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漠北各族势力在被沙俄吞并前屡次被剿灭又屡次复苏,反而归统沙俄后再无动乱呢?
原创

为什么古代漠北各族势力在被沙俄吞并前屡次被剿灭又屡次复苏,反而归统沙俄后再无动乱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漠北又称岭北。指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漠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林。

在中国历史上。漠北地区经常有不同的游牧民族向南冲击长城。对中原王朝产生影响。

中原王朝强大时。如汉时、唐时。也曾组织过大规模的征讨。产生了很多代表汉民族武力顶峰的军功。如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犁庭扫穴等。

在中原王朝衰弱时。游牧民族多次以漠北为根据地。不断袭扰中原地区。甚至在宋末、明末摧毁中原王朝的军事、政治秩序。入主中原。

很多游牧民族。之前于史无载。好像是突然从地下冒出来一样。突然间就变得很强大。直接出现在中原王朝旁边。也使中国的史官们也无从考究他们的来源。只好语焉不详地说他们是某某别部。大意是跟着某个民族一起迁徙过来的。

中原王朝的皇帝们通过翻阅史册。肯定也发现了一个规律:

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有两个:

在西北。是在阿尔泰山的中亚草原(北虏)。

在东北。则是在呼伦贝尔草原附近(东胡)。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游牧民族。其发源地基本都在这里。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两边的游牧民族交替强大。占据漠北草原。号令北疆。与中原王朝争雄。

中亚草原。即位于中国西北。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民族大熔炉。从古至今。有大夏人、巴克特里亚人、吐火罗人、钦察人、斯基泰人、阿兰人、哥特人、康居人等等。还有很多连史学家也不知道怎么命名的民族在这里留下过足迹。

这些民族的日常。都是逐水草而居。他们之间也发生征战。但更多的是融合。这些数量众多的不同人种、民族的人在一起地域里生活。很容易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民族。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等都是如此产生的;

在东北的兴安岭附近。也出于同样的原因。先后出现有丁零、鲜卑、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

中原王朝如要解决游牧民族如同韭菜一般。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的游牧民族强权出现在草原上的困境。就需要从根本上断绝草原民族强权的生成机制。

可以有两种做法:

1。军事占领。强权统治。汉王朝、唐王朝即是采取此种做法。只是这种方式会随着中原王朝势力衰弱时出现强烈的反弹。

2。政治攻心。经济革命。通过经济影响。彻底改变这两个地方的地方游牧经济为农耕经济。实际上。这是古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能大面积屯田。中原王朝也不至于每次出征都有鞭长莫及之感。

现代国际社会对金三角毒品的治理。实际上也是第二种办法。替换农作物。改变当地以毒品为生的生活状态。以达到彻底治理。这即是中国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汉、唐时。中原王朝的都城都在长安。因此王朝的注意力。始终都集中在西北地区。

为了保卫都城长安。就要控制河西走廊。为了守住河西走廊。又要占领西域。为了守住西域。又要继续向中亚腹地进攻。直到中原王朝的军事能力达到极限。这个极限是指中原王朝军事物资投放的最远距离。基本就在现在的中亚一带。也因此。汉朝、唐朝不断向西北用兵。唐朝时最远打到了现在的伊朗一带。

依靠军事进攻。打下来中亚草原这只是第一步。中原王朝需要在当地屯田。改变当地的游牧状态为农耕状态。实现自给自足。前文说过。这非常困难。由于当地游牧部落的反抗。还有当地的水土条件不适合发展农业等原因。中原王朝改变当地生产习性的工作。往往来不及实施。就因自身原因不得不采取保守策略。从而退出了中亚草原地带的争夺。

当朝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西北时。中原王朝的雷霆之锤也给了匈奴、突厥以沉重打击。在客观上为东胡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清朝的创建民族。都源出东胡。

中原王朝为了抑制西北的游牧民族。有时会策略性地扶持东北的游牧民族。所以。东胡的各个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的舞台要比西北的游牧民族还要大。不管是鲜卑、契丹、蒙古还是女真。

唐代之后。中原王朝的主要精力。实际上已经在对付东胡民族。西北地区由于战线收缩。已经放弃了河西以外的中亚地区。对漠北更是鞭长莫及。不得不建立要塞、长城来防御。

东胡民族变得强悍难制。主要原因在于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已经从部落制向国家体制转变。这种游牧与农耕两种政治组织所迸发的战斗力。让中原王朝倍感压力。由此可见。石敬塘送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影响极其恶劣。

明成祖时。汉民族武力有所恢复。力图振作。他曾经五次出征漠北。犁庭扫穴。虽战果不多。每次匆匆而返。但却断绝了蒙古人复返之念。甚至到秋天还要去草原纵火。

但是。归到实际。这不是改变草原生活经济的做法。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得明朝200年间都不能解决北患。

到了清朝。由于清朝本身就是东胡的游牧民族(渔猎)。因此中原王朝东胡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满清政府实际上也没有能力经济同化。但是它能够做到精神同化。满清200年下来。蒙古已经不能再作为边患了。

于是。在18世纪前后。中原王朝剩下漠北问题。就是西北地区刚刚冒头的游牧民族势力。这股势力被称作准噶尔汗国。

清王朝通过80多年的连续征战。终于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占领了中亚地区。同样。清王朝也没有能力改变当地的游牧民族生活习性。因此时有反叛。直到左宗棠再次收复新疆时。新疆的生产方式也基本变化不大。清王朝也面临着与汉唐王朝一样的困境。中亚地区距离核心区太远。军事投射能力变弱。清王朝依靠军事强权统治。在当地勉力支撑。直到19世纪俄罗斯的到来。

俄罗斯统一欧洲部分后。在18世纪后期。开始经略中亚草原。当时俄罗斯通过学习西方世界。已经具备了近代的火器装备和近现代的社会管理制度。而这些跨时代的军事和政治手段。对俄罗斯能够占领。并顺利征服中亚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有重大关系。

如俄罗斯攻打塔什干时。1940名士兵。进攻一座30000人驻防的大城。最终打赢了。让塔什干赔了50万卢布。

俄罗斯就此通过先进的军事装备。用不多的兵力逐步控制了中亚草原。

俄国又通过近代化的社会管理制度。往中亚迁徙大量的俄罗斯农民。并且严禁各个游牧民族越界放牧。同时还人为制造矛盾。断绝了这些民族间的交流。使其不能产生新的游牧民族强权。

于是。漠北地区就出现了权力真空状态。以往2000多年来。不管是西北的阿尔泰山游牧民族生成器。还是东北的兴安岭游牧民族生成器。到了18世纪末。都不能再为漠北提供新的游牧民族强权了。

漠北。枕戈待了2000多年后。安静了。

也因此。俄国在往西伯利亚的扩张之路异常顺利。因为当地已经没有地区强权了。西伯利亚汗国。看着挺大600万平方公里。有多少人呢?全部加在一起。不到20万人。

直到此时。游牧民族也并非没有机会。因为不管是俄国。还是清王朝。实际上并没有从根上改变当地民族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只是通过军事强权威压。与以往中原王朝势力强大时的做法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可是时代一直在发展。俄罗斯和清王朝都在18世纪、19世纪挺住了。迎来了工业革命后的20世纪。随着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游牧民族的骑兵彻底走下了历史舞台。

在西北。清王朝和俄罗斯分别占领中亚草原一部。用武力维持到火器出现大变革以压制、终结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优势。共同完成了清靖漠北游牧民族势力的工作。

在东北。清王朝独自通过羁縻、姻亲等手段控制了东北草原。使得东北游牧民族产生新的强权的机制也遭受到彻底的破坏。

漠北游牧民族强权的两个供应基地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漠北地区就此安静了。只是。老式的游牧民族强权已经走下历史舞台。新式的军事强权却在北疆再次对中原王朝形成了威胁。

在此。虽为汉唐时候的中原王朝感到惋惜。但要求汉民族在2000年前进入到工业革命时代的要求太高了。俄罗斯和清王朝则很幸运地赶上了。

借用一句互联网流行的话来结尾。也可能不太恰当:站在了风口上。猪都能飞。

其他观点:

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是两回事。

对于农耕时代的中原王朝来说。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威胁始终是非常严重的。

虽然游牧民族茹毛饮血。逐水草而居。但实际上并不是他们不吃粮食。也是要吃的。否则只靠牛羊肉。是很难维持一个部落联盟国家的长期繁衍和人口不断增加的。而要从中原获取粮食。最为简便的办法便是通过劫掠汉族地区。直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物资。

所以。从拉铁摩尔开始。近现代的中国边疆和中亚少数民族研究中就差不多形成了一个共识。游牧民族侵略汉族地区。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征服这些地区。建立直接统治。因为这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而是通过持续的侵略战争。迫使中原王朝与他们达成稳定的朝贡贸易。以他们的马牛羊等物资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交换。来获得粮食等物资。

也是因此。长城实际上也是农耕时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边界线。长城以南种地。长城以北放牧。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汉族的农耕技术还不足以在长城以北发展农业。而长城以北地区相对蒙古高原来说。气候更为适宜。传统上就是游牧民族重要的草场。

而对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来说。漠南更接近中原王朝。游牧条件更好。沙漠戈壁自然无法生存。在漠南受到中原王朝的进攻。无力组织有效抵抗的时候。只能放弃漠南。越过沙漠戈壁。进入漠北。实际上也就是今天的西伯利亚地区。

蒙古高原上的沙漠戈壁对习惯了茹毛饮血、迁徙无定、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来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天险。强盛的时候穿越沙漠南下。进入漠南。衰弱的时候退回漠北。。休养生息。种落繁衍。积蓄力量。伺机反攻回到漠南。

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中原王朝既然能在漠南草原上击败游牧民族。为什么不越过沙漠戈壁。追击游牧民族呢?

因为中原王朝的军队都是农民组成的。他们的饮食习惯是必须以粮食为主要口粮的。不可能像游牧民族那样茹毛饮血。所以。中原王朝军队大规模出征。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准备。就是要储备粮食。而军队的作战半径往往也受到后勤补给能力的限制。

而且。中原王朝即使远征草原。也不可能是纯骑兵组成的军队。而是以步兵占绝大多数的。行军速度和纯骑兵组成的草原游牧民族不能同日而语。所以。要进行长距离的远程行军。追击进入漠北。这超过了中原王朝的后勤补给能力。

即便是在东汉时期出现过窦宪这样抽调骑兵组成的军队穷追。进入漠北的情况。在找不到匈奴主力军队决战的时候。也只能勒石记功。振旅而还。而不能在当地设立屯戍。留兵戍守。

在这方面。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条件就要比漠北强很多。中原王朝一旦征服某个地区。就可以在当地设立军事据点。从中原组织移民来进行屯垦。逐步进行农业开发。所以。中原王朝在河西走廊和西域更容易建立稳固有效的统治。而在漠北则做不到。

到俄国进入漠北地区和西伯利亚的时候。俄国的农业技术水平远非此前中国中原王朝可比。而且。当时的俄国已经有了部分工业能力。还在不断提高之中。因此。他们更容易在当地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

而且。从人种和生活习性上来说。俄国人也比中原汉人更容易适应当地的严寒气候。

当然。随着苏联解体。俄国工业衰退。苏联时期在西伯利亚建设的大量工业城市。如今都在持续衰败。人口严重外流。大量的工业区被废弃。成为死城。

其他观点:

漠北问题的解决固然有沙俄的功劳。但主要还是中原王朝的努力。也就是清朝前期的一系列经营。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

铁打的漠北。流水的游牧民族。

在鲜卑南下。中原建立政权后。柔然又成为北方霸主。而在柔然穷兵黩武的过程中出局迅速崛起。成为中原王朝的北方大患。

在唐朝消灭突厥势力后。漠北地区又经历了回鹘契丹等势力后。蒙古终于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而这一问题直到公元1759年清朝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后方告结束。而此举也标志着清朝的疆域达到了巅峰。

而清朝之所以能够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和北方沙俄的配合也有很大关系。

在沙俄鲸吞西伯利亚的过程中。他们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并依靠其先进的武器装备。迅速取得了巨大战果。

1600年沙俄侵占贝加尔湖西部和北部地区。1639年哥萨克到达鄂霍次克海。势力抵达太平洋沿岸。1643年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在沿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在沙俄鲸吞西伯利亚前。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南北方向的对抗。

一般而言。但凡中原王朝处于王朝末期。或者乱世。其整体实力孱弱。根本无力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疯狂进攻。少数民族也会趁此机会侵占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战略要地。作为入侵中原地区的跳板。

在中原王朝建立前期。经过韬光养晦。国力强盛。统治者雄才大略。中原王朝能够集中力量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形成巨大打击。迫使其退出中原地区。

而在游牧民族遭受巨大打击。元气大伤后。他们的逃遁路线可分为两个方向:

1、一是向北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为不影响帝国的生产力发展。每年反击匈奴的时间只有短短数月。这在时间上意味着中原王朝无法对游牧民族赶尽杀绝。

而战线越靠北。就意味着补给线需要拉得越长。而补给线每延长一公里。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口需要加入。这对于帝国而言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所以从理论上说。只要撒欢地往北跑。中原王朝是无可奈何的。

2、一路向西

建国后。根据郭沫若等一些历史专家的考证。得出我国游牧民族游牧范围的北界在今天的北纬58度附近。

在这条纬线上西起萨彦岭。中经贝加尔湖。东至外兴安岭。形成了东亚地区和西伯利亚天然的分界线。这也是两大板块儿的分水岭。

在北纬58度线以北。冻土广布。气候寒冷。无法发展畜牧业。游牧民族难以生存。

而在中原王朝出现霍去病式的人物。并掌握了有效克制游牧民族的手段。例如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后。中原王朝军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小农经济的天花板。这使得他们有能力对游牧民族进行穷追猛打。

在我国数千年的游牧民族发展过程中。向西迁徙是非常重要的求生和发展途径。除了匈奴逃命似的西天。很多游牧民族甚至主动发起向西的扩张。例如蒙古发动的三次西征。

游牧民族途经阿尔泰山南北的通道向西迁徙。到达今天的中亚草原。东欧平原以及西亚高原等广大区域。游牧民族在这样的迁徙中不断壮大和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游牧民族可供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客观上为中原王朝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提供了可能。

历史的使命最终落到了清朝的肩上。清朝崛起后。便开始着手解决蒙古问题。

清朝作为发源于东北的少数民族。对于蒙古问题的认识比汉家王朝更加深刻。这也注定了清朝能够成为我国历史上彻底解决游牧民族的王朝。

1635年。后金征服漠南蒙古。皇太极成为蒙古各部的大汗。

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由鞑靼分裂而来。与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因此清朝更多的采取怀柔政策。在漠南和漠北。蒙古区域清朝推行一系列措施:

大兴黄教。清朝统治者相信宗教远比长城更有力量。因此在征服漠南漠北地区后。清朝在草原上大兴喇嘛庙。统一蒙古各部的宗教信仰。同时清朝已利用黄教严格控制蒙古各部人口。导致蒙古地区人口常年负增长。势力越来越弱。

当然。对于不听话的游牧民族。特别是漠西蒙古。清朝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那就是武力手段。

从从准噶尔汗国崛起到覆灭的70多年时间里。清朝通过一系列战争。例如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有效遏制了准噶尔汗国东侵的势头。

至此清朝疆域达到顶峰。这也是我国古代历史实控疆域的最高峰。平定天山南北。标志着清朝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

而为了让游牧民族死得更透。争吵在实施了一系列釜底抽薪式的削弱政策后。也在不断引入沙俄势力。压制蒙古。

再如1727年。清朝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此条约有效保护了漠北喀尔喀蒙古各部。但却将原属于喀尔喀部的贝加尔湖周边数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划给沙俄。

因为沙俄的泰山压顶。使得蒙古各部不得不更加依附于清朝。

但是沙俄的配合约必不可少。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沙俄的默契配合。才使游牧民族彻底丧失了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清朝解决游牧民族的过程也是清朝和沙俄瓜分蒙古势力范围的过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46:02

    游牧民族,王朝,中原,漠北,沙俄,蒙古,清朝,中亚,漠南,草原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46:02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古代漠北各族势力在被沙俄吞并前屡次被剿灭又屡次复苏,反而归统沙俄后再无动乱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46:02

    漠北又称岭北。指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漠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林。在中国历史上。漠北地区经常有不同的游牧民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