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
原创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的历史上。一个将领临阵指挥能力往往能从他排兵布阵的本领上看出来。一字长蛇阵、雁形阵、蛇形阵等阵法。大家都在影视作品中看过不少了。今天协虎想详细介绍一下一个战斗力爆棚的阵法:鸳鸯阵。

鸳鸯阵大名如雷贯耳。为什么协虎今天要特别拿出来介绍呢?其实。关于鸳鸯阵。可能还有很多大家不知道的故事。且听我慢慢说来。

一·抗倭奇阵。从何而来

说道鸳鸯阵。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必定是抗倭名将戚继光。还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鸳鸯阵是由戚继光发明的。实则不然。初创鸳鸯阵的另有其人。而戚继光只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了后世熟知的那个版本。

▲唐顺之像

疑似最早发明鸳鸯阵的人。应该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唐顺之。他曾在兵部任职。后来因为私下拜会太子、触怒皇帝而被罢官。但当倭寇大举侵犯东南沿海时。上奏请求重新启用他的奏折达五十余封。唐顺之因而重新出山。带领部队开始抗倭。屡屡大捷。

为了便于治军。他将许多前朝的将领奏疏、著作和自己的想法加以整合。写成《武编》10篇。其中。在《武编》前集有关于阵法的内容中。就提到了“鸳鸯阵”。但鉴于《武编》也有的内容是摘录和整合。“鸳鸯阵”究竟是不是唐顺之本人的创造依然存疑。

▲《武编》中对鸳鸯阵的记载

后来戚继光在调往浙江担任参将。招募训练义乌兵。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授“鸳鸯阵”。

二·鸳鸯阵的“使用说明”

鸳鸯阵不同于前文提到的那些大规模的阵法。它主要应用于比较小规模的士兵作战。是一种“战术配合”。《武编》中所提及的鸳鸯阵编制仅有五人。而戚继光改进的鸳鸯阵将两个这样的组合合在一起相互照应。形成十二人的编制单元。但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小而精”。让一个个编制单元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

接下来协虎以较为完备的戚继光版鸳鸯阵为例子。进一步解释鸳鸯阵。

戚继光版本的十二人编制包括队长一人、长牌手一人、圆牌手一人、狼筅手二人、长枪手四人、镗钯手二人、伙夫一人。其中队长在阵前指挥、两个盾牌手在队伍前面为队伍提供防护、狼筅用于干扰和压制敌人的兵器、长枪手做主要输出、镗钯手为队伍后方和侧翼进行掩护。

▲鸳鸯阵示意图

这样的一个十二人小组在作战时。又可以根据敌情和地形的不同。分为两组或三组作战。。分别被成为“两才阵”和“三才阵”。两才阵每组都由盾牌手和长短兵器组合、三才阵则把盾牌调整到两侧进行掩护。显然是针对敌人不同的进攻方向而改变。

而除了这十二人小组以为。鸳鸯阵背后还有火铳和弓弩的火力支援。在必要的时候。镗钯手也会以镗钯作为支架。用以施放火器。如此一来。不管是长短兵器还是远近兵器。都充分配合。

《武编》所记载的鸳鸯阵只有一名盾牌手。也没有执短兵器的士兵。戚继光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小巧灵活的圆盾。并加强了短兵器的配置以备近身作战。同时还演练了阵型的变化。灵活性自然大大增加。

▲变为“三才阵”的鸳鸯阵

三·克敌制胜、战绩光荣

“鸳鸯虽小、五脏俱全”。虽然鸳鸯阵只是小编制的阵法。但发挥出来的作用却非同凡响。面对倭寇中浪人武士善于近战的特点。戚继光的改善使得浪人难以在狼筅和长枪的威胁下接近鸳鸯阵。即使侥幸接近了也还要应付刀牌手。而倭寇的长兵器也会在狼筅和盾牌的压制下难以伤人。

凭借着鸳鸯阵的奇特功效。加上戚继光治军有方和义乌人天生的勇悍。戚家军在抗倭战争中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果。嘉靖四十年的台州大捷:斩杀倭寇三千余;福建平倭寇的战斗中。斩杀倭寇五千余;两年后于平海卫等四处战斗。斩杀倭寇两万余。

这些都是“斩杀”。是实实在在根据人头数量来算的。其他乱战中来不及枭首的、烧死的淹死的、战后伤重不治的都没有算上。如果算上了。数量应该会更多。而戚继光人品大家是有目共睹、治军也是以严格著名的。杀良冒功的事情大概率不会出现在此时的戚家军。那么这一杀敌数量。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了。

▲台州大捷

值得注意的是。经历了这么多大胜之后。戚家军的伤亡数量非常少。少到史书上几乎能一一列出战死者的性命。而从戚家军建军到后来转战北方这么多年。总共战死了多少人呢?

二百余人而已。

虽然后来戚家军还应用了更多火器、车营等技战术。但鸳鸯阵一直没有消失。也就是说。戚家军如此耀眼的战绩。鸳鸯阵也是有很大功劳的。

鸳鸯阵看起来虽然简单。但为什么能发挥这么大的功效呢?其实。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阵法充分发挥了士兵间配合的力量。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给士兵们加了一个重要的buff:组织性。经过这一阵法训练的士兵是能够令行禁止、懂得相互配合的。这才是在战斗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所有的明军都有这样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也许就不会出现萨尔浒那样的惨败了。

[1]张慧琼.明代抗倭儒将唐顺之及其海防诗创作[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31(04):1-4.

[2]胡嘉山.戚继光抗倭的“鸳鸯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03):12.

[3]师里.戚继光与鸳鸯阵法[J].东北师大学报,1994(02):21.

[4]林长华.戚家军的《长枪队》与《鸳鸯阵》[J].中国民兵,1989(09):28.

其他观点:

受到电视的影响。一谈到阵法。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什么诛仙阵、八卦阵、八门金锁阵等等。人进去后晕头转向困死在里面。

但这大多实际是为了达到戏剧效果而夸大的。现实中我也在一些古籍中看到过这类奇门遁甲阵记载。配合时辰方位。只用几张凳子就可以起到鬼打墙一样的作用。但是也说到这种阵法非常严苛。用于一两个人可以。但是在战场上。变数太多是无法使用的。

至于真假。没见过。也就持保留态度了。

而真实战场上阵法又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

在动作片中。主角往往能一个打数十个数百个。而反派们总像葫芦娃救爷爷一样一个个送。我们观众总是着急的大喊怎么不一起上!

而真正的古代这方就是为了发挥人数的作用。一起上。或者造成局部的优势兵力。我怀疑这阵法是不是从打群架中领悟发展过来的。

结合《唐太宗李公卫问对》记载关于阵法的演变。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历代有名的阵法。

传说中阵法的始祖是黄帝的大臣风后。其创握奇阵。并著有《奇握经》传世。而该阵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风后八阵图。

奇握阵以天地风云四阵为正。龙虎鸟蛇四阵为奇。四正四奇总为八阵。大将居阵中掌握机动兵力(即所谓“余奇”之兵)。称为“握奇”。

后来据说这个阵法传到了姜太公手上。被运用和改进。

再后来武庙十哲之一的司马穰苴创五行阵。但是历史上司马穰苴记载很少。只留下《武经七书》之一的《司马法》。具体五行阵如何也就不得而知。

后孙武创八卦阵。但是具体如何也是没有记载。

孙武之后孙膑在结合古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孙膑十阵》对后世影响很大。分别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和火阵。前八阵为后世的基本阵法。而后两阵其实是两种利用水火的战法。

来到秦末汉初的时候。张良受黄石公圯上授书。得到了姜子牙的《太公书法》。猜测其中可能就是等到姜太公的改进的握奇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历史再来到了三国时期。此时阵法终于迎来了其巅峰。传说中“智近乎妖”的诸葛亮。总结了前人的阵法。最终创出了八阵图。与演义不同。八阵图是在诸葛亮北伐后期创造出来的。据说实际上为八个阵法。分别是: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

晋灭三国后。司马炎非常推崇诸葛亮。曾命陈寿整理诸葛亮所有著作。并要求武将都学习武侯兵法。至西晋初。马隆曾用扁厢车根据八阵图列阵。边战边进。推进上千里。大败秃发树机能。

可是到东晋。知道八阵图的已经很少。面对诸葛亮的八阵图垒遗址。没有人知道是什么阵法。只有桓温说出这是常山蛇势。

这是因为八阵图对于武将素质要求非常高。所以到今天实际已经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八阵图是怎么样的了。

传说八阵图在隋朝传到了大将韩擒虎的手上。韩擒虎又将其传到了外甥李靖手上。后来李靖对于唐朝军队的建设都是基于诸葛亮兵法的基础上。但是这八阵图实在太难。就将其简化为六花阵。大大降低了武将掌握阵法的要求。但这也导致了八阵图最后的失传。

而到了宋朝。阵法的使用就开始走偏了。比如宋太宗赵二。每次打仗前总喜欢画个阵法给下面的将领。让他们按这个阵法打仗。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平戎万全阵。此阵非常壮观。完全布成需要比例14万。展开直径20里。但实际上却基本上没什么卵用。

宋朝对外战争的失利就往往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后来比较著名的将领。岳飞就是不用阵法打仗的。他就提出兵法运用之妙。在于纯乎一心。就是打战不应该拘泥于阵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

之后传说。阵法传到了刘伯温手上。再之后传到戚继光。但这里有个人物却要提一下。就是俞大猷的老师唐顺之。我们一般认为鸳鸯阵是有戚继光发明的。实际上鸳鸯阵最早是有唐顺之发明。之后戚继光再在鸳鸯阵的基础上改良出五行阵。而五行阵又可根据地形变化成大小三才阵。

但这里的阵法我觉得已经和古代的阵法不同了。本质上应该和现在的三角战斗队形是一样的了。

而什么契型阵、鱼鳞阵、却月阵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来自上面阵法的实际应用或变阵。至于那些什么一字长蛇阵。什么二龙出水、四门斗底的都是小说家们编出来唬人的。战场上真的想列这些阵。赵二证明会被人打死的。

其他观点:

功盖分三国。名成八阵图!说起中国古代阵法。最出名当属八卦阵了!

这八卦阵传说乃是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其灵感来自于《易经》中八卦图。所以称为八卦阵。

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

后来诸葛亮将此阵再度推向顶峰。名为\"八阵图\"。不过由于此阵太过逆天。最终失传!

当然。此阵法太过神奇。真实性有待考证!

鸳鸯阵

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之一。中国明代军队抗击倭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由抗倭名将戚继光创立。以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

明朝时期。火器已经广泛运用于战场。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显著提高。传统密集的战斗队形已经是难以适应作战需要。明朝军队在倭寇的火绳枪面前。没少吃亏!

于是。一代军事怪才戚继光。在接受抗倭重任之后。他根据东南沿海地区的地形特点和倭寇作战特点。采用了此阵法。

事实上。这个阵法最早是由唐顺之设计的。这家伙也是一个兵法奇才。在抗倭战场上有突出表现。

唐顺之早期的鸳鸯阵。规模较小。其以五人一组。主要对付倭寇长枪兵。不过即使如此。唐顺之的鸳鸯阵跟同时期的相比。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更灵活的作战。

当然了。这也有自己的不足。因为兵力不足。无法做到攻守兼备。于是戚继光便在唐顺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人数增加到了12人为一队。盾牌。标枪、腰刀。长枪还有专制日本长刀的狼筅。攻守兼备。运转灵活。吧倭寇给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马其顿方阵

这是亚历山大大帝横扫亚欧非最大的倚仗。很好的向我们诠释了一寸长一寸强。那个时代的军队还比较落后。更多的是一种乱战的方式。混乱无比。而马其顿方阵则是将军队用方阵的形式组成了一个整体。这样在混战之时。即使在总人数上他们处于劣势。但在实际对阵中。他们面对敌人是绝对的优势。其军队的战斗力会曾几何倍数的增长。特别是那长约十几英尺的马其顿长矛。在普遍缺乏远程武器的那个时代。简直就是敌人俄噩梦。它管你几处来。我只一路去。就像一个坦克一样。在人堆中横冲直撞。如此在配合骑兵的掠阵。简直无敌!

这样情况下。敌人很容易就会被击溃。接下了便是骑兵的收割了!

但是这个阵法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无法估计两侧。一旦侧翼保护的骑兵被突破。这个方阵就完蛋了。后期罗马人就是靠着这一战术。把马其顿给灭了的。所以马其顿方阵其实不算厉害。他之所以一度无敌。只不过是面对的敌人太过无脑!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28

    阵法,鸳鸯,倭寇,马其顿,作战,八阵图,方阵,二人,盾牌,兵器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28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6:28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的历史上。一个将领临阵指挥能力往往能从他排兵布阵的本领上看出来。一字长蛇阵、雁形阵、蛇形阵等阵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