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瘴气的概念。而且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其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史记》有载。征伐南越王赵佗时。汉军“会暑湿, 士卒大疫, 兵不能逾岭”。《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记载:“援在交趾。尝饵薏苡实。云能轻身资欲。以胜瘴气也。”薏苡仁是现在中医治疗湿疹的常用药。
明代医书《景岳全书》对瘴气有这样一段介绍:“瘴气。惟东南之域乃有之。盖岭南地气卑湿。雾多风少。且以冬时常暖。则阴中之阳气不固。夏时反凉。则阳中之阴邪易伤。故人有不知保重而纵欲多劳者。极易犯之。以致发热头痛。呕吐腹胀等证。盖重者即伤寒。轻者即疟疾。第在岭南病此。则均谓之瘴耳。”忽略中医的阴阳之论。这段文字已经阐明了瘴气是我国东南方特有的自然现象。其成因是因为当地气候湿润。少有风吹来新鲜空气。雾气则常有。加之冬暖夏凉的反常环境。形成了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情况。瘴气在身体虚弱的人身上作用更为明显。会引发一系列病症。
瘴气因其引发症状不同。名称也有不同。比如《圣济总录》中提到:“岭南朴蛇瘴。亦名锁喉瘴。项大肿痛连喉。”其治疗方法是以毒攻毒。用赤足蜈蚣磨成粉做药。
大梁李待诏《瘴疟论》也是古人对瘴气研究的智慧结晶。里面认为。岭南炎热而潮湿。此气蒸腾。不仅会使东西发霉。也会令人受湿气影响。身体疲倦。易得脚气。解决方法则是饮酒:“三人触雾晨行。饮酒者独不病。”北人到岭南。旅客到此均可饮酒。可以辟瘴。不过书中也提到。当地酒价很便宜。贩夫走卒饮酒无度。酒能聚痰。反而是滋瘴之源。因此主张饮酒要适度。正如当地的谚语所说“莫饮卯时酒。莫食申时饭。诚摄生之要也。”
当地人长久居住在潮湿炎热的环境下。对何时何地有瘴气有经验。因此能够少受其害。来到南方居住的北人应对瘴气则常常不得其法。以至于生病。《古今医统大全》中提到:“北人之来岭南。婢仆多病瘴气。盖劳役之人。饮食乖度。昼日冒暑。夜多卧地。又凡事不能避忌。故先受其毙。”也就是说。居住环境不好。身体损耗精力。饮食不当的人更易生病。养尊处优者受瘴气侵扰的情况则要好些。
因为古人深知瘴气危害人体。所以即使是作战也要避开瘴气盛行的时间段。清乾隆年间。清军与缅甸作战时也特意交待要避开瘴气。《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记载:“谕军机大臣等、据福灵安奏、前赴永昌。经杨应琚告知。现在瘴气方盛。交秋始可进兵。”
现在的医学研究也对瘴气的致病原因有诸多解释。有的学者认为。瘴气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瘴病, 一是指致病的瘴气。不能把它等同于单纯的疟疾。瘴气的形成要素可能是被污染的空气、林木腐朽后散发出的气味、动物死亡后腐败污染的水源和当地特有的毒虫等等。也有的学者认为。当地多山。海拔较高。高原反应也可能引发头晕目眩。被归为瘴气所致。而且。北方气候干燥。北人来到南方。本身就会不适用湿热的气候。这也是治病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史记》
《后汉书》
《医略》
《古今医统大全》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王子今《汉晋时代的瘴气之害》
郑洪《“瘴气”观念的变迁及其对古代岭南生活意识的影响》
郑洪《“瘴气”病因学特点源流考》
其他观点:
有人说。你看劳资在南方的丛林中出没。在南方的田野上穿行。在南方的城市里徘徊。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好舒坦的。哪有什么“瘴气”哦!古人就喜欢乱说!
有人说。史书上所谓“南方瘴气”。是中原及他方人士到南方生活后。水土不服。所以怪罪于“瘴气”。
这些说法。看似有理。其实无稽。都是猛拍榆木脑壳后的臆测。而且没测准。至少与历史事实背道而驰一万八百里。
史书所记历朝历代的理乱兴亡、典章经制。其中的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或许可供多方解读。而关于自然现象的记录。就不必如此麻烦了。一般来说。都是真实可信。没什么歧义的。比如。《春秋》中关于鲁国发生的日食、月食的记载。前些年美国天文学家曾做过推算研究。发现都是准确的。
所谓“瘴气”。即是南方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是虐疾等传染病的病源。
南方山林中的湿热空气。无疑是确实存在的。
《后汉书 · 马援传》说:“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当初马援将军在交阯(今两广、越南一带)。为了战胜这种湿热空气带来的不适。常吃“薏苡”结出的果“实”。即今所谓“薏仁米”。据说。此物是祛湿热大师。
古籍中关于“瘴气”的记载多不胜数。现代也有这种案例。解放军在向败退海南岛的蒋军残部发起进功、准备渡海时。便发生过战士头晕脑胀、身重体沉的病情。咨询当地人后。煎服草药。得解。这其实就是所谓“瘴气”所致的身体不适。
当然。后世的南方“瘴气”。其实是在逐渐减弱的。以至于现在的人已没有多少感觉。最先。“瘴气”极猖狂。所以屡见于古人的记述之中。要明白这种演变的原因。我们要懂得一些历史气候学。
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重要性。实在说。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特性的形成等等。看似飘缈的气候才是决定性因素。
根据相关研究。近3500年以来。我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气候温暖期和三次大规模气候变冷。
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游牧部族入侵。
第二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十六国割据。
第三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宋元之间。金人南侵、蒙元崛起。明清时还有一次小冰期。
在温暖期。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大约高3摄氏度。与现在长江流域气候相当。所以水草丰美。鱼米飘香。《诗经》中所咏叹的稻、桑、竹。可不是凭空瞎编的。而那时的南方。则显然太热了。山林中的湿热之气蒸腾弥漫。实在让人受不了。故称为“瘴气”。
酷热之地。不要说他方之人难以适应。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大喊热得要命。为了抵抗“瘴气”。所以“断发”。所以“卉服”。把长头发剪了。似乎燠热也减轻了些。用带树叶的树枝作衣服。透气性超好。那叫一个凉快。
其他观点:
我在南方。我多次为瘴气所伤。
瘴气是动物和植物腐烂产生的毒气
瘴气。是动物和植物腐烂产生的。但不是动物和植物腐烂。就会产生瘴气。瘴气。具有特别的成分。也是特别的条件下。才产生瘴气。
瘴气是细菌生产出来的
瘴气之所以有特别的成分。是因为它是细菌分解动植物产生的。不同的细菌。产生出不同的气体。这就好比不同的动物。拉出不同的屎一样。典型的细菌。有镰刀菌。菌体呈镰刀形状。
瘴气产生的三个条件。是高湿度。合适的温度。光照不足
瘴气细菌的生存。需要湿热环境。湿度要高。温度要合适(偏低和偏高的温度。都不适合瘴气细菌的生存)。光照不足(充足的光照。会杀死细菌)。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南方。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地区。藏南。才具备这样的气候条件。而且。主要在梅雨季节。夏季开始的一段时间。而不是全年都有。冬季的低温。盛夏的高温。都不适合瘴气细菌的生长。
森林。山沟。室内都会有瘴气
瘴气不仅仅在山里。室内也有。本人遭遇的瘴气。都是在室内。只要满足瘴气产生的条件。室内同样会有瘴气。
瘴气的危害有哪些?
瘴气有多种。冷瘴、热瘴、哑瘴。其危害各不相同。就本人遭遇的瘴气。有两种。
一种是木头腐烂。吸入后。头痛。离开后。呼吸新鲜空气。症状逐步减轻。
另一种是厨房油烟污渍产生的瘴气。吸入后作呕。呕吐。离开后吸入新鲜空气。很快好转。
消除瘴气。在于通风和透光
通风会带走湿气。会带来氧气(氧气会烧死细菌)。破坏细菌生长环境。增强光照。可以杀死细菌。当然。改变环境温度。也可以消除瘴气。升温和降温。都可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407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瘴气,细菌,湿热,岭南,气候,后汉书,的人,都是,薏苡,也有
没想到大家都对史书上的“南方瘴气”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瘴气的概念。而且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其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史记》有载。征伐南越王赵佗时。汉军“会暑湿, 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