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题主好。这句话出自《论语 为政 》篇中。子夏问孝。孔子告之“色难”。就是说对父母做到和颜悦色是不容易的。别以为有事情自己干。有好吃的让父母先吃。这就是孝了。要做到和颜悦色。心甘情愿才算得上孝。
“色难”并不难理解。问题是孔子为何这样回答子夏。孝的内涵都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孔子为何如此重视孝?孝道教育在历史上有何积极意义?今天。我们如何来面对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育?这些都是题主问题所能引发出来的思考。
一 孔子对孝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这一章句前面还有三章句。分别是孟懿子、孟武伯、子游问孝。对不同的人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因人而异。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就是要顺。不顺何谈孝。这也是对所有人而言。因为顺是孝最基本的要求;孟懿子问孝。孔子说:“父母惟其疾是忧”。可能孟懿子不省心。老给父母惹麻烦;子游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概子游。能养父母。但失于敬。可能还不如现在人们养宠物;在孝敬父母方面。子夏比子游应该要好一点。只是缺少温润的脸色。所以孔子的话也不那样难听了。孔子各因其才和各自存在的问题来回答他们关于孝的问题。也算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同时。孔子不同的回答。也说明孝的内涵是丰富的。在《论语 》的首篇中。与“孝”有关的内容就有五章句。首篇“学而”。主要谈为学的问题。足见孔门中是把“孝”当做为学的重要内容。这是“为人之本。”
二 孝的本质
孝被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被作为所有德行的基础。“百善孝为先”。孝这个字从子、从老。从字源看。孝就是奉养老人。孝的基本道德要求就是赡养父母。孝的最高要求就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孝和忠在高层次练成一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孝敬、孝顺。敬顺就是孝的核心。没有内心的敬顺必然会“色难”。只有物质的供养是谈不上孝的。
孔子曾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孔子要建立一个有序的太平盛世。其操作是从最为基本的孝来运作。让人们都能达到真正的孝。然后推己及人。由家到国。这样就世界大同了。
从理论上来看。孔子的设想是很可行的。也很科学。因为孝根植于人的自然属性。在此基础上。对孝提出更高更具体的社会要求。大家都能接受。也愿意去践行。
三 孝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孝道教育被历朝历代的帝王所重视。后世帝王的圣旨也常以“圣朝以孝治天下”开头。孝是忠的根基。自然帝王们极力提倡。元代郭居敬编录了二十四孝的故事。统治阶层大力提倡。民间影响也是极为深广。孝道教育对老百姓家庭和睦和亲情维系非常有价值。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
曾参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个。孔子传《孝经》给曾参。曾参也确实能孝其亲。曾参侍奉父亲曾皙能做到酒肉养其志。就是不但让父亲吃好。还让父亲高兴。他想给谁吃都行。给孙子。给邻居大婶都行。只要他高兴。可曾参的儿子曾元。对曾参只能做到酒肉养其身。酒肉你可以吃。吃不完撤下来。下顿还要用。要想给别人吃。那不行。
看看。真正的孝。连曾参的儿子都做不到。这和经济条件是有关系。更和对孝的力行程度有关。因为曾参和曾元的经济情况差不多。孔门高足子游、子夏在孝道力行上都有不足。一般常人很多做不到儒家所说的孝。
历朝历代的大力提倡。和民间对孝的极力认同下。也自然会产生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愚孝。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就大有问题。因为孝敬老娘就要活埋儿子。这不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竟然作为榜样被肯定和传颂。
过犹不及。依此事质之孔子。孔子必会唾其面。当年。子路问孔子人死后有没有知觉。孔子意味深长地说:我说人死后无知。不孝子孙会弃其亲不养;我说人死后有知。孝子贤孙会方生送死。死后有知还是无知。等死后你就知道了。郭巨埋儿这种事情。正是孔子当年所担心的事情。
四 孝道教育在今天
农耕时代。属于经验型社会。老在一定程度。代表着经验和智慧。也就是说老人有被孝敬的实用价值。当然孝是以自然属性为基础的社会要求。长期的提倡下。孝成为了道德内容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东西。也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今天。孝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上的农耕时代大不相同。过去多子女。现在多独生子女。过去是经验社会。现在是科学普及的时代。现在。知识更新很快。老就意味着从社会生活中淡出。孝只剩下自然属性的一面。和传统习惯的维护了。但老龄化不断严重。竞争激烈。生存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状况。养老和孝的问题成为了新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了。
不赡养老人是不合法的。更是不合乎道德的。如何来赡养老人。对于现在年轻的一代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野狐曾很感慨地对朋友说:我们将是最后一批孝敬老人的人。也将是第一批不被孝敬的老人。
其他观点:
首先。拆字“色”与“难”。方知“色难”是什么?
色:七色。但在孔子说的“色难”中。色即是脸色、形色和表情。具体表现为:人之面部表情、声音缓急和行为动作等方面。
难:肯定是有一定阻力。但如孔子言及之“色难”里的“难”。就是一种无法周全或做到的困境。“难”。是困难。有不易或难以做到的。
“色难”:心中决定的因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实现的。也即是说由于内心难以改变。导致的根源在于缺乏包容和耐心。
根据《论语.为政第二》中“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如何理解?
此语出自《论语.为政第二》中第八章: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其中。“色难”是指对父母的孝道。最难以做到的是长期和颜悦色的态度。造成这种原因是缺少一个良好且端正的态度。孝敬父母。就要体凉和包容父母的不是。
换句话说。你对待父母不恭。你的下辈也会有学有样对你也不恭。这就是人生一世该如何做忠孝两全的根本。只有不孝子。没有哪个父母不为下辈尽心的。
所以说。作为儿女应照顾周全。光给吃。不为孝顺。要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俗话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即使老人做错了事、说错了话。也没必要去计较。
题外话:
关于题主之句话。朱子有解释:
“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
其他观点:
謝邀。简单点。
“色难。”字面指脸色;其实指平常心而已。还另有议指极端——把握平衡不易。
口上孝易。实作极难。
大抵如是。
感恩有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486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孔子,孝道,父母,论语,死后,老人,孝子,孝经,章句,社会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理解“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其中“色难”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题主好。这句话出自《论语 为政 》篇中。子夏问孝。孔子告之“色难”。就是说对父母做到和颜悦色是不容易的。别以为有事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