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题主这个问题看似宏大复杂。实则就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战术问题——对待溃败之敌应该“穷寇莫追”还是“狠追猛打、斩草除根”。
李自成和张献忠率饥民起兵。先后转战大江南北10多个省份。各自麾下兵力鼎盛时期分别达到100万和40余万之众。但是他们建立起稳固大后方根据地了吗?基本上没有。而这既是他们的战术优势。也是其最大的战略弱点。
无论李自成还是张献忠。起兵10多年间。都失败过无数次——李自成战败了上百次。其中被打得近乎全军覆没的惨败就至少有3次。特别是崇祯十一年(1638年)孙传庭和洪承畴潼关设伏。李自成仅剩18骑逃入商洛山。但明廷却以为大功告成。没有派兵继续搜剿农民军残部。导致1年多后李自成就重整旗鼓再次出山。
张献忠比李自成狡诈得多。他在遭到明军左良玉部重创后马上接受明廷招安。却保留兵权、画地为牢。暗中休整部队、壮大军力。如果明廷及时采取强有力措施将张献忠所部分化、瓦解。又怎么可能让其在接受招安2年后就重新起兵。以至于短时间内席卷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大片区域呢?
可见。明廷“剿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够坚决、彻底。总是给自己留后患。但是等到清军入关后。前者对于农民军可就没那么客气了。而是将“兵贵神速、除敌务尽”作为最高作战原则。
以清军追歼李自成大顺军为例。作战时间表都是以天来计算的。根本不给对手任何喘息之机。
1644年4月23日。清军在一片石击溃李自成所部。4月30日。李自成率部放弃京师西撤。2天后清军就占领北京。并安排顺治帝迁都北京。同时安抚明朝军民以笼络人心。紧接着。清军就以吴三桂所部为先锋。阿济格、多铎等亲王率主力督后。开始穷追大顺军。从5月2至3日。李自成部队连续被追兵击败。退入山西。其原本夺取的山东、河北、晋北、豫东等地区不出1个月就丢了个干干净净。
同年7月。稍微缓过一口气的李自成开始局部反攻。却在这个节骨眼上高层爆发内讧。杰出将领李岩兄弟遭诬陷被杀。农民军内部更加矛盾重重。结果。到1644年10月大顺军反攻失败。山西全境落入清军手中。山西一丢。李自成老家陕西门户洞开。2个月后(1644年底)清军发起西征。从边外绕道绥德一路攻克延安等重镇。于1645年元月攻至西安城下。因为无法坚守立足。李自成只好继续率兵撤退。出武关南下至襄阳、武昌、九江。
由于清军追击太紧。农民军根本得不到丝毫喘息。结果连战连败。士气越来越低落。终于在1645年5月上旬李自成进入九宫山后遭地方武装袭击身亡。大顺军余部也溃散四方。可见。要想真正打败擅长流动作战的明末农民军。说到底要诀就一条——死缠烂打。
其他观点:
(一)
一支没有政治的军队。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终究成不了大事。更谈不上有多大的战斗力。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眼里只有银子而没有天下。为了区区七千万两银子将京师变成了人间地狱。却完全无视普天之下狼烟遍地和强敌环伺的现实。骨子里就是一个打家劫舍的流寇。指望一支用银子武装起来的乌合之众去抵抗职业军队。基本上就是做梦了。
张献忠在清军入关后烽烟四起的战火中。忙活的却是划地称帝。眼睛里也只有到手的一亩三分地。战争失利后的逃亡路上也不忘带上沉甸甸的银子。为银子而战自然就没其它的什么事了。
所谓的顽强只是为了生存。不堪一击是因为银子。如此而已。
(二)
李自成和张献忠在与明军作战中。屡屡起死回生。仍能顽强抵抗。并非其战斗力有多强。大体上是亡命状态下的拼死挣扎。再加上朝廷军队为其创造的机会。
但这种机会是大明朝廷给的。明朝军队没有核心的指挥体系。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即便是兵部尚书杨嗣昌出任统帅期间。尽管制定了统一的作战方案。形成了“十面合围”之势。但统兵将领大都离心离德。始终不能步调一致。关键时刻总是功亏一篑。让命悬一线的李自成和张献忠活了下来。
这不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运气好。而是朝廷的统兵将领们有各自的账本。统兵将领们之所以各算各账。也是为了生存。在国家政治一片漆黑之下。如果使出全力剿灭了李自成和张献忠。那么自己的末日也就到了。因此。让李自成和张献忠活下来。自己才有生的希望。
更为关键的机会是大明朝廷总是源源不断地给李自成和张献忠输送后备力量。因为有不断增加的灾民成为李自成和张献忠取之不尽的兵源。朝廷有力量剿灭起义军。却无力安抚灾民。始终不能给李自成和张献忠釜底抽薪式的沉重打击。致使其死灰复燃。剿而不灭。
其实。李自成和张献忠能做的。朝廷照样能做。凭李自成和张献忠一句可能永远无法兑现的“均田免赋”口号。还抵不上朝廷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盘踞的中心区域实打实地发放粮食和救济银两。甚至分田分地。估计大多数迫于生计铤而走险的民众。会一哄而散。只剩下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光杆司令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但朝廷不会这么做。因为碍于那个虚伪的面子。自古以来的统治者对造反者。只有一个字:杀!这就是宿命。已经失去政治的朝廷和没有政治的农民军对垒。虽然打得天昏地暗。可打的也就是个糊涂仗。
(三)
但清军却不一样。他们是奔着天下而来的。
这是一支有政治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多。满打满算也就十万人上下。但因为有政治。他们要人有人。要力有力。其统帅的军队还是与李自成和张献忠征战多年的那支军队。只不过换了个领导而已。但战斗力却已经非同往日了。
而李自成和张献忠除了银子之外。普天之下到处是敌人。一个盟友都没有。不仅内部相互杀戮。各个山头之间也杀戮不断。还要面对南明王朝军事力量的围追堵截。沿途还要遭受地方武装的偷袭。几乎凡是手中有刀枪者。皆为敌人。
背负着沉重的银子。又处在四面楚歌的绝境。最后的命运只能是守望着白花花的银子饿死、困死。
不堪一击。实质上是让银子活生生拖垮了。
李自成从北京逃出的前夕。除了匆忙间登上皇位过一把皇帝的瘾之外。最要紧的还是将大把的银子运往自己的大本营。潼关大战的前提依然是为巨额财宝运往安全的地方争取时间。并不是为了取胜。一路逃亡也想的是如何埋藏金银财宝。
而张献忠也是。恐在转移途中受拖累或被敌人俘虏。宁肯将自己的妻妾幼子杀戮。也要带着数以万吨计的金银。即便在战场形势陷入危机的状态下。沉船抛银也要做好沉银的记号。
两个人在天下和银子之间的抉择。惊人地一致。所以。不堪一击是必然的!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从起义到最后失败。总体实力变化都不大。甚至说后期的实力要强于崛起时的实力。战斗力总体上是在线的。
但是。明朝后期的军队。基本都是磨洋工不干活。喜欢“打活仗”。而且很多管军和民军都是乡里乡亲。很多时候不忍心弄得鱼死网破。所以明军越打越多。越打越强。
反观清军。创业初期。都有玩命精神。所以舍得玩命。又因为是外来户。没有人情债压力。所以打起仗来没什么顾虑。能够将民军打得狼狈逃窜。
1、先说明军
从1628年明末起义军的第一把火烧起来开始。整个崇祯年间。农民起义的烽火就不曾熄灭。在这十几年时间里。明朝曾创造了多次可以一举消灭起义军的机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都纷纷失败。虽然一再失败。但是明朝上下一直在为彻底扑灭农民起义军做着努力。
再加上很多明朝将领出工不出力。导致明朝始终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征剿部署。最后导致农民起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大。
而像洪承畴这样尽职尽责的将领。虽然干活努力。但是手里也没有足够的白银。这就导致很多将领只能以爱国主义教育唤起广大官兵的道德情操。然后为了江山社稷消灭走投无路的农民兄弟。
2、再说清军
相比于明军的空洞。清朝很务实。
务实到什么程度呢?在关外时。只要是主动投降过去的汉人。后金都以礼相待。让人感觉到组织的温暖。所以投降过去的汉人无不感激涕零。进而舍生忘死。
因为舍得付出。舍得将抢来的东西分给给自己卖命的小兵。所以清军的战斗力强悍无比。
在入关后。这一优良传统得到了延续。这就导致很多明朝降将。比如吴三桂等。一下子像找到组织一样。感激之余不忘立下誓言:不剿灭起义军誓不归!
清军的八旗。是一个兵农合一的组织。也是一个类似于股东大会的组织。因为凡是八旗之中的。都是既得利益者。满人是。蒙古人是。汉人也是。所以。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所有人都在努力!
所以说。制度和利益决定战斗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将领在明军阵营中碌碌无为。而到了清军阵营就生龙活虎。
这样的对手。李自成、张献忠等是应付不来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558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张献忠,清军,明朝,银子,朝廷,起义军,大顺,农民,军队,战斗力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明朝时期那么顽强,对上满清却不堪一击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题主这个问题看似宏大复杂。实则就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战术问题——对待溃败之敌应该“穷寇莫追”还是“狠追猛打、斩草除根”。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