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前言——一个真实的八旗社会
多尔衮携幼帝入关之后。开始时。八旗精锐半数多驻扎在京城。类似于禁军的性质;后来随着统一战争的步伐。于康熙晚年。在全国各大省会、水陆要冲、边疆海防。派遣八旗长期驻守。以控扼京师以外所有最重要的军事据点。并且构建为满城。驻扎在各地。
满城:清朝封建社会时期的“绿区”:
可能现在很少有人了解满城了。通俗简单点的述说就是类似于美国在中东某国所设立的“绿区”。
朕反复思维。迁移虽劳一时。然满汉各安。不相扰害。实为永便。除八旗投充汉人不令迁移外。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居住。——顺治
从顺治皇帝从盛京迁都到北京开启。京城就成为第一个满城。随后到了晚晴时期。全国一共拥有20个“满城”。是八旗子弟驻扎、生活的地方。也是清政府监视绿营、地方的重要手段之一。
“隐然有虎豹在山之势。”——康熙
入关后迅速腐化的八旗子弟:
其实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发现八旗子弟的战斗力飞速下降了。甚至在剿灭三藩叛乱时。不得不仿明朝的卫所制度。设立“绿营”来作为主要战斗力使用。
造成八旗子弟腐化的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作战思想
入关后的八旗相对明朝的人口基数来说太少了。为了能保障其“国人”的人口基数。在与南明、郑成功、大顺势力、地方反清势力的各种战斗中。满八旗的主要作用就是监视“蒙八旗”、“汉八旗”、或汉军(绿营前身)。极少出现有满八旗直接参与的战斗。
这种思想导致了满八旗的子弟是极为惜命的。就如郑成功第三次北伐。兵围江宁城(南京)时。逼得八旗指挥官喀喀木就曾担心城中的百姓为郑成功充当内应。想要将江宁城内的百姓全屠杀了。只留下八旗军固守。
二、制度问题
早期的八旗腐化。多是为了惜命。八旗制度有个致命的问题。也是保障八旗军队战斗的因素:那就是出征时士卒、将军是要自备马匹、器械、粮草的。若是战胜还好。若是战败了。就不仅仅是丢掉性命。可能连家里的妇孺也会随之挨饿。
这些都导致了早期的旗人闲的无事。“自恃地方官不能办理。固而骄纵。地方官难于约束。是亦滋事常见。”
康乾时期推崇的“国语骑射”——军队是最能接受新事物的一个组织结构。也是最保守的一个派系。
康熙时期。清政府依旧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战争。虽然康熙皇帝在不断强调“以骑射娴熟、人材壮健为要”。并诛杀了会制作火器的汉臣戴梓。但此时的清军因需要面对沙俄、准格尔以及南方的各种势力。在火器上依旧有所保留。
可是当到了雍正时期“满州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以及乾隆时期。甚至废除裁掉八旗义学。希望专心学习骑射。
其根本因素就是:满人的统治是八旗是寄生于汉法之上的;而八旗是一个军政合一的封建军国主义制度。
正因为如此。清朝统治时期。虽然火器的发展停滞不前。但依旧在其八旗军内部还保留着一定的火器力量(但晚晴时期。已经跟不上脚步)。
但由于乾隆皇帝的作用。使得八旗军及全国的军事力量的发展停顿。
可当乾隆废除了这些学院之后。虽然乾隆在构建满族“想象的共同体”上是获得了成效。使得旗人中不管是满旗人。还是蒙旗人、汉旗人。都成为满人。
“满洲原以学习清语。专精骑射为要。近多借读书为名。转荒正业。所关甚重……嗣后务念满洲根本勤习清语骑射。断不可务虚名而舍正业”“满洲若废此业(骑射),即成汉人”——乾隆
晚晴时期。事实上。清政府也在不断培植八旗军事力量
一、为了活命。坚决抵抗的满城。太平天国摧毁了清朝的八旗力量
太平天国时期。由于太平天国的制度中有一条“诛杀清妖”。所以在太平军攻打城市时。旗人的身份不再是他们享福的通行证。而是追命符。除女子外多被屠杀。
所以这个时期。太平军攻打的八旗驻防要地时。满城的八旗多是坚决抵抗的。甚至是连女子都会上城作战。如镇江满城攻防战时。以及杭州满城将军在城破后点燃火药自焚。
二、无才可提拔的旗人。是晚晴政府的哀歌
太平天国摧毁了清朝倚重的八旗军队后。清政府手中只有僧格林沁亲王这一支八旗军嫡系。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亲王虽然战败。但这支八旗军队并未消亡。真正消亡的是僧格林沁在剿灭山东捻乱时。根据史书的记载。首战时。僧格林沁统帅八旗马队3500人、步队2000人;绿营5000人共一万人。但是被击败了。然后从直隶古北口及内蒙古等地抽调八旗马步队2300人及绿营1500人增援。
在随后的四年剿“捻军”时。八旗将领恒龄、格绷额、伊兴额、伊什旺布等先后战死;侍郎瑞麟因战败被革职、富克精阿、精色布库等将领因怯战被军法处斩。
三、太平天国之后。满清“中兴”二十多年。不断扶持旗人
自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剿捻战争后。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的陆海国防力量均交给汉人所统辖(这也就是有人建议曾国藩“黄袍加身”的来源)。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时。发现帝国的京城里竟然有87毫米口径克虏伯大炮36门。70毫米口径克虏伯大炮60门。47毫米和57毫米口径的诺尔登费尔德式。速射机关炮共84门。3万支最新式毛瑟枪。曼里彻式来复枪等弹药无数。就连法军士兵都宣称自己的军队都没有装备有这么好的武器
北洋新军第一镇、禁卫军和巡防营:
据说。当时清政府从500多万“国人”(旗人)中。抽调了22万人次。进行了军事训练。有约3万余人成绩“优秀”而被选了出来。构建成为北洋新军第一镇和禁卫军。
剩余成绩一般的。约有2万9千人被选了出来。组建成为巡防营的框架。然后从绿营、余丁、地方勇兵中选出了20多万人。组建成为巡防营。
扶不起的“阿斗”——成也萧何败萧何
清廷入关后。直到倒台。清廷内部一直都没有国防军的概念。其军队组成一直都保留着八旗模式——旗主管辖(封建领主通过不同手段控制军队)的私军性质。
哪怕是强盛时期的雍正。在诛杀年羹尧时。其派遣的钦差大臣也是先想方设法夺下其兵权才能逮捕年羹尧。而不是通过一纸圣旨入军营就完事。
而前面提到的当乾隆废除义学。阶级固化之后。有钱的旗人多通过贿赂等形式获取实缺。这就导致了有能力无钱的上不了。无才的、吸大烟、玩大保健的废物在军营中比比皆是。
同时为了防止如同曾国藩因上缴权利后的下场。张之洞、李鸿章、甚至是袁世凯在内。都不断架空或排斥安插的旗人。而清政府也无能为力。就因八旗制度中“军政合一”。
二、另外。这个时期。旗人人才断代是极其严重的
皇族内阁中的摄政王载沣、贝勒载洵等人。年纪轻轻。仅在贵胄学堂接受过两年教育。
领军的铁良、凤山等人。仅接受过传统中式教育。不懂西方领军方法。
而懂得的那几个。都是勋贵嫡子。如赵尔丰、良弼。却很快死于非命。
三、旗人内部也是矛盾重重
由于八旗是有定额的。只有正丁才能继承。余丁又不能经商、务工、务农。使得余丁的生活比满城外的汉人还贫困。
早在嘉庆时的天理教攻打皇宫时。邪教内部的攻击部队就有数十人是旗人身份。
而到了晚晴时期。除了那些勋贵嫡子们活得潇洒之外。其余的都是活得浑浑噩噩、备受鄙视、欺压。因此当日俄战争爆发时。东北满洲、蒙古各地的旗人都纷纷加入了革命党。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日俄战争之前。同盟会孙中山提出的纲要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可日俄战争爆发后。孙中山就修改了纲要。改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
甚至是辛亥革命爆发后。东北满洲的旗人就爆发了起义。对外宣称“将以响应南方。牵制北军势力。使清帝不敢东归!”直接抄了爱新觉罗的老家。
正黄旗鲍化南、刘纯一。镶黄旗张榕、正白旗喜塔腊·恒宝昆。其他满族人如恩溥、承志、文耆、赫舍里·松毓、萨克达·庆康、文采臣、赵凯、博经五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张作霖一个汉人。能获得东北王的权利来源。就因为爱新觉罗赋予他剿灭东北旗人的起义。(据说现今东北区域。除了爱新觉罗家族之外。其他的满人除了傲娇说下自己是旗人外。都不太爱理会爱新觉罗家族)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观点:
这个提问不成立。
首先。晚清政府有培植八旗子弟的计划。并且也有落实。
比如1903年袁世凯在筹建北洋常备军第五镇和第六镇的时候。慈禧就从圆明园内外火器营、八旗前锋营、护军营、及健锐营之中挑选出了一万多八旗子弟交给袁世凯。令他按照新军的操练方法训练这些人。
也就是说。北洋六镇并不都是汉人。其中的第一镇就是由八旗子弟组成的旗兵。
除了北洋第一镇外。从1905年开始。清政府还在全国500多万旗人中抽调了22.7万人进行强制军事训练。其中有约五万人完成了军事训练。表现最优异的1.2万人被编入了1908年组建的“大清禁卫军”。另外几万人被编入装备逊于新军的巡防营。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清政府一共编练了将近20万巡防营士兵。其士兵来源主要是由旧式绿营和勇军组成。他们同样接受了新式训练和新式武器。而且对清政府比较忠诚。比如辫子军老大张勋在江南的一万多巡防营士兵就十分忠于清廷。
所以说。晚清政府不仅有组建效忠于自己武装的计划。而且还落实了。
▲1910年。摄政王载沣视察新军秋操(坐在马车中的人即为载沣)
第二。晚清政府有把武装力量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想法。并且慈禧和载沣也有落实。
▲穆尔察·铁良
慈禧死后。载沣继续打压袁世凯。他先是将袁世凯赶回家。紧接着又在北洋军中安插自己的心腹。并且还把自己的两个弟弟载洵和载涛分别任命为海军大臣和禁卫军大臣。让他们掌握全国的武装力量。经常这一套组合拳后。汉人军头此前40多年获得的一些自主权力又被载沣收回。失去了叫板的权力。
第三。晚期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没有合格的士兵。而是没有堪当大任的将才。并且八旗内部还频繁内斗。以致人心涣散。
袁世凯被削后。铁良接管兵权。其实他这个人颇有才干。如果武昌起义前后。北洋新军由他继续掌控。隆裕太后和载沣也不至于陷入那么被动的局面。然而在慈禧太后死后没多久。载沣和铁良为了权力斗争居然就莫名杠上了。最后铁良政斗失败。被载沣免职发配到江南。其手上兵权也收归到了皇室。
铁良被罢只是当时政斗的一个缩影。八旗内部本来能用的人就不多。而满清高层还搞政治斗争。以至于最后有能力的人都被无情打压。站在台上的又大都是不堪大用的之辈。
比如载洵。他懂海军吗?还比如载涛。武昌起义后。隆裕让他率禁卫军南下镇压。结果他说什么?他说:“奴才只学过练兵。不会打仗。太后还是另选高人吧”。
载涛还是从法国军校毕业的。连他这种有一点留洋背景的人都不堪用。其余的将领。就比如说北洋军第一镇统制凤山那种仅接受过传统中式教育。只会明争暗斗。而没有任何现代化的作战理念的人。能堪当大用?
总的来说。庚子之后。八旗子弟陷入了严重的人才断代危机。当时高层虽然想尽办法训练八旗子弟。从汉人军头手上抽权。但做了这些事后。八旗贵胄却无法把兵权接到手上拿稳。至于为数不多的几位能干旗人。不是像川督赵尔丰、禁卫军训练大臣良弼一样死于非命。就是像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那样远离统治中心。清政府空有数十万兵丁。实则是无一位可靠的统兵大将。
其他观点:
晚清时候清政府曾经两次培植过八旗武力。不过最后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不过实际上由于旗人中精通军事者少。北洋第一镇很多军官并非旗人。而是来自天津武备学堂。因此清政府对于第一镇的控制力有限。而禁卫军则战斗力低下。士气也不高。因此两个部队在辛亥革命时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所以这一次清政府培植八旗武力的计划实际上也失败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559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旗人,北洋,满城,太平天国,清政府,时期,绿营,满洲,汉人,巡防
没想到大家都对晚清为什么不培植八旗,使武装力量掌控在自己手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前言——一个真实的八旗社会多尔衮携幼帝入关之后。开始时。八旗精锐半数多驻扎在京城。类似于禁军的性质;后来随着统一战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