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为,汉武帝彻底打败了匈奴,但是为什么汉武帝之后还要跟匈奴和亲?
原创

很多人都以为,汉武帝彻底打败了匈奴,但是为什么汉武帝之后还要跟匈奴和亲?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为了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改变自汉建立以来对匈奴和亲、缴纳钱粮金帛的屈辱政策。先后五次倾全国之力。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将领讨伐匈奴。彻底击败了匈奴主力。迫使匈奴残余势力逃到漠北和中亚。自此漠南无王庭。于是设置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和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

但到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又与匈奴单于和亲。这是为什么呢?

一、匈奴表示臣服。汉朝对匈奴的策略也随之转变。

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匈奴残余势力基本活动于漠北地区。对汉朝已经构不成威胁。所以。宣帝下诏。裁撤部分北部边防驻军:“今复饬(chì)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

汉宣帝神爵二年。青海、甘肃一带的羌虏也降服汉朝。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带领万余人众来归降。被封为归德候。匈奴单于也派遣名王来奉献贡品。贺正月。表示臣服于汉朝。

在匈奴单于表示臣服的情况下。宣帝为了显示大汉的恩宠。这才宝石可以和亲安抚(后由于单于病死未能实现)。这与之前的被迫和亲是有本质区别的。

其后。匈奴更是分裂为五单于。单于率众归降汉朝也成为风气。五凤二年(前56年)冬。匈奴单于帅众来降。封为列侯。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往帝都长安。俯首称臣做北藩。

二、儒家的大一统王道思想。把匈奴视作汉朝子民的一部分。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五六十年的实施。到宣帝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深入汉朝的各个领域及各项政策之中。儒家的王道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其后历代统治者都有深刻的影响。

按儒家思想。匈奴臣服汉朝后。匈奴的人民自然也就属于汉朝天子的臣民。为了安抚归服的匈奴首领。采用和亲也是一种办法。

这从五凤三年宣帝的诏书也能看出。宣帝对匈奴人民的同情之心。宣帝诏曰:“往者匈奴数为边寇。百姓被其害。朕承至尊。未能绥安匈奴。虚闾权渠单于请求和亲。病死。右贤王屠耆堂代立。骨肉大臣立虚闾权渠单于子为呼韩邪单于。击杀屠耆堂。诸王并自立。分为五单于。更相攻击。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因大乖乱。单于阏氏子孙、昆弟及呼**累单于、名王、右伊秩訾、且渠、当户以下将众五万余人来降归义。单于称臣。使弟奉珍朝驾正月。北边晏然。靡有兵革之事。朕饬躬斋戒。郊上帝。祠后土。

三、汉元帝时期。依然奉行和亲安抚匈奴政策。

匈奴郅支单于逃到西域。自以为与汉朝距离遥远。加之怨恨汉朝支持他的仇敌呼韩邪单于。就与汉绝交。杀汉使者。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击灭郅支单于于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

郅支被杀后。呼韩邪单于既为消灭政敌而高兴。又畏惧汉朝的威力。在汉竟宁元年(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长安朝汉。并表示愿娶汉女为阏氏。

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许配单于。元帝认为这次政治联姻可使“边陲长无兵革之事“。特意把年号改为“竟宁“。即边境安宁之意。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宁胡“意即“匈奴得到昭君。国家就安宁了“。从此。汉匈长期战争状态宣告结束。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其他观点: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区分两种不同的和亲。

首先。汉武帝确实是把匈奴打跑了。史书称“匈奴远遁。幕南无王庭”、“匈奴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等。意思就是说。匈奴人主力跑到了相对汉帝国的首都长安而言苦寒偏远的大西北。在天山南北扎根。最南边的兵锋也不过就是在云中郡。大概就是今天内蒙古大青山南部、土默特旗以东、卓资县以西的区域。这相对于汉文帝时鼎盛的匈奴疆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所以。题主讲汉武帝把匈奴打跑了。这是确实。

但是后来汉朝与匈奴再度和亲。这个和亲。却与汉初高祖对匈奴的和亲关系不同。汉初高祖对匈奴的和亲。乃是采用娄敬的建议。选用皇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希望能够生下儿子做小单于。这样几代之后。匈奴的单于不就是汉皇帝的外甥了嘛。双方都是一家人。大家和和气气。讲讲人伦关系。就不会打仗了。这是娄敬的建议。刘邦呢。认为这个主意大概还行。就接受了。不仅把闺女嫁过去。还送给单于很多财物。还送布帛。还送仕女等。其实就是为了换得一个边境的和平。但是。汉嫁过去的“公主”。尽管被单于立为阏氏。但实际上并没有地位。因此我们去看史记和汉书。直到武帝时期。都没有关于汉家公主嫁入匈奴之后立为阏氏的姓名和信息记载。而单于对汉家皇帝呢。也并没有什么伦理之情。在吕后时期。冒顿单于写信调戏吕后。吕后也无可奈何;到汉文帝时候呢。单于又致信皇帝。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文帝倒也只能爽快答应。不过不久之后单于就率兵大举南下。搞的文帝窝了一肚子火。却也无可奈何。武帝初年。匈奴来要求和亲。汉武帝个人不大愿意。可是大臣们担心不许和亲就要发生战争。所以还是通过了和亲的决议。因而。可以说。在武帝攻击匈奴之前汉对匈奴的和亲。是不得已而为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用金钱女人布帛换和平。是被迫的。在这个阶段。应该说。汉皇帝对匈奴单于。不是实质上的平等地位。

等武帝纵大军击败匈奴主力之后。匈奴单于在赵信和卫律的辅佐下。几次向武帝提出和亲建议。实际上不是要恢复此前汉匈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是想要结束敌对关系。通过通婚实现政治和解。但是究竟是要建立平等关系呢。还是要臣服于汉呢。这个恐怕南下定论。但是武帝并没有允许匈奴的和亲。因为众大臣。当然很可能也包括武帝自己。觉得匈奴孱弱。可以“臣服”。即可以征服。完全不用再通过和亲去建立两国之间的关系。所以武帝保持了对匈奴的持续进攻。当然这个进攻。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都是失败的远征。与此同时呢。武帝还对匈奴西边的一个潜在劲敌。即对匈奴极为不满的乌孙国。进行了和亲。派出了一个王室公主。与乌孙王子通婚。目的就是要修好跟乌孙的关系。在将来联合起来进攻匈奴。所以。在武帝甚至在汉朝皇帝那里。和亲就是一种政治手段。不存在后来附加于其上的那种或贬或褒的意义。

武帝之后。昭帝时汉匈关系相对稳定。到宣帝时。汉出大军十五万。兵分六路。联合西域诸国军队。在乌孙王的资助下。对遁逃天山南北的匈奴进行了超大规模的远征。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且彻底赢得了西域各国的归附。汉帝国在西域建立起西域都护府。实际上就是一个有一定自治权力的军事都督府。而匈奴在汉的接连打击之下。内部困乏。加上内部政治斗争不断。天灾频仍。势力不断衰落。其中分裂出来的一支。呼韩邪单于在差一点统一匈奴之际。被郅支单于击败。走投无路。于是在大臣的建议下。向汉宣帝投降。率众来归。宣帝接受宰相萧望之的意见。不视呼韩邪单于为降臣。而位高于诸侯王。并允许呼韩邪率众在长城脚下繁衍生息。中国史书称之为汉匈战争的结束。——当然。实际上这个时候归附汉帝国的只是匈奴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很大一部分。依然在郅支单于的率领下。在天山南北日渐走向复兴。击败郅支单于的这个匈奴势力。要等到说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和甘延寿了。——到元帝时。呼韩邪单于的匈奴部族不断恢复。势力渐大。但是呼韩邪也大概明白。匈奴人再也不可能想他的父辈那样大规模进犯汉帝国。于是上书。要求自己率众为汉帝国保卫边疆。还要求元帝能够赐给自己一个公主。实现和亲。元帝没有答应前一个要求。但是派出了一个宫女。去做呼韩邪单于的阏氏。这就是王昭君。记住。这是一个宫女。与此前汉匈和亲时候选公主相比。这个地位已经大大下降。而且。还要注意。这个和亲。是呼韩邪主动提出来的。而呼韩邪之后的匈奴单于在西汉一朝有没有继续与汉的宫女和亲。是没有记录的。很可能是没有的。实际上。到公元8年。即王莽篡汉时。匈奴单于已经汉化非常严重了。他们起的名字里都仿照当时汉帝国的体例。用一“孝”字。因为汉正是标榜的以孝治国。甚至当王莽要求单于改汉姓。改单名。并把单于地位降至与其他诸侯王同等地位时。单于也只是稍稍发发牢骚而已。可见。呼韩邪统帅的那些匈奴人。在他之后已经汉化非常严重了。而汉对匈奴的和亲。以及由这种和亲折射出来的汉文化对匈奴人的渗透、同化作用。应该说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的。到后来西晋时期。有一个刘渊建立的汉政权。宣称自己是刘邦的后人。实际上刘渊这个人是匈奴人。但是他宣称自己是刘邦的后人。是汉家的后裔。他称帝之后立的祖庙中。除了乃父之外。就是从刘邦那里传承的。不能不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汉帝国对匈奴人的同化程度。而其中。不能不说和亲。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汉匈通婚。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答主疏忽。误将刘渊写成了刘裕。得评论区各位指出。现予以修正。感谢各位评论者的指正!)

其他观点:

汉武帝没有彻底打败匈奴。但一举奠定了汉强匈弱格局。并为日后降伏匈奴铺下了最牢固的基石。另。武帝之后的和亲。性质与前截然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从马邑之谋至李广利全军覆没。汉武击匈这一史上最伟大的巅峰对决。可分三个时期合计43年(前133-前90):前期决战完胜。漠北一役彻底奠定汉强匈弱格局;中期和战并行。外交让匈奴称臣失败。争夺西域却成效显著;后期再战。汉朝武力征服受挫。尤最后一战。七万铁骑覆没。大将军李广利投降。堪称完败。

不过匈奴也是惨胜。并未扭转弱者局面。且在武帝多年深入腹地穷追猛打下。更加困苦衰顿。内部矛盾也不断激化。下滑趋势无可阻挡。另外武帝断匈奴双臂:西连乌孙、东结乌桓共抗匈奴的宏大战略。在他逝后也逐渐显现。宣帝初汉匈最后一次大战。五路汉军16万铁骑所获甚少。相反盟军乌孙却给匈奴以重创。同时。漠北战后被霍去病迁到东北塞外负责侦察敌情的乌桓。现在也已发展壮大。成了匈奴东面劲敌。可以说。匈奴降汉面上宣帝那会儿。实则武帝也。

至于和亲匈奴。武帝之后应该就是名垂千古的昭君出塞了。而这跟汉武以前的完全两码事。后者无不带着屈辱。伴着血泪。没办法。谁让人家强呢。不这样。打你没商量。当然做了。也好不到哪去。没几天功夫。霸凌再次开启。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汉王朝所能应对的。只有打了牙往肚里咽了。昭君?那就不同了。彼时的匈奴早已成了藩属国。大汉送其出塞。强者下的和亲也。无非笼络安抚统辖驾驭的手段罢了。

对了。匈奴也和过亲。当年汉武帝为了联乌抗匈首次和亲乌孙时。人家国王还有一位匈奴夫人呢。且位在汉朝公主之上。娘家人那时更厉害嘛。其实和亲事儿。中外历史上都是常态。没啥特别的。个性问题个性看待吧。就像乌孙那会儿。匈奴公主过去除了语言不通。生活适应着呢。两家都是游牧民族嘛。可汉朝公主就不行了。从那时“纽约”一下来到“撒哈拉”。谁受的了?除非你有三毛的浪漫和境界。

所以嫁过去的刘细君。简直度日如年。留下的诗篇中。除了痛还是苦。比如《黄鹄歌》中有一句:“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唉。怎一个叹字了得。就连造成这个“悲剧”的汉武帝。知晓后心里也不好受。但小我必须得服从大我呀。只能常送些帷帐锦绣等物品过去。聊表安慰吧。还有王昭君。光环下的真实生活。哪有影视剧里这么美好。单就老公死了还要嫁给继子。这位中原女子的心里阴影面积有多大。可想而知。和亲。国之外交。女之——“却道天凉好个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10:16

    单于,匈奴,汉朝,武帝,西域,汉武帝,帝国,昭君,公主,汉家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10:16

    没想到大家都对很多人都以为,汉武帝彻底打败了匈奴,但是为什么汉武帝之后还要跟匈奴和亲?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10:16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为了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改变自汉建立以来对匈奴和亲、缴纳钱粮金帛的屈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