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南方为瘴疠之地,瘴疠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历史记载吗?
原创

古代称南方为瘴疠之地,瘴疠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历史记载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只是在字词组合上。“瘴”和“疠”的意义又不太一样。“瘴”指内因。即致病之源。如瘴气、瘴水;“疠”指外病。即病的现象。如恶疾、病像。

既然是内外病因的指代。为何“瘴疠”总给人一种化外之地的感觉?是的。其实。“瘴疠”是中原人对南蛮环境差异的一种特别认知。只要是在南方产生的诡异症状。古人都会把它们说成是“瘴疠”。以致于也产生众多误会。

宋代方勺在《泊宅编》对江西赣州的记载也颇为神奇。“虔州龙岗、安远二县有瘴。朝廷为立赏添俸甚优。而邑官常缺不补。他官以职事至者。率不敢留。甚则至界上移文索案牍行遣而已”。“大抵此地惟水最毒。尝以铜盆贮水。须臾铜色微黑。予每以大锡瓶挈佳泉以自随。捐二夫之力。足了数日之食”。铜色变黑。是因为水里含有氧化剂。将铜氧化。这种变化可是吓坏了中原人。以为这是毒水。要害人性命。

南方的大山之中。一般都有种类各异的矿产。如赣南、闽西。地下多稀土、萤石、煤炭等。如果山泉之中含有可观的氟元素。那么长久饮用这种水的人。牙齿几乎都会被腐蚀成黑边。含量再高点。可能会导致缺钙症。不久便呜呼哀哉。

这是因水而起的“瘴”。除了氟以外。硬度过高、重金属超标也同样有致命作用。

另外湿热的南方。温度高湿度大。北方人进入之后必然会有不适应的反应。南方人尚且可以以“上火”排毒或预知。而北方人可能只会量变之后直接质变以“大病一场”来结束战斗。

举个例子。东南方最后一块新土“漳州”成立时。原郡治在漳水之畔。后来迁移至人口较多的鹿溪边。但没过几十年。因“瘴疠”横行。无法遏制。只能再前往人口更多。经验更丰富的九龙江畔的龙溪县。

这大概是古人对抗瘴疠的一种勉强方式吧。随着居住时间变长。医术提升。经验累计。瘴疠也就不是什么难事。慢慢地也就不再被提及了。

反而。今日的非洲。让我们的“瘴疠”重新得到应用。只是换了新词叫“疟疾”。

其他观点:

其实古代说的“瘴疠”。就是高度致病的细菌群、孢子群形成的细菌团。这种细菌团随着风移动。看起来就跟云烟一样。人一旦吸入。就特别容易传染疾病。古代医疗水平低。没有抗生素。细菌感染导致的病症通常有致命的危险。所以古代人多闻之色变。

史料记载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擢进士第。补钦州军事推官。钦土烦郁。人多死瘴疠。的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曰:“徙州濒水可无患。请转而上闻。”从之。 --《宋史 徐的传》

钦州林木浓密。许多人死于瘴气瘟疫。徐的去求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求说:“把州府搬迁到水边就没有病患了。请转告皇上使他听到。”郑天监听了从建议。

钦州。属于广西。远离中原。历史上在中原史籍记载中着墨极少。一直被后人以“化外之地。瘴疠之乡”一类词汇描述。在宋代看来也还是一贯的传染病高发地带。徐的比较有眼光。看出来传染病多发的原因是因为卫生环境差。所以劝说转运使将州府搬迁到濒水河边上。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

徐的的看法对吗?

徐的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热爱野外活动的人可能有相关的经验。山中荒野中看似清澈的水潭。可能存在足以致病的细菌群体。野外的水中存在各种细菌。水中的动物粪便。动物身体的残留物。腐烂的动植物都可能成为细菌的来源。

比如沙门氏菌可以来自野生动物。会引起急性发热、有时会有呕吐。大肠杆菌来自哺乳动物排泄物。会引起腹泻、疲乏和食欲下降的症状。弯曲杆菌也是寄生于动物。这种细菌很容易造成死亡。

古人有一句名言用来概括:“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提醒大家要注意。一个静止不流通的水源。很可能是有细菌污染的腐水。你喝下去的不光是水。更是高度繁殖的细菌群落。这种水喝下去。是非常容易致病的。

徐的的建议是让州府衙门搬迁到活水。即河流的边上。这样取用的是奔流不息的活水。相对而言细菌的污染程度要低一些。所以可以有效的防止一部分传染病的发生。

瘴疠之气和高温高湿的沼泽地带有关

我们都知道。食物及动植物尸体的腐败。都是随着气温和湿度的升高而显著加快的。在高盐份、极度低温的地带。人类及动物的尸体可以保存几个世纪甚至上千年都不会腐朽。而在热带地区。上午刚刚做熟的食物。下午可能就已经完全腐败了。

高温、高湿的环境。尤其是那些靠近热带地区的城市。古代因为人口密度低。森林植被覆盖面大。相对而言更容易诞生这种水源不流通的沼泽环境。

试想一下。一群古人穿梭在密集的雨林之中。周围又是致命的细菌沼泽。当然会因此而特别容易患上疾病。最后演变成传说中的“瘴疠”之地了。

那么现代社会中。和这些地方地貌地形相似。人口密度又比较低的地带是哪里呢?

就是贝爷也闻之色变的亚马逊雨林。

人类和瘴疠的斗争史。也是人类的文明史

古代中国华夏民族所生存的黄河流域。实际上当时的气温是比价炎热的。史书中记载过河南地区有犀牛、大象等热带动物活动。实际上河南省别称“豫”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意思。

随着华夏民族对于黄河流域的开发。所谓“大禹治水”。将天下的河流汇聚贯通。将原来的沼泽地形转换为适合种植农作物。适合人类生存的平原地带。相对的。江南地区。吴越地区就成为了古人眼中的烟瘴之地、荆蛮之地。《史记 吴太伯世家》就说“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即吴国的建立者。即周文王的伯伯两人来到人烟稀少的江南地区。开垦蛮荒、建立国家。可见当时的吴越地区也是一片瘴疠之地。后来一直到晋朝南都。开发江南。江南才从此成为了经济富庶、文化先进的富饶之地。

而随着华夏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改造环境。将很多不适合居住的蛮荒之地。变成了人民乐居的热土。

南方的“瘴疠之地”这个称号。也就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成为了旅游的王国。各种美景集合的旅游胜地了。

其他观点:

瘴疠(zhàng lì)其实是一种病。直接从其偏旁部首造字法来看。它也一定是与疾病有关。而用现代的专业术语来解释。即为指热带或亚热带潮湿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这种病传染性极强。病情一旦爆发。扩散范围非常广。想要将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是非常困难的。在我国古代时期。每当人们提起这个词。都对此表现出了深深的恶意。

例如。用\"乌烟瘴气\"来形容社会秩序紊乱。用\"瘴乡恶土\"来形容一个地方偏僻荒凉。是一个瘴气缭绕的穷乡僻壤……

可见这个词被无休止的运用到一些不好的事物上。是一个令人生畏的代名词。在当时的古代。医疗条件设施极其简陋。一旦遇上瘴疠引发的恶疾传染开来。后果不言自明。那将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为何古代南方被称为瘴疠之地?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瘴疠的形成原因。瘴气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主要原因就是无人有效地处理动物死后的尸体。加上热带气温过高。为瘴气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在古代时期的原始森林鲜有人迹。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非常小。因此动物种群可以大量繁殖。植物生长条件也是极为优越。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动植物数目的基数非常大。且死亡的动植物数目也非常之多。

瘴气的大量堆积。渐渐形成了大范围地区浓雾笼罩的现象。这些地区也成就为了“烟瘴之地”。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古人心中岭南这个地区长期是荒芜野蛮的。这也是南方地区被冠以“瘴疠之地”的原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50:57

    瘴疠,之地,细菌,瘴气,地区,古代,钦州,热带,动植物,古人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50:57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称南方为瘴疠之地,瘴疠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历史记载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1:50:57

    只是在字词组合上。“瘴”和“疠”的意义又不太一样。“瘴”指内因。即致病之源。如瘴气、瘴水;“疠”指外病。即病的现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