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如果乖乖放弃兵权领地,大清会善待他吗?
原创

吴三桂如果乖乖放弃兵权领地,大清会善待他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现实意义。

理论上讲。如果吴三桂乖乖放弃兵权。主动交出云南。清廷肯定会善待他。因为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希望以吴三桂为榜样。尽量低成本的解决三藩问题。

康熙既不是狂人。也不是疯子。他自然也会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然而。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理论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现实中的吴三桂。只要放弃了兵权。放弃了地盘。他的最终下场必然是非常凄凉的。不会善终。

因为吴三桂能当平西王。他儿子吴应熊能做驸马爷。深受孝庄太后赏识。以及康熙能同意吴三桂以王爵待遇回辽东老家养老。

这一切一切的前提。都是基于吴三桂是十几万人“利益代言人”的基础之上的。

没了这个基础。康熙凭什么以世袭王爵待遇善待吴三桂一家人?凭什么?

PS:吴三桂总辖4镇10营53佐领。四品以上武官过百人。士卒总计32200人。再加上军人家属。总计约十几万人。

就凭他吴三桂能打仗?清初八旗军内能打的将领多了去了。也没见哪个像吴三桂这样能封到亲王爵位的。(吴三桂不是旗人)

所以其实——康熙觉得三藩威胁大。并不是他觉得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威胁大。

康熙埋怨三藩开支大。吃空了国库。并不是他埋怨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开支大。

三个王府再怎么吃。也吃不空国库。

康熙真正害怕的。嫌弃的。急待解决的。其实是吴、耿、尚三人麾下的那几十万人。

这几十万人在滇粤闽三省。地位超然。巧取豪夺。强占矿山。垄断商贸。私征关税。所行不法之事极多。所涉及的利益极大。

除此之外。吴耿尚为了镇抚部众。每年还向朝廷索取军费近千万两(云南藩约五百万军费)。平均到每个人。小兵的收入也比七品县太爷的年俸高。待遇极好。

假濬渠筑城为名。重榷关市。垄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厚自封殖。通使达赖喇嘛。互市北胜州。辽东参。四川黄连、附子。就其地采运。官为之鬻。收其值。货财充溢。贷诸富贾。谓之“藩本”。

计云南省俸饷岁九百余万。议撤满洲兵还京。裁绿旗兵五万之二。

因而。康熙与吴三桂的养老协议。我觉得实际上的版本。应该是“吴三桂要替朝廷安抚住他手底下的十几万骄兵悍将。最好不花朝廷一分钱就把他们就地遣散。康熙才会允许吴三桂安然回辽东养老”。

在康熙的规划中。三藩要尽撤。起码要裁撤掉一大部分人。

被裁之人。什么补偿都没有。各安天命。朝廷不负责养老。

而康熙的这个条件。吴三桂能做到吗?

吴三桂不管不顾。拍拍屁股走人了。去做富足翁。他那十几万人就真听话缴械。不做任何抵抗的被清廷以极低的成本解散?

这怎么可能呢?!

这就相当于。你在公司20年。可公司明天要降你的薪水。还有小道消息传出。公司决定裁撤你。不给补偿。试问。你能忍?

你当然不能忍了。你不闹他个天翻地覆。心里那口恶气怎么能出?如果你有条件。你可能就会裹挟你的上司造反。让老板损失惨重。(前提是类似于清朝与三藩的这种关系)

大家都是成年人。应该懂一个道理。

当一个人与无数人的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的时候。个人的感受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或许吴三桂真的想过全身而退。就像尚可喜那样。但现实情况。已经由不得他做主了。

看看尚可喜。他后来不就是想全身而退。结果呢?被儿子尚之信软禁而死。

而尚之信敢于软禁老爸的底气。就来自尚可喜麾下部众的支持。

吴三桂麾下的部众。大概率也是如此。

在这些人看来。吴大帅一家人的地位。大家现如今的地位。都是大家伙玩命才换来的!

现在吴大帅居然拍拍屁股就想走人。然后把自己丢给朝廷。任由朝廷宰割。这哪能忍?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麾下的十万官兵。最恨的人。可能就不是康熙。而是吴三桂了。

这就好比。你在公司呕心沥血做项目。出了成绩。领导拿大赏。你拿小赏。大家其乐融融。可有一天领导为了拍老板马屁。响应老板号召。节约成本。竟然要裁撤你。这个时候你最恨的人。肯定就不是你的老板了。而你是的上司。因为他背叛了你。

在如此愤恨之下。到时候。只要朝廷削藩。

吴三桂手下的部众。铁定会绕开吴三桂。不跟他商量。直接就造反!

亦或者。这些人软禁吴三桂。拥立吴家的某个小孩子。然后以吴三桂的名义起兵造反。

即便。吴拍拍屁股走了。这些人也可以在云南发矫诏。以吴的名义造反。隔空裹挟吴。

反正。是吴三桂先无情无义。抛弃了他们。

他吴三桂先背叛了大家。将士们自然也不可能在乎吴三桂的感受。在乎吴三桂一家老子的死活了。

总之。现实情况就是。只要康熙要决定遣散三藩。(可以说是必然的。这本就是康熙削藩的目的)。三藩几十万人为了切身利益。必然会造反。

而他们一造反。要么。吴三桂没走脱。被部众裹挟。一起参加造反。或者被软禁而死。

要么康熙嫌弃吴。以吴没有搞定部众。没有履行承诺为借口。借吴的人头祭旗、泄愤。

无论吴三桂有没有参与造反。无论吴三桂知不知道底下的人会造反。只要他交权。沦为康熙豢养的金丝雀。他未来的命运就肯定不会掌握在他自己手上了。

这种事情。历史上的案例太多了。

东汉末年。董卓被杀。西凉军将领李傕、郭汜准备遣散部队。各安天命。临走前。贾诩劝住了他们。跟他们讲:你们如果遣散了部队。抛弃属众独行。一个小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既然如此。你们还不如带领大家伙造反算了。如果能成功。单车秒变摩托。回报突破天际。输了也不怕。再逃跑就是了。反正你们也打算逃跑。为什么不搏一把呢?

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就算不看三国。我们只看大西军领袖孙可望和郑成功父亲郑芝龙降清后的待遇。也能猜到吴三桂的结果。

所以说。吴三桂想抛弃部属。单独回辽东老家养老。理论上可行。但现实根本行不通。

他的部属不会允许他拍拍屁股走人。而他又无力以低成本镇抚部属。康熙也不可能在他没有遣散部属的情况下。给他善终的待遇。

吴三桂在这种情况下。可不就只能造反了。

最起码。造反还不至于两头都不捞好。搞得部属恨他。恨不得把他全家都千刀万剐。康熙也埋怨他。恨不得也把他全家千刀万剐。

自己里外都不是人。

另外。吴三桂腆个老脸。舍一身名节。忍着千万人的唾骂。为表忠心。弑杀永历帝。目的就是为了像明朝的沐王府那样。获得世镇云南的特权。

但康熙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想让他变成世人眼中的笑话。这就不难想象吴三桂心中对清廷的愤恨之情了。(洪承畴曾叮嘱过吴三桂。若要安。切不可使云南太平无事。永历若在。康熙断不敢撤藩)

一生努力和牺牲。终究沦为笑话。这也能算是全身而退吗?

名誉难道不值一提?

因此。我并不觉得吴三桂真心想全身而退。

自己能不能全身而退。吴三桂自己清楚。事实上。他一直纠结的。是要不要称帝。而不是纠结要不要跟朝廷争取世镇云南的权力。要不要造反。他历史上造反后。在称帝的问题上。也是犹豫了很久才下定决心。但在撤藩造反的问题上。他可没有犹豫过。

其他观点:

吴三桂想放弃兵权领地的时候。大清已经不可能再善待他啦。

但吴三桂一开始就想全身而退的话。在豹眼看来。还是有机会的。但这个机会不是在取得领地之后。而是在大清入关时就该考虑此事。

但吴三桂心比天高。他比大清更想取代明朝。怎么可能放弃兵权呢?

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要么鱼死。要么网破。吴三桂一直就是大清这张大网中的鱼。

01

吴三桂与多尔衮联手击败李自成时。就决定了吴三桂最终的命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封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率军入关勤王。等到吴三桂抵达山海关时。崇祯帝已在煤山上吊自尽。

当时。李自成占据了北京。在关外多尔衮大军压境。明朝灭亡。致使吴三桂顿时失去了依靠。面对腹背受敌的局面。既是一种危险。但也是一个机会。他游离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企图进行投机。

在这历史关键时刻。吴三桂何去何从。其选择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他自己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他的选择是绝对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

明朝亡了就亡啦。这里不说这个事。就当时的局势。分析一下吴三桂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选择吧。

第一。李自成的所作所为。

李自成在太监王德化引导下。从德胜门进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这几步走得很好哦。可问题是。进入了内殿。却忘记了咋进来的。

德胜门。以德为胜。王德化是否希望李自成占据北京。要树德以取信于天下呢?

承天门。是天意安排。王德化是否在说明朝灭亡。闯王代天承继大位呢?

李自成入住了紫禁城。首先做的事就是封宫女窦美仪为妃。

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

\"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

由此。京城秩序良好。店铺营业如常。

\"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

这些事都好做。让别人别胡作非为容易做到。可能不能管住自己。是个最大的问题。坏就坏在男人管不住下半截。巴掌长的一小截都管不住。还能管得住天下吗?

李自成首先纳了一妃。其手下大将刘宗敏也没闲着。就把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给收缴了。这跟刘邦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大肆搜刮珍宝美人。大摆宴会。最终被项羽击败。如出一辙。

刘邦输得很惨。但运气很好。而李自成就没有那么幸运啦。

“冲冠一怒为红颜”。李自成三番五次劝降吴三桂。吴三桂本来也有投降的打算。但得知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了。思想就产生了动摇。

有说法认为。吴三桂就是因为刘宗敏霸占了陈圆圆才反叛的。这没有足够的证据。

但李自成俘获了吴三桂全家。为了保全家人。吴三桂有投降的意思。这倒比较可信。

试想一下。如果刘宗敏不霸占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李自成保护好吴三桂的家人。或者说以此作为人质与吴三桂联合。共同抵御多尔衮的大军入关。历史将会是一个啥结局呢?

李自成推翻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吴三桂也没想做大明朝的忠臣。浑水摸鱼或者有更大的企图。是其真实的目的。

但李自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既忘了德胜门。也忘记了承天门。辜负了王德化一片苦心。

等明白吴三桂是假投降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战胜他的最佳时机。他已经与多尔衮勾结起来。形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二。吴三桂鼠首两端。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走向。

子曰: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

尽管吴三桂是官二代。身份高贵;李自成是牧羊人。地位卑下。出身有贵贱不同。但都是大汉民族的兄弟。多尔衮算啥?蛮夷民族。是外族。自古就是大汉民族的死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是多么可恶。就算吴三桂想称帝也未尝不可。但必须先把外族打败赶走。然后再抢天下才是。

吴三桂居然勾结外族。首先要对付李自成。就这个境界和德行。吴三桂死有余辜。

吴三桂表面答应李自成的劝降。暗地里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联络多尔衮对抗李自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多尔衮答应吴三桂。但迟迟不出兵。就在李自成在一片石击败吴三桂。两败俱伤之际。多尔衮接到吴三桂再次求援信后。逼迫吴三桂彻底投降。

吴三桂迫于无奈。投降了多尔衮。引领大清军队入关。将李自成击败。

李自成败退北京。仓皇称帝。之后杀死了吴三桂家人三十四口。急急忙忙撤离了北京。

多尔衮把清廷由盛京迁都北京。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如果吴三桂就此打住。交出兵权。或许能够安安稳稳做几年太平王爷。

02

吴三桂的野心。不可避免地注定了他的命运。

吴三桂手握重兵。如果既不投降李自成。也不勾结多尔衮。坚定地保持中立。如果李自成聪明一些。不要急于进攻吴三桂。那么多尔衮也不敢轻易对吴三桂动手。假以时日。静观天下之变。历史或许是另一个结局。

不可否认。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都是天下枭雄。但最终还是多尔衮棋高一着。大清取得天下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是胜者为王。

但吴三桂跟李自成一样。都不甘心失败的命运。

吴三桂投降了大清之后。依然与大明的残余势力暗地来往。与南京福王政权眉来眼去。

对于吴三桂的暧昧态度。清廷是门清。心知肚明。

清廷为了笼络人心。首先要收买大明王朝那些旧臣和降将。自然就不会还没有卸磨就杀驴。此时。无论如何是不会对吴三桂下手的。

如果此时吴三桂交出兵权。起码在大清坐稳江山之前。吴三桂是平安的。

其次。李自成逃亡西安。其势力还在。还有其他的起义军。大明朝被推翻啦。他们就是反抗大清的生力军。这些反抗力量需要大清去剿灭。

第三。大明朝的残余势力及忠于大明的臣民。也对大清政权的稳固构成极大的威胁。

吴三桂投降后。成为唯一独自统领自己军队的降将。大清需要依靠他的实力来消灭李自成及残余的明朝势力;吴三桂也想继续玩弄他的把戏。借机占据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吴三桂占据了云贵。但大清却占据了大部分天下。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出师缅甸。擒杀了桂王。明朝的残余势力彻底清除。

此时。李自成早就不知道被赶到哪里去了。大清的抵抗力量已经全部清除。是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吴三桂的时候啦。

此时。已经不是吴三桂想如何的时候啦。命运已经不再掌握在他的手中。他的结局必然是。无论他如何选择。都是死路一条。

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刚刚即位不久。吴三桂也灭掉了桂王。

康熙先给一个甜枣。以擒杀桂王之功。晋爵吴三桂为亲王。还把其长子吴应熊招为大清驸马。加吴三桂少保兼太子太保。可谓皇恩浩荡哦。

随手就是一个巴掌。康熙二年(1663年)。也就是灭掉桂王的次年。康熙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为由。收缴了吴三桂平西大将军的印绶。

甜枣还在嘴里没有吞下。巴掌却接二连三的来了。接下来云贵官吏的人事任命权、藩下的司法权全部收归了中央。

还没有等吴三桂喘口气。康熙小皇帝就下手了。那里还等吴三桂交出兵权和领地呢?

就这个局势。如果吴三桂束手待毙。其结局是个啥情况不好说。死得是不是更惨不好确定。但不会太好。是否比造反更惨也未必不可能。韩信就是个佐证。

有人说康熙要比刘邦仁慈一些。但情势不同啊。刘邦再狠。也没有对刘姓诸侯王下手吧。如果刘邦活得更久一些。那些不安分的刘姓诸侯王一样逃脱不了他的毒手。这就是政治。没有仁慈不仁慈一说。

吴三桂也想到了妥协。也付出了行动。康熙六年(1667年)。吴三桂可能考虑到了功高盖主的危险。主动上疏辞掉总管云贵两省事务。康熙也不客气。直接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

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归辽东老家。康熙乘势做出了撤藩的决定。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提出撤藩要求。依例照准。

吴三桂没得办法。也上疏请求撤藩。康熙也说很好。

自始至终。对于三藩提出的任何解除权力的请求。康熙都是毫不客气。照单全收。没有任何慰留之意。

但时势如此。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条件啦。就如同当初吴三桂投降多尔衮一样。已经战败了。无路可走啦。不投降又能如何呢?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要么选择任人宰割。要么选择造反。同样是死。陈胜吴广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吴三桂同样在想。皇帝天生也不就是你爱新觉罗家的。谁抢到算谁的。

就像李自成。经过承天门进入内殿。也未必就是天意要把皇帝给你。还得靠实力说话。

接到吴三桂的撤藩请求。许多大臣建议康熙悠着点。

但康熙力排众议。决定撤藩。说: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由此可见。康熙是真的狠角色。如此坚决果断。不愧是千古一帝。

吴三桂哪里是康熙的对手。尽管他“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孤注一掷。”

精神可嘉。最终还得看能力和势力。

从吴三桂在山海关首鼠两端想投机取巧来看。那时就已经注定了他最终的命运。纵观吴三桂一生。都是在投机。其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也就是说。吴三桂不可能自己主动罢手。等他想罢手的时候。已经没有可能和机会啦。

康熙的意图很明白。不管你吴三桂是否要罢手。都必须铲除掉。没有例外。因为兔已死、鸟已尽。吴三桂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只剩下威胁啦。

看看大清朝后来那些狠角色。杀功臣没有一个眨眼睛的。难不成就康熙一个仁德之君吗?

其他观点:

在历史上。吴三桂也是一个奇葩的存在!

作为大明的重臣。有负崇祯对他的信任和重用!就算为了私欲。置大义气节不顾降了大清。也是虚以委蛇。这一点。顺治。康熙都清清楚楚!

直到康熙下决定撤藩。吴三桂终于再次露出了狞笑的狼牙。于是战争爆发了!

那么。吴三桂如果乖乖的放弃兵权领地。大清也不一定会善待他!

为什么这样说?

吴三桂是一个变幻无常的人。大清对他不放心!而吴三桂的势力遍及全国。影响力大。清廷会做到防患于未然!最重要的是吴三桂做惯了逍遥平西王。怎么会乖乖就范?

从吴三桂跟闯王李自成反目。到跟大清联手。都是互相利用而已!

直到大清问鼎中原。吴三桂也如愿成为一方诸候——平西王!

在吴三桂踞云南时。清朝的法治和朝廷官员的配置都是空设!而且。每年向朝廷索要的军费多得吓人!

而朝廷需要向他那调兵时。吴三桂总是推诿。真正的拥兵自重!

所以。康熙在决定撤藩时。也做了最坏的打算:跟吴三桂开战!因为他也知道吴三桂不会甘心就范——来源于吴三桂的反复无常!

康熙也看到了吴三桂不是真心合作。只是互相利用。所以才狠心撤藩!

吴三桂也知道朝廷对待他的态度!

就算是顺利撤藩。也不会善终!

因为无兵无势无权。吴三桂就什么也不是了。这样无异于人家刀下的鱼肉了!甚至是算旧帐!那也是死路一条!

而且。吴三桂习惯了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他不会甘心屈居人下。仰人鼻息!

所以。彼此心知肚明。就真刀真枪来个痛快!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42

    康熙,大清,明朝,都是,朝廷,辽东,多尔衮,平西,兵权,清廷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42

    没想到大家都对吴三桂如果乖乖放弃兵权领地,大清会善待他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9:42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现实意义。理论上讲。如果吴三桂乖乖放弃兵权。主动交出云南。清廷肯定会善待他。因为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