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苏东坡作为一代词人。刷新了宋词的境界。其功劳可谓开宗立派。他传世的诗词实在太多。哪怕垂髫小儿。也能随口吟诵出一两首。轻灵飘逸。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深情婉转。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豪放不羁。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物我两忘。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说“并不广为人知”的东坡诗词。只能是相对而言。在答主心中。除却那些尽人皆知的。心仪珍重的。有如下几首——
一、“为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可以说东坡居士是史上最会夸奖女性、绝无一分油腻的词人了。这首《定风波》。是写给朋友王巩家的一位侍女的。受乌台诗案的牵连。王巩被贬宾州。那么天遥地远的地方。有何前途可言。于是家奴歌女。纷纷散去。唯独一位名叫柔奴的侍女。愿意陪他远赴南疆僻岭。
三年后。王巩奉旨北上。宴请苏轼。苏轼大吃一惊。经历了那么多的患难。两人容颜气色。竟然较之以前无损半分。尤其是柔奴笑起来。仿佛犹然带着岭南的梅香。东坡问侍女:“岭南的生活应该很艰苦吧?”她微微一笑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多好的一句话啊。瞬间道出这忧患相随的女子寒梅不负清香的气质和品格。
赞一个女人。说她明眸善睐、绮罗芳泽。那都不过是表面的美。而东坡往往能三言两语。写出一个女人最深处的气节之美。
二、“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这首《满庭芳》。写于苏东坡在黄州待了五年之后。好容易习惯了乡间的生活。又被一张圣旨。继续贬到汝州之时。这首词是写分别和飘零的。底色当然浸满了惆怅、不舍、悲伤、无可奈何等种种复杂难言的心绪。然而东坡之好。就在于他绝不会浸淫在这种负面情绪里。而是会从中找到自己的派遣方式。化悲伤为淡然。
人生到底为什么。要像织布机上的梭子那样。来回奔波呢?不过没关系的。等我到了洛水河畔。安顿下来。一定会有闲看秋风、洛水清波的时刻。那也是另一种好风景。当然。更让人动情的是此后的两句。于无声处。竟生出那样的怀念和深情——“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蓑。”
如果你们想念我呢。就留着这树上柔嫩新发的枝桠吧。这是我亲手种下的树。人虽不在。岁岁依然;江南的老朋友呢。常常帮我晒晒那件我老穿的蓑衣。也就当怀念我了。毕竟。人生何处不相逢。
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无论什么时候想到苏东坡的一生。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描述的场景。肃然起敬。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怀着亘古并无几人可以超越的卓越才华和见地。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挫折。哪怕被异己者想尽办法、排挤到遥远的海南岛。依然扑不灭他旺盛的生命能量。
这首诗写在他去世的前一年。终于被从海南召回的他。沐风栉雨。夏夜渡海。那是多么狼狈的场景啊。一叶小舟。苦雨终风。无论怎么躲藏。依然淋得尽湿。可是半夜三更。雨停云散。明月当空。东坡最后这句感叹。是他的漫长一生:虽然九死一生。但我绝不悔恨。如果不来到这样遥远的南方。我平生怎会经历如此奇绝的风景!
叶嘉莹先生曾说。当一个人的悲哀。放入了整个历史之中的时候。那就是不是你一个人在负担这种悲哀了。苏东坡用一生。看透了人世间的盛衰。从人生的得失荣辱中。彻底超脱出来。也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代代相承。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
作为苏东坡的“小迷弟”。我认为自己还是可以勉强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一个大文豪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和其生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我们中国思想家孟子讲的“知人论世”。即要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必须要了解作家的生平。西方则有不同的主张。有人说西方的作家有很多都是疯子。评论其作品时只能单独评论作品。不要和作者产生联系。
一、崭露头角
苏轼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此时的苏轼年仅二十二岁。二十六岁时又中制科且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这正是他一生中意气风发的时候。苏轼就在二十六岁的这年。被任命赴陕西凤翔做官。途经渑池。作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二、出京任职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的父亲苏洵病逝。苏轼和弟弟苏辙扶柩还乡。守丧三年。丧期满后。苏轼还朝。此时。王安石正在推行新法。苏轼反对新法。因此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在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遭到了王安石等改革派的弹劾。苏轼于是自请出京任职。被授予杭州通判。
在杭州任职期间。苏轼看着西湖烟雨蒙蒙的美景。他还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第二首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西湖的美景就在诗人的几笔之间。呈现于世人眼底。
在即将移任密州时。面对好友杨绘的设宴饯别。苏轼想着这一去。以后相思想念。只是云水茫茫。天涯两隔。写下了情真意切的《南乡子·和杨元素》:
熙宁七年(1074年)的秋天。苏轼又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此时的苏轼。论及年龄也只是过了而立之年。还未到不惑之年。这正应当是一个人大有作为的年龄。但是苏轼想着未知的前途。感叹时光催人老。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中。苏轼还把自己称为老夫: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四、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前往湖州任知州。到任上后。按照惯例。他应当向朝廷上一份表。感谢皇恩浩荡之类的。苏轼即给宋神宗写了一份《湖州谢表》。可是苏轼是一位文人。笔锋常带情感。或许他自己也觉得真的要去歌功颂德就太假大空了。毕竟自己还处于被贬谪的状态。在这份表中就出现了“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在在我们看来就是发一发牢骚。表达一下自己的小情绪。什么本宝宝不开森了之类的。可是因为这是一份正式公文。而且被反对派加以利用。把苏轼说成讽刺政府。包藏祸心。愚弄朝廷。
于是。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就被御史台下令逮捕。一起受到牵连的有几十人。因为御史台植有柏树。乌鸦终年栖息在上面。所以御史台又叫做乌台。所以这件事就被称为“乌台诗案”。
因为北宋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重视文人。在这种思想之下。苏轼也没有被杀。一百零三天之后。苏轼出狱。被贬往黄州做团练副使。
其实。苏轼担任的黄州团练副使级别低微。还没有实权。并且还受当地官员监视。在这里。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文章。还写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词作名篇还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其实还是一个被当地官员监视的人。说简单了就是朝廷把他软禁在这里。有人看守。不准干扰朝政。黄州就像是一个换了样的监狱。苏轼在这里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地官员看了苏轼写的一首词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就担心苏轼逃跑离开黄州了。怕被定罪。于是赶忙去到苏轼的住处。没想到苏轼像往常一样。泰然处之于家中。了解后才知道是一场误会。兹把此词录入如下: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六、宦海浮沉。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一生真可谓宦海浮沉。更多的时候是遭受贬谪。他在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诗集》卷四八)
苏轼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贬往黄州。五十九岁时贬往惠州。六十二岁更是贬往遥远的儋州(今属海南)。在贬谪生涯中。苏轼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用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超脱这些困难和挫折。贬谪也给他的人生注入了丰富的内容。所以诗歌才会言之有物。佳作名篇层出不穷。宋代的朱弁就已经在《风月堂诗话》中承认苏轼被贬往海南并不是不幸。相反。只有逆境才能雕琢这位文学天才。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3版。
我是“文史小论坛”。酷爱阅读。对文、史、哲等领域有所涉猎。喜欢我的记得关注我哦。也欢迎在评论区赐评交流。我们一起聊文化。
其他观点:
林语堂曾评价苏东坡:“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世界上没有完人。但检索一下能接近完人的也就属苏东坡了。不要问苏东坡有多少忠粉。只要问有不喜欢他的人生没生出来。
“一门父子三词客”。出身书香门第。才华横溢。风采绝伦。策论文章、诗词曲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样样兼擅。20岁便赢得“千年科考第一榜”的美誉。开一代豪放词风。《寒食帖》被世人赞为“天下第三行书”。文史哲、儒释道。参明要义。融会贯通。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正因如此。苏东坡的诗词名句几乎人人口熟能详。像“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等等。
(苏东坡)
你可能会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都一直在读苏东坡的诗词。若有好诗词。还不让人念完诵尽。会留到现在?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还真有一方天地储存着苏东坡的好诗词。并且这些诗词在了解苏东坡遭受人生重大打击后的精神状态和心路历程方面有着非凡的意义。
这就是他的“和陶诗”。
和陶诗是苏东坡为每一首陶诗写的和诗。苏东坡曾写道:“吾前后和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据悉宋版《和陶诗》仅有一部黄州刊本流传于世。
扬州是苏东坡写和陶诗开始的地方。当时他在此做知州。然后在惠州决定“尽和陶诗”。最后在儋州完成。
(陶渊明)
苏东坡为什么要“和尽陶诗”呢?
在苏东坡的心里。陶渊明是高峰绝尘的偶像和知音。写和诗的过程也是他跟陶渊明心灵对话的过程。苏东坡在仕途受到重挫、人生困惑之时。需要找人倾诉。并通过了解别人来理解自己。于是选择了先他700年的陶渊明为对话的知己。在读陶诗和写和陶诗中抚慰创伤、重整心态。
一位1000年前的大文豪跟1700年前的偶像诗人穿越时空对话。这是多么神奇和动人的灵魂撞击啊!
(苏东坡)
和陶诗的每一首都值得我们品味诵读。这里欣赏一首有代表性的《和陶饮酒》。
苏东坡《和陶饮酒》之一
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
云何得一适。亦有如生时。
寸田无荆棘。佳处正在兹。
纵心与事往。所遇无复疑。
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陶渊明《饮酒》之一原诗: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陶渊明在公元415年左右写了《饮酒》二十首。700年之后。57岁的苏东坡向往陶渊明那种自在的生活。一边饮酒一边写和诗与陶渊明进行时空对话。苏心里似有归隐的想法。但还不忍放弃仕途。因而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缠绵纠结。
(苏东坡)
为什么苏东坡屡次被贬官但不效法陶渊明辞职归隐呢?
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苏东坡向往陶渊明采菊南山下的田园生活。他没退隐是因为他要有所建树。‘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他要报答高太后的知遇之恩。
有的认为:苏东坡毕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学优而仕。还是要实现自己的抱负的
有的认为:苏东坡实际上是不想再回官场了。但为了一种荣誉感而没有辞官。
有的认为:东坡先生是有信心东山再起的。他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在等待合适的机会。
聪明的。你认为呢?
(正文完毕)
我是竹茗。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竹茗煮雪。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297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苏轼,苏东坡,东坡,儋州,陶渊明,惠州,诗词,人生,西湖,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苏东坡有哪些并不广为人知的好诗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苏东坡作为一代词人。刷新了宋词的境界。其功劳可谓开宗立派。他传世的诗词实在太多。哪怕垂髫小儿。也能随口吟诵出一两首。轻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