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一般都是沿秦岭淮河对峙。如南宋与金朝。不过也有沿长江对峙的情况。比如隋朝与南陈。国境线就是在长江。但是凡是也有例外。三国时期的曹魏和东吴的国境线就是既不在长江。也不在淮河。而是在长江和淮河的中间地带。
其实曹魏和东吴最早的分界线是在长江。但是后来东吴多次北渡长江偷袭。甚至几度还派兵到江北劫掠人口。曹魏由于不掌握制江权。便主动向北回撤。在长江北岸划出了一条东西长约千余里。南北宽约百余里的无人区。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阻止东吴北上抢劫人口。
赤壁之战前后。曹操的势力范围曾经一度达到了两广地区(桂阳郡)。但是由于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于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又被迫回缩到了长江一线。
随后。孙刘联军乘曹操败退。迅速沿长江一线对曹操展开反击:
孙权率东吴的主力北渡长江攻合肥。但是由于孙权没有成功拿下合肥。没有在江北找到前沿支撑据点。所以江东地区与曹操的分界线。也就固定在了长江一线。
周瑜刘备沿长江向西攻南郡和荆南四郡。打赢了。在成功拿下江陵城后。将曹军驱赶到了襄阳。所以荆州与曹操的分界线也就定在了江陵与襄阳之间的区间内。
没过多久。周瑜病死。孙权考虑东吴暂时没有大将能镇守南郡。再加上刘备娶了自己妹妹为妻子。跟孙刘两家结成了姻亲关系。于是孙权便将南郡以及周围的武陵郡等地都借给刘备。形成了孙权和刘备共同沿长江防御曹操的军事格局。
后来。荆州方面没有什么大战。维持了孙权借南郡给刘备之前的军事分界线。而江东方面则爆发了多次大战。曹操和孙权来回拉锯战。曹操打江东时。孙权就退回江东。沿长江与曹操对峙;曹操的主力去打其它军阀的时候。孙权就渡江北上抢地盘。在江北建立前沿基地。但是一般都长久不了。等曹操卷土重来时。这些江北基地又会被曹操重新再夺回去。
孙权在多次谋求合肥失利后。吕蒙向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吕蒙认为:现在东吴和曹魏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我们跟曹魏死磕合肥不明智。不如现在乘刘备没有防备。偷袭荆州。削弱刘备对东吴的威胁。并且还能加强东吴自身的实力。缩小与曹操的差距。
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成功的偷袭了荆州西南四郡。这一步棋。可谓是毁誉参半。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之处。
说它成功。是因为孙权在拿下荆州后。确实削弱了刘备。缩小了自己与曹操的差距;说它失败。是因为刘备被削弱后。同样也不再对曹魏构成威胁了。从这之后。孙权要独自沿长江与曹操对峙。独自承受曹魏对他的军事压力了。
也就是说。孙权的收入确实增加了。但是开支也相应增加了。
面对异常严峻的防御压力。孙权改变了东吴的战略:由攻城略地改为劫掠人口财货。而谋求土地已不再是东吴的第一诉求了。为了落实这种非常猥琐的策略。孙权实施了两套非常恶心方案。
一是屯田。把国内能当兵的全拉去当兵。把当兵的能屯田的都拉去沿边境屯田。整个东吴的劳动力。基本都在干这件事情。孙权完全就是拿人当牲口对待;
二是反复骚扰江北。由于曹魏不掌握长江的制江权。孙权的人贩子大军几乎就是如入无人之境。把长江以北百里范围内的人口牲畜抢的连人烟都见不着了;
面对孙权的这种海盗抢劫式战术。曹魏方面被搞得非常头疼。
青龙元年(公元 233年)时。魏国扬州都督满宠实在是受不了东吴的骚扰了。便主动上疏曹叡。请求把合肥旧城烧掉。另在旧城西边三十里修了合肥新城。(因为合肥新城离长江水系比较远)
那个让孙权伤心、张辽扬威的合肥城。就此灰飞烟灭了。而东吴与曹魏的分界线。也就正式从长江一线。变成了长江以北约百余里的淮南地区。(没有到淮河)
然后。曹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孙权也开始实行抢劫计划!难道就你孙权能抢是么?我们大魏国也会抢劫!
据史料记载。曹魏北撤后。孙权派人在江北搞屯田。但是每当孙权在江北想在长江北岸展开大生产活动时。魏军的起兵就会以老鹰捉小鸡的方式闪击江北。把孙权布置在江北搞屯田的老百姓也劫掠一番。
后来。这种相互劫掠变成了常态。曹魏在魏吴边境搞屯田。孙权会跑去劫掠;等孙权也搞屯田时。曹魏也会跑去劫掠。这抢来抢去的。双方也就不怎么打仗了。只剩下这种非常猥琐的相互劫掠。曹魏和东吴这两国国家。俨然变成了两大人贩子集团。
三年春。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至八月。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其屯卫兵去城远者数百里。可掩击也。遣长吏督三军循江东下。摧破诸屯。焚烧谷物而还。——《三国志·满田传》
再后来。东吴和曹魏互相比烂。各自在国境线搞无人区。按《孙韶传》的记载。曹魏和东吴在徐、泗、江、淮的地面上。搞了一条长达几百里的无人区。双方都在比狠。就看谁狠的更彻底。
这种比狠。看谁更猥琐的战略。一直持续到了西晋灭吴。中间没有隔断过。对淮南和襄阳地区。孙权是既无力。也无勇气去尝试占据。因为占了也守不住。所以孙权一辈子都没有见过淮河长啥样;而曹魏方面由于水军不行。始终过不了长江。每次都是望长江而兴叹。也懒得再伐东吴。只是偶尔起大军伐吴。通常也持续不了太久。
最终。魏吴双方的国境线也就稳定在了长江北岸约百里的地区。孙权不过淮河。曹魏也不到长江。就这么对峙了五十年。
总结:曹魏和东吴的国界线。以双方的实力变化而变化。当曹魏攻吴时。国界线就是在长江一线;当曹魏兵力收缩时。国界线就在长江以北(东吴水军够不着的地方)。淮河以南的地区。而这种奇怪的国界线。主要是因为曹魏没有能与东吴匹敌的水军。水战方面没有什么优势。而东吴的鼠辈也成不了大器。没有吞并曹魏的野心。总是搞点偷鸡摸狗的小动作。沿着长江水系抢点人口钱财就撤军回去。
因此。魏吴的国境线也就不在长江。也不在淮河。而是长江、淮河中间的淮南地区。
其他观点:
一直想了解魏吴分界。看到了题主这个问题。就根据我的了解说一下看法。敬请指教。
01
汉置十三州
州是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十三州包括:司州(司隶校尉部)。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非东汉十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
最初汉代的州就是一个监察区。州设刺史一人。负责督察该州官吏。权力很大。但品秩不高。俸禄六百石。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罢部刺史。改为州牧。俸禄为二千石。待遇跟郡守相当。但位在郡守之上。哀帝时期“罢州牧。复刺史”。后又“复为牧”。来回折腾。东汉中前期经常出现来回折腾的事情。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接受刘焉建议。选派朝廷重臣出任州牧。并自请出任益州牧。从此。州逐渐由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州牧也成为了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
这个想法很好。但却导致了地方诸侯权力太大。视自己的地盘为独立王国。苦心经营。不允许别人染指。
曹操统一北方。占据了司、豫、兖、徐、青、凉、并、冀、幽等州全部和一部;
孙权占据了扬州、交州全部;
刘备占据了荆州一部、益州。
魏蜀吴三国实际控制地域。以十三州为基础。互有交叉。犬牙交错。
赤壁之战以后。三足鼎立局势形成。彼此之间相互攻伐。更为混乱。特别是荆州地区。魏蜀吴三家瓜分。分界线更为复杂。
02
魏吴边界
蜀汉占据益州。孙吴占据扬州、交州。曹操除了荆州、徐州、豫州、司州与蜀吴交界地区。控制了北方各州。
先看一下荆州所管辖的各郡:
郡: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阳郡。南乡郡。南阳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衡阳郡。建平郡。南郡。
这是历史上所存在过的。曾经属于荆州管辖的区域。以后经过多次调整。最初的治所是在汉寿县(今湖北汉寿县北)。后移治襄阳。再到江陵。
刘表单骑赴任。时荆州七郡。他占据了除南阳郡之外的六郡。在张绣投靠曹操后。南阳郡基本被曹操控制。
赤壁之战后。曹操将南郡北部地区设置为襄阳郡、南乡郡。这就是荆襄九郡。
湘水划界以后。曹操实际控制南阳、襄阳、南乡及江夏郡江北地区;
孙权控制了长沙、桂阳、江夏郡江南地区;
刘备控制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这基本确定了魏蜀吴三国辖区。在关羽失荆州之前的分界线。
赤壁之战后。曹操北还。留曹仁、徐晃守南郡;由原来刘表大将文聘守江夏;
乐进守襄阳;满宠守当阳。
一年后。周瑜击败曹仁、徐晃。曹仁等撤走。东吴占据南郡。之后刘备从孙权那里借来南郡。关羽驻守。
这就是赤壁之战后。三国基本的地域控制范围。
03
不以长江划界
十三州的划分。是根据历史渊源和地理特征为主要依据的。也是出于行政、军事、经济管理而确定。所辖郡县都有很深的归属感。不是人为随意就可以调整的。
长江是自然形成的地理分界线。但行政区划要遵循历史惯性。
就以特点鲜明的荆州来说。其管辖的地域跨越长江南北。从秦汉郡县制建立一来。本地区交往密切。认同感很强。
曹操没有对刘表用兵之前。其实力没有染指长江流域。
赤壁之战以后。如上面所说的情形。分界线自然以自己控制的范围划分。
荆州地区就形成了三国瓜分的局势。
再来看一下扬州地区。
郡:蕲春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鄱阳郡。临海郡。豫章郡。临川郡。庐陵郡。建安郡。
汉末时期。扬州的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江苏长江以南、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与北部豫州、徐州形成一条基本是平直的界线。其江北地区也基本是长江流域的范围。
孙吴控制了扬州。也就基本控制了这一地区。
同样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魏吴的划界也是遵循行政区划固属的这一原则。并不是自然以长江地理为界。
从军事方面来看。北方曹魏集团以陆军和骑兵为主。水军基本没有。很难越过淮河、汉水。进攻到长江岸边。即便是暂时取胜。也很难守得住。
而孙吴以水军势力为主。陆军力量偏弱。很难攻破淮河一线染指北方。
由此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一线的分界线。以北为曹魏牢牢控制。
长江以南由 孙吴凭借长江天堑死死把守。曹魏无法染指。
在长江与秦岭---淮河之间。形成了频繁交战的军事区。
曹魏凭借陆军、骑兵强大。进攻到长江边。就如强弩之末。望江兴叹;孙吴进攻到淮河以南也就失去了锐气。来回交战。犬牙交错。
孙吴多次进攻合肥。都没有取得成果;曹魏在濡须口多次交战也难有收获。
文聘凭借一人之力。多次击败关羽、孙权的进攻。保住了江夏郡所辖江北的地盘。的确不简单。但这仅仅是一个小范围的特例。
三国时期。魏吴各置江夏郡。魏治所初治石阳县(今武汉黄陂区西南)。后迁上昶城(今湖北云梦西南)。吴江夏郡初治沙羡(今武汉市江夏区)。后治武昌县(今鄂州市)
总而言之。魏吴划界遵循了历史习惯及军事势力的辐射。并没有以长江自然天堑作为分界。
其他观点:
一个国家的国界除了取决于国家的实力外。还取决于国界处的地形。和历史上政治与文化的原因。比如说魏国与蜀汉的交界是八百里的秦岭。这是地形决定的。再比如说汉中历史上一直属于陕西。却与四川离得更近。而是政治原因决定的。
魏国与吴国的分界线确实不在长江。而是长江以北约50~100公里的范围内。而且是吴国占据了长江以北的绝大部分地盘。这是一个综合原因。既然历史原因。也有地形原因。还有魏吴两国的实力原因。
东吴的开创者是孙权的哥哥孙策。当年孙策带领数千人开创江东时。从来没有想到会形成日后的三国鼎立局面。孙策在经过近十年的征战。占据了江东六郡。分别是:吴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
江东六郡的大概位置就是长江以东和以南的现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全部、安徽南部、江西全部。西与湖北交界。也就是当时的荆州江夏郡。东边直达大海。南至交州。北与徐州交界。
你可以看到江东六郡大概的走向就是沿长江从今湖北武汉开始。一直到入海口以南的地盘。这是一个沿长江走向的经济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江东六郡与长江紧密相连。于是长江就成为江东六郡的天然屏障。
在没有桥梁技术的时代。想要越过长江。就只能坐船。又因为东边靠海。因此江东六郡造船业发达。但最早的造船业基本上民用的。直到孙权意识到长江是江东六郡的天然屏障和唯一天险。
同时。孙权大兴建造战船。游弋于长江。拱卫江东六郡的同时。积极对外开拓疆土。孙策被刺身亡后。孙权接过了江东的重任。开始将江东的地盘发扬光大。向东攻打荆州江夏郡。才在赤壁之战前一年杀了东夏太守黄祖。向北越过长江攻打淮南及合肥一线。兵至淮南流域。
赤壁之战时。曹操战败。原投降于曹操的荆州水军毁于一旦。曹操退至襄樊一线。原来荆州的地盘大部分发被孙刘联军占据。刘备后来向孙权借来了南郡。成为与曹魏直接交界的势力。
刘备势力管理荆州时。与曹魏的国界线大概是在当阳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荆门市一带。与曹魏重兵把守的襄樊地区相距并不远。
南郡治所江陵在长江以北。为什么曹魏一退百里。不能控制长江以北呢?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水军。曹魏荆州水军覆没。失去制水权。刘备主政荆州时。治水权在刘备手下将领关羽水中。而江陵紧靠长江而建立。曹魏没有治水权。永远守不住江陵城。一座守不住的城池。曹魏自然要放弃。
你想想。江陵依水而建。就算曹魏占据江陵。孙权刘备三天两头派出水军来袭击和封锁
长江。曹魏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看着。长此以往。只能退往江北更远的地方。比如襄樊地区。这是曹魏军队不能在靠近长江附近生存的根本原因。
关羽的北伐其实是水陆并进的。关羽能在襄樊之战中擒拿于禁。斩杀庞德。根本原因就是关羽有治水权。当汉水猛涨时。关羽有水军。于禁和庞德没有。只能被擒。
孙权偷袭荆州后。整个长江中流控制在自已手中。大概的地盘与之前刘备时期一致。并打通了长江中流与下流的通道。控制了长江中下流。使长江更加成为孙权集团的命脉所在。没有长江。就没有东吴政权。
于是孙权就更加重视水军。东吴水军就更加强大。在孙权重视水军的同时。难免轻视陆军。或者说东吴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陆军。东吴军队的主力就是水军。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善长水上作战的军队。在陆地作战。实力自然大打折扣。
所以你看孙权的北伐。基本上以失败告终。因为脱离了水系。就等于吴军失去了防护一样。从而决定于东吴军队只能在水系附过百里之内活动。太远了。补给与后勤跟不上。
孙权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还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古濡须水口修建了濡须坞。濡须水直通长东。孙权的战船可以从长江沿濡须水直达濡须坞。正因为孙权依靠水军。曹操怎么也无法打下濡须坞。这是孙权的优势。
对于曹魏来说。根本没有水军。最怕的就是水上作战。 只要远离水系。东吴军队就无法与曹军作战。因此曹军的驻守。都离水系较远。以防止东吴军队利用水军攻击。这样就造成了最终的势力范围划分。
于是曹魏军队很自然的在远离长江的北方驻守。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固定的国界线。就是地图上看到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地图。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967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长江,东吴,孙权,荆州,淮河,曹魏,水军,刘备,江陵,襄阳
没想到大家都对魏国和吴国的分界为什么不是长江?对此你怎么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一般都是沿秦岭淮河对峙。如南宋与金朝。不过也有沿长江对峙的情况。比如隋朝与南陈。国境线就是在长江。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