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可是李牧面对强秦却能百战百胜,这是为什么?
原创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可是李牧面对强秦却能百战百胜,这是为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百战百胜。说得夸张了。

史书比较明确记载的。李牧是两度击败秦军。

1、在赵悼襄王时代。李牧被长期闲置

这里就有个疑问了。在长平之战与邯郸保卫战之后。秦赵之间的战事很频繁。为什么大多数战役都看不到李牧的影子呢?

自从李牧在北疆大破匈奴后。又在公元前243年伐燕。取二城。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就销声匿迹了。无论是与燕国的战争或是与秦国的战争。都没看到他的身影。战事频频。为何李牧却被晾在一旁呢?

考查史料。李牧伐燕时间是赵悼襄王二年。当时赵悼襄王执意要迎娶歌女出身的寡妇。即后来赵王迁的母亲。对此。李牧是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令赵悼襄王十分不快。由此被冷落。此后。一直到赵悼襄王去世。李牧都是被闲置的。

赵悼襄王死后。赵王迁继位。赵王迁二年(公元前234年)。秦国大举入侵赵国。秦军统帅桓齮出兵攻打平阳、武城。赵国政府派扈辄率军前往救援。扈辄只是一个平庸的将领。在秦军的猛攻之下。赵军大败。十万名赵军将士横尸沙场。对赵国来说。这无异于灭顶之灾。在长平之战后缓慢恢复元气的赵国。实在难以承受一次十万人被歼灭的大损失。

秦国得势不饶人。桓齮兵团非但没有见好就收。反倒继续深入。赵国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只有李牧有能力挫败秦军。拯救赵国于危急之中。就这样。李牧被任命为大将军。实际上就是赵军总司令。奔赴前线。阻击秦军。

2、宜安之战。李牧大破秦师

公元前233年(赵王迁三年)。桓齮统领的秦国兵团继续深入。与赵军战于丽赤、宜安(河北石家庄东南)。李牧临危受命。纠集了一支军队。驻扎在赤丽、宜安东部的肥城(河北晋县)。李牧的主力应该是来自北方军区。也就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北方兵团。与新锐的李牧兵团相比。桓齮兵团已露疲态。秦军在赵国境内已经征战将近一年。又在赤丽、宜安发动攻势。已是疲惫之师。

桓齮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可是他显然低估了对手李牧。

赤丽、宜安两城尚未攻下。李牧的生力军已经赶到宜安以东的肥城。这时秦军的位置相当不利。随时可能受到赵军的左右夹击。对桓齮来说。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退却。避开李牧的锋芒。可是他并没有退却。因为他并不把对手放在眼里。

作为长平之战后崛起的新一代将领。桓齮对赵国的军事力量抱着藐视的心理。他曾经两度率兵侵赵。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特别是在平阳、武城之战中。歼灭赵军十万人。堪称伟大的胜利。桓齮显然也只把李牧视为普通的将领。然而。低估对手总是致命的。

这场战役的详情已不可考。《史记》仅有短短数言:“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这个纪录实在过于简略。战国中后期的六国史书。后来都被秦始皇烧了。所以找不到更多的资料。要知道秦国人向来对打败仗十分忌讳。损失了多少人。是从来不提的。我的分析。秦军的损失至少在十万人以上。秦军桓齮在战后畏罪逃亡。倘若不是因为他的损失超过战果(之前歼灭赵军十万)。怎么会畏罪呢?

宜安之战后。李牧乘胜追击。光复许多被占领的城邑。秦国人耗时一年之久的攻赵之役不仅颗粒无收。甚至还把先前吞并的土地吐了出来。可谓是赔本买卖。

3、再破秦师。赵军惨胜

一年后。公元前232年。秦军又一次以猛虎下山之势。扑向赵国。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攻至邺城。另一路直奔太原。取狼孟、番吾。

赵国再一次举国震动。能不能击败秦军。这就要看李牧的本事了。从国力上说。赵国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从军力上来看亦然。秦国虽然在前一年受挫。可是无论是兵员或武器、粮食。都能迅速得到补充。相比之下。丧失大片土地后的赵国。显然捉襟见肘。可以说。赵国是毫无胜算的。

但是李牧又一次震惊世界。在这场硬碰硬的战争中。他又打破了秦军的神话。在正面交锋中击退敌人。关于这场战斗的详情。很可惜。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可以想象此役的惨烈。

《战国策》中有一个记载:“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我仔细分析这个记载。与秦军的两路出击是相吻合的。秦军一路攻邺城。邺城临黄河、漳水。即“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另一路秦军攻番吾。即“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

在这次秦赵大战中。李牧与秦军有过四次战斗。全部取得胜利。然而。这个胜利只能用“惨胜”来形容。“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赵国损失数十万人。按保守来算。至少二十万。这个胜利虽然赢得很艰难。毕竟是赢了。除了李牧。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做得到了。

反过来说。赵军损失数十万人。秦国却歇了三年没有攻赵。可见秦军损失之大。也不会是小数字。

三年后。秦军又一次大举进攻赵国。但这次李牧没有表现机会了。没有死于战场。而是死于奸臣之手。令人扼腕叹息。其实就算李牧不死。赵国能抵抗多久。也是个谜。实力就摆在那里。秦国越来越强。特别在吞并韩国之后。已迈出统一的坚实步伐;反观赵国。土地不断地缩小。兵力也不断被削弱。与秦国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了。李牧确实是一位军事天才。可是天才也不可能一个人战斗。统帅的水平固然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国力为后盾。纵然有奇谋妙算。恐怕也难以长久有效吧。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数十万计青壮年精锐。国力大衰。秦国虽也伤亡惨重。但白起却依然认为秦军可以趁势一鼓作气灭亡赵国。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范睢的阻止。九个月之后白起称病。六十万秦军在邯郸保卫战失利。河东六百里被六国侵占。秦自惠王东出的成果不复存在。数十年内没有大规模战事。但秦国力未伤根基。一统天下的步伐只是延迟。

分析完背景之后。再看看题目。其实说李牧百战百胜有点欠失妥当。李牧连却秦军。但不过只有两次战役。宜安之战和肥之战。并且在肥之战的正面战场中。赵军面对装备精良的秦国虎狼之师也是伤亡惨重。无力再组织追击和反攻。但也击溃秦军。获得短暂的稳定。最后。面对天灾人祸的赵国。秦王派王翦讨伐赵国。。两个当时最顶尖的名将。就这样在战场上对决。开战以后。王翦发现。李牧不愧是顶级名将。非常不好对付。据《战国策》记载。桓齮作为王翦的部下。在这一战中战死。 历史上对于这一段的描述较少。无法还原真相。甚至不能完全确定桓齮是不是真的战死在此。但王翦必然是在战场上受了挫折的。同时的李牧也相对采取了坚守的战略。也避免了正面野战。最后反间计死于自己君主之手。李牧死后。秦君一鼓作气灭亡了赵国。

也许很多人会可惜李牧的境遇。认为死于赵王之手太过可惜。但王翦与李牧之间的对决不仅仅是军事之间的对决。更有政治之间的对弈。这也是王翦相对其他三位战国四大将的亮眼之处。现实生活的也是如此。单一的竞争实力并不是全部实力的构成。能够运用复合的竞争实力。发挥各种优势。才是竞争成功的关键。

其他观点:

长平之战。白起屠杀赵国四十万大军。赵国实力大损。自此以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的东进。秦灭六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罢了!长平之战以后。秦国未能乘胜围攻邯郸。给了赵国以喘息之机。而后各国联军解救邯郸之位。虽然暂时挽救了赵之危局。不过秦国要想统一天下。必定要先除掉赵国这个强有力的绊脚石。因此。赵国的灭亡只不过存在时间上的问题罢了!长平之战以后。廉颇奔魏。乐乘战死让赵国陷入了无将可用的窘境。不过此时正好赵国最后的良将。也是赵国的一柱擎天——李牧逐步崛起!

要论秦赵长平之战以后。为何李牧还能够连却秦军。小编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李牧军事指挥艺术极为高超。总能于危难之间化腐朽为神奇!

李牧为将生涯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戍守边境。抵御匈奴;后期。连却秦军。保赵国之万全!(可惜。李牧一代名将。最后却死于简称陷害。死于自己的国君之手。实在是让人感叹!)

特别是。李牧大破匈奴之战。将李牧从幕后推向台前!

2而李牧在另一场大战——肥下之战中。更是展现了其出其不意的高超指挥艺术!

公元前233年。桓齮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之下。赵王迁调回李牧。任命他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

肥下之战。是李牧又一个大手笔。是围歼战的典型战列。李牧面对来势凶猛的秦军。并未盲目出击。而是选择避敌锋芒。深沟高垒避免与秦军决战。之后避实击虚。不顾肥下之围。果断出击秦军大营取得大胜。而后以逸待劳。围歼秦军主力。此战将李牧的高超指挥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避敌锋芒。攻其所必救。以逸待劳。围而歼之!

而后的秦赵之战中。由于长平之战赵国就已经处于亡国边缘。再加上赵军经过肥下之战等大战。已然兵力不足。已经不可能再进行围歼战了!不过。李牧依然靠着自己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为赵国延续着国祚!最后。王翦灭赵都是通过反间计除掉李牧。才成功灭赵。而战国四大名将其中的李牧与王翦从始至终也并未正面交手过!

二:赵军士卒勇猛善战。长平之战以后。赵人对秦人及其仇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7:15

    秦国,赵国,之战,邯郸,死于,损失,公元前,兵团,战后,赵王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7:15

    没想到大家都对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可是李牧面对强秦却能百战百胜,这是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0:57:15

    百战百胜。说得夸张了。史书比较明确记载的。李牧是两度击败秦军。1、在赵悼襄王时代。李牧被长期闲置这里就有个疑问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