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李绂是个清官,为什么买考题的时候70两,说出就出,不皱眉头?
原创

《雍正王朝》中李绂是个清官,为什么买考题的时候70两,说出就出,不皱眉头?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在《雍正王朝》里。李绂是清流。也是一个清官。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是穷官。但在伯伦楼花70两买考题。眉头都没皱一下。是因为考题事关考试公平。再多钱李绂也会去买。

因而李绂在康熙44年(1705年)曾经是江西乡试第一(全省第一)。康熙48年(1709年)的进士。随即选庶吉士。按照文官正常的仕途进程。这也是入阁(或军机)的正轨。

李绂后来的一切都是科举赐予他的。因此科举的公平性。对于他而言。几乎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所以他才敢不惜一切代价。要捅开“雍正元年恩科舞弊案”的黑幕。

再来说钱。在《雍正王朝》里。他曾经在胤祉府里。参与《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的编撰工作。这也就李绂“有钱”开了后门。

正史上李绂因为参与编撰《古今图书集成》。曾经受到过康熙的褒奖。但李绂不是在胤祉的府里。而是在翰林院。当时他的职务应该是编修。本来就是做这份工作的。但是剧情需要。硬是把李绂描绘成了三爷胤祉的门人。

名堂也就在这里。三爷胤祉为了编书。借了那么大一笔外债。的确我们相信这里有很大一部分的确用于史料的搜集。笔墨的采买等等。但是编书不是一个人的活。聘用相关研究人员才是主要开销。李绂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待遇不会太低。但是无论李绂拿多少银子。这影响不到李绂的清名。因为李绂修书拿工资。靠知识赚钱。既未贪墨。也未受贿。

因此李绂实际上就被胤祉给“收买”了。胤祉因此就成了李绂的政治背景。

胤禛只是说了一句“借国债著韵书。恐对国计民生裨益不大。”这是一句对胤祉说的话。但是李绂立马怼道:“照四爷这么说。仓颉造字也是多此一举了?”怼得胤禛一点脾气都没有。

但是这只是李绂中产生活的养成计划。等到李绂放任出去为官的时候。由于编书受到了康熙的表彰。而且仕途光明。未来也是入阁(或军机)人选。逐渐声明日起。成为了文坛的领袖级人物。以及士绅阶层在官场和在民间给李绂营造出来的这种氛围。使得愿意投资李绂的人会更多。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李绂是清流。但是清流从来都缺乏“清廉”的取财途经。

在后来李绂和田文镜顶上之后。李绂进京去见胤祉。第一件事情就是送了一方“鸡血石”给胤祉。胤祉喜欢得不得了。对于文人墨客而言。这些石头可是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但是。当胤祉问到这块“鸡血石”来源的时候。

李绂讲到。“是从武昌的一个缙绅那拿来的。”胤祉脸色大变。扔还回去。要他立刻还给人家。

首先。李绂原本打算拿500两银子去买的。结果人家高低不卖。重点是500两银子。李绂眼皮都没眨一下。目的就是为了博胤祉的欢心。因为胤祉是他最大的政治靠山。对于一个外放的官员。拿500两银子出来买个喜欢的东西。不算过分。因为此刻他的正常收入里多了火耗。所以500两应该还是出得起的;

其次。李绂知道人家喜欢宋版书。于是拿了两本宋版书去换。人家依旧不换。宋版书那是喜欢物。即便放在清朝。那也是古董。对于文人而言。这些都是命根子。市价肯定要高于500两银子。所以此刻对于李绂而言。他家里的钱绝对不止正常俸禄加火耗收入;

最后。李绂一篇墓志铭换了人家一方“鸡血石”。胤祉大喊对方不亏。很显然这“鸡血石”是肯定超过2000两的。而鸡血石对于这些清流们。不过就是手中的一个把件而已。“清流”之所以能清高俯视众生。其实都是用大把的银子浇灌出来的。而真正能够花大把钱浇灌出他们孤傲性格的。实际上也就是这些缙绅阶层。

虽然李绂少贫。而且为人不贪。正史上数得着的大清官。但是回望清朝的清流们。哪个是穷得揭不开锅的?真的穷得揭不开锅。他怎么又能成为清流呢?清廉只是品行。而清流却是一个阶层。

文/炒米视角

其他观点:

在《雍正王朝》中。清流派领袖李绂是一个清官。因为弹劾田文镜激怒雍正帝。最后差点被雍正帝杀了。

在剧中有一个细节。那就是他作为监考官的时候。为什么一下子掏出70两银子买考题?

一、

要讲清楚这段剧情。我们不得不把视角放到雍正帝即位之后的朝廷各派势力上面。

雍正帝即位后就面临着众多势力的挑战。并随着皇权的逐渐稳固。一一拔除了这些势力。这些势力中。就包括老十四胤禵势力、年羹尧势力、隆科多势力等等。

等到了李绂弹劾田文镜时。朝内势力仅剩三派。一是皇权派。二是清流派。三是八爷党。

这其中。八爷党的势力又是最大。最难根除的。而清流派。最早由雍正帝扶持的领袖是孙嘉诚。前期一切都好。对八爷党也起到了一定制衡作用。但后面变得不可控。紧接着便是两大领袖孙嘉诚跟年羹尧的火拼。最后被雍正帝设下一计。二人同归于尽。

随后。李绂作为清流派新任领袖上台。并成为八爷党拉拢的对象。这一点在李绂路过河南进京后。老九胤禟的话中有所体现:

“这可是个机会。我们可以利用他来争取清流。”

八爷党前来争取清流。恰恰是雍正帝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他对清流派领袖李绂的处理。必然是谨慎再谨慎。

由于李绂联合清流派弹劾田文镜。一度让刚有点起色的雍正新政陷入困境。如果清流派都搞不定。不仅新政推行成为泡影。八爷党也会趁机作乱。雍正帝的皇位都会岌岌可危。

所以。拔掉李绂。能一定程度打击清流派。巩固新政。巩固皇位。也为下一步向八爷党开炮打好基础。

李绂也清楚。向田文镜开炮。就等于向皇权派开战。他不傻。必然要想一个万全之策。于是他找到了三王爷胤祉。

二、

前面关于赠送鸡血石的寒暄。我们待会会讲到。先说说他来此的目的。他跟老三胤祉的对话中透露三条信息:

首先他讲了前一晚跟雍正帝都谈了什么。目的就是让老三胤祉来帮他分析雍正帝的态度。以及万一自己做了傻事。还望三王爷能保他一保。

其次。他打算弹劾田文镜。问问三王爷是否同意?

最后。他讲出弹劾田文镜的理由。便是他把自己的几个好朋友整惨了。自己不能坐视不管。

但是三王爷也给了他几条建议:

第一件事。李绂你跟雍正帝谈湖北政务。谈整顿旗务。都没什么问题。但为什么要谈田文镜?

其次。李绂你作为外地官。为什么要管田文镜的事。这样做不是私也变成私了。

最后。批评李绂太过书生意气。雍正帝这个人我熟悉。小心把你打成朋党!

也就是说。老三胤祉已经十分详细的告知李绂。如果弹劾田文镜。将会出现怎么样的后果。自古帝王就怕朋党。一旦李绂被打成朋党。那他也就离死不远了。

事实上。一切都如老三胤祉所料。没有比“朋党”这条罪名更适合清流派了。雍正帝面对来势汹汹的弹劾奏折。很快就发现。这批人跟当年弹劾年羹尧的名单如此雷同。

再联想到当年康熙帝在位的时候。举荐新太子的情景。雍正帝必然大惊。马上就让老十三胤祥查一下这些人是否跟老八胤禩有关。

在得到跟八爷党无关之后。老十三胤祥建议稍微处理一下田文镜。但雍正帝反对。他当机立断。立马拍板除掉李绂。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担心这次百官如果胜利。那么他们跟八爷党一旦联合。尾大不掉。那就再也除不掉了。

三、

那么我们不禁要反问一句。老三胤祉明明已经警告李绂了。李绂又不傻。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田文镜推行的新政恰恰是伤害到了李绂的利益。他虽然号称清官。实际上他并不清贫。

在历史上。李绂小时候确实很清贫。他曾经为投奔亲友。身揣几百铜钱。大冬天步行三千多里。历经万难。也算是一个有毅力的人。

他是通过科举制度当的官。这也是为什么他对科场舞弊案特别在意。并极力维持公平的原因所在。因为他就是靠科举发家致富的。

在剧中。他为了揭开科场舞弊案的真相。不惜掏了七十两银子买考题。要知道他的俸禄也不过百两。一方面表明他对科场舞弊的痛恨。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实他并没有那么清贫哦。

那么他的银子究竟是哪来的?

在考中进士以前。李绂清贫无可非议。但是随着他跟老三胤祉修书。他的腰包也就逐渐鼓了起来。

当初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曾经质疑过老三胤祉。说借国库银子修书。对国计民生没啥益处。结果老三胤祉没说什么。李绂顶了一句:

“照四爷这么说。仓颉造字也是多此一举了?”

他之所以敢顶老四胤禛。就是因为修书。修《古今图书集成》这本书。他得到了实惠。毕竟修书朝廷会拨一批经费。这些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又向国库借了三十万两。更重要的是。本应在翰林院修书的这伙人。都到了老三胤祉的府上修了……

的确。修书需要钱。毕竟需要收集书籍。需要买笔墨纸砚。需要给官员发工资。但是李绂作为老三胤祉的顶红门人。有多少进了腰包。就不清楚了。但是毕竟是修书。靠知识赚钱。无可厚非。

四、

雍正帝即位之后。一直想把这些清流纳入自己的囊中。随着孙嘉诚的死。他也就明白了。真正的清流派领袖并不是李绂。而是李绂背后的三王爷胤祉。

李绂去找老三胤祉。特意带了一颗鸡血石。此举有何意义?

当然有。老三胤祉拿到鸡血石后。马上就把玩起来。知道这是好东西。此举说明。之前李绂应该也送过他礼物。不然他不会这样的表现。

但是。他也知道。此一时彼一时。李绂的名声必须要维护。不然雍正帝怎么对付他俩。还不得知。所以在他听到李绂讲:

“是从武昌的一个缙绅那拿来的。”

他马上就警觉起来。让李绂马上还回去。但是李绂讲自己本来要用五百两银子买。但是人家不卖。后来对方找到自己。提出让写一篇墓志铭。开价二千两银子。最终李绂没要银子。而是要了人家的鸡血石。

这句话意义非凡。也就是此时的清流派李绂。掏五百两银子跟玩似的。更重要的是。人家求他写个墓志铭。竟然开价二千两银子。关键是这个价格。老三胤祉都觉得是这个缙绅赚了:

“李绂的一篇墓志铭。换他这方鸡血石。他也不亏呀!”

言外之意。就是老三胤祉十分清楚李绂写一篇墓志铭的市场价。除非以前经常写。不然他不会这样说。

由此。我们就可以分析出这条利益链了。老三胤祉是清流派的实际领导者。清流派要给他上供的。但是文人嘛。不可能真金白银的来往。这方面要比八爷党含蓄的多。但性质是一样的。

五、

但是这层金字塔的底层是谁呢?

没错。就是这个花二千两银子买墓志铭的缙绅一派。他们才是清流派的主要经济来源。

但是田文镜在推行新政。伤害的是谁的利益?

没错。就是这些乡绅的利益。不要真觉得李绂写的墓志铭真值二千两银子。关键是这银子背后还包含着对乡绅特权的维护费。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这就是李绂为什么要弹劾田文镜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他为什么要送鸡血石给老三胤祉的原因所在!

但是雍正帝不傻啊。他必然已经理顺了这条暗线。但是擒贼先擒王。之所以要处死李绂。目的也是为了敲山震虎。这个“虎”就是老三胤祉。后来老三胤祉跪下来求雍正帝:

“一个亲儿子。再加上我这个亲阿哥。面子总算够了吧?御前免跪的恩典我也不要了……”

雍正帝这才作罢。但是老三胤祉御前免跪的特权。相应的也没了。此势力就此被消灭。

为什么老三胤祉宁可不要特权。也要保李绂?

道理一样。因为他才是实际上的清流派领袖。李绂弹劾田文镜的举动。就已经宣告了对雍正帝新政开战。不管他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他逃不掉。因为他明白。雍正帝的最终目的还是冲着自己来的。

自己不出面。从此清流派彻底被打残。自己也失去了立身之本。自己出面。则尚有一线生机。这件事上根本没有他的选择。

所以。不要被清流派的外表所迷惑。他们有哪一个是真正清贫了。真正清贫的活不下来的。所谓的清流。其实就是代表着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总是站在仁义道德的高峰。且很难抓到他们的把柄。

李绂弹劾田文镜。算是对这个阶层特权的自卫反击战吧!

所以回到题目。其实那时候的李绂就已经作为利益链的一环了。不过七十两银子罢了。他还是拿得出的!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其他观点:

李绂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雍正继位前已经进入仕途十多年。并且因为参与《古今图书集成》的编撰工作受到康熙的特别褒奖。在职位上。收入上应该都是有不错的平台的。而能在雍正初年就担任副主考、主考这样级别的官吏。在完成任务后随即升任湖北巡抚。说明此时李绂的职务应该是在从三品以上。况且还有三阿哥的全力支持。所以70两纹银。拿出来还是不成问题的。

李绂是清流。对于这样有违圣人礼法和教化的行为是非常痛斥的。并且从他本身的职责上。就是要维护考场的公平公正。为国家谋求人才。从李绂的为人和性格上来说。这种行为是他非常厌恶的。是他必须要管。也一定会管的。所以不管是70两。还是700两。李绂一定会查办清楚。另一方面来看。这个钱也是为了公事而开销。也是会有财务的报销的。所以李绂才会如此的去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5:28

    银子,流派,清流,雍正,鸡血石,雍正帝,墓志铭,势力,缙绅,目的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5:28

    没想到大家都对《雍正王朝》中李绂是个清官,为什么买考题的时候70两,说出就出,不皱眉头?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5:28

    在《雍正王朝》里。李绂是清流。也是一个清官。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是穷官。但在伯伦楼花70两买考题。眉头都没皱一下。是因为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