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倒霉的名将是谁?
原创

史上最倒霉的名将是谁?

好文

热门回答:

黄埔一期学员中年龄最大的其实是李仙洲。生年为1894年6月。也就是说。当他从山东南下投考黄埔军校时候的1924年。已经年满30周岁虚数31了 。而范汉杰次之。以少将军衔甘当一名军校学生。那也是很有些魄力的。并且军事生涯的开局也非常不错。

两次东征期间。范汉杰累升至营长。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范汉杰再升第10师第29团上校团长。两年时间就把军衔恢复到上校。并且还是铁军第四军的团长。前途可谓一片大好。北伐期间。范汉杰率部参加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又参加了围攻武昌城和激战马回岭等战役。很快晋升为副师长。所以就名气、资历和战功来说。堪称北伐名将。

不过要注意。老范在进入黄埔之前。主要是在粵军第1师服役。是李济深、陈枢铭等粤军大佬的旧部。再加上黄埔的身份。所以是横跨中央军和粤军两大系统的名将。范汉杰早年毕业于广东测量学校。属于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因此在黄埔军校期间。又以学员的身份协助作为测量教学助理。所以对其他学员来说。几乎是亦师亦同学的老大哥。

这一点连周公对其印象都颇为深刻。建国以后在接见战犯特赦人员时。还能记起当年比他这个政治部主任年纪还大的高个子学生范汉杰。说多年不见。还能认出来。1927年春。老蒋点名范汉杰出任改编过来的浙东警备师少将师长。成为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师长。力压“天子第一门生”胡宗南。

转折来自于老蒋第一次下野期间。军界内部混乱。范汉杰不得不投奔老长官李济深。就任第八路军(粤军)总指挥部中将高参。李济深也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不久出钱选送老范去日本考察军事。然后再赴德国。不过在远赴欧洲之前。老范确实有点犹豫了。这道理很明显。去欧洲那就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远离军队远离国内战场。极有可能耽误自己的军旅仕途。

据说老范想起来早年间一个为他相面的算命先生的话:“如果有留洋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因此最终还是去了。结果这一去就是三年多。虽然学了不少东西。但是再回国时已经是1931年底。倒霉的是。他又赶上老蒋因为“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下野。无奈之下。范汉杰只能接受李济深的推荐再回粤军供职。被安排到驻上海的第十九路军担任副参谋长兼参谋处长。

其实这个职务真心不高。一个上校最多一个少将衔的位置。而且也不是黄埔嫡系部队。所以老范是很有些郁闷的。第十九路军的正副总指挥蒋光鼐、蔡廷锴都是粵军名将。也都出自粤军第1师。从感情上说跟老范应该没有问题。1932年初日军挑起“一二八事变”。范汉杰跟随部队奋起抵抗。那得算在关内第一批打鬼子的抗日军人。

老蒋复职后不久。淞沪停战协定签署。根据屈辱的停战协议。在上海把日本人揍疼了第十九路军被迫远调福建。范汉杰就这样到了福州。而老蒋的对日妥协政策。加之在南京政府独裁的作风。让粤系将领很是不爽。终于爆发了1933年的“福建事变”。这一年11月3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场集会公开宣布反蒋。成立了政府并公布了对内对外政策。

老蒋当然要出兵镇压。于是黄埔一期生范汉杰突然间跟黄埔系军队成为了对手。可谓是霉运连连。第十九路军虽然扩编后号称有5个军10个师的人马。其实不过60000余人。而老蒋调动的“讨逆军”接近30万众。力量是非常悬殊的。初期接战不力后。蔡廷锴将军决定跟蒋系东路军总指挥蒋鼎文谈判。接受改编从而保存抗日实力。在谈判代表的人选上。范汉杰无疑是最合适的。

于是确定范汉杰先到厦门。然后再跟蒋鼎文进行接触。临行前蔡廷锴特别嘱咐老范:“此次去厦门。责任重大。我军几万将士的存亡。系于你一身。你见到蒋鼎文后。务必要向他把我们的条件精神清楚。我们不是怕死。而是要保存实力。一致抗日”!范汉杰当即表态。请老长官放心。他一定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结果老范却是一去杳无音信了。原来在厦门。特务处副处长郑介民派出的密使黎恕。与范汉杰接上了头。劝说其回归黄埔阵营。并代表老蒋允诺了一大堆好处。范汉杰彷徨之间。最终选择了首鼠两端。他没有主动跟蒋鼎文就十九路军改编的问题进行谈判。也没有公开声明脱离福建政府和第十九路军。但确实利用自己的关系。把第十九路军内部的密电码交给了特务处。

(李济深)

最终福建事变被镇压。第十九路军大部被收编。重新参加了围剿苏区的战事。而蔡廷锴、蒋光鼐等将领则被迫离队出洋。后来。蔡廷锴从一些途径得知。范汉杰曾经跟特务处勾勾搭搭。蒋军之所以了解第十九路军的一切军事行动。恐与范汉杰反水有关。于是大怒。非常难以原谅这个老部下。而范汉杰因在镇压福建事变中有功。不久调任胡宗南的第一军副军长。

抗日战争期间老范还是比较尽心的。所部被称为“太行屏障”。也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范希亮的部分原型。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陆军副总司令、胶东兵团司令等职务。作战尚属努力。也深为老蒋所信任。1947年底。陈诚在东北始终撑不下去了。举荐卫立煌接手东北战局。老蒋携范汉杰到沈阳实地调研。在回去的路上问起老范对卫立煌的评价。

(蔡廷锴)

范汉杰有点嘴欠了。回答的中心意思是就远征军的资历来说。卫立煌主东北比较合适。但是抗战期间卫与八路军过从甚密也不可不防。老蒋当即表示。着范汉杰出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就地监视和制衡卫立煌。老范肠子都悔青了。连续请辞均遭拒绝。只好一万个不情愿地前往东北就职。期间范汉杰利用回南京开会的机会再次请辞。遭到老蒋严厉训斥。1948年8月间硬着头皮回到锦州。两个月后即兵败被俘。

范汉杰被俘后。最初关押在东野后方的佳木斯战俘管理所。全国解放后转押至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本来根据他的表现。1959年第一批特赦时就应该列入名单。但是在征求民主人士意见时。蔡廷锴等将军表示强烈反对。于是范汉杰的名字被勾掉了。这才是霉星高照了。周公了解情况后。后来亲自找到蔡廷锴等人做工作。说明当年第十九路军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部责怪范汉杰。

在征得蔡廷锴同意后。周公再要求统战部门把范汉杰在“闽变”中的一些不恰当材料撤掉。1960年11月28日。范汉杰终于在第二批被特赦。

其他观点:

黄埔六期毕业生廖耀湘一开始并不受重用。但从南京保卫战中表现突出。就开始逐步晋升。很快就成了黄埔系将领中的新星、名将。先是在远征军中担任新六军军长。之后调往东北。后来又担任第九兵团司令官。但最后却以非常戏剧化的方式兵败辽西走廊。自己也变成了四期师兄林彪的俘虏。

《大决战》浓墨重彩地表现了辽沈战役。但基本上把重心放在了塔山之战和锦州之战上。甚至连打义县这种外围战斗都占了很大篇幅。但是对于整个东北国军唯一的机动兵团。也就是廖耀湘的第九兵团的覆灭过程。却交代得非常含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卫立煌到东北的时候。国军还没有开始编组兵团。但卫立煌很快就和常公就东北的前途问题发生了很大的分歧。所以常公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其主要目的就是架空卫立煌。让卫立煌在东北变成光杆司令。什么都做不成。

常公的第一个操作是增派范汉杰到东北担任剿总副司令。并且担任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主任。将辽西走廊地区的部队交给范汉杰统一指挥。范汉杰把这个地区的部队统一编组为四个军。其中核心的实际上是两个。一个是锦州城内的滇军九十二军。另一个是后来进攻塔山的六十二军。范汉杰为了控制部队。又将锦州的部队编组为第六兵团。并且将滇军九十二军的军长卢俊泉升任兵团司令。军长由盛家兴继任。

这样。辽西部队基本上就摆脱了卫立煌的指挥。而范汉杰是直接听命于常公的。而卫立煌控制不了部队。就在物资上下手。因为此时东北的物资都是从华北先运到沈阳。再由沈阳统一分发。范汉杰提出。物资先经过锦州运到沈阳。再从沈阳运回锦州。往返折腾。浪费时间。不如在经过锦州时直接截留一部分给锦州。

卫立煌本来就掌握不了部队。只能掌握物资了。自然坚决不肯。双方为此闹了矛盾。后来将锦州单独划为一个补给区。可以截留物资。但炮弹等武器装备仍然需要从沈阳运来。范汉杰再三要求沈阳多运输弹药。加强锦州储备。卫立煌推三阻四。就是不肯。说沈阳是东北中心。也需要炮弹。如果锦州先发生战争。再运到锦州不迟。

结果。解放军先进攻锦州。关门打狗。并且。此时锦州到沈阳的铁路线也已经被切断。沈阳的炮弹运不过来。范汉杰连番呼救。卫立煌答应派飞机空运炮弹到锦州。但此时解放军的大炮数量已达上千门。所以打起来之后。很快就用炮火封锁了锦州机场。沈阳来的飞机不敢降落。炮弹就无法继续空运了。所以。在解放军开始进攻锦州之后。仅仅打了四天。锦州城内的炮弹就没了。完全被解放军的炮火覆盖。

常公的另一个操作是。把在沈阳的国军部队中能够用于机动作战的。全部编为一个大的机动作战兵团。由廖耀湘担任司令官。也就是第九兵团。廖耀湘是黄埔六期生。也是常公信任的学生。自然也直接听命于常公。这样一来。等于沈阳的国军部队也基本上脱离了卫立煌的指挥。常公可以越过卫立煌直接进行微操。

但常公没想到的是。编组完成之后。廖耀湘并不愿意按照常公和南京国防部的要求。出兵增援长春。接应长春郑洞国所部突围。确实。这时候林彪一直坚持先打长春。对长春围而不攻。东野几十万大军沿着铁路线两侧摆开。张网以待。这就等于直钩钓鱼。所以。廖耀湘坚决反对增援长春。认为这是自投罗网。死路一条。与其如此。还不如和卫立煌保持一致。龟缩在沈阳不动。

等到解放军开始进攻锦州。常公明面上要求廖耀湘兵团和侯镜如兵团东西对进。和东野在锦州进行战略决战。一决雌雄。但实际上的打算是无论能不能把锦州救下来。起码都可以让廖耀湘兵团离开沈阳。往华北地区靠近。如果锦州被攻破。则顺势退往华北。顺理成章。但廖耀湘仍然坚持认为。攻锦州只是诱饵。林彪师兄的意图还是钓鱼。等着他去上钩。所以拒绝。

常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再三劝说。才终于让廖耀湘同意西进。但从十月二日同意出兵西进。增援锦州。到部队集结起来都已经八日了。磨磨蹭蹭。十日进占彰武和新立屯之后。就止步不前。不敢继续往前走了。本身这一带就是河流纵横的水网地带。不利于廖耀湘兵团的重装备运动。廖耀湘这时候又担心自己掉进沟里。不肯前进。就在这里停下。和常公、卫立煌讨论西进的方案。

廖耀湘认为。辽西水网地带不利于大兵团的重装备运动。所以是死路一条。如果要坚持西进。那么比较安全的办法是先往南走。靠近营口。这个路线上没有解放军大部队阻击。可以比较顺利地到达锦州。如果遇到不利的情况。还可以从营口直接撤退到华北。但锦州已经危在旦夕。常公只能再三要求廖耀湘不顾一切的西进。廖耀湘坚持不肯。提出的条件是。如果东进兵团能突破塔山。他就挥兵西进。结果塔山始终打不下来。就又僵持下来了。

就这样在僵持中磋商到十月十五日。锦州已经被解放军攻破。廖耀湘认为继续西进已经没有意义。东北大势已去。所以认为应该南下营口。准备撤退。但常公异想天开。认为要继续东西对进。在锦州决战。这其实已经只是一句空话。常公的真实意图仍然是以此为借口。让廖耀湘兵团撤退到华北。稳定华北局面。因为他已经感觉到华北傅作义的态度比较暧昧。

廖耀湘不明就里。仍然坚持拒绝。认为如果西进一定是自投罗网。还是要南下营口。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常公子在上海打虎。伤及孔二小姐。常公不得已紧急赶回去处置。留下杜聿明相机处置。杜聿明亲自赶到新立屯。和廖耀湘商量廖兵团的去向。才察觉廖耀湘既不肯西进。也不肯东回沈阳。而是要南下营口。杜聿明为了减少损失。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这已经是十月二十日。

糟糕的是。既然廖耀湘一直坚持要南下营口。那么部队就应该早作准备。打开南下通道。但却一直在黑山大虎山一线驻足不前。没有打开南下通道。这个错误和黄百韬从新安镇撤退时一样。没有预先在运河上架设浮桥。耽误了时间。等到杜聿明同意之后。他才部署打开南下通道。但又犯了错误。“以廖耀湘的指挥道德”。没有派当时兵力和战斗力最强的新六军打先锋。而是让七十一军去进攻黑山。而让新六军充当预备队。

七十一军打了两天。发现情况不对。既然解放军是在死守。那么一定是在等待援军。廖耀湘这才意识到危险。于是改为让新六军进攻。就在七十一军和新六军移交阵地的时候出现了误会。战线没有划分清楚。出现了一个空隙。解放军一个小股部队刚好就从这个空隙里钻过来了。进入了走廊地带。当天夜里就冲到了廖耀湘兵团指挥部附近。打掉了廖耀湘的指挥中枢。

指挥中枢被打掉。廖耀湘兵团下属各军只能各自为战。这时候才发现。从新立屯退回沈阳的道路已经被解放军堵住。南下的前进道路也已经被解放军堵住。无论南下营口。还是原路退回营口。都已经没有希望。只能往南绕路返回沈阳。但这时候廖兵团的五个军已经被截为几段。后面的新一军和新三军已经被拦住。他只能交给新三军军长龙天武指挥。设法突围。返回沈阳。他自己企图带着新六军、七十一军和四十九军从南路返回沈阳。

这时候东野各部不顾建制。猛打猛冲。廖兵团已经完全被打乱。兵团找不到军。军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完全乱作一团。廖耀湘本人则是在新编22师的保护下。和四十九军先汇合。企图一起返回沈阳。但四十九军军长郑庭笈两次告诉廖耀湘。前面没有发现解放军部队。实际上这时候出路已经完全被堵死了。廖耀湘和部队失散。走到前面发现走不通。又往回走。路上就被俘虏了。

锦州败讯传到沈阳。沈阳城里也是人心惶惶。此时留在沈阳的部队只有五十三军和青年军207师的两个旅。五十三军是杂牌军。长期被中央军歧视。早已厌战。师长王理寰也已经私下和沈阳地下党联系。准备起义。所以。解放军还没到沈阳。沈阳就已经准备起义了。最后反而不是西线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解放军部队。而是解放长春的部队先到了沈阳。进行了接收。

整个这个过程中。最有意思的。其实就是常公和卫立煌、廖耀湘、傅作义、范汉杰等人之间的博弈。尤其是作为东北国军唯一机动兵团的廖耀湘兵团。能以如此戏剧化的方式全军覆没。更是出人意料。但《大决战》的编剧和导演却虎头蛇尾。对塔山之战和锦州之中极力描述。而对廖耀湘兵团的覆没只是轻轻带过。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其他观点:

所谓倒霉。是指此人的能力很强。策略也很正确。双方的实力对比也差不多。原本可以取得很好的战绩。却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干扰。最终落败。

我这里要说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末的孙传庭。

严格来说。明末的孙传庭、卢象升等人都是文臣。不是纯粹的武将。但明朝的军制不断演变。总兵官越来越成为巡抚、总督的附庸。失去战场上的主导作用。给人的印象就是孙传庭这样的人物直接率军打仗。成了武将。

孙传庭是山西代州人。万历年间进士。崇祯九年出任陕西巡抚。带领官军活捉了闯王高迎祥等人。大挫陕西、河南等地农民军。

孙传庭的第一件倒霉事。三年牢狱之灾:虽然在剿匪上大获成功。把李自成打得逃进山中。但因为孙传庭在具体政策上与大学士杨嗣昌分歧很大。受到了迫害。在牢狱中关了三年。

崇祯十五年正月。崇祯皇帝从狱中放出孙传庭。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率军救援开封。

孙传庭的第二件倒霉事。柿园之役:崇祯十五年二月。陕西总督汪乔年死难。孙传庭接任陕西总督。计斩贺人龙。大力整顿陕西军务。

同年九月。开封被淹之后。孙传庭和高杰、白广恩、牛成虎等人率军东进。在郏城以东与李自成相遇。孙传庭精心设计。把农民军诱入官军的伏击圈。李自成大败。逃向郏县。关键时刻。罗汝才率军赶到。官军大败。

大战期间一直阴雨连绵。官兵缺少军粮。又冷又饿。只能采食柿园里的青柿子充饥。所以此战被称为“柿园之役”。

官军功败垂成。而李自成也遭受在河南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损失精兵八千多人。如果没有罗汝才及时救援。难逃全军覆没。

孙传庭的第三件倒霉事。郯县、潼关之败:

孙传庭退回陕西。重整旗鼓。练兵、筹饷、精心打造火车营。崇祯皇帝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佩七省督师之印。赐尚方剑。

孙传庭原本想坚守陕西。但崇祯皇帝不断催促他兵出潼关。于是被迫在崇祯十六年八月出关。在襄城、郯县之间与李自成决战。

和一年前一样。孙传庭出关不久就遇到连雨天。道路泥泞。粮草运输困难。缺粮、士卒疲惫、士气低落。但孙传庭坚持进军。官军在大雨当中取得最初的胜利。一天深夜突然崩溃。争相奔逃。李自成乘势追杀。一天奔出四百里。

孙传庭辗转退入潼关。决心凭险据守。但潼关很快失守。孙传庭准备退保渭南。结果死于乱军之中。尸骨无存。

孙传庭是明末乱局中少有的栋梁之材。有能力、有决心、有机会改变大局。可惜运气太差。狭隘的上级、刚愎的皇帝、只求自保的将领、顽强的对手、连绵的雨天等等。一起作用。让他接连遭受挫败。最终要了他的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一路有晗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38

    锦州,兵团,部队,崇祯,营口,解放军,卫立煌,华北,潼关,陕西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38

    没想到大家都对史上最倒霉的名将是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38

    黄埔一期学员中年龄最大的其实是李仙洲。生年为1894年6月。也就是说。当他从山东南下投考黄埔军校时候的1924年。已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