方法来达到。
注意看“接笔”在哪里
接笔就是我们临摹字帖。每一个字第二个笔画以后的笔画。或者叫做一个字里边的“下一个”起笔点。就叫“接笔”。
“接笔”这个笔画要瞻前顾后。要承接前面一个笔画。要为下一个笔画做准备。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和上一个笔画的“连接点”如何安排的?这是这是打开我们记忆之窗的亮点。
如果我们在临摹字帖的时候注重记住我们“第二个”笔画的接笔点在什么位置。那么。我们对临摹字帖的记忆力就会大大的提高。
我们对很多书法教学发现:大多数或者绝大多数人没有提到过“接笔”这个概念。今天大家不妨试试。如果我们注重了“接笔”是不是会提高我们对一个字的记忆能力?
为什么“接笔”会提高我们的记忆力呢?这是有一个科学道理的。不是简单的一个方法。
赵孟頫用笔的折法细节在于用笔圆润婉转
我们都知道。字帖上面的字都是有结构的。书法就是把不同的笔画巧妙的结构在一起的。那么。结构的重要的结构点在什么地方呢?它就是我们讲的“接笔”这个点。或者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字的“榫卯”点。
所以。我们在临摹字帖的时候。注重观察和研究这个点的位置。那么你的记忆力就会得到增强。所以这是我们学会背临的一个要点。
背临是我们学习书法。检验学习成绩和效果的一种手段。主要是检验我们学习字帖学的像不像记住了没有?如果通过背临检验我们临摹字帖临的很像。说明我们临摹的成绩还是非常好的。
如果临摹字帖背临成功。可以说我们基本上就告别了书法的初学阶段了。
告别书法初学阶段。就会意味着我们打下了一定的书法基础。
有这样一个基础。我们完全可以自由的自学书法了。然后我们多领一些字帖。最后达到各家能够融会贯通。我们一定会写出自己的书法风格的。但是后面还有很多临摹的方法。例如像意林等等这些我们就再不一一多说了。因为这些临摹方法已经不属于初学阶段的书法临摹了。
其他观点:
“什么叫临摹?临摹方法有几种?”我们知道。学习任何一门技艺或者艺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学习书法也是如此。临摹永远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针对什么叫临摹?临摹方法有几种这个问题我分两点来作答。第一。什么叫临摹?
既然我们知道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开始。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先知道什么叫做临摹。临摹是怎样的一个概念。
我们现在通常把临摹合在一起说。认为临摹就是指写字。其实不然。临摹本就是两层意思。而且在学习时也是分先后顺序的。
首先来说什么叫做摹。摹就是摹写。初学书法时用一张透明的纸蒙在字帖上。然后用笔书写就叫作摹。初学者往往采用这种办法。这也可以叫作“依葫芦画瓢”。
〔清代书法家姚孟起临摹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最接近欧公神韵的版本〕
再来说说临。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临帖。临就是对照着字帖写。先观察字帖上的一笔一画。然后默记于心。按照自己的记忆在纸上用笔写出来。临写的过程可以看一笔写一笔。还可以看几笔写几笔。甚至可以把整个字的笔画结构搞清楚了。直接临写整个字。
以上就是对于临摹二字的解释。可见临与摹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两个不同的技法。在书法学习中不可混为一谈。二者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就对临摹有着精辟的分析和见解。他告诉我们: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尽管二者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是却是不可分割而且可以同时进行的。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在《论书》中就说过: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所以。学习书法必先临摹。这是古往今来形成的一个定律。也是书法学习的唯一方法。
第二。临摹的方法有几种
在书法中。关于临摹。古人早就给我们分好了类。并且各自适合不同阶段。
临帖而言。方法一般分为五种:摹写。描红。对临。背临。通临。这五种临摹方法是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1]摹写
摹写是初学者很有必要采用的一种习字方法。对于毫无基础的书法爱好者而言。摹写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具体方法前面已经说过。就是用一张透明的薄的纸张覆盖在字帖上。然后一笔一画摹写。这种方法容易把握字的形态。
历史上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例如“双钩填墨”。就是先用纸在字帖上把字的轮廓用笔描画出来。再用毛笔用墨把笔画填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描“空心字”。
〔《兰亭序》神龙本为冯承素采用“双钩填墨”之法临写。形神兼备。气韵流畅〕
书法史上著名的神龙本《兰亭序》就是唐代宫廷书法家冯承素用双钩填墨的方法书写而成的。被誉为最接近王羲之神韵的一种摹本。这也说明摹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2]描红
描红也属于摹写的一种。描红就是去掉覆盖在字帖上的纸张。直接在字帖上面的红字上摹写。这种方法是摹写的一个进阶。要求要用其他颜色的笔把字帖上红色的字的笔画完全覆盖住。描红比摹写的难度更大。但是可以从整体来把握整个字的位置。
[3]对临
对临的意思很好理解。意思就是对照着字帖临写。可以把字帖树立于前。也可以放在纸张的左侧。先观察字帖上字的笔画。结构等信息。然后下笔写。可看一笔写一笔。也可多看几笔再写。甚至也可以观其全貌然后书写。
〔姚孟起对临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对比图。为后人树立了对临典范〕
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锻炼我们的读帖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提高自己的眼力。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临帖习惯。
姜夔说:
“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这描述的就是对临的情景。
需要注意的是。对临要讲究反复对比找出错误。然后再按照同样的方法去临写。直到完全掌握帖中字形为准。古人要求“重影”“合掌”就是说对临要精准。宁可一字十遍。不可十字一遍。
明代沈灏在《画尘》中说到: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
这当然是对临的更高境界。需要在精准对临中逐步达到。
[4]背临
背临是建立在对临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对临的一个提升。难度增大。练习效果自然更佳。顾名思义。背临的意思是和对临相反的一种练习方法。就是在对临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不看字帖。然后根据自己对临的成果和记忆来书写。
背临也可以理解为意临。就是根据自己临帖的感受和记忆再将临过的字书写一遍。诚然。这种方法难度是非常大的。背临一遍肯定难以相似。但是舍此却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背临效果不佳。则需要重复对临的程序。再来背临。
〔姚孟起背临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
书法学习就是这样。就是在一遍遍的临帖对比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然后加以保留和改进。假以时日。自有所得。这样的方法看似单调枯燥。然而确是最有效果的。比起泛泛临帖以及抄帖来说。又实在是最经济的办法。
[5]通临
以上所说的临帖方法指的是针对单字的临摹。我们学习书法自然也是从单字临摹开始的。不能一上来就大篇幅地临写。那样是没有效果的。甚至是不科学的练字方法。
需知练习书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各个击破。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启功先生就说过:“临帖并不是时间和数量的累积。而是准确性的重复。”
〔启功书法〕
很多人一天写了几大篇没有什么效果。而有的人每天精准临摹两三行却进步明显。这就是精准临帖的好处。既能促进进步又节省时间。
在临好了一批单字之后。就可以进行通临了。在临摹单字的时候其实重点就是对笔画和结构以及书体风格的研究和理解。理解了这些对于通临是很有好处的。例如我们通临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就必须现在前面的临帖中把握《九成宫》楷书的各种笔画写法。结构要领以及风格特征。再下笔通临。便能如鱼得水了。
通临是临摹方法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因为涉及到章法的处理。而且还考验书写者全局观念和布局意识的强弱。但又是必须要经历的一步。
例如像卢中南、孟繁禧、田英章、田蕴章等当代学欧名家。都会采取通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方法来提高和检验自身水平。
〔卢中南通临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搞清楚了临摹是怎么回事以及临与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而我们的重点则是临摹的五种方法即:摹写、描红、对临、背临、通临。学习书法全在临摹。但不可盲目。得分先后。按照以上所说的步骤学习书法方能事半功倍。学有所成!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感谢关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 创业开实体店,有哪些行业还有机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580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字帖,书法,方法,笔画,描红,起笔,这是,结构,这种方法,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什么叫临摹?临摹方法有几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临摹是两个概念。临就是临帖。对照字帖。一个字一个字的照着写。临帖可分为初临。背临和意临。初临即初学书法者。对照字帖照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