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个“优”的标准是什么?
原创

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个“优”的标准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话是子夏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后人常常选取后一句‘‘学而优则仕’’作为考取功名的依据。但子游对于‘‘学’’的理解和孔子是不同的。

子夏在孔门弟子中属于‘‘文学’’科。说明他精通于古代典籍。在《论语》中。也有不少出彩的言论。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虽小道。亦有可观者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对答中。喜欢引用典籍。虽也有‘‘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重行的表述。但整体看来。他并不重视外在的修养。更注重典籍的学习。

所以孔子认为‘‘商也不及’’。说子夏在修身方面还不够。另外还提醒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要他把眼光放长远。注重自身的修养。不要只是做个研究典籍的‘‘小人儒’’。

有了这个形象。再去看他所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中的‘‘学’’。子夏是把书本、典籍放在第一位。是从书本‘’学‘’!与孔子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恰恰相反!

其他观点:

首先纠正一下。虽然孔子也主张“学而优则仕”。但此话并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说的。而且还有一句上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原文通释:

子夏说:“做官如果优秀就去学习。学习如果优秀就去做官。”   

仕。做官。而。连词。如果。优。优秀。则。就。学。学习。去学习。   

子夏这话是对谁说的?我想不仅仅是对弟子说的。

学之优的标准是什么?《论语》中零零散散没少说。概括地说就是。精通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才艺。熟稔《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可以定国并不辱使命的人。

孔子反对学习未达到优秀的人去做官。“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认为那是“贼夫人之子”(《先进》第23章)。因为子羔还没有达到“学而优”。还不成熟。“子使漆雕开仕”(《公治长》第6章)。那是孔子认为漆雕开的学习已经优秀了。适宜于做官。

学习优秀决不仅仅指专业考试成绩。本本主义者是不可取的。

“仕而优则学”这需要分析理解。子夏做过魏文侯的老师。他是知道官场上的情况的。有些人做官很优秀。但他的知识不见得丰富。甚至可能有不足。《左传·昭公七年》记载:“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三月。鲁昭公到楚国去。郑国国君到师之梁慰劳他。孟僖子做副手。不熟悉会见的相礼。到楚国时。不能对郊外迎接时的慰劳做出有礼节的回答。”)孟僖子做官算是优秀的了。但他在“礼仪”方面还有不足。在“师之梁”和“楚郊”丢了面子。降低了“人格”和“国格”。所以需要再学习来完善自己。“孟僖子为自己不会相礼而惭愧。回鲁国后就请人给自己讲解。只要知道有精通礼节的人他都去请教。这个孟僖子就算“仕而优则学”了。他从实践中感悟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仕而优则学”。

做官优秀、类似孟僖子情况的人大概多了。他们都在“仕而优则学”之列。 读书人学有所成。通过做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无可非议;按理说今天做官的人都应该是“学而优则仕”者。但现实未尽然。所以需要“仕而优则学”。

当然“学而优则仕”者未必是个全才。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特别是当他做官的领域对他来说比较生疏时。他确实需要再学习。尤其是今天。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官”们也需要补课。需要充电。

其他观点:

首先纠正一下这个“学而优则仕”出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子张”。原文中整个句子这样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这句话并非出自孔子之口。而是他的弟子子夏说的。其原文中的“优”是通假字“悠”。指的是: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的人。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16:20

    学而优则仕,孔子,优秀,子夏,的人,典籍,论语,楚国,弟子,自己的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16:20

    没想到大家都对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个“优”的标准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16:20

    这话是子夏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后人常常选取后一句‘‘学而优则仕’’作为考取功名的依据。但子游对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