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所谓东晋只派八万人迎战。只是淝水这个局部战场的兵力。
实际上。东晋动员的兵力。远不止这八万人。苻坚举国动员。百万大军剑指南方。这时候。东晋就是在腐败。也要垂死挣扎一番。
而恰在此时。东晋正要有了垂死挣扎的资本。
也不能说之前没有一战的资本。但这时候形势更好。否则。王猛死的时候也不会劝谏苻坚不要南征东晋了。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优势:
一是长期基因不良的司马家族。终于诞生了一位还算说得过的皇帝。这就是公元376年亲政的孝武帝司马曜。这件事很重要。一旦皇帝镇不住。东晋都不用前秦动手。当轴士族自己就能干起来。
二是双头政治的格局已经形成。灭东晋就要一起砍掉东晋的两个头。双头政治。一头在荆州、一头在建康。而长江从来不是什么天堑。而是连接两头的“高速公路”。所以。东晋始终能够获得关键局部的优势。
三是当轴士族分属两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表面和平。谢氏家族镇建康。主江东防务;桓氏家族镇江陵。主荆州防务。这时候不能说紧密配合。但因为有皇帝镇着。所以还算平和。起码能合作了。
接下来。就要问苻坚:你到底是打江东还是打荆州?
当然是打江东。因为建康就在江东。于是。公元383年。八月。苻坚百万来犯。但是。公元383年。五月。荆州刺史桓冲。就亲率十万大军对前秦展开了进攻。进攻的战场。从荆州一直蔓延到四川。
夏。五月。桓冲帅众十万伐秦。攻襄阳;遣前将军刘波等攻沔北诸城;辅国将军杨亮攻蜀。拔五城。进攻涪城;鹰扬将军郭铨攻武当。六月。冲别将攻万岁、筑阳。拔之。
所以。这时候尴尬的就是苻坚。你打一下江东试试。江东未必打下。而桓冲却有可能从南襄隘道攻入中原。甚至逆流而上、拿下四川。
于是。苻坚纵有百万大军。也一定要分出足够的力量去盯防东晋的荆州一头。但凡盯不住。桓冲这十万人就不知道会杀到哪里。所以。东晋动员的兵力。一定就要把桓冲的这十万人加进去。
淝水之战的战场。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淮河南岸。而以荆州和建康两头而论。战场大体位于两头的中间位置。为什么苻坚会选择这里实施主攻?原因就是长江太长。百万大军全都调到江东。从徐州、扬州直接往南杀。那桓冲怎么办?为了保持左右接应。苻坚只能选择这里作为主攻突破。
但是。长江从来不是天堑。而是“高速公路”。所以。东晋的兵力调动就特别快。在淝水这个关键局部。就能立即形成关键局部优势。甚至。这时候都不用长江。江淮之间的水网都是东晋的高速公路。谢玄的八万北府军。迅速开到。《十六国春秋》记载:
晋派都督谢石、徐州刺史谢玄、豫州刺史桓伊水陆七万败坚于淝水。
不是八万人吗?怎么这里只有七万?
其中刘牢之率五千精兵赶往洛涧。即今安徽合肥附近。后又与谢石所部转战进攻淝南的前秦张蚝所部。所以。刘牢之和谢石大概率分走了一万人。
而苻坚呢?此时抵达前线的。是苻融所部三十万人。但这伙人是前秦的绝对精锐。虽说前秦号称百万。而这时候投入战场的还只有三十万。但是。淝水战场上。苻坚投入淝水战场的兵力。却肯定没有三十万。
首先。大军到了颖口(今安徽颍上)就分兵两路。一部分人马被慕容垂带走了。进驻漳口(今湖北当阳)。最保守估计。慕容垂所部也在三万人左右。这一支别部的主要目的。就是盯住桓冲。你不盯着荆州一头。这伙人就敢死命往前推。
其次是洛涧之战。梁成所部五万人。基本被刘牢之的五千精兵给干废了。另外。苻融还出兵寿阳。这是东晋的军事重地。虽然打下来了。但也必须分出一定的兵力扫荡残军。谢玄所部八万赶赴淝水的同时。东晋还派了一支水军。“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这伙人就是奔着寿阳去的。
而淝水战场就在寿阳东北。淝水自南向北注入淮河。苻坚主力与谢玄主力隔淝水对峙。这时候。你再说苻坚还有多少人?不到二十万。关键是这伙人不仅劳师远征。而且就没怎么打胜仗。而东晋谢玄有多杀人?集中了东晋在江东地区的全部主力。七万人。
然后。两边开打。苻坚试图半渡而击。于是命令军阵后撤。给晋军让出战场。但是。内部出了间谍。
原东晋梁州刺史朱序在379年战败被俘后。就一直在前秦捣鬼。洛涧之战的时候。前秦主将梁成派朱序劝降谢石。结果这家伙却鼓动谢石趁秦军立足未稳、赶紧进攻。谢石这时候正在犹豫。听了朱序劝说。马上就不犹豫了。而刘牢之的五千精兵恰好及时赶到。于是。一通猛攻。就报废了前秦的一支方面军。
而淝水较量。秦军刚一变阵。这家伙就开始捣了一个大鬼。直接大呼:秦兵败矣。将近二十万人的军阵移动。士兵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下子就炸阵了。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而晋军也是相当实在。就是要渡河跟你决战。谢玄、谢琰、桓伊这三个主将没有一个怂货。带着兵就过来砍人了。前秦先锋大将苻融赶紧亲自督阵。但是。退军如潮水。根本就拦不住。所骑战马还被撞到了。立即成了禁军的刀下鬼。
大军炸阵、主将被杀。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天神下凡也挽回不了溃败的局面了。于是。前秦淝水战败。而后全线崩溃。
战场打仗就是这么简单吗?一个间谍朱序就能决定前秦上百万大军的命运吗?你就是说破大天。东晋在江东方面的军队也才只有八万人。而前秦就是靠国力也能把东晋碾压至死。
秦军和晋军。没法从数量上进行比较。
前秦以及后来的北朝。普遍采用义务兵役制。就是人人都要当兵。当兵是朝廷的徭役。这个到了北魏才有所改变。采取了军户制。简单说。就是确定一部分人可以职业当兵。好处是不用交税。但无论是什么形式。北朝士兵都是农耕之外的兼职。不这么玩。苻坚就不可能动员百万大军。前秦就是地方再大、人口再多。也不可能养活百万常备军。
但是。东晋就不一样了。北府兵主要就是老谢家的私兵。以逃往江淮的农民为主要来源。这伙人就是一种职业兵。当兵就是就业、打仗就是工作。而在淝水之战前。这伙人自公元377年组建。已经在江淮地区训练了将近七年时间。为什么这伙人不能一边种地、一边当兵呢?因为都是流民。根本就无地可种。
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
所以。前秦的胡人武装。根本就打不过职业化了的北府兵。刘牢之带了五千精兵。会同谢石所部。就能干废前秦梁成所部五万军队。原因就是东晋在士兵素质上已经碾压秦军。
而前秦内部也出了很多问题。原因就是连年征战导致兵疲将惰。
秦恃其强大。务胜不休。北戍云中。南守蜀、汉。转运万里。道殣相望。兵疲于外。民困于内。危亡近矣。
前秦从王猛时期就一直打仗。虽然一直打胜仗。但大家早已打累了。而自公元378年以来。前秦还爆发了三起宗室叛乱。特别是公元379年的苻洛叛乱。就是利用了“民思有所息肩者。十室而九”的心态。内部的支柱力量。也就是氐族军事权贵。已经离心离德。
而淝水之战前。整个前秦也就苻坚信心满满。而上自太子下至嫔妃。都对战胜东晋毫无信心。淝水之战。除了一个苻融。你很少能找到前秦苻氏权贵的名字。原因就是前秦膨胀的太快。氐族军事贵族大部分被分派到各地镇守。所以。秦军炸阵。前去督阵竟是前锋大将苻融。
因此。即便没有朱序乱阵。与晋军摆开战场、硬碰硬。秦军也不是对手。将军没有战心。士兵毫无斗志。大家早就不想打了。而对阵的北府军更是前秦战士无法招架的强悍对手。
而东晋方面呢?
淝水之战。前秦百万大军。而真正参与战斗的也就苻融所部的三十万大军。但是。因为战线太长、要点太多。所以秦军只能一分再分。在关键局部的淝水战场。秦军连三十万大军都不可能集结。而东晋的江东军团。主要是谢家的八万北府军。虽然东晋也分兵。但主力决战的时候却集中了八分之七的兵力。所以。关键局部的淝水战场。东晋实现了主力的高度集结。
东晋动员的军队。并非只有八万人。史书记载的明确数字。有桓冲的十万荆州兵。有胡彬的五千水军。同时。寿阳重镇具体没有记载多少兵力。但肯定不少。而沿淮河要地。也要处处分兵。所以。东晋也是举国动员。但兵力数字已经无法确定了。
而豪族当道的东晋之所以能够出现精诚团结的局面。一个原因是皇帝不太傻。孝武帝司马曜起码没添乱;另一个原因就是当轴士族还算和睦。谢安和桓冲的关系还算过得去。
桓冲自认能力不及谢安。于是主动解去扬州刺史。出镇京口。后来。又解去徐州刺史。出镇姑孰。如果桓冲不去权。那谢安就不可能做实宰辅。更不可能全权主持江东防务。而桓冲出镇荆州之时。谢安则“送至溧洲”。
桓冲以国为重。没有捏着权力不放。而谢安也在主动调和两大家族的关系。虽然后期桓谢二人也有龃龉。但总体做到了和谐相处、以国为重。
所以。淝水之战。前秦败得不冤。举国厌战、兵疲将倦。而苻坚却一意孤行;而东晋则胜之有道。谢安局中调度。荆州和建康双头并进。
其他观点:
欢迎关注“君山话史”。我来回答。
首先。东晋不是以一国之力迎战前秦。顶多只是半国之力。
要说清这个问题。非得对东晋政治格局有一番了解不可。
自东晋开国后。内部长期动荡不安。形成两个军政中心。一个是长江上游的荆州(西部)。一个是下游的扬州(东部)。东晋帝国广阔的西部实际上一直处于军阀的控制之下。朝廷能控制的。只不过是东部几个州而已。
在东晋历史上。一而再地出现地方军阀威逼中央朝廷的现象。自三国以来。由于荆州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作为帝国在西部抵御外敌入侵的屏障。谁主政荆州。谁就手握重兵。东晋是中国历史上皇帝权力最弱的朝代。这种政治惯性之下。对地方军阀没有很强的控制力。在淝水之战前。曾爆发过王敦之乱。苏峻、祖约之乱。后来又出现桓温。要不是他死得早。东晋可能就被他篡权了。
桓温死后。他的弟弟桓冲不似哥哥那般飞扬跋扈。无意染指朝政。积极改善与朝廷重臣谢安的关系。由于桓冲谦冲。谢安持重。东晋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当时桓冲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诸军事。谢安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表面上看。谢安挂了五个军区司令员的头衔。看起来似乎实力不弱。实则不然。除了扬州之外。他都督的豫、徐、兖、青四州。多半被前秦占领。有名而无实。
当苻坚以百万之众大举南侵。谢安派出八万人马迎战。这八万人。不是整个晋国的兵力。而只是朝廷所能动用的东部诸州的兵力。不包括桓冲控制下的西部诸州。因此。我说晋国不是以举国之力迎战前秦。甚至连半国之力都没有。只是以东部几个州迎战。
那么西部的桓冲有多少兵力呢?比朝廷要雄厚得多!在淝水之战前夕。桓冲曾以十万之众进攻前秦控制的襄阳。可见他的兵力之多。要远远超过朝廷。桓冲控制下的部队。朝廷根本是无法染指的。
苻坚大举南侵。目标是东晋首都建康。这是属于朝廷的势力范围。当时桓冲提出要派三千人入援建康。谢安婉言拒绝了。说实话。三千人真是杯水车薪。能顶个屁用。桓冲首先考虑的保卫荆州。面对前秦史无前例的庞大军队。他也不敢派出更多的军队交给朝廷。对此。谢安回复桓冲说:“朝廷已有应急方案。士兵武器都不缺。这支部队应留在西部以防备敌人入侵。”三千人意义不大。干脆不要了。
因此。最终迎战苻坚的。只有八万人。
其次。兵贵精不贵多。与其拼凑几十万乌合之众。不如用好“北府军”这把尖刀。
如果谢安非要临时征兵几十万迎战。当然不是不可能。但临时征兵有几个问题:第一。军队毫无战斗力。有时还能添乱;第二。引发社会动荡。后来东晋权臣司马元显为扩充自己的力量而大举征兵。诱发了孙恩起义。这便是一例。
东晋的这八万人马。是以“北府军”为核心。谢安是比较有危机意识的。在八年前。他就十分担心前秦入侵。于是大力加强国防。打造一支强大的武装。这就是以谢玄为首的北府军。北府军组建后。多次参加对前秦的战争。在战火中茁壮成长。屡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为东晋抵御外来侵略之重器。
我们复盘淝水之战。会发现前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人太多!乌合之众太多!淝水之战是个奇迹。因为前秦军队并不是被东晋击败的。而是自己乱掉的。有人一喊“秦军败矣”。整个前秦阵营大乱。最后无法控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被招募入伍的乌合之众添乱。
为了一战平定江南。苻坚采取每十丁征一兵的原则。其中良家子弟凡二十岁以下且有材勇者。皆授羽林郎。当时良家子弟前来报名参军的有三万余人。还都自带马匹。组成一支青年羽林军。苻坚的弟弟苻融告诫说:“少年羽林军那些个良家子弟都是富二代。不习兵事。只会拍马屁罢了。陛下要是轻信这些人。恐怕后患无穷。到时追悔莫及。”
在淝水之战前。前秦军队横扫天下。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怎么可能发生骚动与混乱呢?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引发骚动与混乱的。必定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在此之前。前秦的常备军大约在30万左右。突然扩充到百万。也就是三个兵里。有两个是新兵。大家想想。一旦新兵出现混乱。如何制止得住呢?
因此。我认为谢安宁可坚持以八万精兵迎战。而不刻意地拼凑更多的乌合之众。是完全正确的。
其三。前秦军虽号称百万。在淝水战场实际上是三十万。有经验的老兵更少。
在淝水之战前一年。苻坚的计划是动员九十七万兵力。后来南侵时。具体的数量是步兵六十几万。骑兵二十七万。所有兵力大约九十万。称百万雄师也不算过分。但这些军队并不是同时投入战场的。前锋兵团三十万人抵达前线时。较偏远的地区的凉州兵团、幽州兵团、冀州兵团、蜀汉兵团等尚在昼夜兼程赶路。
从人数对比看。东晋八万人马。比起前秦三十万人马。也是很悬殊的。但是正如我前面分析的。前秦军队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毫无战斗力的新兵蛋子。以此推算。秦军前锋的三十万人。大约只有十万人比较有战斗力。这样一比。差距就没那么大了。
比如淝水之战的开幕战洛涧之战。当时刘牢之率五千北府军。大破五万秦军。秦军死一万五千人。按理说。秦军实力不应该如此不济。要知道前秦曾以六万之众。击破三十万燕军。灭掉前燕。实力不是吹出来的。后来前秦又消灭仇池、前凉、代。完全统一北方。武力之盛可见一斑。五万秦军打不过五千北府军。只有一个解释。这支秦军主要是新兵。
了解以上事实后。就可以知道。所谓以八万对百万实际上是不存在。双方悬殊虽然很大。但并非很多人想象的一比十二的差距。淝水之战。东晋没有必胜之局。我想谢安能想到的最好结果。可能就是阻止住敌人进攻罢了。此战之所以改写历史。不能不说有些运气的成分。
其他观点:
东晋时代是典型的门阀政治。而且还是门阀政治的巅峰。那么何为门阀政治呢?简单说。就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天下。那么皇帝为什么愿意与士族共治天下呢?这个还要从东汉末年开始说起。
曹操死后。曹丕继立。因为他没有自己老爹的威望。所以他就不可能像自己老爹那样继续打压豪族。否则统治地位不保。于是曹丕搞了一套九品中正制。等于在制度上承认了豪族在社会上的政治地位。曹魏政权也就变成了皇帝与豪门共治天下的局面。
魏明帝曹叡死后。曹魏皇室也皇权旁落。司马懿在击败曹爽后。控制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对于篡位上位的司马家族来说。他们的统治基础比曹丕还弱(无尺寸之功)。因此为了篡夺皇位。司马氏一方面打压不服他们的曹魏残余势力。一方面也仿效曹丕当年拉拢豪门大族的办法。给了豪门大族更大的政治权力。
简单点说。晋朝的军政大权掌握在豪门大族手中。这些豪族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依靠这些土地(庄园经济)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通过这些财富。招揽人才为其服务。豢养家兵护其家财。
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后。豪门大族的势力已经可以影响皇权了。为了制约日益膨胀的豪族。司马炎大封司马氏。把自己的子侄辈封到各地当王。企图利用分封制的方式扩大司马家族的控制力。把豪族手中的权力再夺回来。但问题是。司马懿靠篡位夺权才上的位。这就给了司马家族一种错觉:老祖宗可以篡位夺权。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基于这种想法。司马炎死后。司马家族立刻就爆发了内乱。这些司马家族的傻孩子们相互攻击如仇雠。为了夺权杀红了眼。杀得天下大乱。子嗣凋零。司马家族的影响力急剧下降!(司马家族掌控的军队都杀完了)
匈奴人刘渊看见中原大乱。乘机率领族人起兵造反。他这一造反。又把八王之乱中幸存下来的司马氏王爷们也杀了一遍。仅洛阳一战。司马氏控制的军队就被杀了十万多。包括襄阳王司马范、任城王司马济、西河王司马喜、梁王司马禧、齐王司马超、吏部尚书刘望、豫州刺史刘乔、太傅长史庾顗等人都被胡人俘虏。最后也都被杀了。
经此一役。司马家族元气大伤。一些逃到江南的司马氏。比如后来的晋元帝司马睿。他是要兵没兵。要钱没钱。也就是挂一个皇族头衔空筒子王爷而已。其实什么实力都没有。他能当上皇帝。完全就是仰仗江南的豪门大族抬举。
因此东晋皇帝的权力不是一般的小。而是特别特别小。根本没人拿皇帝当回事。皇帝也拿江南豪族没办法。因为东晋皇帝没有自己的核心军事武装。(晋朝皇帝的统治基础在北方。但是北方被五胡占了。等于皇帝的土地没了。没有土地就没有经济收入。就养不起兵。只能依附于南方士族)
试想一下。皇权这么弱。南方士族们会怎么看待这个现象?肯定是希望维持现状。让皇权继续弱下去!这样南方士族才能维持特权。维持偏安的局面。所以纵观整个东晋时期。除了个别皇帝之外。大多数的皇帝都是弱鸡。对整个国家没有掌控力。(因为皇帝弱。所以东晋是一种看似有中央政府。实则是地方割据的军政结构)
综上所述。淝水之战时期的东晋政治和军事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
首先是皇族。弱鸡般存在。皇帝的手上压根就没有多少兵。东晋的主力军事武装实际上是掌握在士族手上的。
当时拥兵自重的南方士族主要分四大块。分别是江东士族、荆州士族、益州士族以及岭南士族。不过益州当时已经被前秦攻陷了。这一群体被排除在外;岭南士族因为离前线太远。也跟他们没关系。所以真正跟前秦干仗的。只有荆州士族和江东士族。这也就是说。东晋和前秦的战争。是一场东晋和前秦的总体战。在江东和荆州都有战事。只不过主战场(淝水)在淮南。所以给人一种错觉。就是前秦八十七万大军讨伐东晋。而东晋只派了八万人迎战。好像东晋只有八万人似的。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前秦与东晋打的是总体战。江东和荆州都有战事。前秦军把主力(约三十万)部队放在了淮南。这是当时江东士族的地盘。前面也说了。东晋的士族割据自立。前秦打江东。这事与其它地区的士族无关。毕竟仗又没有打到他们的家门口。犯不着卖命。另一方面。作为次要战场的荆州也有战事。不可能竭尽全力的去帮江东。因此。淝水之战的八万晋军。其实就是江东士族的武装力量。也可以说是东晋中央朝廷的武装力量。
以当时江东士族的财力来说。这八万人真不算少了。毕竟士族的权势再大。也只是个土豪而已。以一家一姓的所能控制的人口财力。不足以支撑豢养一支过于庞大的军队。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东晋的问题。纵观整个南北朝的军事对抗史。都是如此。比如南朝军队数次北伐的兵力数字。军队人数却少得可怜。一般只有数万人。几乎很少见到超过十万的记录。远远少于与其对抗的北朝军队。
所以为何淝水之战时。东晋只有八万人?因为这是当时江东士族(以谢家为主)和东晋朝廷所能动员的极限了。毕竟淝水在江东士族的地盘上。苻坚的目标也是东晋朝廷的所在地。其它地方的士族认为跟他们没关系。都在坐立观望。不派兵支援。
说到这里。有一个疑惑就产生了。为什么江南士族会对前秦南侵如此不上心呢?难道他们不怕做二等公民?这是因为。士族之间也存在相互兼并的现象。被北方胡人统治虽然不好。但是保住自己家族的地位更重要。士族的私兵是他们安身立命的资本。怎么可能拿去给谢安和朝廷当炮灰呢?那些世家大族们没有在背后给谢安捣乱。没有给前秦当带路党。已经是对谢安和朝廷最大的支持了。
总的来说。前秦与东晋打了一场灭国级的总体战。这场总体战。前秦全线出击。不是只打江东。而是江东和荆州一起打。使得东晋不可能把兵力全调到一个地方。如果把兵力全部调入淝水。那么西线的荆州肯定会崩溃。并且朝廷本来也调不动荆州的兵马。这是士族政治的弊端。至于淝水之战。只是这一场前秦与东晋总体战中的一次战役而已。东晋在这次战役中派出了八万人。但这八万人不是东晋的所有武装力量。只是江东士族(谢氏)的全部力量。以当时的政治结构来说。八万人已经个不小的数字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291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东晋,前秦,士族,荆州,司马,兵力,朝廷,之战,苻坚,皇帝
没想到大家都对淝水之战,为什么东晋只派八万人迎战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所谓东晋只派八万人迎战。只是淝水这个局部战场的兵力。实际上。东晋动员的兵力。远不止这八万人。苻坚举国动员。百万大军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