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在电视剧里。雍正的继位之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康熙下定决心决定传位给雍正。是老八在寿宴上送死鹰之后。在此之前。康熙还没有下定决心。他仍然想继续考察雍正和胤禵。看看他俩到底谁更合适一点。
但是送死鹰的事情让康熙心力憔悴。身体一蹶不振。眼看就要灯干油尽了。皇位的继承问题不能再拖。必须立刻下决定。首先。康熙要找出死鹰是谁送的。
老十四经过历练。已经长进了很多。康熙也评价他:“看起来。胤禵也会动心思了。”
如果不是胤禵送的。那有胆量干出这种不忠不孝之事的人就只有老八了。问题是。康熙只是怀疑。没有证据。
结果。康熙还没有发话。老九和老十自己就先跳出来了。
现场那么多人。那么多阿哥。都跪在地上不敢吭声。唯独老九和老十跳起来了。嚷嚷的最厉害。
平时也没有见这哥俩很孝顺自己啊?
现在这么积极。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老九和老十这么积极。说明他们事先肯定就知道了。而他们又一向唯老八马首是瞻。所以幕后黑手肯定是老八。这支死鹰必然是老八送的了。
此时老爷子仍然在沉思中。这么多年都在捶打老八。希望他能有自知之明。可惜这个人就是痴迷不悟。老十四还太嫩了。他不是老八的对手。老三又太文弱了。不是老八的对手。只有老四还行。
老四虽然不结党。但是老四的手腕强。此时也唯有老四可以制衡老八党羽。因此。康熙决定传位给雍正。其实就是在送死鹰之后。
这么说。有三个理由:
首先。康熙始终都没有放出老十三。
放出老十三就意味雍正的皇位十拿九稳了。可是康熙始终没放。这说明老爷子之前。还没有下决心。现在决心已定。想放也来不及了。只能先安排好后事。卖个人情给老四。让他去放了。
其次。康熙安排的传旨人并不可靠。
传旨人是谁?朝三暮四的隆科多。老皇上在无人可用的前提下。想到了隆科多。这个人对康熙的忠诚没得说。但他不是雍正的心腹。让隆科多宣布继位人。可见康熙谋立之仓促。决心所下之迟。
第三。雍正也并非是没有缺陷的人。
康熙看的不准吗?非也。康熙实际上看得非常准。雍正继位后。立即下令清查藩库亏空。完全就是不切实际。结果后来还闹出了诺敏欺君事件。皇帝的颜面荡然无存。在这个期间。没有人敢站出来指点雍正。就是因为他的性格太容易急。稍不如心意就翻脸不认人。大臣其实都很怕雍正。也包括老十三。
但是雍正的这个缺点。跟老十四比起来。又稍微好一点。因为老十四比雍正的性格更急。极容易被高智商的人利用。简单点说。雍正只是性格欠了点。智商没问题。老十四是智商和性格双欠。
至于康熙临终前跟老四说的那番话。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老四啊。我早就看好你了。之前的三上三下也是对你好。目的是历练历练你。现在传位给你。你要是继位了可要对我感恩戴德哟。不能搞政治清算这一套。
至于之前雍正取得的那些政绩。比如江南募捐赈灾、清理户部亏空、推举太子复位。弘历的大放异彩、推举老十四当大将军王。这些都只是雍正的成长过程——雍正在康熙心中重要性的变化过程。
江南赈灾和清理亏空:雍正从众阿哥中脱颖而出。让康熙关注到了他;
举荐太子复位和弘历的出彩:康熙已经在心里把雍正列为太子候选人;
举荐老十四当大将军王:二人一文一武。九子夺嫡变成了二选一。
送死鹰事件之后:碍于老八的势力。十四阿哥冤枉出局。最终雍正胜出。
其他观点:
一
在一废太子以后。老十三和老十四在殿外打架。作为“八爷党”的主干老十四为老八鸣不平。气的康熙拿剑要砍。一个老八跪着抱着康熙的双腿。一个老四用手直接抓住康熙的剑刃。血流不止。
康熙怒气渐消。在养心殿休息。而德妃乌雅氏带着两个儿子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来给皇帝请安谢罪。
当时康熙看了德妃乌雅氏两个儿子。就封乌雅氏为皇贵妃。康熙这个举动可谓意味深长。乌雅氏不明白。老四疑惑。老十四也疑惑。但是。康熙内心是雪亮的。加封乌雅氏就是因为老四胤禛。
其实。胤禛在以前办差过程中就深得康熙赞赏。江南募捐。追讨国库欠款等等多项难办之事都让他完成。康熙对他的能力也是极为认可。而且。最为难得就是他不像老八那样搞小圈子。试图利用圈子的影响力来夺取皇位。康熙很是反感。
于是。康熙对众皇子的态度都是不一样。对老大胤褆的痛恨。对太子胤礽的失望。对老四胤禛的欣慰。对老八胤禩的厌恶。对老十三的疼爱。对老十四的反感。
故而。老八越是策划八爷党不停的搞小动作。他就离皇位越来越远。唯一能够大公无私办好差事的就是老四胤禛。
二
毋庸置疑。《雍正王朝》中头脑最为缜密和最富谋略之人自然是康熙。故而。康熙看人都是看的特别的准。他虽然明白老四能力最强。最有决断力。但是老四身上还有很多不利的一面。必须要加以磨练。
二废太子以后。康熙就没有复立太子。而十三爷受到牵连。导致被圈禁十年之久。而老四就是孤身一人面对八爷党的各种手段。正是如此。才让老四越发成熟。面对问题不至于冲动。面对选择不至于茫然。面对攻击不至于动怒。康熙看到了胤禛的成熟。而在推荐老十四做“大将军王”时又体现心胸和风度。这一切都让康熙甚为欣慰。
在“死鹰事件”以后。八爷就彻底无缘继承人。诅咒自己的父亲。真可谓“自作孽不可活”。而后就是康熙安排老四的顺利接班。当然。康熙的一系列动作又是深奥无比。特别是把四爷和张廷玉马奇撤职。对八爷和十四爷都没有处理。这其实都是最终为四爷继位做好了铺垫。
可见。康熙早就内心有打算。而只是用一些时间去考量老四。考量他的能力以及心胸。而老四也着实做到了。反而是八爷党一直兴风作浪。十四爷又异军突起。让局势更加复杂。但是康熙就是任你惊涛骇浪。我自岿然不动。
三
胤禛用自己的实力和隐忍最终得到皇位。这其中不乏阴谋诡计。毕竟邬先生是真正的阴谋诡计的行家。所以康熙每次出题。胤禛都能答对。因为他的军师能够揣摩到康熙的帝王心术。
自从康熙第一次被废以后。康熙心中就应该有人选。他的内心必须要想一个问题。就是太子废了以后。谁来做太子?
虽说让朝廷官员来推选。但实际上他既然出题。就应该把答案准备好。不太可能只出题。让别人给答案。
官员推举的人选与他内心答案不符。故而他就复立太子。说白了就是隐藏内心的正确答案。让太子成为挡箭牌。
而康熙内心的正确答案。谁都不敢问。也不能问。只能去猜!而此人是谁呢。自然是四爷胤禛。
只能说。康熙才是真正最有心计之人。其它的都是答题交卷之人。最终老四胤禛考了80分。老八胤禩考了20分。老十四胤禵考了30分。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其他观点:
笔者认为。康熙帝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开始有了传位给四爷的心思。
先说一段题外话。康熙8岁登基。10岁前就失去了人间至爱——父爱、母爱。完全由祖母抚养和帮助。童年时代的家庭亲情和温暖的缺失令康熙对自己的儿女们充满关怀和慈爱。更希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和谐。与此同时。童年即位的康熙在经历内外权臣(以下叫士大夫集团)挟持、背叛。一次次千钧一发。一次次化险为夷。
由此可见。康熙对于士大夫集团的背叛是十分深恶痛绝。两者结合起来。使得康熙坚决不允许他的儿子受士大夫集团的不良影响而生出异心。当然。事情的变化不一定由康熙的意志为转移。当上述情况发生后。康熙往往会采取保护儿子惩罚大臣的做法。大阿哥的舅舅明珠和太子的老丈人索额图都是康熙中前期的上书房大臣。位高权重。二人为了各自争权夺利。一个图谋陷害太子。一个在帮助太子反击之余居然鬼迷心窍的劝太子杀父即位。最后。康熙下令将明珠抄家。本人判处无期徒刑。索额图抄家判刑后不久又被下令处死。对于两个儿子。康熙也只是斥责一通完事。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经过索额图、明珠这一番折腾。大阿哥和太子的矛盾激化。其他的阿哥们也都逐渐长大成人。目睹了大阿哥与太子之间的争斗后不少人也都生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思。士大夫集团则左右逢源。或攀附一方。或骑墙。这就演化成了康熙中后期九王夺嫡的局面。在第一次废太子前后。实力最大的有以四爷、十三爷一派。八爷、九爷、十爷一派。十四爷势单力孤。暂时投在八爷党。
论实力。八爷党最强。从中央到地方。与士大夫集团中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并且与上书房首席大臣、康熙的舅舅佟国维关系匪浅。在佟国维关照下。八爷在竞选太子的民意测验中遥遥领先于其他阿哥。
但是康熙在想什么呢?因为之前的国内的几件大事让这位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忧心忡忡。黄河泛滥。数以万计的灾民受灾。国库账上的钱仅有50万两。朝廷为了赈灾居然靠江南盐商的募捐才勉强度过灾荒。事后调查国库空虚的原因是因为士大夫集团借贷所致。而追缴又进行的十分艰难。而且从一开始就受到大阿哥、太子、八爷党明里暗里的阻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刑部发生了大清国建国70年来最大的冤案。经过调查。主谋居然是江南盐商。要命的是从地方到中央。居然就瞒着他康熙一个人。而这些盐商居然和八爷党关系匪浅。
经过这几件事。至少释放出一个巨大的信号:皇权和财权正在被士大夫集团利用众皇子间的争斗一点点蚕食。吏治腐败如此。再不加以整治。鳌拜乱政、三藩叛乱的悲剧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同时他更担心萧墙祸起!从小被祖母孝庄抚养长大。这位目睹过清朝初年太祖太宗不立后而引发的险些导致国家分裂的皇太极、多尔衮、豪格争夺皇位斗争的皇太后。康熙对此自然十分了解。
所以。康熙此时需要的是一位既能帮助他稳定朝政又能避免祸起萧墙的继承人。但是。他倾尽一生心血培养的太子胤礽。经过索额图、明珠之争后。已经不再具备这样的能耐。就算硬扶。早晚还要失去。经历过前面几件事。康熙看清了八爷在士大夫集团中确实有很高的人气。但是在审理刑部冤案中。他又明显感觉到八爷和士大夫集团利用刑部冤案相互勾结和利用以壮大各自的实力。这不禁让康熙震惊之余又颇为失望。这才有了“其心可诛”的这句既是气话又是心里话。指望这位“八贤王”当继承人。只能是把大清江山彻底毁坏。
那么就剩下四爷了。这位王爷号称冷面王。在救灾和追缴库银的过程中确实出力不少。功劳也是显而易见。再加上身边有个天不怕地不怕素有“侠王”美名的十三爷。这对于稳定朝政确实有极大的作用。在康熙心中的分量陡然上升。但是康熙也明白。这位四阿哥有孝心有公心也很有才能。唯独生性比较刻薄。在办差过程中树了不少敌人。再加上老十三是个性情中人。忠孝仁义都具备。唯独缺乏谋略。很容易被人下套。但无论怎么讲。康熙至少认定了四爷是可以帮助他稳定时下混乱的朝政唯一一个儿子。至于能不能避免祸起萧墙。康熙心里暂时没谱。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是稳定朝政。混乱的朝政迟早会成为祸起萧墙的诱因。这和康熙保皇子、罚大臣是一个逻辑。
但是康熙在废了太子以后为了稳定朝政并没有马上立四爷。原因就是目前八爷党势力过于强大。就算立了也不见得就能马上稳定朝政。反而会掀起新一轮的斗争。一旦再起争斗。以四爷、十三爷那秉性能否权衡变通?如果争斗不休。到头来还是会走上太子胤礽的老路。
因此。康熙当时没有立四爷。一是为了考验他。考验什么?考验他对骨肉亲情的态度。并且尽可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他。是否有能力避免祸起萧墙是康熙选择继承人的首要条件!
二是为了尽最大限度的打击那些企图利用皇子争斗图谋不轨的士大夫集团。皇权和财权被士大夫集团蚕食。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不铲除这些人。祸起萧墙随时都有可能引爆。
三是帮四爷培养自己的班底。四爷在朝中除了十三爷几乎没有什么士大夫集团的关系。即便有像田文镜、年羹尧这些人。也都是和他一个脾气。而且地位普遍卑微。
基于以上三点。康熙决定暂时复立废太子胤礽。当然这其中不乏希望废太子能够变好的情结。但更多的还是要认清大局。做多手准备。
在复立胤礽之前。康熙搞了个册立新太子的民意测验。笔者揣测。此举其实就是要把那些心怀奸诈的士大夫集团成员一个个逼得自己跳出来。然后康熙审时度势去完成上述三个目的。
果然。议举新太子的诏令一下。八爷党内的士大夫集团马上炸锅。一窝蜂上折子推荐八爷。领头的居然是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佟国维是当年康熙为了制衡上书房明珠、索额图二人专门提拔进来的。明、索二人一倒台。佟国维就自动晋级为首席大臣。满洲贵族马齐、汉人大臣张廷玉位列第二、第三。马、张二人中。马齐唯佟国维之命是从。张廷玉则保持中庸。因此成为康熙的近臣。对于康熙的心思揣测的相对准确。从热河行宫康熙主动问起张廷玉儿子的病这件事上。张廷玉应该感受到了康熙在对待废立太子这件事上最真实的心境。
所以佟国维、马齐穿针引线鼓动士大夫集团投八爷的票。而张廷玉却不动声色。给康熙上密折投胤礽的票。果不其然。康熙真的是在用废立太子作为幌子打击八爷党内的士大夫集团。而且是擒贼擒王。第一下就打在了佟国维身上。
处分了佟国维。康熙出人意料的收兵。然后提拔了两个人。一是将佟国维空出的位子由张廷玉接手。一是曾经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佟国维之侄、理藩院牢头隆科多担任京城九门提督。负责京城治安。这样一来既瓦解了八爷党背后的士大夫集团核心。又暂时稳住了人心。而张廷玉和隆科多后来都成为四爷顺利即位最重要的支持者。
接着。康熙又安排十三爷执掌刑部。这一招等于就是为四爷培养班底。实际上执掌京城九门的隆科多也算是四爷班底。后来四爷奉旨捕拿太子党羽和剿灭江南盐商为稳定朝政和回收财权的过程中都是仰仗这两股力量。安排八爷党的十四爷执掌兵部一是为了安慰八爷党。同时也是为了平衡四爷的实力达到考验四爷的目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234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康熙,雍正,太子,四爷,八爷,士大夫,集团,都是,朝政,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雍正王朝》里康熙什么时候决定传位给雍正四爷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在电视剧里。雍正的继位之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康熙下定决心决定传位给雍正。是老八在寿宴上送死鹰之后。在此之前。康熙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