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貌视道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但对照秦朝和隋朝。发现这规律不符合现实。因为秦朝、隋朝“合”的时间太短。一个14年。一个38年。根本不能称为“合久”。秦朝和隋朝都是开创了一个时代。但也都是二世而亡。个中教训非常深刻。
一、长时间大分裂的惯性作祟
秦朝和隋朝统一前。都是大分裂的时代。并且是处于长时间的大分裂。
秦统一前是春秋战国大分裂。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诸侯国基本不再尊王。诸侯国对周王室开始离心离德。礼乐征伐由天子出演变为由诸侯出。诸侯们开始互相征伐。并通过征伐争夺霸主之位。到了战国中期。商鞅变法后的秦朝开启统一天下步伐。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这一段时间的大分裂持续了500多年。
秦隋统一前。一个是持续了500多年的大分裂、一个是持续了近400年的大乱世。咋一统一。分裂的惯性还在作祟。具体表现为:
首先。乱世各国的贵族总想复辟。
秦隋统一前。乱世的大大小小国家的一些贵族集团或既得利益者。并没有随着统一被消灭干净。享受惯了贵族特权的他们在统一后。对统一前的贵族生活非常怀念。总想着找机会光复旧国。找回已经失去的特权。因此。他们总会利用统一后的政府执政中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复辟。
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后。六国贵族乘机起事。像楚国的项梁。赵国的赵歇。韩国的韩成。魏国的魏咎魏豹等。他们共同汇成强大的洪流。一举冲跨秦朝统一不久还没夯实的堤坝。
隋朝也一样。隋统一前是南北朝。北朝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演化为北周。东魏演化为北齐。北周灭了北齐。杨坚代周建隋。
南朝自刘裕灭了东晋。按宋、齐、梁、陈顺序演绎。杨广灭了陈国后全国初步一统。
但由于南北朝各个朝代存续时间比较短。各国的贵族都还活跃在各地。复辟之心一天也没停过。
因此。项羽反秦和李渊反隋。归根到底都是乱世旧贵族复辟的结果。而这种复辟就是历史的惯性。
其次。乱世各国的民众对新的统一政权不适应。
乱世由于长期分裂。民众对刚统一的王朝各方面不适应。缺乏归属感。
秦朝统一以前。天下民众分属魏、韩、赵、楚、燕、齐、秦七国。魏国民众叫魏人、燕国民众叫燕人、齐国民众叫齐人、楚国民众叫楚人……秦朝统一后。并没有统称秦人。而是除了老秦人外。其余六国之人继续称楚人、齐人、赵人等。这种不统一的称呼一直到汉朝建立。才逐步称为汉人。“汉人”这个统称基本到汉武帝时才形成。
南北朝时。由于朝代变化快。民众对每一个新朝代都缺乏认同感。更没有归属感。基本上处于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中。因此。隋朝统一后。民众的思想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对新王朝观望比归附多。
民众除了对统一王朝缺乏认同感外。对新统一的王朝各种管理也不适应。
隋朝统一后。隋文帝也对前朝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制订开皇律……并且实行均田制、府兵制。这些措施从长远看也是好的。但刚实行时。从官员到民众都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其实也是一种“惯性”!这种惯性被人利用。往往就会成为造反的动力。
其三。乱世太近为野心家提供了看得见的榜样。
秦隋都是大乱世后的大统一。由于乱世距离太近。对许多中年人来说。恍如昨天一般。因此。当秦隋二世而乱时。一些野心家就看到了榜样。
秦末天下大乱。除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民众以外。一些主动起兵的义军领袖除了旧贵族以外。有不少就是野心家。比如张耳、陈余、藏荼。刘邦也是野心家。只不过野心是一步一步激发出来的。刘邦可是说过“大丈夫当如此也”话哟。
这些野心家还真有实现野心的。典型的就是刘邦。开创了400年刘氏基业。有的实现了一段时间的野心。比张耳、陈余、藏荼、窦建德、李密、王世充等。都当了一段时间的草头王。
历史发展的惯性在旧贵族、野心家和对新统一王朝缺乏归属感的民众合力作用下。形成了强大的共振力量。最终导致秦隋统一新王朝猝死。
二、世族对寒族上位的抵抗
秦隋天下大乱。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其实农民起义只是导火索。真正对起义产生决定影响的是旧贵族和老世族。推翻秦朝的决定力量是项羽为代表的楚国贵族。埋葬隋朝的是李渊为代表的关陇勋贵集团。
如果把项羽、李渊比作一台大戏主角的话。那些农民身份的领袖们不过是敲边鼓的。
而产生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是“世族”对“寒族”上位的抵抗。
春秋战国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人才选拔基本上都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寒族很难上位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实行军功爵制。老世族被打压。秦国依靠军功爵制度培养和吸引了大批人才加盟。这些人才有的是没落贵族后代。有的就是寒族。像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丞相李斯就是地地道道的寒族。
秦国变法彻底。寒族上位老秦人也习惯了。但是六国没有变法或变法不彻底。把持高位的都是各国的世家大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对世家大族进行打压。而且还通过军功爵制提拔寒族上位。让六国的老世族们很不满。他们理所当然地要对寒族上位进行抵抗。项羽反秦就是得到了老世族们的支持。项羽用人也是重用老世族、旧贵族。对寒族出生的人才不屑一顾。韩信、陈平就是受不了在项羽手下的窝囊才出走的。
杨坚建立隋朝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而推出“科举制”。开始逐步从寒族中选拔人才。这相当于动了世族的“奶酪”。遭到世族的抵制也是理所当然的。
秦隋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那些老贵族、老世族也加入造反的大军中。其实就是用实际行动对寒族崛起进行抵制。这也是历史的惯性在起作用。
老贵族、老世族对寒族的抵制虽然短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起用寒族对统治者巩固家天下统治、削弱世族传统力量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他们的抵制只是起到惯性作用。当新的统治者利用动乱消灭老世族、老贵族以后。对寒门的上位还是大开方便之门的。
刘邦手下本身就聚集了一帮寒族人士。汉武帝又大量任用寒族。唐朝继续完善科举制。并一直延续到清末。也是这个道理。
三、基建狂魔耗尽民力
乱世结束是伴随着剧烈的战争的。大战之后。人口锐减。百业凋弊。亟待休养生息。
同样由于惯性。大统一后。战争并不是马上就能停下的。统一的战争结束。还有开疆拓土的战争要发动。
秦朝统一后。北逐匈奴、南拓百越。兵锋真指塞北岭南。隋朝统一后。短暂的休养生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三次。兵员损失上百万。
大规模战争不仅加重民众的负担。也促使了人口的进一步减少。于休养生息更不利。隋末王二起义就是因为征伐高句丽引起的。
除了大规模的战争让百姓不能休养生息外。基建狂魔又耗尽民力。淘空了这两个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执政基础。导致双双猝死。
更严重的是。在工程上服徭役的大多是青壮年。而青壮年又是耕作的主力军。这反过来又拖累农业。使得农业产出降低。当民力被耗尽。带来的必然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四、“二世祖”太能作了
纵观历史。二世而亡的朝代。不管大小。大都是出了“二世祖”。
这些二世祖们不是扶不上墙。就是太能作了!
蜀汉的“二世祖”是刘禅。因为耽于玩乐。导致刘备辛苦创业打下的一州之地二世而亡。还留下了“乐不思蜀”或“扶不起的阿斗”的笑谈。
西晋的“二世祖”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帝。这货除了被悍妇皇后贾南风戴了绿帽外。还引发了“八王之乱”。并留下“何不食肉糜”的笑谈。
相比这两位扶不上墙的。秦朝和隋朝的二世祖是太能作了。
秦二世胡亥本来就是矫诏上位。继位后宠信赵高。大肆屠杀忠臣良将。除了扶苏被逼自尽外。还杀了蒙恬、蒙毅、冯劫、冯去疾、李斯等股肱之臣。导致自己被赵高架空。并继续大兴土木。大修骊山陵墓和阿房宫。同时。悉以国事委赵高。自己整天吃喝玩乐。终于把自己玩死了。把大秦帝国也玩完了。
隋炀帝杨广上位和胡亥差不多。都是踩着兄弟姐妹的尸体坐上皇位的。
当天下民变被激起后。杨广也在扬州快乐“死”了!
综上。大秦和大隋两个统一王朝。尽管都结束了长达四五百年的乱世。为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开创和完善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巨大。但由于历史的惯性。以及当政者没有体恤民力。二世祖又太能作。最终导致两个大一统王朝猝死。只留下巍巍长城和悠悠运河见证历史。泽被后人!
其他观点:
这是中国一个历史上很常见的事情。几乎是一个大循环。
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政权和纷乱的过程
例如秦。隋。大顺。民国。五胡南北朝。五代十国。
每一个王朝被灭了以后。新的王朝就要经过一个很乱的时期。要整合原来的各种势力。毕竟人心不稳
整合的稍微好点了。能够统一一下。整合不好只有乱七八糟互相杀伐。
而在整合的过程之中。肯定跟原来势力发生碰撞。这种碰撞就会引起国家不稳。本来新生的基础就不稳定。
这样容易被另外一股势力给消灭。
而这个新势力上台以后。第一捡到了前政权整合的成果。第二也看到前一个王朝所留下来的毛病。所以到了第二就比较稳定了。
其他观点:
问得好。没有对历史有所思考的人。不会这样来提问。很乐意回答这样的问题。
秦亡于公元前206年、隋兴于581年。相隔近八百年的两个朝代。但他们之间。确实有几个共同点。
一、秦与隋。都来自于累世贵胄。是身后一个庞大家族世系。稳步发展徐徐积累实力后。迎来的一次总爆发。从而在不长时间内。摧枯拉朽地实现了天下一统。嬴政从王到皇。用了十六年、杨坚四十岁就接受禅让。建立了隋朝。
可以说。比起其他王朝。秦与隋获得政权的道路。走得是相对比较顺利的。至少是不过分艰难。这令两位开国者。嬴政和杨坚。对潜在的颠覆势力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轻视。
二、另一个共同点。嬴政和杨坚雄才伟略。完成统一时。都正当盛年。进取心强烈。对治下这个大一统帝国的未来。他们都有非常伟大的构想与具体实施方略。
如秦的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连接六国长城。平南诏。如隋的兴办科举制度。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全国人口达到七百万户。
这些雄伟蓝图的实施。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大幅度进步。西方人把他们两位推举为中华文明最佳两位帝王。不是没有道理的。
帝国在高速向未知领域拓展。当然不可避免。这些宏大构想的实施。都涉及到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绝非一朝可就。也都需要巨大投入。长年累月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
三、两位开国者都异常自信。诚然他们也有资格。可当他们的主要精力都侧重于这些巨大的变革上。让帝国在全力飞奔。而不是放在如何清除异己。竭力斩除残存势力。使政权日益稳定上(历史上大多数朝代为了江山永固。哪怕降低发展规模与速度。也在所不惜。)自信的人似乎总是这样。锐意进取。缺乏足够的忧患意识。
也许只要他们健在。这都不是问题。但显然两人对本身健康方面。都没能做到未雨绸缪。特别在继承者选择上。都有考虑不周因素。
由于开国者能力过于突出。大权在握。他们选择的二代。都缺乏足够的锻炼与培养。仓促上马后。都远达不到开国者的掌控水平与驾驭能力。
国家如同一部高速运转的马车。缺乏娴熟的驭手。一下就许多环节出现了问题。离乱崩溃。就成了转眼之间的事情。比那些呈现防御姿态的守成王朝塌陷要快得多。
答自刘羽舟和萧铭珏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563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王朝,世族,隋朝,都是,贵族,民众,项羽,二世,乱世,上位
没想到大家都对秦朝14年,隋朝38年,大一统后为何快速灭亡?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貌视道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但对照秦朝和隋朝。发现这规律不符合现实。因为