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原创

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话说斩了龙脉之后。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于是。有一次朱元璋。就委婉的请教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想让他算一算自己的大明公司到底能延续多少年?

刘伯温大家都知道。正史上他称是著名的政治军事家。也是一个文学家。朱元璋把他尊称为刘邦手下谋臣张良一般。而民间多把刘伯温与三国演义中半人半神的诸葛亮相提并论。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更神奇的是刘伯温还被传言为一个著名的预言家。

这些诗句看起来是大明会千秋万代。实际上却暗藏奥秘。

如今我们再来看刘伯温的预言。发现居然神奇的符合了历史。万子万孙只的便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万历皇帝的年号。而那“八千女鬼乱朝纲”讲的便一个字“魏”。而“忠臣贤士尽沉沦”讲得便就是这魏忠贤了。

当然预言归预言。只不过是一场历史的牵强附会罢了。我们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魏忠贤。

魏忠贤的确在历史上被骂的很惨。他也做过许多残害忠良的事情。作为一个宦官。他勾结上皇乳母客氏。扰乱朝纲。曾经一度成为大明朝真正的掌权人。也就是在他掌权之时。排除异己。不断的残害朝中士大夫一族。稳定自己的政权。因此受到了朝中东林党的猛烈抨击。东林党人非常期盼着能够灭掉魏忠贤。在崇祯皇帝上位后。东林党人不断上书启奏魏忠贤的死罪。崇祯也明白魏忠贤是自己掌控权力的最大阻碍。于是崇祯皇帝就这样将魏忠贤送上了死刑架。

为什么那些官商贵族非要弄死魏忠贤。魏忠贤当权之时。为什么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并没有造反?

其实魏忠贤当权之时。大力打压的就是那些官商贵族。但实际上他对老百姓非常好。他他自己是农民出身。所以对那些贵族大夫大肆压榨。而使得他受到了来自这些官员的抵抗。

其次魏忠贤对明朝以文制武的弊端进行了修正。这其实也是歪打正着。明朝武将在外征战。说不定哪天就被朝中的文臣所陷害。抢了功。而魏忠贤是怎么做的呢?他就对武将说你只管打仗。给我钱就好了。我罩着你。保证你不会出事。魏忠贤这样做。虽然不是什么正当手段。但他的确保护了武将的性命。也让那些拿笔杆子的文官没有漏洞可钻。

虽然说魏忠贤并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对明朝还算忠心耿耿。说他不死能够拯救大明朝。还是夸张了一点。但那些真正希望他死的人才是大明朝的蛀虫。崇祯杀掉的是一只忠心耿耿的恶犬。而他留下的却是一群见风使舵的老鼠罢了。

其他观点:

因为瞎扯。我就从财政角度谈下魏忠贤时代吧。即《魏忠贤主政时期。明朝财政到底有多弱》。

要点

万历三大征没让财政枯竭。朝廷在魏忠贤主政前夕的家底。比较丰厚。

● 魏忠贤主政之后。辽东缺饷是常态。因为士兵工资照发。故局势较稳。

● 魏公公征税能力被严重夸大。向富商征收商税更是病急乱投医。

● 崇祯初。“众正盈朝”。稳住了魏忠贤主政以来濒临崩溃的财政。

● 相比阉党。东林党人的确问题也不少。但把明朝垮台归因于魏忠贤的政策没能为后者贯彻。既想当然又荒谬。

名词

☑ 边饷 负责沿边n镇的军费年例银。每年开支300多万两。

☑ 新饷 辽事兴起后。负责辽东及周边防御支出。每年开支400-700万白银不等。

魏忠贤主政之前的家底

要了解魏忠贤主政时期(天启四年—天启七年)辽东及其他边军的军饷情况。不妨先了解其主政前夕明廷的财政情况。

记录这一时期财政状况。有四种史料很重要。分别是《明神宗实录》(万历朝历史)、《明熹宗实录》(天启朝历史)、《三朝辽事实录》以及《度支奏议》。其均属档案资料汇编。各色财政数据多能相互印证。其中《三朝辽事实录》的作者是王在晋。《度支奏议》的作者是毕自严。二者均有丰富的军政经验。上述史料都比较可靠。本文的诸多财政数据。均来源于此。

天启朝初年的财政储蓄。自然继承自前朝。尤其是万历一朝。在这一时期。财政还是比较充盈的。即便是经过前朝“万历三大征”的折腾。朝廷的财政压力也不大。

▲万历三大征之“壬辰倭乱”。图为朝明联军的一次攻城战。

据学者刘利平的研究①。以及《三朝辽事实录》、《明神宗实录》等文献的记载。三大征花费的白银总共在1000万两上下。从1591到1600年。三大征前后耗时十年。平均下来每年耗费100多万两。并不算一个特别大的数目。和宫里每年收上来的黄蜡、白米、瓷器、毛皮价值(卢象升认最少有200万两②、黄仁宇估算为400-500万两③)相比。不值一提。

所以。“万历三大征”并没有将明朝的国库耗尽。银子还是有。万历留下的内库就至少有700万两。但在万历四十六年春。明清战争开始之后。更多银子被作为军饷投入到辽东前线。第二年春。明廷出兵10万攻打后金。耗费500-600万两;开原丢失后。先后有18万明军出山海关;沈阳辽阳丢失后。先后有15万左右明军出关。大兵需要大饷。从万历四十六年到天启元年的三年间。明廷发给辽东军费2018万两白银④。当时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还制定了耗时八个月。用兵十八万。需饷2160万的战略计划。⑤

户部出的军费耗掉2000多万两银子。这其中还不包括皇帝拿出的近千万两银子。而且兵部、工部的小金库也支出不少。而这时期的国库(户部)收上来“辽饷”不到1500万两。

不足的银子哪来的?显然是前期所积累下来的。万历朝以来的老底。能支撑起辽饷的花费。三年能拿出近三千多万两白银。九边也并不欠饷。足以说明魏忠贤主政前夕。明朝的家底还算丰厚。

魏忠贤主政之后的军饷

但是到了魏忠贤主政时期。包括辽东在内的边饷就捉襟见肘。

天启二年。明军在广宁大败于后金。自此。明军基本不再大规模进取。采取守势。且筑且屯。步步蚕食。之所以如此。因为:1、军饷不再像过去那么充足;2、野战能力、军队信心大损。万历四十六年春以来的那些战役。花掉三千多万两军饷。真的伤到朝廷财政的筋骨了。

▲明朝九边图。

然而尽管如此。魏忠贤主政之前的军饷。还是不缺。据学者林美玲统计。天启三年辽东之外的边饷尤能支出347万两白银⑥。辽饷支出628万两白银⑦。天启四年。魏忠贤主政之后。辽饷等边饷数额急转直下。天启五年、六年、七年。辽东之外的边饷分别是298余万、104余万、146余万两白银⑧。而天启四年。朝廷发给辽东的军饷是499余万两(缺额127余万两)。天启六、七年。这部分缺额高达几百万两。欠饷应该是常态。

因此。说魏忠贤主政时期的辽饷充足。显然不合史实。可为什么辽东士兵没有兵变呢?因为魏公公在辽饷不够的情况下。优先保证士兵的工资。而用于军队的其它耗费。基本不管。而且基本无视其他边镇的军饷需求。

辽东局势较为平稳。乃是他本人对辽东情有独钟。但这牺牲了其它边镇士兵的利益。因为缺饷。战斗力严重下降。让西迁的蒙古林丹汗随随便便就抢了大同(崇祯初有“虏与夷并重”的说法)。陕西三边不少士兵加入“流寇”。内忧更忧。

魏公公主政时期留下的遗产。是大明王朝咽下的一颗毒果。

被严重夸大的征税能力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还称。魏忠贤主政时期征收了大量商税、海税。保证了辽东军饷的供应。这一观点同样是想当然。毫无根据。

和田赋、盐课等正项相比。晚明朝廷所征的商税、海税属于杂项。包括“内地关税”、“地方商税”、“番舶抽分”、“房地契税”、“竹木抽分”、“矿银”、“渔课”等。事实上。商税和关税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十万两(崇祯时期的关税、商税反倒高于魏忠贤主政时期)。对于动辄几百万两的军费消耗。这点税如同杯水车薪。

况且。爆款文也想当然地高估了魏忠贤主政时期朝廷的收税能力。据《度支奏议》记载。天启六、七年到崇祯元年六月的两年半时间内。朝廷有489万余两白银的旧饷没收上来。而专用于辽东边防的“新饷”。则有328万余两白银的税被欠着。

这么多税没征收上来。朝廷还指望怎么发钱?天启五、六、七年完全撑不住。财政外解不到。内库空虚。欠饷成为常态。边饷数额迅速下降。辽饷只能靠搜刮杂项、挪东挪西维持。所谓魏公公重视商业税。其实是病急乱投医。其征税能力被爆款文严重夸大。

崇祯初稳住了崩溃的财政

爆款文的结论是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上台搞乱了明朝财政。朝廷缺饷。但事实恰好相反。

崇祯上台后。接过了魏忠贤主政的烂摊子:八百多万两没征收上来的新、旧(边)饷银。财政空虚。三年内边饷发了不到额定的一半。专用辽东防务的新饷也开始欠着。于是只能坐等兵变与被打。崇祯元年。蓟州兵变、宁远兵变。蒙古林丹汗寇大同⑨。财政危机引发军事危机。朝廷急需整顿。

崇祯元年八月。毕自严到北京任户部尚书(他的弟弟就死在上个月的宁远兵变中)。经过一番调研。认为财政危机的症结在于“一没储蓄。二多开支。三外解不到”。他和皇帝几番讨论后。最终确立“清冒裁弱。缩兵旧饷”的方略。各边尽量节约。内地加紧催征。

据曾美芳⑩博士的研究以及《度支奏议》的记载。经过努力。崇祯元年、二年、三年辽饷基本得到保障;边饷发放额已完成百分之九十⑪。基本上扭转了魏忠贤时期接近崩溃的财政。勉力维持了收支平衡。让大明可以多坚持几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所谓东林党人恶化了魏忠贤主政时期的财政。纯属无稽之谈。

余话

综上。本文的结论是:晚明财政家底不错。万历三大征的消耗并未如后世想象的那样大。明清战争中的萨尔浒战役到广宁战役。几乎耗尽国家积累。之后就是勉力维持。魏公公主政把财政折腾得更差了。留下一堆问题;崇祯初。毕自严的上下整顿为明朝续命。崇祯帝最后能走多远。端赖历史进程。与阉党相比。东林党人鱼龙混杂。其行为的确问题不少。但把明朝垮台归因于魏忠贤的政策没能为东林党人、崇祯帝贯彻。则既想当然又荒谬。

注释

①刘利平:《明代“播州之役”军费考》、《三朝辽事实录》。卷3。数字为2387000两。关于这些数字的出入。在于每个人的统计标准有区别。这里不做叙述。

②卢象升:《卢象升奏牍》。卷4。

③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74页。④《明熹宗实录》。天启元年正月乙亥条。

⑤熊廷弼:《杨嗣昌集▪敬陈战守大略疏》。

⑥林美玲:《晚明辽饷研究》。18页

⑦林美玲:《晚明辽饷研究》。33页

⑧毕自严:《度支奏议》。堂稿卷3。

⑨李华彦:《崇祯朝蓟辽兵变与饷税重整》。博士论文。

⑩曾美芳:《晚明戶部的戰時財政運作──以己巳之變為中心》。博士论文。

⑪毕自严:《度支奏议》。边饷卷7

这是我发在腾讯文化“彰考局”上的一篇文章。这里分享一下。

其他观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39

    崇祯,辽东,明朝,天启,财政,军饷,万历,时期,朝廷,三大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39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39

    话说斩了龙脉之后。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于是。有一次朱元璋。就委婉的请教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想让他算一算自己的大明公司到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