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
董卓和袁绍的纠葛。只和两个人的手中的力量之比有关。和袁绍个人没什么关系吧。袁绍在京师只是个匹夫。没有任何军事力量。而董卓带兵入京。手中掌握着军事力量。在这个时候。董卓要杀袁绍。易如反掌。袁绍不逃难道等死不成。
董卓不是怕不怕袁绍的问题。而是双方的形势使然。所以。任何时候。这些权臣都会死死抓住军权。说什么都不会放弃。
其他观点:
董卓能够以军阀的力量控制洛阳。同时他也仅仅是个军阀。没有足够的政治影响来维持洛阳政局。董卓本人也没有移鼎的大志。政治抱负还远远不及王莽。亦不及袁绍。董卓作为彻头彻尾的军阀。放任部队在洛阳周边掠夺百姓。全然不考虑长久打算。可知其政治思维何其局限。
他能够逼走袁绍、袁术仅仅只是因为在短时内夺取东汉中央军控制权。以军事力量压制袁绍、袁术兄弟。在政治影响方面他们利用袁氏门生满天下影响力举兵。董卓还给二人送了一份大礼。董卓杀了袁绍在洛阳的全家人。当时天下英杰为之愤慨。更认为袁氏是忠义之士。受袁绍号召除贼最为正义。
董卓惧怕的是义师之名。他所面对的不仅是外敌。还有手下意图联合袁绍的文武百官。除了董卓嫡系将领。他谁都不敢信任。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曾合谋诛杀董卓。虽不能成事。可一旦联军逼近洛阳。还会有更多官员行动起来倒董。论打仗董卓是一位名将。论玩政治阴谋。他还不算一流角色。后来被王允所诛也证实了这一点。
同时。董卓的军事力量亦不足。历史上并不存在什么董卓那强大的西凉军。董卓所率部队由湟中义从及秦胡兵所组成。他进洛阳时手中只有五千人。《后汉书》记载名将段熲屡屡率湟中义从讨伐羌族。可知这根本就是东汉西北战线的正规部队。
其次。董卓在洛阳迅速做大是靠五千士兵在夜间溜出城外。白天再加上新部队入城。以此欺骗城中官员。时间久了大伙也就发现了。但董卓靠着这段时间收编了何进、何苗、丁原的禁军部队。将东汉最精锐的中央军掌握在手中。同时又拿下了长安皇甫嵩、盖勋的部队。
问题在于这些部队虽然善战。却不是董卓的嫡系。董卓只有五千嫡系。这使的董卓在跟袁绍联军交战时期有力用不上劲。如新降的吕布不服大将胡轸。故意捣乱胡轸军营。造成大败。最终董卓遇刺也恰恰是吕布、士孙瑞这些降将忠诚度出现了问题。
加上袁绍(虎贲中郎将、中军校尉)、袁术(虎贲中郎将)、曹操(典军校尉)、淳于琼(右校尉)、孔融(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这帮人都曾经做过禁军统领。董卓手下肯定有些部队是不敢用的。这里面肯定有袁绍等人的老部下。
起先。盖勋劝皇甫嵩起兵讨伐董卓。皇甫嵩手下有三万精兵。盖勋手下有一万长安军。但皇甫嵩拒绝这个提议。盖勋因为兵少难以行事。两人只能解除兵权去见董卓。但董卓也不敢公然杀了这两人。他们在军中威望甚高。一旦杀了他们定然会引起哗变。二人的兵权虽然被董卓拿到手中。但没有一段时间整顿。董卓实在也不敢用。
故而董卓表面看上去尽掌东汉禁军。实则缚手缚脚。跟袁绍联军交战时只能依靠有限的嫡系作战。没法依靠强大军事力量压制关东军。
若董卓是有政治抱负的人物。自当可以把这些部队消化成为嫡系。然而董卓只是让这些部队参与周边掠夺行动。硬生生把东汉精锐部队变成奸淫掳掠。毫无军纪的军阀部队。随着军纪败坏。战斗力在李傕、郭汜接手以后更是下降了许多。
如此分析下来。董卓于短时内里没法跟关东军进行大规模交战。倘若让他退守关中经营几年形势可不好说。怎奈董卓又不是一位雄主。没能压制王允等公卿反扑。亦没能解决吕布的忠诚问题。关中经济也被董卓挠的一团糟糕。这样只有破坏没有建设的军阀迟早会败亡。袁绍、曹操、刘表、孙策这些能够从军阀转型为割据政权的人物。才是那个时代有机会争夺天下的人物。
想想北洋各大军阀的下场也知道。大多数都没有贯穿性路线。只想着割据以保一时权势。最终大多只是过渡性角色。董卓、袁术则是那个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
其他观点:
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若将於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
从以上《三国志-董卓传》的记载来看。似乎董卓确实是畏惧关东联军。所以才会迁都长安。但是再读其他的史料。通过分析不难得出。董卓迁都长安并不是真的畏惧于关东诸侯联盟。而是有其考虑的。
董卓和关东诸侯作战过。清楚关东诸侯的虚实
董卓在听到关东诸侯组成联军讨伐自己的时候。将天子迁徙到了长安。但自己还是留在东都洛阳与联军对峙。在这期间。袁绍领军驻扎在河内。张邈、刘岱、乔瑁、袁遗在酸枣。袁术在南阳。孔伷在颍川。韩馥在邺。看联军的驻扎地就知道。联军并不是驻扎在一起的。而且这些在名义上联合讨董的联军之中。真正和董卓的部下作战过的又有谁呢?
一个是河内太守王匡。而且这次作战还是董卓的主动出击。一下子打得王匡再也不敢独自驻扎。跑到了袁绍的地方和袁绍驻扎在一起了。
卓遣疑兵若将於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
第二个是曹操。曹操算是主动出击的。可是最终的结果也是被董卓打的差点丢了性命。最后不得不逃到了联军在酸枣的驻地。这还是因为董卓的部下看到曹操虽然兵少。但坚持了几日。以为联军难打。放弃了追击的结果。
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第三个就是江东孙坚。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董卓来攻。孙坚被打得只带着数十骑兵突围逃跑。最后还是将自己的头巾让部下祖茂戴着。才最终脱险。后来虽说有一次打败了董卓的军队。阵斩了华雄。但对于董卓却是没有伤筋动骨。
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除了这三个人和董卓的军队作战过。其他的诸侯可以说是按兵不动。各怀鬼胎。可以说名义上是来讨伐董卓的。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到了驻地后。连挪窝都懒得挪。这些人在干什么呢?袁绍作为盟主在想着怎么图谋冀州。酸枣的众人在推杯换盏。饮宴高歌。其他人有的观望。有的互相残杀。就是没有人去进攻董卓。
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英雄记曰:逢纪说绍曰:\"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绍答云:\"冀州兵强。吾士饥乏。设不能办。无所容立。\"纪曰:\"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公孙必至而馥惧矣。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馥必逊让。於此之际。可据其位。\"绍从其言而瓒果来。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
看看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哪有脸军事声势浩大的讨董迹象?分明是混名声来的。以董卓的智慧。肯定看出这些人虽说兵多将光。加起来十万众。可是各怀鬼胎。根本就是一盘散沙。因此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可见。董卓根本不把关东联军放在眼里。更不要说惧怕关东联军了。
董卓西迁是为了进可攻。退可守
既然董卓不惧怕关东联军。有为什么西迁长安呢?这就和关中的地势有关了。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秦崛起于关中。战国时期一个函谷关就使得关东六国对于秦国无可奈何。最终被秦国所灭。到了西汉的时候。之所以定都长安。就是因为关中的地形。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退可以保有关中。进可以横扫天下。
当初董卓要迁都长安。大臣都反对董卓的提议。董卓就分析了当时的形式:关中土地肥沃。是秦灭六国的原因之一。今天迁都长安。如果关东诸侯敢有攻打过来的。以我的军力可以直接打到海边去。而且董卓的作为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后来的曹操没什么两样。将天子迁都西安。是为了保障天子的安全。不被关东诸侯夺走。
从这也可以看出。董卓是为了以后做准备。并不像在现在就和联军拼个你死我活。只要据有关中。那就是进可攻。退可守。什么都不用畏惧。撤退关中可以说是董卓为以后的战略考虑。
所以说。董卓并不是惧怕了关东联军。就是打。董卓也是毫不畏惧的。只不过要是打起来那就是持久之战了。对于董卓来说有点得不偿失。不如战略撤退到关中。依靠关卡可关中的富饶。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更保险。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4967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关中,袁绍,联军,洛阳,长安,关东,部队,军阀,诸侯,关东军
没想到大家都对董卓既然能逼迫袁绍出逃,但为何却会畏惧袁绍率领的关东联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董卓和袁绍的纠葛。只和两个人的手中的力量之比有关。和袁绍个人没什么关系吧。袁绍在京师只是个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