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这首诗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原创

《赠刘景文》这首诗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引起我对此诗兴趣的原因有二:一是人时。二是四物。先说人时。

一.人与时

1.苏门六君子(按卒年排) + 乌台诗案时

陈师道:1053-1102年。卒 49岁。26岁

秦观:1049-1105年。卒 51岁。30岁

李廌:1059-1109年。卒 51岁。20岁

晁补之:1053-1110年。卒 57岁。26岁

黄庭坚:1045-1105年。卒 61岁。34岁

张耒:1054-1114年。卒 61岁。25岁

另。苏轼:1037-1101年。卒 64岁。42岁

又。刘景文:1103-1092年。卒 60岁。46岁。

刘老虽不在门内。但其与老苏关系非常密切。得到过老苏的举荐。老苏也与其父关系良好。刘老对老苏门的势力发展功不可没。曾经辉煌。有诗为证(姜特立诗)

忆惜刘景文。其父死西战。

出身与我同。诗文亦璀璨。

结交苏与黄。秦张同一贯。

文武初不分。西班不须换。

2.元祐四年。1089年。老苏知杭州。而此时。刘老任两浙兵都监。住杭州。赠诗只能发生在元祐1089-1091年之间。因为元祐1092年。刘老卒。

据史书记载。此时刘老“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这说明刘老要迁升离开。由此推断赠诗应在元1089-1090之间。

二.四物

按赠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亦有作“正是”)

四物:荷。菊。橙。黄。这四物有一共同特点。均为夏后败或熟。

按照常理。密友高迁应该是大喜事。作为一名大文豪。思想家。政治家。难道不懂春喜?且诗中的“君须记”那是特别强调之意。这不能不让人疑惑老苏赠诗的真实目的了。他在暗示什么?

三.本人解读

1.老苏的境况

1)元丰八年。1085年。高太后临朝听政。老苏官阶如同乘“直升飞机”。猛升。然。好时不长。其谏议同时得罪新旧两党。贬知杭州。这才有了赠诗机缘。

2)此时杭州。老苏见到了皇家血脉赵令畤。并帮其改字德麟。此举所示出这两位关系非常。正所谓志同道合。更不能否认两人没有论政之时。

2.赠诗诉衷肠

可以说老苏已无在朝势力。沦为任人摆布之势。一旦不适意。贬放随意。他已经自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以元祐1090年为止。查看苏门六君子的状况)

1)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老苏自喻。“无擎雨盖”:无权无势。不能再庇护了。

2)残菊犹有傲霜枝:菊。老苏自喻。“傲霜枝”:喻自己的骨气。节气。不服输的豪气。不会沉沦。

3)一年好景君须记:“一年好景”:借喻。指当下的政治局势;“君须记”:老苏比刘老年少几年。此言发出。已是命令警告了。可见。老苏此时已经不再顾及什么人伦礼序了。这是最强烈的暗示。保命第一。切不可莽撞!

4)最是橙黄橘绿时:橙橘。同属一科目。老苏暗喻:苏门和朝党。

黄绿:暗喻。一则苏门势力青黄不接;二则朝廷两党。

“橙黄橘绿”:朝中有新旧两党。闹得正欢。实为一丘之貉(如同橙橘)。切记小心行事。

其他观点:

这首《赠刘景文》乃苏轼所作。诗中意思是勉励好友荷尽菊残仍要有颗凌霜傲雪之心。至于橙黄橘绿来比喻困难只是暂时的。不能意志消沉。要振作起来。诗中意境表达了苏轼胸怀宽广。同时又对好友的鼓励和支持。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其他观点: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这首诗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荷叶也桔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花枝还在傲雪斗霜。要记住一年最美好的景致那就是橙橘成熟的时节。

诗人通过描写秋末的景色。特征。丰收的气象。深秋的生气及菊花残枝傲雪凌寒的气概比喻人到壮年。虽青春己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时段。勉劢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决不可意志消沉。只要克服困难

不懈努力。必有大好前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21:34

    橙黄橘绿,好景,刘老,杭州,苏轼,已无,人时,暗喻,诗中,两党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21:34

    没想到大家都对《赠刘景文》这首诗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21:34

    引起我对此诗兴趣的原因有二:一是人时。二是四物。先说人时。一.人与时1.苏门六君子(按卒年排) + 乌台诗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