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军事中有多重要?
原创

襄阳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军事中有多重要?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896条回答。

襄阳确实在古代非常重要。

尤其是北方大军南征的时候。襄阳往往会爆发战略决战。

南方征服如果守住襄阳。就可以保住半壁江山。反之就亡国灭种。

为什么这么说呢?

萨沙简单讲一讲。

自古以来。北方大军南下。多会沿着平原道路。

为什么这么操作?因为北方大军肯定有很多骑兵。另外古代陆地物资运输主要依靠马车、牛车。需要平坦的地形。

而北方大军只要突破燕云十六州的山地地形。进入华北大平原以后。南方政权的军队就很难对付了。

因为华北大平原适合强者发挥威力。却并不是和弱者一方防御。

尤其骑兵在这里可以肆意横行。当年金兀术的骑兵先锋小队。换马不换人。一天可以奔袭100公里。

所以。一旦北方大军突破黄河方向。就涉及到一个如何突破长江防线的问题。

黄河由于古代的水量减少。很多地方宽度很窄。并不难突破。不再是天险了。

但是。长江却不同。

长江大部分流域的宽度很大。超过1000米。而且水流速度很急。必须通过渡船运输。

而既然是南方政权。不可能不在长江建设强大的水军。北方大军的水军肯定要弱不少。就必须想办法抵消水军的劣势。

那么。当时其实主要有两个进攻方向。第一就是渡过黄河以后。进入江苏安徽地区的淮河流域。随后继续向南攻打到长江。

这种攻击的优势是。可以借助京杭大运河来运输大量物资。但缺点也是极多的。

一来。江淮地区的地形比较复杂。山地丘陵众多。河流纵横。不适合骑兵作战。是标准的易守难攻的地方。后来新四军、八路军就是利用这些复杂地形。同日寇打游击整整七八年时间。还越打越强。

二来。这里南下以后进入的长江下游。恰恰是长江最宽阔。最不合适渡江的地区。不要说古代。就算民国时期使用发动机渡船度过长江。也需要至少30分钟时间。古代帆船或者划桨船至少需要1个小时以上。这么长的时间。一旦遇到敌人水军。运输船就死定了。

所以。其实江苏安徽这个方向并不适合突破。当年金陵王完颜亮的金国大军。就是在这类惨败的。

第二个方向。就是沿着华北大平原。向西进入南阳平原。这些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最终攻破南阳平原最南端的襄阳。进而南下进入江汉平原。直接赶到长江边。

这条路线最大的优势是。从北到南。直到襄阳都是平原。便于行军和作战。南方政权很难阻挡推进速度。

而占领襄阳以后。距离长江也就近在咫尺。容易胜利。

另外。长江中游这一段。江面情况复杂。弯弯曲曲。一些地方水流平缓。江面狭窄。非常适合在这里渡江。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古代大部分北方入侵者。都选择从襄阳突破长江防线。

比如蒙古人和南宋就在这里鏖战了接近40年!而岳飞上任之初。就不惜代价试图控制这一线。以确保长江防线安全。都是同一个道理。

另外。南阳盆地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

向西。有汉水可以进入富裕的汉中盆地;

向西北。经过伏牛山和秦岭山路。虽然比较险要。但仍然可以直接攻入关中平原。直逼长安;

向北。进入豫中平原。也就是进入华北大平原。不远处就是开封、许昌、洛阳。

向东。可以从桐柏山和大洪山中间穿越。经过随枣直接进入武汉地区。不需要翻越大山。

总之。南阳盆地本来也很重要。但南阳盆地不能等同于襄阳。这不是一个概念。襄阳只是南阳盆地一部分。

自古以来。南阳盆地和襄阳都非常重要。

战国时代。秦国不惜代价攻占楚国控制的南阳盆地后。楚国防御就几乎崩溃。之后秦军历次攻击。都是从南阳盆地为基地发起。

有意思的是。刘邦之所以能够抢先进入关中平原。也是首先抢占南阳盆地。进而抄近路攻入秦国心腹地区。

三国时期。曹操也是不惜代价夺取南阳盆地。结果和张绣的作战中。曹操损失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等。自己也差点完蛋。由此可见南阳的重要性。

而曹操占领南阳以后。就保持了对刘表的巨大压力。

搞笑的事。刘表让刘备驻扎新野。也就是今天的南阳市新野县。要求在南阳大平原遏制曹操继续向南推进到襄阳。

结果。刘备不是曹操对手。只能主动逃走。还在长坂坡被曹操骑兵杀得落花流水。

赤壁之战后。关羽花费巨大精力攻打襄阳。目的就是大同进入南阳盆地的进军路线。

一旦蜀汉大军可以进入平原。那么甚至距离不远的曹操首都许昌都会遭受严重威胁。

所以。曹操也是不惜代价保住襄阳。派出大将于禁增援。结果被击败。

曹操吓得差点要迁都。还是司马懿阻止了。

要不是关键时候东吴出兵偷袭。袭击了北上攻打襄阳关羽虚弱的后方。导致关羽大军崩溃。战争前景还很难说。

随后年代。南阳盆地和襄阳。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

上面说到的岳飞。就是首先夺取襄阳。接着北上收复颖昌、郑州、洛阳等地。

其他观点:

实际襄阳只是属于南阳盆地的南部边缘。更别提下辖的县市很多都是丘陵山地。即使它在历史上和宛城被放在一起还没有和荆州多。襄阳除了最北一点其实和南阳地区风俗人情地理水文差别还是很大的!

襄阳最终划入湖广也是因为地理位置处于汉江主干道。与湖北联系更为便利。基本划分都是在南方片区。即使历史上短时间的划归北方。也很快就回归了南方。其好几个朝代其实管辖了湖北大部分地方。

而且基本是独立的府;南阳自宋金对峙后就一直与河南联系在一起。逐渐成为历史传统;而信阳光州一方面与湖北有大别山阻隔。另一方面因人口锐减而自元代开始就从属汝宁府。不再是独立的府、州。导致其难以回归淮河以南的省级行政区 。

这几个地方襄阳的位置最南。在古代水路很重要的情况下。其处于汉江流域主干道是实际上南船北马的分界线(南阳有黄河。淮河流域。信阳有大别山)。更不用提现在襄阳是除了武汉之外。和宜昌竞争的湖北前三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了。就是在省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行政划分充分考虑到了权力制衡。钱穆先生在其《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里谈到了这个分而治之的缘由。

行省制起于元朝。其目的就在于使得各个重要关隘分属不同的行省区划。从而分而治之。防御的重心也就由边关转向内地。明朝沿用。至今成定例。ps.老先生其实想取消省级单位来着。恢复以前的县-州郡-中央三级官员制度。

身为襄阳人一点也没觉得地理位置重要带来的好处。以前的铁路枢纽现在在高铁时代感觉也被取缔了。襄阳被边缘化了。好惋惜。当然。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不代表经济地位也重要啊。现在路网和空海运发达了。

省级行政区域的划分基本都是这样。相同的地理文化环境一定要分开。不同的反而要捏在一起。苏南苏北、皖南皖北。自古以来就不是一回事。

襄阳南阳分而治之也不全然如此。我就是南阳人。开车去武汉。一过新野。河南最后一个乡镇。进入襄阳地界。立刻变成丘陵地形。立马很多大的高低坡。和南阳那种一马平川的地形完全不同。

襄阳人有自己的城市有高度认同感。因此在意识形态上从来都是和河南保持距离的。又由于南阳过去十几年来一直在挑起诸葛亮之争。加上南阳的发展又远远落后于襄阳。南阳的人均GDP连襄阳的一半都不到。因此襄阳人对于南阳的观感一直比较糟糕。

地理上。襄阳并不适合放在“南阳盆地”的表述中。襄阳地属襄宜平原。是南方最重要的关口之一。南宋襄阳之战是在襄、樊二城这里进行。而不是南阳盆地。而且襄阳人对盆地的概念也很陌生。自我定位都是一个由汉江穿城而过的北平原、南青山的南方城市。饮食上也是以米饭为主。和河南有很大区别。

襄阳百战之地。民风支离破碎。移民土著交混。回回砲轻取襄阳后。真主之光就开始照耀这个汉水两岸的著名城市。襄阳人念念不忘的牛杂面。就以教门街为正宗。是伊斯兰文明带给襄阳的礼物。樊城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文明在荆楚的桥头堡。是湖北省四大古清真寺之一。历年来在维护穆斯林人民群众的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他观点:

中国有一省三市。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得其一就能得天下。说的就是襄阳、徐州、汉中。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全国地图居中地方之一。襄阳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一个十字路口。离各个军事战略枢纽相去不远。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襄阳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

襄阳向来就是联系长江中游与中原、关中地区的交通枢纽。由襄、邓西北陆行过武关、蓝关。或自襄州溯汉水、丹水入商州。再转陆路经蓝关。或自襄州溯汉水至洋州。转陆路经梁州人褒斜道越秦岭。均可至长安由襄州北行经南阳、方城可至洛阳南行经荆襄大道至江陵。或溯湘江越南岭至广州。或经沉水入桂。或西上入蜀。或东下吴越东南循汉水而下。经邹、鄂入江。亦得联络吴越岭南。就全国形势而言。东南而言。是重在武昌。襄阳为天下之腰臂。中原得之以并东南。东南得之可以图西北。南方政权北伐常常从襄阳出发。而北方政权南征统一全国也常常以襄阳为重要的军事枢纽。

三国时期。襄阳被魏国牢牢的掌握在手里。严重威胁吴国的荆州地区。使吴国寝食难安。最终被西晋灭亡的时候即有一路大军兵出襄阳。攻下荆州地区。前秦伐东晋时。便借鉴了西晋灭吴的经验。后因淝水之战前秦大败。荆襄这一路大军不得不撤退。东晋和南朝北伐常常从荆襄地区出兵。攻下河南。关中地区。隋文帝因得襄阳而灭陈而统一全国。地形:襄阳群山四绕。一水纵贯。鄂西北地区多为低山丘陵。襄阳城面向汉水。背依晚山。周围东有桐柏山。东南有大洪山。西北为武当山余脉。西南则为险峻的荆山山脉。襄阳城北临汉水。与樊城隔江相对。川流遗急。难以泅渡。因此易守难攻。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

从襄阳南下。沿荆山(西)、大洪山(东)之间的宜城通道。一路可到荆州。进入广袤的江汉平原。直抵长江。然后向西可以扼守宜昌。等于锁住了四川出川的三峡门口。向东可以把江汉平原这个重要的经济区掌握在手中。楚国想北上争雄。问问中原诸侯鼎有多重。襄阳是其桥头堡。宋时期为啥死守襄阳。也是因为襄阳一破。蒙古人便可长驱直入。进入长江沿线。切断四川与江南联系。肆虐江汉平原。

再往东看。襄阳向东。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中间从枣阳至随州。从随州趋安陆。向南直达汉口。向北。则可以控制大梧县。这是江淮平原与长江流域沟通的西侧通道。这附近有著名的义阳三关。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两淮南下。若得此三关。则守军自溃。俗称三关尽毁。李自成和张献忠一打下三关。左良玉立刻就散了。

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襄阳是大国楚和中原周天子交往的通道。两汉至隋唐时期。从京城西安、洛阳经襄州到江陵的驿道。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大动脉。加上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与唐白河汇合。襄州就成了“南船”、“北马”的汇集地。盛唐诗人张九龄写道:“江汉间。州以十数。而襄州为大。旧多三辅之家。今则一都之会”。杜甫的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居易的诗句“下马襄州郡。移舟汉阳驿”。生动地描绘了襄阳“南船北马”、交通便利的繁荣景象。明清以来。襄阳的商业经济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在襄阳建立了山陕会馆、河南会馆、江苏会馆、浙江会馆、徽州会馆、抚州会馆、黄州会馆、福建会馆、武昌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等全国20多个地区的商业办事机构。

在文化上。襄阳南北文化文汇的特点更为显著。上古北方的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在这里汇合交流。正是“经市闹兼秦楚俗。画疆雄踞汉襄流”。这里既受到“文王化南国”的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听歌知近楚”的南方文化风俗的深刻影响;这里既散发着孔子所祟拜的仲山甫的风范之光。又是文采风流的楚歌流传之地。东汉末年。文化中心南移。北方士人集团大量流寓襄阳。与本地的知识集团相结合。形成了一次以政冶为中心的思想学术与文化高潮。出现了一大批以诸葛亮、庞德公为代表的政治、军事、文化人才。唐以后。襄阳“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以至骚人墨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欧阳修、苏轼等。都曾游历襄阳。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章。在艺术上。襄阳也是南北戏曲交流的通道。西北的秦腔和武汉、黄陂一带的二黄在这里交汇。而襄州花鼓则是南北戏曲与本地民间曲调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36:36

    襄阳,南阳,南阳盆地,长江,汉水,平原,会馆,大军,地区,都是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36:36

    没想到大家都对襄阳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军事中有多重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36:3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萨沙第 8896条回答。襄阳确实在古代非常重要。尤其是北方大军南征的时候。襄阳往往会爆发战略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