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看到题问。我又将《山行》和《赠刘景文》这二首诗阅读了一遍。这两首诗虽然写于不同的时代。出于不同的伟大诗人之手。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深情地且淋漓尽致地将“晚秋”之景象描绘了出来。都抓住了“晚秋”之某一物来寄托情丝。只不过其抓住的“物”不同而已。《山行》主要抓住的是“枫叶”。而《赠刘景文》主要抓住的是“荷叶。菊花”及“橙。橘”。这也许是当时诗人所处于不同的晚秋环境中的缘故。
这两首诗所描绘的“意境”都是“晚秋”之景象。只是各有其鲜明特点。咏出的情怀也不尽相同。要想深刻体会诗中意境。还得看原诗。只说自己的理解。
(一)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说。“我”驾马车远远地离开都市来到凉风吹起的深山。沿着从山石中开出的道路。曲曲折折地向上攀行。当到达高高的白云轻绕的半山腰。看到了有人家在此居住。“我”停下车坐在山石上。欣赏着红遍满山的枫林。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一切。这被“霜打”过的枫叶却如此的娇艳。这美丽恰如二月春日盛开的花朵呀。
(二)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是说此时荷叶衰落已没有了如伞的可遮雨的“花盖”了。菊花也已残败却仍在“霜”寒中傲然着自己的枝叶。这却正是一年丰收的季节。这点“君”要记住。你看那橙子黄了。橘子绿了。这丰收的景象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山行”及“赠刘景文”这二首诗。其意境有共同之处。皆为“晚秋”之景象。诗寄情于物。会在咏物寓意着不同的情感。这两首诗所寓情感的“同与不同”。这里不再多言。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体验。】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其他观点:
读了这两首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
“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同时透露出诗人一种乐观的精神。
其他观点:
1、《赠刘景文》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2、《山行》意思是: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出处:《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赠刘景文》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2、《山行》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174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寒山,晚秋,山行,橙黄橘绿,荷叶,的是,霜叶,菊花,诗人,之处
没想到大家都对《山行》和《赠刘景文》的诗中的诗意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看到题问。我又将《山行》和《赠刘景文》这二首诗阅读了一遍。这两首诗虽然写于不同的时代。出于不同的伟大诗人之手。却有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