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
原创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必定有像我这样忠实诚信的人。但不一定像我这样好学。”

孔子这一番话。提醒我们忠实诚信的美德。比较容易培养。但是好学不倦的精神。则比较难于保持。所以一般人很不容易长期保有可贵的美德。令人失望。

不好学。就难以明白道理。受到环境的影响。便会随波逐流。愈来愈势利。也愈自私。原本忠实诚信的美德。随着时光的流失。也变成不忠不信。唯有好学不倦。与时俱进。才能长期保存忠信的美德。持续发扬光大。

(一)不好学。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段时间不学。就有如不懂事理的人。听不明白。也想不明白。我们必须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这里所说的学。是明白道理。而不是今天大家所重视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只能用以谋生。很难提升道德修养。做人做事的道理。才是学的重点。

(三)再博学多闻的人。也不能停止学习。因为内外环境持续在变化。必须不断学习。以期赶上时代。不致落伍。

其他观点:

忠诚与信用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有着忠诚和信用的一面。在平民百姓当中。许多没有文化知识的人。是那样忠厚善良。通情达理。诚信做人。又有许多读书人通过道德礼乐的教化。更懂得“忠信”文化的内涵。他们知书达理。忠于国家。忠孝父母。忠诚于社会上每一个人。他们诚信做人。把信用作为立足之本。从而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为社会建功立业。

孔子认为:十户人家小地方。肯定有人讲忠信。孔子自信地认为他人有着他那样的“忠信”。是因为他坚信人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总还有一些人有着崇高的道德品质。所以孔子把“忠信”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作为“仁”的具体表现。以提高人的修养素质。让自己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

孔子觉得他人没有自己那么用功学习。这也的确如此。能有孔子那样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数不多。极其少见。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深刻领会书中的精华。吸取其中的道德营养和智慧。并应用于实践当中。这就是人人皆可为尧舜。

孔子一生好学。从十五而学。到古稀之年。致力于汇集西周五百年来的思想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他的儒家思想体系。两千多年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也就成为人们言行举止的行为准则。用以修身齐家。兼济天下。

其他观点:

说明从古到今、古今中外。生而好学者少。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3:10

    孔子,的人,好学,忠信,诚信,美德,儒家,好学不倦,逆水行舟,忠实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3:10

    没想到大家都对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3:10

    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必定有像我这样忠实诚信的人。但不一定像我这样好学。”孔子这一番话。提醒我们忠实诚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