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升的小诗《题临安邸》为何能在宋词的时代传唱下来?
原创

林升的小诗《题临安邸》为何能在宋词的时代传唱下来?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宋代是词的盛世。名作佳作众多。但是宋诗的水平也是极高的。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苏轼、王安石、陆游、杨万里、朱熹等人的诗作极为出彩。丝毫不输唐诗风采。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公元1127年。金人大举南下。攻陷了北宋都城汴州。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之后。康王赵构建庙称帝。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史称南宋。后来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山外青山楼外楼”突出展现了当时临安城的美景。连绵起伏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很是壮美。但是接着写道“西湖歌舞几时休”。点出了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表现出南宋统治集团纵情声色的腐朽生活。诗人心中有着无尽愤慨与忧虑。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一句中“熏”和“醉”两字用的极为传神。将那些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达官显宦的精神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北宋的都城。已被金侵占。而南宋的达官显贵依旧纸醉金迷中。忘记了国恨家仇。将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既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的愤怒之情。也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情景俱佳。加之构思巧妙。可谓是难得一见的佳作。能在宋词的时代传唱下来是很正常的。

其他观点:

《题临安邸》是一首传唱近千年的七绝。作者林升。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题临安邸》至今仍然见于中小学教材上。我记得很早就会背诵这首诗了。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中华诗词浩如烟海。光是唐诗就有四万八千多首。宋词也有一万九千多首。精美者也数不胜数。为什么这首七绝能一直流传至今并且成为中小学教材典范诗词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这首诗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公元1126年。金军长驱直入。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北方领土尽被金人侵占。赵构仓皇逃到江南。于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亡国之痛。也并不发愤图强。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主张收复北方领土的爱国志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吐露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是这首诗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这首诗中“熏”“醉”二字用得极具特色。把那些不思进取、寻欢作乐、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苟且偷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一篇难得的上乘之作!是我们学习写诗写文的楷模作品。

三是该诗朗朗上口韵律和美。

该诗语言凝练生动。格式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悦耳。诗中宛如有画、画中宛似有情。言简而意丰。并且充满无限美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深刻的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而且该诗没有几个生僻字。通俗易懂。适合作为中小学教材范文使用。

其他观点:

“山外青山楼外楼”,耳熟能详。然而。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写它的诗人林升。也算是一诗留名传千古!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邸:旅店。

杭州:又称临安。南宋偏安一隅的都城。

汴州: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公元1126年。金攻陷汴京。掳走两帝。北宋灭亡。身为康王的赵构。流落江南。在杭州称帝。建立起南宋小朝廷。赵构看中了杭州的依山傍海和江南富足的环境。自此升级宋统治者一贯的骄奢享乐的生活。一味向金俯首称臣。将抗金。与收复失地早抛向脑后。杭州成了逃往者暂时的安乐窝。而官宦与富商更在杭州大兴土木。在西湖边醉生梦死。使杭州城繁华一时。

这首诗便创作于此。林升。生平甚少。或许只是偶尔路过杭州。这里的歌舞升平。使得这位尚有爱国情与责任感的诗人。再气愤不过。于是在所经过的旅店墙上题下这首诗。义愤填膺之作。一腔热血之作。甚至连题目都没有。却说出了许多仁人志士与广大百姓的心声。写完的林升或许扔了笔。长叹一声。便转身离开了这座城。此后如何。不得而知。然而这首诗却留了下来。成为南宋的写照!

1 格律: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 理解:

“山外青山楼外楼”:两个“外”字很押韵。写出了杭州城天然的地理优势与人为的繁华喧嚣!

“山外青山”。杭州三面环山一面城。城内还有座西湖。山外有山。重山峻岭。错落有致。包围起这座古老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布局与富足。据说也是赵构建都杭州的原因。他认为长江是一道坚固的防线。金兵难以攻城。

“楼外楼”。亭台楼阁多之又多。掩映在青山绿水环抱中。山之高大。水之秀丽。赋予这座域城壮观与秀美兼容。仿佛能看到座座高楼里宾朋满座。游人如织。欢声笑语的喧嚣与热闹。这是大好大美的山河。诗人在挥笔而就的时候。流露的是热爱与赞美!

然而。国家动乱。偏安的统治阶级却在此吃喝玩乐。挥霍享受。早忘了国难了。诗人的内心也是愤懑难抑的。才会发出下面一句的愤慨。

“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是很有份量的。诗人怒难自抑的质问!质问谁?诗人不知道。诗人只是无名小卒。他什么都做不了。也质问不了谁。然而不吐不快。这是一个尚有爱国热情的诗人责任意识的流露!

“西湖”本是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歌舞”是醉人的。可此时。诗人却觉得刺耳。它们正在消磨国人抗金的意志。而本该为国出生入死。出谋划策的达官贵族们。此时正乐不思蜀。他们或许早忘了北方故国仍在金军的铁骑下!这一句与其说是质问。不如说是讽刺与嘲弄!

“休”字颇有意味。字面上指的是西湖歌舞何时停止。实际上讽刺南宋朝廷用投降妥协俯称臣的方式。换取战争的休止与暂时的和平可笑无耻行径。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一句最为精妙与形象!诗人简练而传神地勾勒了一群沉湎声色。寻欢作乐的权贵们陶醉忘我。完全迷醉的丑态!

“暖风”。柔和的春风。是一个美好的词。却有点不合时宜。诗人讽刺而已。无能的朝廷一味享乐的影响下。靡乱的社会风气正在西湖边弥漫。“游人”。游客。显然指统治阶级。

“熏”字用得最为巧妙。诗人不用“吹”。很容易想到“臭气熏天。利欲熏心...”等一系列贬义词。讽刺味十足。可以想像这场歌舞盛大与热闹的场面。一群达官显贵们在歌女包围中。纵情声色。臭味相投。醉生梦死的丑陋!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诗人已怒不可遏了!将“杭州”直接等同于汴州了。这一句骂得有水平。一带两!北宋的统治者亡了国。南宋的统治者照样昏庸无能。杭州成了一座无辜的城。

这句话也写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前途深深的忧虑!

这首诗妙在:简洁的遣词却蕴含有力的讽刺。风物的赞美却隐藏深沉的忧患意识!

写杭州的词很多。比如。白居易《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柳永《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有三秋挂子。十里荷花..

相比较而言。都写了杭州的美。诗情画意。林升《题临安邸》也在讽刺时政的同时不自觉流露出对杭州的热情。白描手法更为通俗。难得可贵的是。一个诗人对家国的热爱与责任。正如陆游的“但悲不见九州同”一样令人动容!

风雨沧桑。历史更迭的杭州城。也会记得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匆匆挥笔写下的一首饱含情怀的诗!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8:39

    杭州,临安,西湖,诗人,南宋,青山,歌舞,都城,暖风,这首诗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8:39

    没想到大家都对林升的小诗《题临安邸》为何能在宋词的时代传唱下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8:39

    宋代是词的盛世。名作佳作众多。但是宋诗的水平也是极高的。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苏轼、王安石、陆游、杨万里、朱熹等人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