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引起我对此诗兴趣的原因有二:一是人时。二是四物。先说人时。
一.人与时
1.苏门六君子(按卒年排) + 乌台诗案时
陈师道:1053-1102年。卒 49岁。26岁
秦观:1049-1105年。卒 51岁。30岁
李廌:1059-1109年。卒 51岁。20岁
晁补之:1053-1110年。卒 57岁。26岁
黄庭坚:1045-1105年。卒 61岁。34岁
张耒:1054-1114年。卒 61岁。25岁
另。苏轼:1037-1101年。卒 64岁。42岁
又。刘景文:1103-1092年。卒 60岁。46岁。
刘老虽不在门内。但其与老苏关系非常密切。得到过老苏的举荐。老苏也与其父关系良好。刘老对老苏门的势力发展功不可没。曾经辉煌。有诗为证(姜特立诗)
忆惜刘景文。其父死西战。
出身与我同。诗文亦璀璨。
结交苏与黄。秦张同一贯。
文武初不分。西班不须换。
2.元祐四年。1089年。老苏知杭州。而此时。刘老任两浙兵都监。住杭州。赠诗只能发生在元祐1089-1091年之间。因为元祐1092年。刘老卒。
据史书记载。此时刘老“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这说明刘老要迁升离开。由此推断赠诗应在元1089-1090之间。
二.四物
按赠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亦有作“正是”)
四物:荷。菊。橙。黄。这四物有一共同特点。均为夏后败或熟。
按照常理。密友高迁应该是大喜事。作为一名大文豪。思想家。政治家。难道不懂春喜?且诗中的“君须记”那是特别强调之意。这不能不让人疑惑老苏赠诗的真实目的了。他在暗示什么?
三.本人解读
1.老苏的境况
1)元丰八年。1085年。高太后临朝听政。老苏官阶如同乘“直升飞机”。猛升。然。好时不长。其谏议同时得罪新旧两党。贬知杭州。这才有了赠诗机缘。
2)此时杭州。老苏见到了皇家血脉赵令畤。并帮其改字德麟。此举所示出这两位关系非常。正所谓志同道合。更不能否认两人没有论政之时。
2.赠诗诉衷肠
可以说老苏已无在朝势力。沦为任人摆布之势。一旦不适意。贬放随意。他已经自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以元祐1090年为止。查看苏门六君子的状况)
1)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老苏自喻。“无擎雨盖”:无权无势。不能再庇护了。
2)残菊犹有傲霜枝:菊。老苏自喻。“傲霜枝”:喻自己的骨气。节气。不服输的豪气。不会沉沦。
3)一年好景君须记:“一年好景”:借喻。指当下的政治局势;“君须记”:老苏比刘老年少几年。此言发出。已是命令警告了。可见。老苏此时已经不再顾及什么人伦礼序了。这是最强烈的暗示。保命第一。切不可莽撞!
4)最是橙黄橘绿时:橙橘。同属一科目。老苏暗喻:苏门和朝党。
黄绿:暗喻。一则苏门势力青黄不接;二则朝廷两党。
“橙黄橘绿”:朝中有新旧两党。闹得正欢。实为一丘之貉(如同橙橘)。切记小心行事。
其他观点:
这首《赠刘景文》乃苏轼所作。诗中意思是勉励好友荷尽菊残仍要有颗凌霜傲雪之心。至于橙黄橘绿来比喻困难只是暂时的。不能意志消沉。要振作起来。诗中意境表达了苏轼胸怀宽广。同时又对好友的鼓励和支持。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其他观点: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这首诗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荷叶也桔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花枝还在傲雪斗霜。要记住一年最美好的景致那就是橙橘成熟的时节。
诗人通过描写秋末的景色。特征。丰收的气象。深秋的生气及菊花残枝傲雪凌寒的气概比喻人到壮年。虽青春己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时段。勉劢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决不可意志消沉。只要克服困难
不懈努力。必有大好前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 5-6万开店创业,做什么生意好?
- 文学上有种体裁叫古风,它和赋、诗词有何不同?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174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橙黄橘绿,好景,刘老,杭州,苏轼,已无,人时,暗喻,诗中,两党
没想到大家都对《赠刘景文》这首诗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引起我对此诗兴趣的原因有二:一是人时。二是四物。先说人时。一.人与时1.苏门六君子(按卒年排) + 乌台诗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